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姨娘是个小画手 > 第85章

姨娘是个小画手 第85章

作者:浴火小熊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7 07:50:51 来源:免费小说

  皇帝也是这么想的。渤海郡已经有三四十年没打过仗了,老皇爷还在世时就想过裁撤渤海侯手下兵力,早埋下许多伏兵暗探,前阵子端王和王赟一起搞事时,皇帝又派了不少锦衣卫密探去,综合各种情报来看,渤海侯真搞不出来什么大事,但是,就怕兵祸。造反想成功挺难,但要祸祸老百姓,那容易得很。

  最好可以速战速决,甚至不战而胜。

  文华殿大学士们这时已经写好了两稿檄文,兵部、吏部尚书,特务密探头子锦衣卫指挥使季锋全都来了。

  大周权力核心连夜运作,四更天时,招讨渤海的增援部队从西山大营出发了。

  天亮了。皇帝如常早朝。

  满朝文武中不少尚且不知渤海侯造反的事,只是敏锐地感觉到今日的朝会气氛十分微妙。联想到昨夜几乎一整夜街道上都有急促的马蹄声响,大多数人都觉得,出事了。恐怕还不是小事。只不知道是什么事。

  镇南侯也感觉到了危险,他向后缩了缩,想要让锦乡侯老侯爷庞大的身躯遮住自己,不料,皇帝偏偏不放过他,“镇南侯何在?”

  他只得出列,“臣在。”

  皇帝也不看他,低着头,不紧不慢将御案上的印玺等物一一轻微移动,像是要调整到某个他认为最正确的角度,“自朝廷发出申饬旨意,已经十余天了。你来说说,这渤海侯,怎么还没送来谢罪奏表呢?”

  镇南侯一听,心里慌得一批。昨天是休沐日,可他哪有福气休沐啊,他妹子领着外甥、外甥女跑来找他哭诉,求他跟皇帝求求情。他老娘当然也哭,可并不糊涂,赶紧叫人把小闺女和外孙外孙女送出府。还训斥渤海侯夫人,“这都什么节骨眼了,你还跑出来?待罪就得有待罪的样子,老老实实待着闭门不出,写奏表谢罪,多写几次。”

  他妹子呜呜咽咽的出了府,老娘就令人闭门,不见客。

  今天皇帝为什么把他单拎出来问?

  镇南侯赶紧骂了渤海侯一通。

  皇帝还算满意,叫人将密探送来的渤海侯反叛一事密奏念了,再加上渤海侯那篇搞事的告示。

  镇南侯后背冷汗涔涔。

  文武官员中后怕的人不在少数,再没一个人敢为崔家说一句话了。

  皇帝这才宣布,今天一早,端王已经带着增援部队出京平叛了。

  朝会散了,镇南侯感觉自己被十二道天雷炸了一编,从天灵盖到脚趾尖都是麻的,满朝文武公侯没一人敢跟他说话,仿佛他瘟神一般,全都离他远远的。

  他心想,这时候,怕是她妹子和儿女都已经被关起来了吧?这消息传到后宫中没有?他回去要怎么跟老娘说?

  正浑浑噩噩的时候,大太监李德胜走到他身旁,“侯爷,请跟老奴来。”

  镇南侯跟着李德胜去了太极殿,心中惴惴,这个皇帝外甥跟他从来不亲厚,但从前看在太后面上,也是极尊重他的,像今天早朝把他单拎出来的事,还是头一遭。这会儿又留他私底下见面,莫非……还有什么事?

  等了一会儿,皇帝来了,叫小太监将一叠纸递给他。

  镇南侯不明所以,打开一看,面如土色。

  这叠纸每张只巴掌大,上面画着画,用细炭笔勾勒,线条简单,但人物传神,其中既有他妹子母女三人来哭闹的场面,还有后院不知哪个女子闺阁中的佛堂,再一细看,魂飞魄散——那图画中的女子在佛堂中拿着针扎三个小人,显然是在行巫蛊邪术。

  皇帝看来早就疑心他家与崔家勾连,派了密探窥察,谁知道他家还藏着个惊天大雷呢!

  镇南侯扑通一下跪地上了,“陛、陛下,陛下明鉴……陛下……”他连叫了几声“陛下”,只觉百口莫辩,也顾不得摘帽子便咚咚咚叩头不已,直磕头磕得披头散发。

  魇胜之术向来最为帝王忌讳,这还叫密探拿到了实证,全家满门命悬一线,怕是连太后都有不是!

  李德胜见皇帝眼色,对两个小太监抬抬手,他们立即过去将镇南侯扶起来,镇南侯抖得筛糠一般,老泪纵横,“陛下,臣自知无能,可绝不敢有这种心思啊陛下!臣失察!臣有罪!”

  皇帝见他腿软面黄,汗流如浆,心里也叹气,镇南侯是没什么本事,可确实也没坏心。说实话,他一直觉得这个“舅舅”老实得有些窝囊,老皇爷也总说他“办不得半点差事”,父子两人都不大瞧得起他,可现在看他这副样子,又觉得老实人真可怜。

  但这事不能不处理。

  皇帝叫小太监们,“扶侯爷坐下。”然后温言对镇南侯说,“舅舅别怕。我既没在朝堂上说出来,自然知道这诅咒巫蛊之事与你是无关的。”

  镇南侯用袖子抹泪,“可也是我治家不严。家中出了这种事,我还懵然不知,实在有负天恩!”

  皇帝说,“树大枯枝多。舅舅何不趁此机会分家呢?谅来,老侯夫人这回也不会说什么了。”

  镇南侯心里也后悔不已。

  那个扎小人的女子还会有谁?自然是林纹。

  韩瑶光出家,她乐疯了,伤了肺,原本林家的人以为她最多熬到七月,没想到她没力气闹腾了,太医又净给她吃安神的药物,她天天静卧修养,倒渐渐好了起来,虽说不了几句话就气喘,可也打不动丫鬟婆子了,砸不动东西了,神智也清醒了。

  但是,林纹这种人,永远不会反省。

  前阵子到了换秋装的季节,侯府也给她置备新衣。林纹穿着新衣照镜子,越看越恨。她还不到二十岁,形销骨立,容貌大不如从前。

  她问自己,是谁,是谁害我成这般模样?是韩瑶光那贱婢!

  还有端王。若不是他对我不念一点夫妻情分,我哪会落到这般模样?

  她说要起个佛堂,老侯夫人还以为她终于转性了,明白了,赶紧叫人置办好。

  谁知道,林纹偷偷做了两个小人偶,写上这两人名字和生辰八字,每天在佛堂“念经”的时候就坐在那儿用针扎小人出气,口中念念有词。守在佛堂外的丫鬟婆子也听不清念的什么,老夫人和镇南侯夫人偷偷来窗外看了两次,还以为她真在念经忏悔呢。

  林纹扎了几天小人儿,想了想,还少算了一个人。谁?淑太妃。若不是她不帮我却帮韩瑶光那贱婢,我又怎么落到今天这个下场?当初也是她送我回侯府再教育的!

  那就再多做一个人偶吧。不过,韩瑶光的八字她早就从太乐府打听到,端王与她定亲时双方交换庚帖,上面也有他的生辰八字,只是太妃,她只知道生日,并不知是什么时辰,于是便做了十二个小人,十二时辰都写了,全写上淑太妃做闺女时的闺名。因为攻击目标太分散了,所以淑太妃的小人儿扎得更勤奋些。

  林纹倒真没觉得扎小人诅咒就能让他们怎么样,只是解解恨罢了。谁知道崔家出事后,皇帝会派密探到镇南侯府窥探?

  皇帝也不大信巫蛊魇胜之说,只是听了季锋的密报“端王妃做了十二个写着太妃名字的小人儿日夜诅咒”,哪有不怒的。他生母死得早,从小养在淑太妃身边,母子情深,虽不信魇胜真能害人,但林纹这份心思实在没法忍。

  皇帝派李大保送镇南侯回家,还安慰他,“端王妃既然想拜佛,就送她去老梅庵带发修行吧。多事之秋,不宜再添乱了,等崔家事了吧。也别惊到老夫人。”

  怎么会不惊到。

  镇南侯老夫人和太后听到崔家的消息,双双病倒。

  镇南侯日夜祈祷,渤海侯造反的事早一日了结,他林家就能少挨一分连累。若能早日平叛,保他林家平安,他发愿今生不再沾荤腥。

  也不知道是镇南侯诚意真的感动了上苍,还是渤海侯造反的本事跟茜香国王比起来实在差得太远,端王的增援部队刚赶到渤海郡地界,先头部队那三千人已经攻进渤海侯府并活捉了渤海侯。

  端王领着的那些武官心中大喊“不走运”,出京一趟,寸功未立。

  端王奏疏说所经县镇秩序井然,并没太大乱子。先头部队平叛时伤亡才十几人,敌方也就死了一百多人。

  这还多亏了崔家旁系子弟大义灭亲,里应外合,才能一举拿下逆侯。他很给崔家这几个带路党说了些好话。

  端王发回渤海侯就擒的战报时,和渤海侯发告示搞叛乱只隔了十三天。

  这时候,太后和镇南侯老夫人病还没好。

  皇帝立即下一道诏书,嘉奖崔氏这些深明大义的子弟,只追究主恶,不做株连。同时,撤渤海郡侯府,设州府,此后渤海郡改为“渤州”,整编原驻地兵丁,还让六部各出几个人搞了个专家组,任命能臣程稔为渤州第一任知府,率领专家组去专项治理,顺便把崔家这些年贪墨的庄园土地都拍卖了。

  端王平定渤海叛乱的消息传回京都那一天,韩瑶光正裹着竹叶和姚二丫赶制出来的鸭绒衣在太清宫道学院考道初试。

  第105章 放飞的考试

  过去这几个月虽然每天基本都有在学习,但是基础差呀。

  瑶光一看考卷就懵了十个小问题,三道大论述题。考试时间四个小时。

  太清宫道学院的考场在一间极开阔的大殿中每隔五步设一白纸屏风屏风三折中间长,两翼稍短放成一个缺了底下那一横的“口”状,考生书案置于屏风之内书案下是蒲团一个,书案上笔墨纸砚。

  大殿内冷得如冰窖一般,只有主考官席位两旁放着熏炉所有考生不能携带文具、手炉、灯、蜡烛、食水等物进考场前要搜身还要把外衣交给监考弟子检查以防有夹带。

  当然,依旧防不住有人作弊。

  瑶光磕磕绊绊把会做的题都做完了正哈气焐手呢,台上主考官一敲戒尺:“三排丙座考生!你袖子里藏的是什么?来人给我叉出去!”

  瑶光吓得一哆嗦,只见两个道士如狼似虎拖着那个考生就出去了,把人哐叽一下扔在大殿外的台阶上,重新关上殿门。

  主考官冷笑道:“你们什么小动作我都看得一清二楚!”

  另一位考官道:“这大殿上三清塑像是泥塑的我等难道是泥塑的?尔等若藏奸诈机狡之心,行为可疑,我等便记住你座位,卷子收上来在上画个大王八,叫你白考一场。嘿嘿,我是懒得将你叉出去。”

  众考生噤若寒蝉。

  因为大殿里实在太冷,考生们被敲打的这段时间没人动笔,笔上墨汁都凝固了,所有人刷刷研墨。

  瑶光本来就是半路出家,研墨这活计哪有别人熟练,用的又是太清宫考试统一安排的砚台墨锭,此时又冷得哆哆嗦嗦,墨锭在砚台上转了几次吱吱直叫就是研不开,一着急,啪嚓一下,连砚台带墨锭飞了出去,正打在面前的纸屏风上,扑了一大团黑渍,卷子上也斑斑点点。

  这下彻底完蛋了。

  大周考试,不管是考科举,底层小吏,还是考道士和尚资格证,全都讲究字迹优美,写一手好字是必须的,卷面整洁那更是基本要求。

  瑶光看着自己这卷子,完了完了,这卷子被收上去就得直接叉出去。连评分道长的面都见不到。

  算了,反正三道大题只会写一道半。胡几把放飞吧!

  她想了想,干脆练习写奏疏。

  以她的品级和身份,也是可以给皇帝上书的。但皇帝看不看,看了搭理不搭理就另说了。

  瑶光处理完曹娥的事后,刘寡妇找了机会跟她说能不能也跟她立个类似的借据啊、租约啊或是雇佣合同之类的,这样她就有保护了。瑶光这才知道,刘寡妇其实也被逼嫁过几次,只是她族人还没到曹娥她兄嫂那种不要脸的程度,从前她没钱时还放心,最近又是养羊、卖羊奶、做黄油,又是剪羊毛纺毛线的,渐渐有了些钱,又有手艺,来“劝”她再嫁的人也多了。她怪害怕的。

  瑶光和薛娘子商议后,和刘寡妇立了个“定期按时提供羊毛羊奶不然要赔钱”的合同,还专门拿去她族长那里过了路,这才不再见人劝她再嫁了。

  瑶光在卷子上陈述了寡妇再嫁的种种弊端,首当其冲的,就是政府税收减少。

  寡妇再嫁后难免要生育子女,侍奉公婆,伺候全家老小,那么她之前干的活计就减少了,像曹娥、刘寡妇这种自营小生意更是不太可能,她们的收入相应减少,能交的税自然也少了。

  若是说寡妇再嫁是为了年老有儿女奉养,死后享受香火,那么寡妇可以收养孤儿。育婴堂的负担——也就是政府负担减少了,寡妇也有人奉养,两全其美。

  接着再说乡间妇人之苦,早晚劳作,生儿育女,还要动辄被打骂,比大户人家的奴婢还不如,她们难道不是我大周子民么?

  再以梨溪山为例,因为女道众多,需要管家娘子、中人、店娘子等等,所以没有溺女婴的现象,这说明,其实女子一样可以奉养父母,和男子一样是可靠的税收来源。

  她又举曹娥的例子,曹娥一个月给父母五两养老银子,而她哥哥得到家中九成的田地产业,一个月只给父母一吊钱。

  瑶光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洋洋洒洒,还提出有职业的女子可以自由结社,如同江南那些绣娘织女一样,但并不一定要拘于同行业。

  “不管会不会总得把卷子填满不能大题空着不写”是瑶光从小到大受的教诲,所以她胡写八写,反正是把卷子填满了。然后再检查一遍,啧,还发现自己写了好几个错别字。算了,不改了。谁叫繁体字笔画太多,挤成一团了。

  瑶光举手,倒扣卷子就算交卷了,裹紧鸭绒衣扬长而去。

  出了考场,竹叶和吴嬷嬷正捧着手炉暖壶和其他考生的亲眷家人等着呢,竹叶一见她,大吃一惊,“娘子,你怎么这么快就出来了?薛娘子还没出来呢!”

  吴嬷嬷一瞧就知道这是没戏啦,二话不说,先从暖壶里倒一杯热腾腾的奶茶给瑶光。

  瑶光喝了茶,稍微暖和了点,再抱上手炉,“冻死我了!回家去。”

  她可不知道,她那份卷子一交上去,立即被封好了放在一个牛皮信筒中,由一位侯在偏殿的特使送去了宫中。

  是的。狗皇帝知道瑶光要考道初试了!

  其实他倒没特意关注她,是端王想在皇帝面前给韩瑶光刷个好感才提了一句。

  端王是随口一提,皇帝却上心了。他挺好奇这个到太清宫藏书楼只会借话本(本)的人能考成什么样。才入道门几个月内就去应考,莫非……她是天才?

  于是皇帝就随口吩咐了一句“把韩玄玑道初试的卷子封了拿来我看”,回头便把这事忘了。

  等出了渤海侯叛乱的事,皇帝哪还想得起这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