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重生明末当皇帝 > 第201章 不识相的叶尔羌汗国

重生明末当皇帝 第201章 不识相的叶尔羌汗国

作者:夏烽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1-01 02:56:23 来源:书海阁

时间不知不觉,已经到了秋收时节。

北方的秋粮成熟了,北直隶成片成片的玉米、红薯,都到了可以收获的时候,旱涝保收的皇庄规模,也扩大了许多。

这一年的气候还是不错的,以至于秋季,北直隶皇庄的秋粮再次获得了大丰收。

玉米这种作物,传入大明的时间是比红薯要早的,在北方已经比较普及。皇庄中的土地,夏收过后大多都是种下了玉米。

这些夏玉米此时已经成熟了,农民们欢天喜地的将这些玉米掰了下来,然后把秸秆全部都一起运了回去。

这些玉米的产量也比较可观,大部分每亩都达到了150斤以上,少部分则能达到200斤。平均亩产达到了1石,这些秋粮对于农民来说也非常重要。

张石头家里种了二十五亩玉米,收了22石上来,经过一番辛勤的收割,将这些玉米全部卖给了粮行,每石价格为0.5元,张石头一家又入账了11元,夏收的时候张石头还给了银行20元,此时又入账11元,手上便有了15元,一家人过年是十分足够了。

运回家的玉米秸秆,则在皇庄的技术人员指导下,将这些秸秆进行切割后,放入地窖进行青贮,这可是重要的饲料,整个皇庄的牛羊驴子马匹这些牲口过冬的口粮就是这些玉米秸秆,皇庄中的牲口是吃不完这么多玉米秸秆的,还可以卖给养殖场。

秋收是最忙碌的时候,张石头忙完玉米的收割,又辛勤的投入了红薯的采挖工作。的红薯产量有些吓人,平均亩产达到了上千斤。

在投入了一定人力进行管理的情况下,达到亩产上千斤显然是非常正常的。

但是这样的产量。可忙坏了皇庄的农户,不得不请了一批工人前来帮忙采挖,再晚一些的话。贮藏就要出问题了。

大量的红薯被采挖了出来,农户们将这些红薯放入早已准备好的地窖中。这些红薯在地窖里勉强可以放个大半年。

张石头家里的五千斤红薯,显然是吃不完的,就算是每顿都搭配着吃,也吃不完这些多红薯。

这些红薯可以拿出一部分加工淀粉,大部分则是用来喂猪用的。猪是吃不了玉米秸秆的,主要还是吃红薯和麦糠、潲水这些东西。皇庄里的养猪场,都会将这些猪饲料煮熟后再喂,这样比较容易消化。猪吃了煮熟的食物后,就是肥肉长得比较多。

皇庄的红薯也有养殖场前来收购,或者是一些专门加工红薯淀粉的作坊,以及加工红薯粉条的作坊会前来收购,也可以用红薯酿酒,不过酿出来的酒不是很好喝,但也不失为一种价格低廉的烧酒。

此时北直隶经济十分繁荣,不仅出现了不少工厂,也出现了大量作坊。农民手上的红薯,也根本不愁销路。

制作红薯淀粉、红薯粉条、红薯干的作坊在天期二年也出现了不少。

淀粉也是一种实用比较普遍的商品。在南方一般都是挖掘蕨根、葛根制作淀粉,质量是比较好,但是产量不够大。农民自给自足是足够了,所以这些地瓜制造的淀粉,销路还是非常不错的,全部都可以行销外省。

红薯粉条也是一种不错的食品,而且存放时间比较长,干货不容易坏,作为粮食,自然是有广阔销路。

最主要的是,有大量的新鲜红薯上市销售。北直隶的那些被开垦出来的沙地,几乎全部都是种上了红薯。因此商品化红薯的数量还是不少的。这些沙地的红薯亩产更加吓人,有些甚至达到了两千斤。普遍都有一千五百斤以上,一个个红薯个头极大。

为了减少更多面粉和小麦的消耗,以增加存粮。在北直隶垄断了粮食零售的济民粮行直接提高了面粉和大米的售价,并将便宜的红薯推荐给前来购买粮食的城镇百姓。

因为红薯的价格足够便宜,还是受到了普通百姓的欢迎,价格比面粉及大米更低一些玉米,同样也销量不错。大量红薯、玉米的上市销售,减少了面粉和小麦的消耗。秋收过后,又是秋播。土地被种下了冬小麦,可以说秋天也是农民最忙碌的时节。

经过一番农业上的建设,这一年北直隶所产的粮食,已经足够北直隶本省的消耗,并且开始外销一部分粮食。这些粮食主要是销往山东、河南、江苏三角地带的产棉区,换取当地的棉花。

这年头棉花产量不是很高,偏偏大明还在出口棉布,这是粮食产量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天期二年秋收,在山东、河南、江苏三角地带的产棉区,爆发了一场北直隶纺织业与松江府纺织业的‘抢棉大战’,使得这一年的棉花价格被拉升了将近三成。这样的现象,大大刺激了棉花种植的规模。

北直隶对纺织原材料产生巨大的需求,这是必然的结果。北直隶的商品棉种植面积不够大,需要从外省购买。而关税壁垒的建立,以及北直隶人口的增长,工人、农户的收入大大增加,让纺织品销售市场非常火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皇家资本通过与民资合股经营纺织厂,占领了北直隶大部分的纺织品市场,但是棉花价格的上升,也拉低了盈利空间。这使得皇家资本对产棉区产生了市场需求,朱由校也在想着,如何获得一个能提供大量廉价棉花的产地。

朱由校把目光瞄到了后世的新疆地区,以及中亚地区。那里显然是一块还未经过开发的产棉区。只是那里此时被游牧民族占领,根本没有大量棉花产出。

好死不死的,叶尔羌汗国在接见了大明的使者后,直接拒绝了大明采购战马的要求。每年三万匹战马的采购量,让叶尔羌汗国对大明产生了深深的警惕,显然意识到了大明一旦获得大量战马,很可能会对他们造成威胁。

这样的认识非常正确,目光也非常长远。

可惜的是,叶尔羌汗国并不能阻止大明购买战马的脚步。因此叶尔羌汗国反倒是被朱由校先盯上了。

如果蒙古人愿意和大明进行贸易,河套地区倒是不急着收复,先对叶尔羌汗国开刀显然是更好的选择。

河套地区尽管有肥美的草场,开垦出来之后还能成为商品粮基地,但是为了保护环境,朱由校肯定不会把河套开垦出来种植粮食。而草场主要是给大明提供战马来源,既然蒙古人现在愿意卖,对河套的草场也就没有那么迫切的需求了。

反倒是叶尔羌汗国占领的西域地区,那里不仅有大量的草场,还可以开辟出大量的棉田,那里的气候非常适合棉花的生长,不仅能提供大量的棉花,而且还是质量极好的棉花。

另一边出使西藏的使者,则顺风顺水的谈妥了战马贸易。西藏喇嘛们对这种官方交易并不是太在意,因为他们通过宗教控制了政权,不需要像蒙古林丹汗那样,有通过贸易来控制蒙古诸部的需求。但是西藏喇嘛们,却是怕谈崩之后,明王朝通过打击走私的方式,对西藏发动不平等贸易,到时候要买到茶叶反倒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而且这样的官方贸易,如果能够公平,他们也能获得更多的银子,可以从大明那里买到更多的奢侈品。

至于战马采购数量,西藏方面没有任何的限制,大明先买多少就买多少,只要大明有银子,西藏有那么多的战马产出。价格方面倒是稍高一些,一匹上上马的价格商定为30两一匹。

“既然蒙古和西藏方面都愿意向我们出售战马,那就立即开始组建骑兵吧!”朱由校决定道,孙传庭问道:“那我们要买多少战马?蒙古人就愿意向我们出售三万匹战马。西藏方面也不限制数量,可谓机会难得。”

“那就采购六万匹战马,组建三万骑兵,一人双马配置。”朱由校十分爽快的做出了决定,一人双马的配置,对于大明这种国情的骑兵来说,绝对是豪华配置,这意味着更加强大的机动能力,这样的骑兵部队,一天机动个两百公里可谓轻轻松松。

“那就需要200万元的采购费用。”

200万元对于朱由校这个刚刚获得一笔横财的‘暴发户’来说,完全就是小菜一碟,根本不算什么。

一个字——买!

而且这些银子花出去,还是可以通过向蒙古、西藏出口商品赚回来的,光是向蒙古人出口军事装备,就能赚回来将近一半的费用。

“那叶尔羌汗国方面,我们是不是对他们进行封锁?”孙传庭又问道。

“封锁倒是不用,但是叶尔羌汗国既然不识相,那就拉高商品出口价格。等我们腾出手来,第一个就对他们开刀,恢复我华夏的西域版图。”朱由校淡定的说道。孙传庭马上意识到,叶尔羌汗国要遭殃了。

不说大明能不能灭了叶尔羌汗国,就以当前大明打击了边境走私后,叶尔羌汗国必须与大明官方交易来说,接下来大明利用技术上和茶叶、铁器等游牧民族必备商品来对他们发动不平等贸易,就足够让叶尔羌汗国喝上一壶的了。(未完待续。。。)。.。

喜欢重生明末当皇帝请大家收藏:(wuxia.one)重生明末当皇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