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穿越成小吏家千金 > 第4章

穿越成小吏家千金 第4章

作者:青云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7 08:33:07 来源:免费小说

  李姝平日里没怎么关注织布机,只听丽娘说过,一台织布机值不少钱呢,好多人家都置办不起。她们家的织布机,也是一家子女眷合用的。

  肖氏虽没有丽娘那样的柔声细语,但她懂得更多,讲的更透彻,还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很多织布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李姝对这些是一窍不通,只能连连点头,有些不明觉厉的感觉。

  织布机上恰好是空的,肖氏让她上去比划比划。一会儿她就感觉受不了了,脚下一直要蹬,双手也一直要提线、收线,还要照看卷布轴,手忙脚乱。

  李姝觉得,自己既然答应了要学,岂能半途而废,咬牙要坚持。

  肖氏笑道:“你还小呢,身量未足,手脚不够长,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再过两年学也不迟,先把纺线学起来,那个更简单一些,也不需长手长脚。”

  李姝遂又回去继续纺线。她们家纺线用的棉花是从商贩们手里买的,纺出线或织成布匹,再卖给商贩,赚个差价。

  但布匹岂是那么容易得的,像肖氏这样的熟练工,一天不吃不喝忙碌下来,最多织成一匹布,除掉成本,只能赚个百八十文的。若是单纺纱线卖,一绽纱线,只有十几文赚头,一天最多也就能出个三五绽。

  怪道外面的女工,若自己没有纺线车或织布机,给别人做活,累死累活,也养不了一家人。

  李姝努力了一下午,只得了小半绽纱线。线质量也不高,粗粗拉拉的,只能用来给三郎缝袜子了。

  看着自家一绽一线的纺纱车,她觉得效率太低了。前世她在电视里也看到过纺织厂机器工作的画面,机器里一次能出那么多根线,为啥这个小车一次只能出一根线?

  李姝不懂机械,但她实在太嫌弃这落后的纺线车了。

  夜里睡觉时,她和丽娘说着悄悄话。

  “阿姐,为甚纺线时只能出一根线?不能出两根?”

  丽娘没料到妹妹忽然问这个问题,为啥出一根?她从来没想过,阿婆阿娘告诉她就是出一根啊,别人家里纺线车也是出一根啊!

  “都是这样的,兴许是只能出一根吧。”

  “没有人想办法让它出两根或者三根线吗?”

  “哪能呢,一直都这样的。快别琢磨了,今儿你也累了,早些睡吧,明儿再接着纺线,定能比今天还好。”

  第二天,李姝仔细研究了纺线车。两个多边体圆圈组合在一起像个镂空的木桶,摇把安装在两个多边体的轴心上,两侧多边体的每个节点都是对应的,彼此间缠上粗线,棉花从一头经过钢针一样的梃子变成线,手摇把手,线就一圈一圈缠在木桶上。

  李姝想,我要是弄三个多边体组合在一起,岂不是一边一根,同时能出两根线?四个就出三根线?当然,多边体太多了,人也照看不过来,一个人无法同时往几个梃子里加棉花。

  李姝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肖氏,肖氏想想觉得有理。又觉得女儿异想天开,“这么简单的道理,别人定想到过,肯定是不成的,不然怎能等到现在。”

  李姝没有和她争论,她知道,她的想法需要金钱去实验,而李家,是没有这个实力给她做试验的。

  她只能继续老老实实纺线,一圈又一圈,她的技艺也越来越熟练。

  又过了两天,李姝纺线的水平不比丽娘差了,一天也能出1到2绽像样的棉线。这时候,大雪也终于停了。

  这场雪整整持续了五天,外面车马都无法走路,人走起来也是极为不便。李穆川每天回来,都是半身湿透。肖氏新给他置办的靴子,根本起不了多大作用。

  外面的物价一天一个样,好在肖氏提前准备了足够的物资,一家人过完正月都不是问题,唯一缺的就是时蔬。

  普通人家,到冬季,腌一大缸咸菜,够吃一个冬天了,也只有富贵人家才能在大雪天吃得起暖房里种的咸菜。

  李姝倒不挑嘴,李家对她很不错了,没有过分重男轻女,有好吃的她和三郎一起先吃,冬天有棉袄和厚棉被。听阿婆说,乡下好多女孩子,整天吃不饱穿不暖,家里稍微过不下去了,就要被卖掉。

  李姝心里想的还是纺线车的事情,半丝半缕来得太不容易了,她定要想法改良这纺线车。

  第5章 苦命女幸得救助

  整整五天的大雪,整个京城都冻成了冰块。雪停后,太阳明虽然晃晃挂在天上,却跟个假太阳一样,不起作用。

  雪迟迟不化,街面上每天都有人滑倒。

  这之后的日子,李姝只能缩在屋里,纺线纺线纺线。真是唧唧复唧唧,可惜她不是木兰,李姝内心吐槽。

  李家人惊喜地发现,一向看起来懒散的李姝,竟然能静下心来专心纺线。而且,上手极快,学个十天八天,就赶上丽娘的水平了。

  李姝觉得自己这样发展下去,可以到外面当个专业纺织工了。

  日子在纺线机一圈一圈的追赶下,转眼间到了腊八节。

  按京城的规矩,腊八是重要的节日,各衙门放半日假,每家每户是必定要熬腊八粥的。

  此时,外面的雪已经化的差不多了。

  吃罢早饭,李穆川去了衙门。走前,他告诉肖氏,晌午他回来喝粥。

  腊八粥由郑氏熬制,肖氏要上街买二斤鲜肉,过节应个景。

  李姝忙央求肖氏带她一起。

  虽然内心年龄大,她也还是有好奇心的。快过年了,以前她小,家里人不怎么让她出门,最多去走走亲戚。

  现如今她慢慢长大了,想出门去逛逛,看看不一样的风景习俗。

  肖氏想着李姝在家老实纺了半个月的线,也该出门透透气,遂答应她一起去。

  出门前,肖氏叮嘱李姝,要紧紧跟着她,不能乱跑。

  李姝点头如捣蒜。

  出了大门,李姝瞬间感觉整个视野都开阔了。

  李家的小小四合院里,能看到的只有一方天地。虽然家里大大小小也有十几间屋子,待的时间久了,也难免憋闷。

  况且,雪天寒冷,人连房门都不愿意出,只能窝在房间里。倘若不是有纺线的事分散精力,李姝早就待不住了。

  杨柳胡同两侧没有楼房,都是一样的小院子,李家住在中间位置。

  胡同里没有杨树也没有柳树,为甚叫杨柳胡同?按照张氏的说法,就是以前这里没人住,有一家姓杨的和一家姓柳的最先住在这里,所以叫杨柳胡同。

  出了杨柳胡同往东去,是庙前街,街两边鳞次栉比都是小商铺,商铺后面都是居民区,西边是油坊胡同、猫眼儿胡同、杨柳胡同……东边一次排开,也有三五个胡同。

  在房价极高的京城,她们家的这座位于内城的四合院,虽地处偏僻,也值千把两银子。

  李穆川兄弟未成亲前,李家住在外城。后李泗新为了儿子们取得好亲,耗费了前半辈子的全部积蓄,又到处拆借,才买下这座内城的一进四合院。

  直到孙子们陆续出生了,李家才还清债务。

  庙前街之所以叫庙前街,是因为前朝有位皇帝昏庸,给宠妃在内城专门盖了座庙,这条街因在庙前面,索性换了名字。

  如今,庙已经不见了,连个废墟都没有,只有街的名字保留下来了。

  街面上大多是卖扫帚、竹筐、箩筐、筛子等日常家用器具,还有一些低档的杯碗盘碟。

  李家暂时不缺这些,要到常去的五味街买菜蔬。

  二人到了五味街后,李姝随着肖氏一起,问价格、看成色,最终买了二斤略肥的肉,外加些蔬菜。

  回程时,路过京城比较有名的卖香烛纸炮和花圈的欢喜街,忽然从街边一条巷子里传来哭喊声。

  一声尖锐的女声传来:“阿爹,阿爹,我不去!我不去!阿爹,阿爹,女儿求您了!别卖了我,我以后多干活,少吃饭……”

  李姝伸头一看,发现一个和丽娘大小差不多的小姑娘坐在地上,一边哭一边磕头,一只手还拉着一位中年汉子的裤脚,哭得撕心裂肺,央求着中年汉子不要卖了她。

  李姝一看就明白,这家要卖女儿。可她发现那汉子穿得并不差,不像是过不下去了的样子。

  肖氏顿时叹了一口气,“作孽哟,这样小的孩子,离了爹娘,到哪里不受苦!”

  中年汉子一脸为难,刚想答应女儿。

  旁边一位中年妇人看他意动,立刻边哭边制止他,“官人,你顾念一下大郎的命罢!”

  旁边的人牙子也催道:“文大官人,您可得快些决定了,就这丫头命这么硬,要不是长得还可以,我可不要呢!我还怕她克着我呢!”

  涉及到儿子,中年汉子似乎又下定了决心。

  众人一看,这人牙子不像正路子的。豆娘这丫头还不知要被她后娘卖到哪里去了。这钱氏,心真是黑透了!

  李姝不明白内里原由,问旁边的一位妇人。

  “这位大娘,这位姐姐是不是要被卖了啊?为甚要卖她啊?”

  妇人撇撇嘴,“后娘哪有不心黑的,况且还是个□□。非说豆娘克了她的宝贝儿子,要卖得远远的才行。”

  李姝明白了,这个小姑娘叫豆娘,被后娘苛待,万般忍耐下,后娘还是不容,定要卖了她。

  妇人实在忍不住了,噼里啪啦跟肖氏和丽娘说起来,把这一家子的老底都抖搂出来。

  原来,这汉子姓文,先前娶妻刘氏,婚后两年,生下豆娘。等豆娘长到四五岁,刘氏还是没能生出儿子。

  刘氏心里发急,越急越生不出,反把自己急病了。

  刘氏病倒了,从此缠绵病榻,家事不能理,更别说伺候丈夫了。

  那文大郎正直壮年,家里娘子病弱,女儿年幼整日哭闹。开始他还像个人样,辞了差事,在家照顾妻小。

  但他本就是个懒人,当差也不用心,挣两个钱全用来吃酒。因他长得好,才娶到刘氏。刘氏手巧,织的花布是这一带有名的好。家里全靠刘氏操持,连住得三间房子也是刘氏常年辛苦做活置办的。

  时间一长,文大郎哪里还耐烦伺候病人,原形毕露后双手一撒,任由母女两在家饥一顿饱一顿。自己到处瞎浪荡,很快被一家暗门子钱氏勾了去。

  没过多久,钱氏喜滋滋地告诉文大郎,她怀了胎,是文大郎的。算命的看过了,说定是个儿子。

  文大郎刚开始还不想认,他不知道这是不是他儿子。钱氏多有手段,一哭一闹再加撞墙,就把肚子里的种按到文大郎头上了。

  刘氏听说后,气急攻心,一口气上不来,直接死了,留下年幼的豆娘从此孤苦无依。

  刘氏死了还不到一个月,钱氏怕肚子大了不好看,就进门了。

  小豆娘真正的苦日子来了。

  刘氏在时,虽然病弱,却极疼爱女儿。文大郎虽不是个东西,但只有这一女,也不曾苛待,有好吃的也先紧着豆娘。

  钱氏进门后,刚开始,说自己怀着身子,不能劳累,指示小豆娘做饭给她吃。

  小豆娘还没灶台高呢,磕磕盼盼只能熬个粥,为此钱氏没少掐她。

  文大郎为了儿子,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等钱氏生下儿子金童,豆娘就更可怜了。大冬天洗尿布,全用冷水,两只小手冻得跟萝卜似的;夏天被蚊子咬得满头包;常年到头吃不到一顿饱饭……

  弟弟但凡哭一声,她就要挨打。

  文大郎的心思全在儿子身上,为了儿子,他又出去找了差事,根本看不到女儿被后娘虐待。

  豆娘外祖家因文大郎的畜生行为,恨及豆娘是文大郎亲闺女,也不管她死活。

  钱氏干皮肉生意的,身子早坏了。勉强怀了胎,却不康健。

  金童出生后,三天一小病、五天一大病。钱氏把他捧在手心里养,他长到七八岁了,还是病歪歪的。

  钱氏心里急,只能朝豆娘撒气。豆娘虽说是文家女儿,却过得不如奴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