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其他 > 奶爸回到乡村搞养殖 > 第一百二十九章 血红龙进入第三发色阶段

下午三点多,蒋非走出门外,抬头看了下天上的太阳,还挺晒的。

他进屋拿了顶草帽戴上,拿着连枷出来打黄豆。

没办法,早上和晚上豆荚都比较潮湿,不适合打黄豆,只得顶着大太阳干活了。

晒在院子里的黄豆杆,枯黄的豆荚晒得酥脆酥脆的,有一些已经自动裂开了,豆子蹦了出来。

好多年没有用过连枷了,在打黄豆前,蒋非上下甩动了几下连枷,找找手感。

连枷,由连枷把、连枷板和转轴构成。

连枷把是一根2米左右的老竹子,在距离根部二十公分的地方用火烤熟弯成一个梡儿来套转轴。

连枷板是一组竹条,一般是四根,套在转轴上,再用藤条或是把竹子削成竹篾编织。

使用的时候,双手握把,要把连枷握紧,把连枷头转活,转的有节奏,否则不但打不转,而且还会打坏了连枷。

蒋非试了几下之后,甩着连枷拍打在黄豆杆上。

刚开始他的动作比较生硬笨拙,排拍翻转不顺畅,力度用不到连枷板上,拍打在豆杆上的声音软绵绵的。

使用熟练了之后则灵巧自如多了,力度能使用在正确的地方,拍打在豆秆上发出有节奏的“嘣—嘣”声。

纵向拍打一遍后,用叉子将豆秆翻个面,再横着拍打一遍,豆子就全部脱粒了。

随着连枷板一下又一下落在豆杆上,听着“嘣—嘣—嘣”的声音,感觉很解解压。

“小非,你已经开打了。”

陈小梅和星星提了一大桶柿子回来。

“妈,你怎么去郑婶家摘了这么多柿子啊?”

蒋非一看那满满的一大桶柿子,觉得有些奇怪,这未免给的太多了吧。

“你郑婶后面还提着半桶过来呢,她儿媳妇,就是文虎的老婆小婷啊,预产期在下个月末,她过几天要过去照顾。”

陈小梅解释道:“摘的柿子都提过来,让我们帮忙晒柿饼。”

“原来是这样啊。”蒋非点点头。

说话间,郑丹乐提着半桶柿子进来了,看到蒋非在拿着连枷打黄豆,笑道:“小非,不错啊,连枷用的有模有样的。”

陈小梅站在旁边看了一会:“我来打吧,你去处理柿子,你这技术还是差了点。”

陈小梅接过连枷,高高举起,连枷板飞旋,顺势在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然后翻转竖起,重重地拍下来。

只见豆荚顷刻爆裂,豆子纷纷滚落出来,随着连枷的起起落落,豆子在地上蹦蹦跳跳。

“哇,奶奶的姿势好帅啊!”

星星搬了小竹凳坐在一边,双手托腮,满眼星星地看着自家奶奶甩连枷的动作。

“我这技术只能算一般的了,以前十几岁的时候,我在生产队干活,看到那些婶婶们打连枷,两个人对打或多人用连枷阵进行排打,那才叫精彩。”

陈小梅回想着当时的场面,到了现在还是啧啧称奇。

“排打”需要默契的配合,快了慢了都会打到对方。

以前生产队的时候,几十副连枷同时打,能上场的都是熟手。

大家的连枷同时举起、放下,整齐划一。

从空中跳跃的连枷阵,划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线,井然有序,浑然一体,形成一幅流动的画面。

连枷在她们手上,能打出一朵花来。

那时候陈小梅也就十二、三岁,在生产队干活,只算半个分。

后来生产队解散了,分田到户,各干各的,也就再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了。

蒋非搬了张凳子出来,一边挑选柿子一边听妈妈和郑婶说起以前在生产队干活的事情。

“我还记得第一次有了工分本的那天,摸着上面写着的名字,心里特别激动。”

“我到现在都还记得计工员第一天写在我工分本上的内容,割青草,6.5小时,4分。”

郑丹乐说道:“那时候小,干一天活挣得工分也不多,但第一次挣到工分,实在太开心了。”

大集体时期生产队社员参加生产劳动被称为“上工”,工分就是那时生产队会计记录社员每天上工应得报酬分数的简称。

那时大家对工分特别看重,工分几乎是每个家庭的经济来源,大家都要靠在生产队挣的这点工分养家糊口。

“巧了,我第一次去生产队干活也是割猪草,割了一天,不记得记了多少分了。”陈小梅说道。

“那时……”

闲聊着,陈小梅放下连枷,把打过的黄豆杆捡起,堆放到墙角。

叶子和豆荚一样,被晒得酥脆酥脆的,随便一用力,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

星星在桃树下踢她的鸡毛毽子,她踢毽子的水平见长了,虽不能踢出花来,但能连着踢十几下不落空。

蒋非和郑丹乐挑选了一遍柿子,有虫眼的、有磕碰的、太软的都不要。

挑选出来的好柿子,再拿刀把皮削掉。

削的时候,柿子的蒂要留着,弄掉了容易坏。

削下来的皮不扔,这可是好东西,柿子皮也晒干,在最后一步的时候,柿饼配合柿子皮,能轻松捂出白霜。

蒋非端着削好的柿子进了厨房,星星放下毽子跟了进去,看着晒柿饼的每一个环节。

蒋非烧了一锅开水,放入柿子滚一圈,大概5秒就捞起。

“爸爸,煮这么一下,柿子还没熟吧?”星星问道。

“嗯,不是为了煮熟柿子,开水烫一下,可以杀菌消毒。”蒋非解释道。

“星星,你去问问奶奶棉线放在哪里,去拿一卷棉线出来。”蒋非对女儿说道。

“好。”

星星转身出了厨房,跑去院子问了奶奶,蹬蹬蹬进房间里找去了。

“爸爸,棉线。”星星举着手中的线团,在厨房门口喊道。

蒋非看了一眼:“你放凳子上吧。”

“白露姐姐在门口等我,我出去玩喽。”星星放下棉线,转头看着门外。

“你不是说要看晒柿饼的全过程吗?”蒋非问道。

星星犹豫了一下,摇了摇头:“等我回来,爸爸你告诉我过程也是一样的,反正我又帮不上忙。”

“爸爸,我去玩喽。”星星挥挥手,飞快跑了出去。

蒋非在厨房里烫柿子,郑丹乐则拿了竹耙帮陈小梅耙黄豆,把混在里面的豆荚、豆叶等耙出来。

耙不干净的,要再拿小的圆竹匾来筛一遍。m.qqxsnew

把黄豆装上去,双手握着竹匾有规律地摆动,豆荚、豆叶等杂物就会集中到最上面,团成一团,把它们捧出来就行了。

蒋非烫好柿子出来,两人已经把黄豆收拾好了,装进箩筐里,等着明天再晒。

陈小梅和郑丹乐进屋喝了杯水,洗了手,出来一起用棉线系住柿子蒂,系成一串一串的,挂到屋檐下晾晒。

柿子皮则装到竹匾里,单独晾晒,晒干后备用。

晾晒几天后,柿子会变小,水分会减少,看得到柿子的颜色颜色变深。

那时要开始捏饼,轻柔地捏,不要把脆弱的表皮捏破。

逐一捏好后给柿子翻个身,晒一下柿蒂这边。

晾晒的过程中要捏饼三至四次,再放到纸箱里出霜。

把柿子都挂好,郑丹乐伸了个懒腰,说道:“小梅,小非,麻烦你们了。”

“不麻烦,举手之劳的事。”陈小梅笑道。

“我回去做饭了,拜。”郑丹乐提着空桶出门。

“郑婶是一个人出去,还是和钟叔一块?”蒋非问道。

“一个人,你钟叔不出去。”

陈小梅指指挂在屋檐下的柿子:“你钟叔那个人,你也知道的,这些事儿指望他是指望不上的。”

蒋非了然地点点头,钟叔这个人,说他懒吧,可他在外头又挺勤快的,只要有活,不管严寒酷暑,都跟着施工队到处干活。

说他勤快吧,他在家又什么活儿都不干,跟个大爷似的,饭不做地不扫碗不洗,里里外外全等着郑婶一个人忙活。

像钟叔这样的男人,在村里还有不少,除了外头赚钱的事,家里的大小活儿一概不管。

有些甚至能做的出自己悠闲打着牌,看着自己老婆割稻、打谷、晒谷、插秧……

打完牌,饭菜都还要等着老婆回来做。

这要是放现在,老婆都娶不上,即使娶回来了,一看这德行,估计也得离。

……

小鸽子出生第八天,羽管冒出来了,摸起来手感很软。

再过了几天,羽管上开始长出了羽毛,也慢慢地学走路了。

蒋非围观了一会学走路的小鸽子,拍了几张它们笨拙迈步的照片,回小木屋坐了一会,进去房间里看血红龙。

五条血红龙的成长速度和发色进度依旧很快。

它们已经进入第三发色阶段了,时间上比他预估的还要早将近一个星期。

每一条血红龙都长到了四十公分左右,第二鳞框已经开始发色。

鳃盖处的红色面积明显变大了。

龙鱼发色最关键的是第一鳞框发色的阶段,因为第一框发厚了,能够出实框,即便第二框慢一点,鳞片的立体感也会体现出来。

同时,最重要的是能够证实这是一条“红”龙,已经具备很好的观赏价值了。

蒋非观察了一下它们第一鳞框的发色,橘红色愈发厚重了起来,鳞片有了立体感,算是红龙鱼里面表现得很好的水平了。

因为血红龙成长礼包主要作用于它们的发色上,所以它们的发色问题不需要担心,成长到最后肯定是“红”龙。

蒋非稍微有些担心的是它们的体型,假若它们长大后,全身红通通的,非常漂亮。

但鱼的体长只有45—50厘米或者再大一点55厘米,那就会觉得血红龙只有红而己,可缺少了龙鱼王者之风那种霸气。

如果能长到65-70厘米,发色又好,那看起来才霸气十足,能惊艳四方。

蒋非拍下了它们在水中游动的美丽身姿,很想分享一波。

然而,他必须忍住。

只有等它们完成了成长,变得正常,这五条血红龙才能“见光”。

它们的“倩影”,蒋非只能自己欣赏了。

看了下拍的照片和视频,蒋非接了个电话,是他预约的监控安装,安装师傅打来确认安装时间的。

安装师傅会在明天十点左右到达。

蒋非挂断电话,刚从房间里出来,手机铃声又响了起来。

“妈,有啥事?”

“星星一岁以前穿过的衣服啊,有一些还挺新的,没穿过几次,我拿出来洗洗晒晒,送给你郑婶的孙子或孙女了,就是跟你说一声。”

老一辈的人,有让孩子穿“百家衣”的说法。

“百家衣”也就是“二手衣”,就是别人家孩子穿过的旧衣服。

说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孩子好养活。

而且穿“二手衣”也有好处。

一是别人穿过的衣服会更柔软,宝宝穿着舒服。

二是,旧衣服经过多次洗涤,里面的化学物质,如甲醛、荧光剂等含量会减少,对新生儿危害小一些。

“行啊,挑新一点的,有奶渍、起球的那些就别拿了。”蒋非说道。

“晓得了,我挑的都有**成新的,小孩子长得快,星星好多衣服都没穿过几次。”

陈小梅说道:“行了,挂了啊,我去洗衣服了。”

婴儿的衣服最好是手洗,避免沾到洗衣机里的细菌。

陈小梅拿了干净的脸盆出来,一件一件搓洗。

蒋非回家吃午饭时,一脚踏进院子,就看到晾衣服的竹竿上,晒着整整一排的婴儿衣服。

这些衣服都是他很熟悉的,看着就能想起星星穿着那些衣服时可爱的样子。

看着想着,倒生出了点不舍来。

“妈,这些衣服是郑婶说要,还是你主动要给的?”蒋非走进厨房问道。

“你郑婶说要的,穿旧衣服好养活。”

陈小梅瞥了儿子一眼,说道:“星星穿过的衣服,我都留着了,本来是打算留给她弟弟妹妹穿的。”

“谁想到星星都上幼儿园了,这些衣服都没用上,弟弟妹妹连影儿都没有。”

蒋非:“……”

好吧,他不该多嘴问这句!

“郑婶什么时候出门?”蒋非赶紧转移了话题。

“后天,她跟咱们定了二十斤鹌鹑蛋,明天给装好,我记着你上次的话了,价钱上没给优惠,你多装几斤,算送的。”陈小梅说道。

“好,我知道了。”蒋非应道。

之前有一些比较熟的人来买鹌鹑蛋,问能不能优惠一点,陈小梅想答应的,但蒋非先她一步拒绝了。

不管谁来买都是一个价,要是真觉得关系好,可以多送几个、几十个。

以送的名义,想送多少都好说。

而一旦给了一个人优惠价,开了先例,村里其他人来买,都会要求优惠价。

都答应吧,蒋非心里肯定不情愿,虽然一个村的,远近亲疏有很大差别的。

不答应吧,都是一个村的,真要闹起来也不好看。

在村子里发展,还是要注意下处理人际关系的。

反正一个价,童叟无欺,真正亲近的人不会在意,其他人也没话可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