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其他 > 汉中祖 > 第一百一十章 解危(上)

汉中祖 第一百一十章 解危(上)

作者:拾新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2-31 07:17:59 来源:88小说

“景帝中元二年,置寿光县,后于本地设盐官,司盐事。

传闻中,夙沙氏即于此,开创制盐历史之先河……”

知晓新寿光令,必为县地过往感兴趣,王楷厚颜无耻地跟上来后,便主动讲解起来。

王楷学识丰富,少即以博学思辨,闻名于乡地。

太平道起事时,其被召为郡吏,还没到郡府任上,黄巾军就来到了家乡,出身本地士族大户,他不得不同族人一道护卫。

等黄巾军为新到任的刺史胡轸平定,民生尚未恢复,又有盗匪作乱。眼看着家族南迁,王楷按照族中安排,乃属最后一批离开之人,谁晓得受都昌县影响,益国县也出现了民变。

近几年之不顺,让王楷自身也是闭默无言。

与新到任的寿光令相处一刻间,他感觉到此间县长大有不同,竟是无惧于乡地危情,大胆于外侧巡视情况。

若是旁人处于此位置,即晓治下为暴民袭扰,早就惶恐,或是离开县地,以向郡国求援。毕竟失官事小,失命事大。

世人莫不知晓,自太平道开启大汉大范围民变后,叛军攻取县城等所在,杀官立威,以示决心,激励民众,已为标志。

拿今岁二月之江夏兵叛乱来说,叛将赵慈攻入南阳城,首先杀得即为杀南阳郡太守秦颉。

看着面前寿光令挺拔身姿,王楷记起方才那侍从有言,此间青年县令名“刘祈”,这个名字,他虽长处于乐安,但总感觉有些熟悉。

时见刘祈这盘沉着稳重之态,且多成竹在胸,连他之急躁心情也沉静下来。

年纪轻轻,这等气度者,显然不是无名之辈,他趁机道:“还没请教刘君以前于何处高就?可是第一次来到青州?”

刘祈回头,那双明亮的眸子,看了眼王楷。

便是这一眼,以王楷一种个人所想,被看透之感。

但很快,刘祈下马,遥望远方湖泊,目光又转向东侧风化裂开之水渠,洪亮之声音于前传来:“不瞒王君,我之前为昌虑长,也是两月前,受朝中命令,这才来寿光任上。

我虽没有来过青州,但家于泰山郡,乃属盖县人,说起来,同青州也是一衣带水。”

盖县,刘祈。

王楷霎时想起,为何觉得“刘祈”之名,隐约有些熟悉。

原是去岁,即有听过其名。

而一月前,他同一远游至益国之泰山郡士人有过交谈,其正是大加称赞该郡少年名人刘祈,乃属“至仁至义”之辈,且道之为东海郡太守举为孝廉,语气中,颇为推崇,更是加深了他对这个名字之印象。

于那泰山郡士人口中,刘祈于昌虑任上,爱民如子,平定匪寇,与徐州士人交好,得名士陈琳大赞,一件件事,也被道出。

王楷一直以为,像这等州郡闻名之士,难能一见,未曾想到会于今日偶遇,还是以这等方式。

其心道:不仅是泰山士人,以前段时间过路行商所言,刘希德足智多谋,善待百姓,所治之所,无论前番混乱,终能为之平。更有人言之,其乃治理之能臣,或有管仲乐毅之才。

传闻或有误,但眼前刘祈,给之感觉,便是看不透。

时以寿光、益国、都昌,已有暴民作乱,其人如此从容,至少给同行者吃下一颗定心丸。

他而今以下徐州避难无果,但不如先跟着此人!

有此间护卫,遇到流民,不会孤立无援。

王楷精神一振,也是迅速下马,这次发自内心之敬重,深深一礼。

“楷于刘君久仰大名,竟不晓今来寿光令上者,竟是刘君!”

这些年来,王楷凭自身才华,看不起普通士人,即便是面对一县之令,他面上虽说和善以礼,但内心确也平平。

但遇到才华名望,较之厉害者,王楷那是发自心间拜服。

于个人名声,刘祈没想到,已经传到了临近青州,且为青州士人熟知。

他见王楷言语诚恳,忙双手扶起,面色柔和道:“我之所名,都是世人谬赞。

于寿光、益国等多地旱情,及救灾之法,王君居于此,可有策略?”

刘祈谦虚待人,让王楷心中跃然。

他思绪随之一动,实没想到刘祈于之竟会问策。

说起来,含寿光、益国之地的广大青州之所,旱灾不断发酵,想要救灾,随着时间推移,越加困难,首需救灾之物。然以天子敛财成性,国库空虚之情况下,朝廷地方,互相推脱,赈灾之粮等,何时会筹集?

不论乐安郡,临近州治齐国所在,都无救灾款项,何时会轮到寿光、益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王楷自诩才华出众,但面对此事,同样无策可施。

他顺着刘祈方才远眺方向看去,远处已枯萎近大半之湖泊,且以水位之低,难上地表者,正是大名鼎鼎的钜定湖。

北出为马车渎,东北流入海。

时以淄水、时水、女水、浊水、洋水等河流,皆是汇集于此,为大湖耳!

武帝时,穿渠引水灌田,今已涸废。

便是湖泊,因渐渐淤塞,面积比百年前,正不算减少。至于上下河道,淤泥堆积。

王楷计上心头,沉吟道:“刘君即问起,在下有一策。

而今朝廷救灾粮草迟迟不至,遂我等只能想办法,于地方展开自救。”

刘祈颔首应之。

从踏入青州地界开始,他心中已知,为乡邑长官,在朝廷州郡迟迟未有大动作情况下,为免情形恶化,自救属最为可行之办法。

但从哪些方面入手,就要结合地方局势,具体入手。

比如寿光,原本最先要做的,一是救济,二是解旱。

从数日前,临近各县陆续民变后,而今首要之事,却是解围,后才能平之而救。

王楷能抛弃幻想,率先想到地方当以先自救,而不是等待局面严峻,便说明他于地方旱情有理智认识。

在刘祈颔首后,王楷指向前面的钜定湖,道:“前方乃是乐安第一湖,钜定湖,其中水源若能取出,可解决百姓之于生活用水。

另以湖中有鱼虾,而出海之所,又多海鱼。

县君若能集结渔民,以内外扑鱼,可解决大部分之饥荒。

当然,时下最需之物,还是粮食,然以郡地情况,想要筹粮,以做接济,可是非常困难!”

王楷之想法,论及起,刘祈于方才,也有幻想。

但他很快否定。

诚以此事,让他不由得想起“何不食肉糜”这则故事。

依《晋书·惠帝纪》所录: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

想要凭借鱼虾来解决灾荒,是不切实际之事,与晋惠帝无异。

鱼虾本有时令,民间有言之“九月九,河蟹连路走”。至于出海,大汉之渔船,渔具,难能出海,捕鱼之法,还是用简陋之渔网、鱼叉,远不能以后世做比。

即便有少数鱼虾,单以寿光万万众之本地灾民,如何够之。

王楷有急智,但到底出身世家,难理解具体现实。

刘祈悠悠叹道:“实也叹言,我之前也有此思。

然而,王君可知今为何时?夏日也,便是前方钜定湖,鱼之物,也未有长成。

至于出海扑鱼,王君又可知,渔民其以所得,不过养家湖口罢了!

我等想要靠湖、靠海吃饭,难耳!

唯有王君后言之粮食,乃是解决危机之关键。

也是大汉这些年来,缓解地方灾荒之果也!”

刘祈言之凿凿,王楷细听,自晓是他方才所思肤浅。

一双被晒得漆黑之脸,微微一红,却于日光下也不明显。

但转念一想,刘祈都大方承认错误,他心底宽慰一些,摸着下巴三寸胡须,道:

“无朝中救济,刘君若想获粮,虽说困难,但也不是没有办法!依我所知,我益国县内,尚有未离之豪族,存粮不少,其多与我王氏相交莫逆。

刘君若是所需,楷不才,或能为刘君借一些。

此外,寿光本地,如傅氏、肖氏,定也有余粮。

刘君若能亲往见之,说不定能获取一些。

可单以安乐,寿光之所灾民而言,依旧杯水车薪,只能等朝廷从各地调集粮草。

但若是能于此间,安定好地方,便是大功一件!”

王楷于民生治理等多方面,可言之“不擅”,但从长远见识而言,可是超群。

刘祈再度打量了面前,这位以史所载,德行不佳,才干出众之“名人”,能做到曹操手下从事中郎,岂会是泛泛之辈!

而曹操以个人心念,曾杀名士孔融,又有杀许攸这般幕僚,以之所述所载,有各种理由记述,这王楷真的是因品行不佳而身故乎?

这让刘祈心中,打了个大大问号。

至少这半个时辰交往中,王楷于之感官尚算正常,且富有才智,只是可能有些私利罢了。他初来寿光,正需有人协助,以做向导。

且他用人,人品与能力等同,只要这王楷没做什么伤天害理,违法乱纪之事,何不召之用之。

唯一之问题,在于王楷愿不愿辅助于他。

时主动出言,愿做相助,已是一个很好开头。

刘祈侧身一礼道:“君能于此帮助,无论是否寻得粮食,君于此,于百姓而言,已属大义!

我代寿光百姓,先谢过王君!”

面对刘祈大礼,王楷忙侧开身子,脸不红心不跳道:“寿光与益国,皆是我乡地,能为乡地处事,本是我所欲也!

只是楷有一事不明,时暴民以大部攻向寿光县城,刘君缘何不急之?”

后一问下,刘祈思衬道:“王君不知,早于多日前,我以使仲台率几十人,先入了寿光城。

仲台于兵事通晓,近两日来,一直未有传信,而城未破。显然已助县城众人据守,并无忧也!”

刘祈于昌虑,传言之部从莫不是勇武之辈,能与刘祈相随,受领部众,显然不是泛泛。

王楷有些明白,为何今日,会从寿光方向,遇到大批折返叛民。

显然寿光城围而难取,以食物贵乏下,少部人不得不离开。

他望向刘祈目光,崇拜不已,道:“刘君料事如神,原来早有准备!”

刘祈笑笑,以孙观先行,不过是瞎猫碰上死耗子。

为您提供大神拾新的汉中祖最快更新,为了您下次还能查看到本书的最快更新,请务必保存好书签!

第一百一十章解危(上)免费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