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穿越成小吏家千金 > 第19章

穿越成小吏家千金 第19章

作者:青云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7 08:33:07 来源:免费小说

  郑氏等人也大喜,只肖氏见丈夫表情复杂,怕有内情。

  李泗新问:“如何连升几品?”

  李穆川道:“儿子顶的,是方大人的缺。”

  李泗新又问:“方大人不是从八品?如何升了两级?”

  那官员回答道:“朝廷近来把京郊另外三县也划入京兆府,并新添了兵丁,保卫京畿,故此众人官职皆有所上升。李大人在叛乱当日,随方大人一起,未曾屈服,得到上官褒奖。近日京兆府缺位多,李大人经年的老书吏,为人又方正,顾得了这个缺。这也是老太爷和老太太教导有方。”

  李泗新道:“多谢大人,还请留下吃杯茶。”

  那官员拱手道:“多谢老太爷盛情,只是在下还要到别处几家去呢,改日再来。”

  肖氏忙拿出银子,递给李承祖,李承祖塞到同来的衙役手里,请大家路上喝口热茶。

  李姝心里好奇,李穆川跟坐火箭似的连升好几级也就罢了,怎么这封官还批量的?待衙门里三人走后,她问李穆川,“阿爹,怎地一下子这么多人升官。”

  李穆川叹口气道:“升官原是喜事,之前叛军作乱,前任上官们皆死在叛军刀下,想起来,众人不免心里唏嘘。”

  众人不说话了,肖氏道:“官人以后好好当差,若方家有困难,咱们能搭把手就搭把手,也不算有负方大人。”

  张氏也开解儿子,“老二媳妇说的很是,老二,升官是喜事,以后好好当差,不负皇恩就是了。”

  李穆川也笑了,“阿娘说的是,是儿子想左了。”

  李家家主升官,本是喜事,但因京城才遭叛军霍乱,且李穆川升的芝麻小官在京城里也不算个什么,故李家人并未大张旗鼓庆贺,只家里人并亲近族人、同僚一起吃了顿酒席。

  陈氏思念丈夫,并未参加李家的酒席,派了一双儿女过来。

  李家人的热闹暂且不提,只说那莫少卿家里也正在议论陈家之事。

  莫太太因丈夫侥幸保留姓名,念佛念了有十万遍。莫太太只生了一子一女,另外两子一女都是妾室所生。莫太太的长子中过进士,携妻儿在外赴任。次子文武皆不行,在家打理庶务。三子才中了举,正在家准备下一科春闱。

  莫少卿时来运转,正卿俞大人被叛军杀死,圣上升他做了正卿。

  这一日,莫太太与陪房嬷嬷赵嬷嬷说话,“那杨捕头替老爷挡了几刀,虽说是职务本分,但生死关头,有几个人不是先顾着自己呢。咱们也该表表谢意。”

  赵嬷嬷低声回禀:“奴婢着人打听过了,那杨捕头刚刚三十出头,亲生父母都去世了,家里留下个年纪轻轻的寡妇和年幼的一儿一女。前几天丧礼上,杨捕头的后娘很是闹了几出,她占着名分,杨捕头又不在了,还不知杨捕头的遗孀和儿女,要如何受人钳制呢。”

  莫太太最恨那些心怀歹意的后娘小妾之流,家里的妾在她面前都服服帖帖的,庶子们也恭恭敬敬。听到杨捕头家后娘作耗,吩咐赵嬷嬷:“你明儿带些礼去看看,再捎些金银,去看看杨家孤儿寡母。若那后娘欺压人,你也帮衬两句。”

  赵嬷嬷低头低头应了。

  第二日,赵嬷嬷带着两个外院的管事媳妇和两个三等丫头,着四个小厮抬了两抬礼,大张旗鼓去了杨家。

  刚进杨家门,只见黄氏立刻迎上前来:“不知哪家贵人驾到,老婆子这里有礼了。”

  赵嬷嬷看她一眼,问道:“杨太太可在?”

  黄氏忙道:“老妇人是她婆母,贵人有事尽可跟老妇人说。”

  赵嬷嬷不搭理她了,旁边的管事媳妇呵斥黄氏,“我们要见的是杨捕头的遗孀陈氏,你没听到吗?”管事媳妇本想说你耳朵聋了,想想这是在别人家,不然定要骂到这老婆子脸上去。

  黄氏心里发恨,仍赔笑道:“贵人莫恼,我去叫她来,她年轻不知事,若有不妥,还请您包涵。”

  赵嬷嬷还是不理她。

  待陈氏从厨房出来,赵嬷嬷看向她,只见她一身素衣,头上只一根银簪,虽年轻,却一幅心如枯槁的样子。赵嬷嬷再看这后娘,穿得比儿媳妇还华丽,心里哼了一声。

  陈氏给赵嬷嬷行李,“杨陈氏见过贵人。”

  赵嬷嬷拉起她的手,“好孩子,我不是什么贵人,我是大理寺正卿莫大人家的管事赵嬷嬷,我家太太感念杨捕头英勇,特命我来看看杨太太。杨捕头没了,不知家里日子可还过得去?”

  陈氏看了一眼黄氏,回答赵嬷嬷:“多谢莫太太记挂,多谢赵嬷嬷关爱。衙门给了抚恤银子,目前日子还过得去。”

  赵嬷嬷见她没有趁机提要求,暗自点了点头。她挥手让小厮们台上礼物,“这是我家太太的心意,请杨太太收下。”

  黄氏忙道:“多谢莫太太,多谢赵嬷嬷,家里正艰难呢,一大家子吃穿嚼用,哪里不要钱。”作势要来收礼。

  赵嬷嬷气得骂她:“这是我家太太送与杨太太的,不需她人经手。”

  旁边的两个媳妇也开始帮腔:“听说老太太带着小儿子住进来了,这杨捕头没了,杨太太和哥儿姐儿的吃穿嚼用都没着落,怎地杨家老二不出去做工养活侄儿侄女,反在侄儿家住着白吃白喝了。”

  黄氏母子被说的脸红了又白,白了又红。

  赵嬷嬷又说见见两个孩子,陈氏把杨镇兄妹叫出来了。

  待见到杨家兄妹后,赵嬷嬷点了点头。哥儿进退有度,姐儿温柔知礼。

  赵嬷嬷问了几句,带了一干人走了,走前还叮嘱陈氏,有什么困难尽管去莫府找她,杨捕头拼死救下莫大人,莫府全家都是知恩的。

  第23章 去莫家世简蹭饭

  回去的路上,与赵嬷嬷同来的一个管事媳妇向赵嬷嬷说道:“我去打听过了,这杨家哥儿年纪虽小,却很有些担当,知道护着寡母。头先在一家私塾读书,听说是个会读书的,时常得先生夸赞,杨家原想让他走科举的。这下杨捕头没了,怕是要出来挣口饭吃养活寡母妹妹了。”

  赵嬷嬷回家后,如实向莫太太回禀了。

  莫太太想了想,唤来了莫二爷,问她:“家学里现下有几个人?”

  莫二爷躬身回答:“回禀母亲的话,咱们家的三个哥儿,外加亲戚家的,拢共十三四个。”

  莫太太又问:“可有读书成器,科举有望的?”

  莫二爷顿了一下,“总有俩仨个略好些的。”

  莫太太再问:“加个人可行?”

  莫二爷又躬身,“听凭母亲吩咐。”

  莫太太吩咐赵嬷嬷:“晚上我与老爷商量商量,若行的话,你明儿再去杨家,跟那杨太太商议,不若把杨家哥儿挪到咱们家来读书。咱们家的先生,好歹有举人功名,总比外头那些先生强上一些。”

  赵嬷嬷忙拍马屁:“太太仁慈,这可是天大的好事,杨太太哪里有不应承的。”

  夜间,莫正卿听老妻说了这事,点头同意,“杨捕头为救我而殒命,杨家哥儿又爱读书,咱们家正该帮他寻个好先生。回头再给他说个好亲,也好安一安杨捕头的心。”

  莫太太笑,“老爷迟了一步,杨家哥儿已经说了亲了。”

  莫正卿抚了抚胡须,“先接来读书罢。”说罢想了想,又道:“读书的事暂且这样,杨捕头身上的差事,他家哥儿太小,又是读书郎,无法干捕快。明儿你着人去杨家时,问一问,是等哥儿长大了再说,还是直接给家里旁人。不过,太不像话的,衙门里可是不要的。”

  先按下杨家事不提,再说赵家这边。

  赵书良很快听说李穆川升官之事,也是颇为惊喜。没想到二郎倒是个有运道的,李家办庆贺酒席时,赵家还主动上门送了一份礼,李家人也不好拒绝。

  吴氏也很欣喜,跟丈夫商量,“官人,李家现下比咱家门第还高些了。”

  赵书良笑:“怕甚,只要二郎有出息,李家定能看得上他。他若是个草包,也别耽误人家大好的女娘了。”

  因李家前些日子忙碌杨家的事,赵世简不好过来捣乱。赵世简听到李穆川升官的好消息后,酒席还没办,就找个机会又上门了。

  他是放学后来的,恰好是晚上,杨家兄妹也在,李穆川父子也在家。赵世简安慰了杨镇几句,厚着脸皮在赵家蹭了顿饭。因杨镇和赵世简在,豆娘三姐妹在厨下吃的饭。郑氏肖氏在正堂为众人添饭添菜。

  吃罢饭,李穆川要问三个少年功课。李承业、杨镇、赵世简三人一子排开,躬身请教。李家其余人屏息旁听。豆娘一边假装收拾碗筷,一边偶尔听几句,还偷偷看了杨镇两眼。丽娘一直在厨房忙活。

  李姝大摇大摆进来旁听,她一时给李泗新添烟丝,一时给杨镇等人续茶水。张氏见她一点不怕羞,捏捏她的脸。

  李泗新见三个少年郎与儿子一起之乎者也说了半天,虽看着欣喜,奈何他老人家听不懂,只得按下性子等待。

  说了半柱香的功夫,李穆川点点头,“二郎,你要加把劲了,镇哥儿和世简可都比你有悟性呢。”

  李承业忙低头应道:“阿爹放心,儿子定会努力的。”

  李穆川看向杨镇,“镇哥儿也要注意保养身体,不要学的太狠。”

  是的,杨镇近日读书像着魔了一样,日日读到三更天。自莫家来人和陈氏相商杨镇读书的事,杨镇听说后,怕自己功课落后,去了莫家丢脸,更是勤学不辍。

  赵世简在三人之间是中不溜,他今日来,主要是想看看李姝。自从河边见到她后,他再也梦不到姝娘了,更别想一起手拉手看花花草草了。

  有李姝在旁边看着,赵世简使出浑身解数回答李穆川的问题,就怕太差劲让李家人瞧不起。

  李姝看了看赵世简,心说老头子,没想到你再次投胎了,还是这样会读书。可惜我不能跟你一起读书了。你好好读书,我好好学针线厨艺,以后做个贤妻良母,这可是你上辈子盼了一辈子的事情。

  赵世简捕捉到了李姝的眼神,立刻也回看过来。二人相视一笑,像是明白了彼此的心意一般。李姝并无豆娘的那种娇羞,她大大方方的,搞得李家人也不好说什么。

  李穆川看了赵世简一眼,没说话。这小子看着老实,其实脸皮忒厚,没事儿那眼睛总往姝娘身上飘什么?李穆川老父亲心里作祟,顿时觉得这小子不老实,要不是看着读书还算上进,早就将他叉将出去了。

  再说杨家,那日赵嬷嬷来商议杨镇读书的事情,陈氏喜出望外,连忙答应。再说到差事的事情,陈氏又犹豫了。

  杨镇在外听到了,与同来的丫鬟禀过后,进屋回话。

  “赵嬷嬷好,小子杨镇见过赵嬷嬷。”

  赵嬷嬷笑:“哥儿也好,我家太太着我来请哥儿去莫家读书呢。家里几个小爷都在学里,还有几个亲戚家的孩子。莫家的先生,身上有举人功名,哥儿去了,一起做学问,总比在家一个人闷头苦学的好。我家太太说了,哥儿就住在莫家,笔墨纸砚什么的,杨太太不必操心。”

  杨镇朝赵嬷嬷鞠了个躬,“多谢莫大人莫太□□德,多谢赵嬷嬷记挂,大恩大德,杨镇必不敢忘。”

  杨镇说完看向母亲,“阿娘,咱家的差事,不若给了阿叔吧。”

  陈氏瞪大了眼睛。

  杨镇苦笑:“儿子不像父亲一样威武,哪里做得了捕快。况且,这差事也不能一直悬着,衙门里总要有人补上去,阿叔也是咱自家人,给了他,阿奶和弟弟妹妹们日子有了着落,也不用再四处打饥荒。阿娘放心,儿子定好好读书,不会让阿娘失望。”

  陈氏看向儿子,心里有了新的慰藉,“我儿心胸宽广,阿娘不及你。阿娘听我儿的,阿娘信你,不过是个捕快的差事,阿娘也不想让你再去刀头舔血了。就给你阿叔吧,也算替你阿爹还你阿爷的养育之恩。只一样,你阿叔每月要给咱们家1两银子,直到我儿成亲为止。”

  赵嬷嬷心里赞叹,杨家小子果真有魄力,寻常人家争破头的差事,说给人就给人了。

  待赵嬷嬷走后,黄氏和杨老二顿时喜出望外,给1两银子就1两银子吧。黄氏再也不挑拣陈氏了,只顾着夸奖陈氏母子:“老大媳妇,还是你会养孩子,镇哥儿让你养的又大气又上进。虽老大不在了,有镇哥儿,你还愁什么呢,你老了的日子定然要比我强百倍呀。”

  陈氏勉强扯了个笑容,“阿娘过奖了。”

  杨老二喜得围着杨镇打转,“镇哥儿,你真将差事给了我了。哎哟,镇哥儿,阿叔以后就托你的福了,再不用四处给人帮闲了。”

  杨镇点点头,又嘱咐杨老二,“阿叔就算顶了阿爹的差事,捕头肯定是不要想了,捕快我看阿叔也是做不了的。衙门里定有别的安排,阿叔莫要挑剔,不管什么差事,好好当差,养活阿奶、婶子和弟弟妹妹们,这才是男子汉大丈夫。”

  杨老二搓搓手,“还是镇哥儿你有见识,我白比你长个辈分,以后阿叔就听你的。”

  黄氏见儿子这个样子,心里叹气,若不是老二没出息,她又何苦来这里遭人白眼,被人戳脊梁骨骂。

  第二日,衙门里就来人把杨老二领走了。大理寺见他不像杨捕头一样勇武,勉强认得几个字,做过帮闲和中人,就给他安排了个普通衙役的差事,跟着各处大人们外出办事。

  黄氏立时就带着行李走了,她知道,陈氏早就嫌弃她嫌弃的要死,碍于名分,不好直接赶她走。儿子既得了差事,大房又傍上了莫家,大房的家私什么的,她想都不敢想。

  杨老二的差事办妥了,莫家来人接走了杨镇。因莫家与杨家隔了大半个城,走路得颠簸两个时辰,杨镇就住到莫家去了,半个月回一次。

  杨镇走前,陈氏带着杨镇,携着礼品,去莫家道谢。莫太太亲自接待了她,并安抚她好生过日子,杨镇到莫家进学,不用陈氏操心,家里有什么困难,只管来莫家。

  陈氏千恩万谢后回来了,又带着杨芙娘点灯熬油给儿子做了几身好衣裳,不能太花哨,毕竟还在守孝,也不能太素净,被人瞧不起。肖氏知道后,让豆娘也给杨镇做了几双鞋袜,还有一身天青色的袍子。陈氏一并给儿子带去了,还给儿子荷包里塞了些银子。

  杨镇走后,陈氏母女深居简出,除了日常买米买菜,并不出门。肖氏时常带着李承业兄妹过来,帮忙干些力气活,有些要男人家出面的事情,让李承祖去,他惯常与外头人打交道。赵世简有一回来李家,也一并跟着过来了,还帮杨家把新买的柴劈好,码的整整齐齐。

  李承业原要自己干,赵世简劈手夺过柴刀,“我整日跟我阿爹习武,力气大着呢,还是让我来吧。”

  陈氏觉得赵家二郎不错,她不知赵李两家的瓜葛,但隐约知道这是李家为李姝相看的二郎,家里还是官身,并不敢有别的心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