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考试让我走上人生巅峰 > 第90章

考试让我走上人生巅峰 第90章

作者:人生若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7 07:34:32 来源:免费小说

  最后这个力气大的跟铁匠是兄弟,不过刘老头说了:“铁三力气大的很,一个人能干三个劳壮的活儿,只是他力气大人却笨,打铁不如他哥哥打的好。”

  赵九福看着心里头有数了,便先问那几个懂农事的,“几位老爷子,不知道现在庄子里头种地是有什么章程?”

  眼前的几个农民面面相觑,脸上都带着一丝恍然,显然在他们而言种地是寻常,但被官老爷这么和声和气的询问倒是难得,最后还是年纪最大的刘老二出来说话:“都是从古至今大家伙儿用的法子,春天的时候落种,秋日的时候收割……”

  老人絮絮叨叨的说了不少,但没一句说到点子上的,这么一对比刘老头倒是能言会道,其实这并不奇怪,这年头农民会种地的不少,但能有条有理的将自己种地的过程说出来的少之又少,一来是他们没读过书,条理不清,二来也有对上位者的害怕。

  赵九福深知这一点,不但没有流露出不耐烦的样子,反倒是耐心的继续一一询问,他问的点十分细致,若不是知道这一位是大人,他们怕都以为是跟邻居商量了。

  赵九福问的问题都不难,略一想就能回答出来,这般一来一开始紧张的口齿不清的几个农民倒是安心起来,说话反倒是比一开始清晰了。

  等赵九福所有的问题问完之后,他差不多也就知道这边庄子的农耕方式了,基本上跟陈家村差不多,不过是因为各地的风俗不同略有不同,但大致一般无二。

  不过那是在他出现之前的陈家村,现在看的话陈家村的农耕方式已经潜移默化多有改变,那是赵九福花费了十多年才慢慢影响的。

  现在他现在不能再花费那么长的时间,也幸好现在他是官员,只要下令就可让下头的人听话,不过赵九福一直觉得,若是做事的人不知道自己为何而做,通常是出不了什么效果的,他便解释道:“此次农种优选之事,陛下也十分重视,若是能得一二成果,不只是我,诸位都能受到奖赏,本官对农事一知半解,还得诸位相帮。”

  见他说的这么客气,反倒是让对面的一群农民不自在了,一个个连忙说道:“我们做事都是应该的,赵大人不必客气。”

  也有人说:“赵大人这是要折煞我们了,我们一个个只会种地,哪里知道什么优选不优选的,大人说怎么做,我们必定会听从的。”

  在来之前,赵九福就研究过如何增加粮食产量的问题,优选种子自然是一方面,但是从古代的农耕方式来说,耕作的工具,耕作的方式,耕作的土地类型,耕作的技术,耕作的制度,甚至耕作的动力,耕作人的树枝都会有极大的影响。

  有些是现在的他无法改变的,但有一些却能慢慢的优化推广。

  比如说耕作工具这一块,大周朝普遍使用的是铁锸、铁锹、铁铲、铁镰之类的工具,这些工具自然能大大的提升耕作的效率,但铁制品的普及却不容易,一些偏僻的乡村根本没办法使用这些工具,这就是其中一个问题。

  而其中最能节约人力,增加人均耕种面积的,肯定就是铁犁牛耕,这个年代的人其实已经知道使用铁力牛耕,但一般使用的还是直辕犁,这种铁力回头不够灵活,起土也废力,效率并不是很高,有些人家觉得麻烦索性自己上阵挖地的。

  赵九福脑袋里头有无数的想法,不过在来之前他就梳理过一遍,先是跟种地的那几人说了一番冬天罐地,杀灭虫子肥沃土地的事情,又提到了几种堆肥的法子,顿时让几位老农听的惊奇不已,当然,他们惊讶更多的还是官老爷居然也懂种地的事情。

  说完这些,赵九福又开始跟铁匠和木匠几个说起直辕犁的改进问题,若是能从工具上简化,优化,从而提高人的效率的话自然更加好。

  不过他对耕种工具一知半解,只能根据后世的耕种方式提出自己想要的结果,想直接给与启示却是不大能做到,毕竟赵九福本身并不是农业学历出生。

  虽说如此,赵九福也有自己的法子,他直接了当的说道:“若是两位能研究出更好的农具,我定会写进奏折上报朝廷,请陛下下令奖赏。”

  铁匠和木匠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自己的野望,要知道平时他们也能捣鼓一些新奇的东西来,有些有用有些没用,但可从来没有人说能得到朝廷的奖赏!

  第168章 不知疲倦

  赵九福每日不管风吹雨打都是要起来锻炼的,别说,阴阳五行拳听着坑爹,但谁练谁知道这里头的好,这两年多的时间赵九福一边练习,一边慢慢将筑基丹分散使用,身体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健硕起来,他自信现在就是上了战场也有自保之力。

  唯一可惜的就是,即使有逆天的筑基丹在,阴阳五行拳也没办法让他修炼成先天的程度,不过赵九福一开始也没报希望,所以也就没啥好失望的。

  京城的夏天是真的热,冬天也是真的冷,入冬之后就下了两场雪,也就是赵九福寒暑不侵的身体才敢穿着单衣就出院子锻炼。

  这一日正巧是腊八节,赵九福起床出来一看,天空中又飘着小雪,院子里头已经积攒了薄薄的一层,他就在风雪之中锻炼了一番,不知道是不是这种意境十分难得,他竟然觉得自己练习的拳法更加融会贯通了一些。

  没等他练完,卧室那边又传来动静,赵九福一看严玉华早早的起来了,倒是奇怪问道:“怎么就起来了,天气冷多睡一会儿多好。”

  严玉华无奈失笑,若是旁人的话她还会怀疑是不是说反话,但自家夫君说这话的意思,肯定是希望她多睡一会儿舒坦一些的,他是真的不介意家中妻子睡得晚。

  “夫君,你是不是忘了今日是什么日子了?”严玉华笑着问道。

  赵九福回头一想,反而开玩笑说:“今日是腊八,这又怎么了?难道大周朝还有规定说腊八这一日不准多睡一会儿不成?”

  严玉华无奈的瞪了一眼自家夫君,这才解释道:“腊八节得熬腊八粥,虽说不用我亲自动手,我总得去看一眼才放心,待会儿还得给亲朋好友家里头送一碗。”

  赵九福这才想起来是什么事情,不得不说古代男人确实是给惯坏了,赵九福自认不那么大男子主义的,如今也越来越少管家里头的事情了,这是大环境决定的。

  就像是在陈家村的时候,家里头腊八粥的事情都是老陈氏小陈氏几个来做的,赶考那一年赵九福跟赵老四和青竹住在京城,三人就直接把腊八粥给忘记了,最后还是孙家和顾家那边送了过来,才免得他们没地儿喝腊八粥。

  想到这些,赵九福摸了摸鼻子,索性笑道:“那我同你一块儿去看看。”

  严玉华微微一笑,劝道:“我去看一眼就行,夫君去洗漱一番,待会儿直接坐着吃就成。”

  赵九福也没强求,等他洗漱出来,果然屋子里头已经摆上了热腾腾的腊八粥,这时候普通人家的腊八粥是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红豆、绿豆以及枣子栗子来熬制的,赵家吃的这个更讲究一些,里头还放了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

  不得不说,腊八粥闻着香,各种各样的果子一块儿煮了颜色也好看,赵九福不是那么爱吃甜食的人,这会儿也稀溜溜的喝了两碗。

  自己喝完了还不算,他还交代:“待会儿往老师那边送一碗,你娘家那边也送一碗,还有孙家那边的……”

  送腊八粥有好的意味在,送过去人家倒是不一定喝,但好歹也是一份心意。

  严玉华早有准备,当下笑着说道:“夫君且放心吧,家家户户都拉不下。”

  赵九福点了点头很快就收拾利落出门了,等他一走,卢嬷嬷倒是带着几分心疼说道:“姑爷以前在翰林院多好,到点儿就能回来,现在去了工部反倒是越发忙了,每日里早出晚归的,人看着都瘦了一些,今日又是风又是雪的也得出去。”

  严玉华也心疼,但她好歹知道一些赵九福在做什么,便说道:“夫君忙一些是好事儿,这证明他在工部备受器重。”

  “这倒也是。”卢嬷嬷说了一句,看了看严玉华有心想要说一说孩子的事情,但想着夫妻俩感情好,这会儿她说出口反倒是让小姐不高兴,只得又咽了下去。

  赵九福出了门去衙门点了个卯,转身又去了郊外农庄,现在的天气太冷了,他也不敢直接骑马出去,不过坐马车也有坐马车的好处,虽然慢了一些但稳当。

  其实这边的事情有条不紊,春日都还没来,农民们能做的事情也不多,这天气就算是堆肥也是有些不得用的,反倒是铁匠和木匠倒是来了劲头,满脑子都想得到奖赏。

  赵九福每日必定要来走一走问一问,还未下雪的时候还得下地看一看,农庄上头的人一开始有些担心,后来见他说话和气,只是做事情仔细了一些,不要踩到他的忌讳都不会发火,一个个的倒是敢说话了。

  转了一圈从农庄回来时间也已经不早了,赵九福回到衙门处理了一些琐事,临近年关,他们工部反倒是空闲起来,也是,冬日农闲,他们也闲得很。

  等晚上回到家的时候日头都还没下山,赵九福不免感慨自己现在的日子轻松,这可比什么九九六简单多了,只怕一直到明年春忙才会忙一些。

  这一日的小雪一直没停,赵九福进院子的时候发现院子里头几乎没有雪,想必是下人每隔一段时间就过来清扫一次,不然的话不会这么干净。

  他一进门正巧看见严玉华在跟两个丫鬟说话,屋子里头放着一个炭盆,上头还摆着几颗板栗子,这会儿正散发着香味。

  “呦,这还烤栗子吃了?”赵九福带着几分惊喜说道,他从小就爱吃烤栗子烤红薯这些东西,现在红薯还远在他乡是不用想了,烤栗子因为麻烦寻常也很少见。

  严玉华起身帮他放好披风,才笑着说道:“专程给夫君烤的,你尝尝看味道好不好。”

  赵九福走过去剥了一颗,却没塞进自己的嘴巴反倒是给了严玉华,严玉华也不推辞一口吃了,旁边的两个丫鬟面面相觑,都露出笑容来,纷纷走出屋子免得打搅了他们相处。

  等她吃了,赵九福才给自己剥了几颗吃起来,不得不说这时候原生态的板栗味道就是好,里头粉嫩嫩甜丝丝的,吃起来喷香的很。

  等赵九福吃了几颗,严玉华又端来一杯茶递到他手中,笑着说道:“剩下的待会儿再吃,现在吃太多晚饭也得吃不下了。”

  赵九福也就放下了板栗开始喝茶,这茶也不是普通的绿茶,而是严玉华带着丫鬟亲自用水果制成的水果茶,大概是为了照顾他的口味,这水果茶并不甜反倒是偏酸。

  不得不说喝了这茶解腻的很,也不会跟绿茶似的大傍晚的喝晚上就睡不好。

  赵九福喝得长叹一声,暗道自己自从有了娘子之后,这生活水平确实是蹭蹭蹭的往上涨,别的不说,一日三餐就比老娘在的时候还要讲究,他几乎都怕自己要吃成一个大胖子了。

  临近年关,严玉华见他有空便说了一些年礼的事情,如今他们已经成家这年礼就得讲究起来,大头自然是陈家村那边,不说赵九福的亲爹亲娘在那边,哥哥嫂嫂侄子侄女甚至是启蒙恩师也都在那边,光是要送回去的年礼就不少。

  赵九福听的耳晕,反正严玉华说得每一样他都觉得合适,便直接说道:“交给你我放心的很,若是银子不够的话与我说,我这边还有一些。”

  赵九福的俸禄实在是不多,但冰敬炭敬加在一起一年也有二百多两,这其实不算是很少了,当然,这其中也有他是京官的缘故,要是在偏远地区可没有这许多。

  严玉华是知道家里头情况的,赵九福但凡是拿到俸禄就会交到她的手中,平日里除了去衙门嫌少出门应酬的,家里头的人情往来也不多,所以赵九福的俸禄虽然少,但因为家里头人也少的缘故,其实还是将将够用的:“够用了,年礼哪里用的了那么多。”

  当然,严玉华其实并不在意这一二百两的银子,事实上她的嫁妆总额能超过十万两,其中大部分都是她去世的亲娘留下来的嫁妆,小部分是严老夫人补贴的和各房添妆的,最后才是严家公中所出的。

  而她嫁妆里头的大头其实是不动产,她娘留给她的几个农庄和铺子,这些东西都是能钱生钱的,如今快到年底庄头们也都送了银子过来,有一些还带了庄子里头的农特产,今日她用来做腊八粥的材料一半都是从庄子里头出的。

  这般一来,若是算上严玉华嫁妆的话,其实赵家是收入多支出少,赵九福一直没有过问过,只是偶尔问一问严玉华会不会缺钱花。

  成家之后,他倒是从系统兑换过两次金元宝,主要还是知道自己的俸禄不够多,将金元宝换成银子放着,也让家里头娘子安心一些,只是后来他一看,自己换出来的银子一直没动过,可见自家娘子勤俭持家,一年到头竟是没花多少钱。

  不过这次是他们成亲之后的第一个年,赵九福想着两人不能回家,往家里头送的礼物也得丰厚一些,之后往严家也得送年礼,所以才多问了几句。

  严玉华一一回答,最后还笑道:“知道了夫君,您只管忙衙门的事情,家里头的事情有我呢,只是不知道你们什么时候封印?”

  赵九福是看过旧历的,便回答:“按理来说是从除夕开始,一直到初九,上元节前后还能有三日,不过具体还得看陛下的意思。”

  封印虽然是惯例,但每年还是会根据皇帝的想法有所不同,恰好今年还未定下来,不知道皇帝具体是个什么意思,不过大体相差不会很大。

  严玉华听了心中有数,两人又说了一会话家常话,正好摆饭却听见敲门的声音,青竹过去一应,却见是孙光宗喜气洋洋的站在门口。

  赵九福连忙出去相见,这仔细一问才知道,竟是他嘱咐孙家帮忙运送的粮种已经到了!

  第169章 准备

  赵九福是在答应大皇子之后就开始寻找粮种的,其中最能用的人脉自然还是孙家,如今陈家村种着的旱稻种子就是他们运回来的。

  在孙耀祖落难之后赵九福还愿意伸手帮忙,现在不过是帮忙运一些粮种过来,朝廷还是给钱的,孙家自然不会拒绝,甚至是尽心尽力的去寻找了。

  秋收之后原本就是收粮的好时节,孙老爷子知道大孙子的事情之后,对此事十分看重,甚至还特意派出了几个管事专门负责,他们这次走得更远,回来的这才晚了一些。

  赵九福恨不得现在就亲眼去看看粮种,不过那些粮种已经直接运送到了庄子上,他现在想看就得在城外过夜了,只得先把这个心思先按住。

  只是这一夜赵九福都睡得不太踏实,连严玉华都察觉到他的辗转反侧,第二天天一亮赵九福就急匆匆的出门了,直接就往庄子上赶过去。

  刘老头昨日收到了粮种,就想着赵九福估计就得过来,一大早就在门口等着呢,果然,算算城门开了之后不久他就看见了马车的身影。

  如今两人也算是熟悉了,刘老头对着着赵九福的时候也放松了一些,笑着说道:“赵大人,粮种已经送来了,银钱也给了条子,孙家那边去工部结账就是,送到的粮种我让人收起来放到了库房里头,大人要不要现在去看一眼。”

  赵九福毫不犹豫的说道:“那就走吧,看一眼也放心。”

  孙家送回来的粮种有不少种类,因为他这一次特别的要求,那些口味上好却产粮不佳的一样都没有,反倒是盯着能长,能产粮的找。

  陈家村那种旱稻也在,另外还有一种旱稻据说是西南传进来的,还是孙家人从少数民族手中换取到的,这种稻子看着颗粒细小,但据说什么地都能长,并且早熟,生长期也较少。

  刘老头原本不看好这些粮种,在他看来那种饱满圆润的粮种才是最好的,这样子细长的肯定不中用,但听赵九福提起这种旱稻早熟,并你且差不多五十余日就能收获,刘老头也是种过地的人,一下子就想到了这种稻子的好处。

  “这,这若真的如此的话,一年岂不是能种两季的稻子?”这时候水稻小麦的种植都受到的环境天气的影响较大,南方温暖的地方最多也就是两熟,北方通常一年只能种一季,一来是粮种的限制,毕竟一季种下去适宜的时间就那么多,等成熟就差不离了。

  赵九福看着粮种心中熨烫,很快嘱咐道:“让人看好粮种,等到温度上来了就开始育种,到时候按照我的办法来,将庄子上的土地分成三大块,一块精耕细作,一块就按照平常百姓能有的条件来,最后一块用边边角角贫瘠的土地,看看这些粮种的产量到底如何。”

  刘老头一一记下来了,只是现在外头天寒地冻的,赵九福就算是心再热也没办法让积雪化开,只能嘱咐再嘱咐之后就离开了,在走之前他又去了一趟铁匠和木匠那边,但这会儿两人都没捣鼓出什么有用的东西来,赵九福只能暂且勉励了几句。

  天气越来越冷,临近除夕的时候还下了一场大雪,京城附近倒是还好,这些年还算风调雨顺,百姓们的日子暂且过得去,民间虽然有茅草屋被压塌的,但总归没有出大事。

  百姓们的辛苦,京城里头的贵人是感受不到的,越是靠近年关,京城反倒是越发的热闹,家家户户都出门办年货,整一个看起来喜气洋洋。

  赵家的这些是都是严玉华负责的,老赵家那边年礼之类的早就已经送出去了,剩下的只等年节过来的时候再送也是一样。

  虽说家里头人口少,但要准备的东西却一点也不少,赵九福偶尔看到也忍不住感慨,原来古代过一个年还得有这么多的讲究,以前在陈家村的时候简直就是糊弄着过。

  严玉华愿意按照习俗来捣鼓,赵九福虽然不插手但也愿意配合,一家人倒是也还算和和美美,不像有的人家意见不合,大过年的还得吵几架。

  这一年的封印时间果然没变,赵九福一直忙到除夕才回到家中,这一封印就得到年初十才开衙,这十天的时间衙门也是停摆的状态。

  家里头只有两个主人,赵九福看着也有几分冷清,但喊了孙光宗也不来,索性就把青竹蕙兰几个都喊上了,大家伙儿一起过年也算热闹。

  卢嬷嬷心里头觉得这般不合规矩,却被严玉华劝住了:“不过是大年夜这一日,也让大家伙儿高兴高兴吧,今天晚上不用讲规矩。”

  赵九福就在旁边说道:“可不是吗,咱家就这么几个人还分好几桌,大家伙儿吃饭都冷冷清清的,一点过年的气氛都没有,还不如一起热闹热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