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恩德……算是比较好的明主。而他广招天xia名士,以礼相待,更是为他在士人间立xia不错的名声。
可他xing格上的缺陷太过明显。
以名辨士,囿于偏见,喜huan用名声来衡量一个人。家世好名声显赫的,重之信之;没什么名气,家世又不显贵的,轻之鄙之。
表面上察纳雅言,折中群策,实则刚愎自用,听不得任何反对的声音。
老实说,对于这样的府主,荀攸与荀彧是有些失望的。
可chu于“正统”,他们还是希望何jin能在这次权力斗争中胜chu,溯本清liu,为党锢翻案,改变黑暗丑陋的官场。
正所谓二人计短,三人计长,心忧天xia的荀氏二人递上名刺,再次造访崔府。
作为第三人的崔颂整个人都挂满了黑人问号。
对于何jin,他确实了解不多——.一个开端就领便当的炮灰,在读者心中能留xia多深的印象?
至少,把历史书当故事书读的崔颂,对何jin的了解就只有三句话:太后他哥。被太监杀了。召董卓ru京。
所以当荀氏叔侄问他怎么看待何jin的时候,他挂着无懈可击的微笑,手心却被攒chu了冷汗。
荀彧二人可是在何jin手xia任职的,对何jin一定知之甚深;之前忽悠崔琰的那些话,此时是不能再说了。
何jin是怎样的人……他不知dao,只记得历史上,对于何jin的评价似乎很不友好?
停顿了许久,崔颂决定还是保险起见,谨慎是福,拒绝发表意见。
“颂不曾见过何大将军,对大将军知之甚少,不敢妄言。”
这本来是一句很中规中矩,没什么mao病的话,可pei上崔颂chu声前那段过长的停顿,霎时让人觉得意味深长起来。
作为容易多想的聪明人,荀氏叔侄心中各自有了的计较。
二人不再纠缠于这个问题,举杯对饮,时而评dian亭外的秋兰,你一句“朝饮木兰之坠lou兮”,他一句“沅有芷兮澧有兰”,好似ma上就要即兴zuo赋一首,歌咏这满园的兰花,直听得崔颂脑壳疼。
比起这死文学细胞的活,他宁愿和荀氏叔侄讨论何jin。
yan见侍女们识趣地去园zi里摘了两束兰花回来,用小托盘乘好,恭敬奉上;而荀氏叔侄即兴咏了一遍兰花,纷纷将目光投向他,明里暗里示意他来接茬——崔颂深xi了一kou气,取过托盘上的一只兰花,掐断花萼。
“天难谌,命靡常[1]。一如此花。”脑中急转,崔颂想到昨晚翻阅的,临时从里面刨了一句名言,意有所指地dao,“何大将军之举,恐殆祸无穷。”
在xia掐指一算,发现何jin离历史上的死期不远了,所以各位还是赶紧跑路,别闲着没事在这赏兰花了……
荀攸最为细致,从崔颂的神态中读chu了一些异样,但他并不了解崔颂的外qiang中gan1,是以虽发现了不对,却不曾往这方面想。
崔颂并没有深ru解说的意思。多说多错,在这些人jing1的面前,他还是不要卖nong为好。
因而他只是淡淡一笑,让侍女重摘了两束极mei的兰花,装ru漆盒,赠予二人,无声地表达了送客的意思。
荀氏叔侄亦不勉qiang,但看他们的神se,显然对崔颂刚刚的话上了心。
临走前,崔颂还对荀彧发chu了组队申请:如果荀彧近期想要回乡,请务必知会他,顺带捎他一程。
荀彧有些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