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考试让我走上人生巅峰 > 第134章

考试让我走上人生巅峰 第134章

作者:人生若初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7 07:34:32 来源:免费小说

  赵九福难得也有些不好意思,却坦然说道:“微臣家中只有一妻,倒是用不了这些法子,不过世间女子多依靠男子生存,对她们而言,陛下的喜欢才是最重要的。”

  赵九福其实也知道这办法不大好,但是皇帝明摆着就是耳根子软,让他有魄力的处理后宫实在是不可行,既然如此,那不如让他学一学装聋作哑。

  赵九福又说道:“都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既然祖皇帝定下了规矩,那这规矩必定是有道理的,既然如此,依法治国没错,依法治理后宫,也不会有大错。”

  虽然撺掇着皇帝少去后宫,但赵九福私心里却是偏向于李皇后的,李皇后唯一的弱点是没有生下嫡子,但其他的无论人品相貌都是先帝过过眼亲自挑选的,先帝的看人功夫,想必肯定是比太后和皇帝高明一些。

  “你说的确实是也有道理。”皇帝琢磨着也觉得不错,他何必为了后宫女人烦恼呢,太后不也说了,后宫妃嫔的存在是让自己高兴和开枝散叶的,既然如此,她们让自己不高兴了,那不去就是了,反正妃嫔那么多,他也不差那一两个啊。

  若是赵九福知道了皇帝此时此刻的想法,估计会吐出一口鲜血来,他原本的意思是让皇帝少把心思放到后宫上,多花点心思在朝堂上。

  谁能知道皇帝的思维不同凡人,一下子就朝着仲马的方向一起绝尘,若是知道自己临时出的一个主意,让皇帝的后宫妃嫔大大增加,赵九福估计会给自己一个大嘴巴子。

  只可惜此时的赵九福并不知晓,君臣两个对视一笑,都觉得自己解决了这事儿。

  撇开皇帝的抱怨,赵九福又提出朝堂上的事情来,皇帝能处理掉的就处理,若是不能处理的,赵九福也不会贸贸然的帮他处理,而是采取将三公和负责的大臣传唤进来,一同商量的方式,虽说这般一来效率大大的降低,却十分适合。

  一次次的“商量”下来,皇帝也能慢慢的梳理清楚大大小小的政事了,相比起在后宫问题上的糊涂,这位在朝廷上倒是还算清明,先帝花费的时间没有白费。

  只是前段时间堆积的奏折不少,一点一点的批注也需要不少时间,这几日赵九福不得不推迟回去的时间,谁让吕靖年纪大了不能熬夜,萧甯又在这个关头病了,他不得不多看着。

  且不提后宫嫔妃发现皇帝变了性子,谁要是抱怨就直接走人,谁要是诉苦就直接走人,谁要是哭哭啼啼就直接走人,转身就去了那些低位的嫔妃那儿,明摆着就是冷落她们,一个个急得不得了,只得将一腔委屈暂且藏了起来。

  这边皇帝处理完大部分的奏折,倒是拿起一封厚厚的奏折看起来,这一看却发现笔迹十分熟悉,可不就是他的太傅亲笔写的。

  皇帝来了兴致,仔仔细细的从头看到尾,看完之后先是心中叫好,随后却又拧起了眉头,抬头问赵九福:“太傅,此事朕心中有所不明。”

  “重修完善律法一事,是从父皇那时候就在做的,对此朕无可厚非,只要一直持续下去就行,但是这各地建立小学,又是什么意思?”皇帝开口问道。

  赵九福拱手说道:“陛下,各地虽然有县学府学,但都是中了秀才或者中举之后才能入学,实际上并不针对老百姓。”

  “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赵九福道,“老百姓们大多目不识丁,他们的心中没有礼义廉耻,只有吃饱肚子一事。”

  “这些年来,大周风调雨顺,大部分百姓已经能吃饱了,这吃饱之后呢,难道就让百姓们日复一日懵懂无知的过下去,与其让乡民因为无学无礼而伤风化,不如在各地建立小学,让百姓们入读,不求能够通读诗书,但求能够识字一二。”

  “小学不同于县学,它针对的学生不一定要走科举之路,若是才学过人的,自然也可以考取功名,若是算数出众的,学了之后能当一个账房,若是动手能力强的,学了之后也不定能成能工巧匠,若是其他都不成但善拳脚,也能学习一二,好歹能当一个看家护院的,小学一所,是给大周百姓除种地之外的一个出路。”

  皇帝却皱了皱眉头,低声问道:“种地难道不好吗,虽说种地辛苦,但若是人人都去做轻松的事情,那大周岂不是无粮可用?”

  赵九福却说道:“土地只有限的,陛下看过户部工部这些年的总结,便知道这些年大周人口飞速的在增加,这是因为各地增加了医所,粮食也算充足。”

  “工部那边的器具能减少老百姓种地的时间,原本需要十个人种的土地,现在三个人就可以,那剩下的七个人除了开荒出更多的土地,还能做什么,难道只能闲在家中吗?”

  “前些年大周的人口还不算多,但这几年孩子们慢慢长大了,那么空下来无事可做的人也会越来越多,大周境内没有那么多的土地可供他们来种。”

  “人不能太闲,一闲着便容易出事,既然如此,何必推进小学,让他们学更多的东西,谋求更多的出路呢?”

  “到时候这些人能鼓起勇气离开家乡,或者去琼南开疆,或者去北边走商,甚至跟随海船去众国也不无不可,再不济,他们识字了,至少也能谋一个差不离的差事做做。”

  皇帝听了这些话陷入了沉思,半晌才叹了口气,说道:“太傅言之有理,怪不得父皇曾经夸太傅是大周栋梁,太傅所看的,所想的,确实是比朕深远许多。”

  “只是这一所所的小学建立起来,岂不是要花费大量的银钱,户部那边可有问题?”

  赵九福提出这事儿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很快回答:“只要陛下支持,户部那边不成问题。”

  皇帝点了点头,落笔在奏折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可字,赵九福心中也有些高兴,国家的发展是有瓶颈的,在工部户部,他能做的已经做了,而在民生之上,他能想到的就是提高百姓们的综合素质,百姓强大周才会强。

  走出大殿,一直沉寂的万亨终于忍不住大喊起来:“阿福,你终于开始要积攒积分了吗,这法子不错,你来给钱,你来主导,小学遍布大周之后,咱们的积分岂不是日进万金。”

  赵九福微微一笑,他想要的可不只是积分。

  第254章 小学

  对于赵九福而言,现在正是推广小学的最佳时机,虽说大周刚经历了皇帝的变更,但这一次先帝布置的十分妥当,从他病重到驾崩,一直到太子登基,除去太子生病而产生的小波澜之外,并没有危害朝廷稳定的事情发生。

  要知道在历史上,这样子平顺的皇帝变更是十分难得的,每一次的帝位角逐,皇子们的勾心斗角,大臣们的相互倾轧,其实都是对国家力量的一种损耗。

  大周在先帝的手中彻底的繁荣起来,如今没有丝毫损耗的传到了皇帝的手中,自然就是国力强盛的时候,而国力强盛的时期,才能有推广小学的基础。

  这也是为什么,在万亨日日夜夜的念叨之下,赵九福入朝为官二十年,在此之前也并未提出过办小学的事情,之前那是经济条件不允许。

  只有在百姓吃饱穿暖,生存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往前推进一步,不然的话对着一个饿肚子的人说读书,那跟对牛弹琴有什么不同。

  从这一点上来看,赵九福并不着急,他甚至具有旁人所没有的耐心,事实上,在小学和修律法的事情一块儿提出来之后,文武百官关注后者的人,也比前者远远多一些。

  对他们而言,小学连私塾都算不得,压根不是朝着考科举的方向走的,或许会花一些钱,但其实并不影响朝中大局,也不必要为了这种小事儿得罪了如日中天的赵九福。

  但律法就不同了,这是大周朝的根本啊,谁知道改动一条律例会对百姓们,会对他们自己造成什么影响,谁知道这位赵大人是不是先走苛政的路子。

  幸好,他们的猜想并不准确,赵九福确实是想要完善大周的律法,但也绝对没有走苛政猛如虎的路线,相比起先帝来,他其实是宽容的。

  再者,律法也不是他一个人说要改动,就能改动的,赵九福所做的是集合六部和朝中大能,将律法之中不合适的部分提出来,然后朝中群议修改。

  相比起自己单打独斗,他显然更加喜欢把所有人都拉下水。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赵九福对于女性的偏向,还是让许多大臣心中非议。

  比如刑部的这位大人就十分不痛快,回家之后就跟家里头夫人抱怨了:“你说这位赵大人是怎么想的,这妇人谋杀亲夫自然是罪大恶极,怎么就还得看原因,难道就因为当男人的打骂了几句,就能杀人了不成?”

  他夫人却翻了个白眼,十分不给面子的说道:“赵大人也没说可以杀人啊,只是有句话说得对,世间对女子不公,嫁人之后非但要主持家事,孝敬公婆,操持内务,还得时时刻刻的伺候男人,若是男人还随意打骂的话,确实也有不对。”

  这位刑部大人一听不对劲了,抬头看着她问道:“怎么滴,你还想要谋杀亲夫啊?”

  夫人不乐意了,骂道:“我什么时候要谋杀亲夫了,只是说一句公道话罢了,难道老爷是觉得可以随意打骂我不成,哼,你今天就自己个儿睡书房吧,我同妹妹一道儿歇息。”

  这位大人被妻子喷了一顿,本打算去小妾那边舒心一下,谁知道小妾居然也去了正院,大人心中烦闷,第二天倒是也不追着赵九福说肛不合纲常了。

  左右赵九福也没说让每个人都跟他自己似的就娶一个老婆啊,他本来也不打女人,确实是不必要在这种小地方纠缠,与其担着这个,还不如就官员考核的事情多较真。

  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赵九福小心翼翼的输入进去的小律法的意义,在当时的人看来,这些变动似乎微乎其微,对他们没有切肤之痛,甚至毫无影响。

  谁让赵九福现在是皇帝的老师,是先帝留下来的辅政之臣,其余两位辅政大臣又跟他是一个鼻孔里头出气,既然没有厉害关系,有些人就算是觉得不大对劲,反对的也不那么激烈。

  赵九福要的就是如此,他并不想要当做改革变法的那一位,毕竟那样子风险太大,谁知道会不会直接把自己给玩死了。

  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才好,若是能成,便是他为后世人做出的一点贡献,若是最后不能成,也不会对他造成多大的反噬,说到底,赵九福可不是大公无私一心为大周的人。

  正如赵九福所期待的,这种改变就像是埋下去的一颗颗种子,并不会突然长成一片树林,但这些种子在地底慢慢的发芽,在雨水下破土而出,在阳光下慢慢成长。

  一开始并不会有人主意,但某一天再仔细去看的时候,就会看见一整片的森林,甚至看见的人都会觉得正常,这原本就是应该存在的。

  相比起律法的进展缓慢来,小学倒是更快一些,毕竟有赵九福的大力主张,户部那边给钱也给的痛快,再有一个,在提出来之前,赵九福已经将小学办理的流程梳理的清清楚楚,这个小学不同于县学,办起来十分简单,聘请的人虽然五花八门,但也不算难。

  准备的充分了,推行的时候就顺利许多,虽然也有许多的毛病在,但赵九福毫不吝惜的一次次的往地方上派人,这些人通常是同进士或者京城的闲置官员,打着巡学使的名头,能充分的将地方的力量提升起来。

  不过是两三年的功夫,各地的小学就办得有模有样了,就连一开始对小学不看好的那些官员,心中也啧啧称奇,他们一开始只觉得小学不会损害到自己的利益,现在一看,不但不损害,反倒是有好处,一个个倒是心中也赞同起来,觉得赵大人不愧是赵大人,从当年他在工部,户部的经历来看,这个人就不会做无用功。

  就比如回城这个小地方吧,虽然被称为回城,但实际上这只是个小县城,比戴河镇还要小一些,勉强能够得上布置小学的标准。

  不过因为回城的这位知县跟赵九福还有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他本人是新亭府出生的同进士,后来谋官的时候还曾去赵九福府中拜访过。

  因为有这些缘故在,这位县令爷一直把自己当做赵九福这一脉的人,虽说不起眼,但说起来好歹也是靠着朝中的大树不是。

  所以在兴建小学的朝廷公文传递下来的时候,县令爷的反应比周围的那几位都要快,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就把能当老师的人集齐了,也并未有丝毫贪污这部分公款的意思。

  别说,这位能力其实平平,从只考中同进士这一点能看出来,才华也是平平,但他也有自己的好处,办事的时候踏踏实实,绝对不弄虚作假。

  在县城可没有人说他是同进士的事情,作为县太爷他就是父母官,虽说大家伙儿也不知道这小学是干啥的,但父母官说要弄就弄呗。

  再者,被请来的老师也是有工钱拿的,虽说不如县学那边的多,但能拿朝廷的粮饷,对于没有功名的人而言也是一种荣幸。

  再看看县太爷请的人,要么是落地不中的老童生,这样的大部分都是用来教导学生认字的,要么是有一门手艺的手艺人,虽说他们其实不大乐意将手艺交给别人,但耐不住县太爷有令,再者也就是教最寻常的,自己的看家本领不用拿出来。

  就这么一棒子的草台班子,一开始愿意送孩子来的人还真不多,毕竟能读书的人家是绝对看不上这小学的,不能读书的又觉得没必要费这个功夫。

  县太爷心中着急啊,索性就下了一道命令,每家每户摊派一个人,反正你就得过来上学,至少得上完一个月再看要不要继续。

  百姓们心中一开始还有怨言,谁知道这一上学倒是觉得不错,虽说每家每户都得出一个人,但这个人男女老少是不是壮劳力是没有人管的,而在学堂里头,他们中午还能免费吃一顿饭,虽说是清汤稀水的,但好歹也是粮食啊,不吃白不吃。

  若是赵九福知道,自己千辛万苦梳理出来的小学章程,最后是靠着一顿午饭打开了局面,估计也会啼笑皆非。

  但事实就是如此,老百姓没有远视只有短见,他们能看到的就是面前的好处,但等真正的上了一个月之后,只要不是蠢笨入猪的,都能看出小学的用处来。

  平时他们想要拜师学艺多难啊,不但要送束脩,找门路,进门之后还得当好几年没工钱还要倒贴钱的徒弟,但现在就不同了,不花钱的好事儿谁不想要。

  能看到好处了,那就没有人压着赶着,老百姓也知道其中的厉害关系了,一开始小学还愁人少,每家每户的追着要人,后头却嫌弃人太多,连院子里头都要装不下了。

  小小的回城变得热闹起来,真有天分的,学到了手艺也多了一门生路,若是有脑子的,多学一些字,一些数学,也能去当一个掌柜。

  甚至有些人自己不上学,却在小学门口弄了个卖吃食的摊子,倒是弄得每次开小学就跟开庙会似的,就是小学开门的频率大一些,让他们的生意更加繁荣了。

  第255章 我家的爵位啊

  多年过去,陈家村依旧是陈家村,但老赵家早已经不是当年的老赵家,在赵九福的官职一日日高升之后,赵家几个兄弟商量了一番,就跟村里头的人商量,将靠近老赵家的这一片都腾了出来,如今村东边住着的都是赵家人,也算是枝繁叶茂了。

  而赵家人居住的中心地带,依旧是那一座青砖青瓦的小院子,那是老赵头的亲爹,赵九福的爷爷花了一辈子才打拼出来的,也是老赵头和老陈氏的新房。

  赵九福倒是曾经提过一句重建的事儿,但老赵头和老陈氏都不答应,一来是念旧,二来也也是觉得住得十分舒坦宽敞,压根不用重建。

  当年老赵头夫妻俩前后脚离世,也是在这座院子里头停的灵,而严玉华带着三个儿子回来守孝,住的也是这一座院子。

  随着守孝结束的时间越来越近,这座沉寂了三年的院子也越来越热闹,严玉华并不耐烦招待这些人,对外一律都说还在孝期,不好待客,除非是亲戚不然一律不见。

  但院子里头,赵顺灏的妻子杨氏其实已经在收拾家什了,只等着一个月后他们的孝期彻底结束,就能离开陈家村往京城去。

  要说原本赵顺灏兄弟三人是不需要守孝三年的,毕竟中间隔了一辈呢,赵顺晗不提,赵顺灏和赵顺晖正是前程似锦的时候呢,这耽误三年可耽误了多少功夫。

  但赵九福直接开口定了此事,兄弟三人竟然也一口答应下来,并且踏踏实实的在村里头闭门不出,杨氏心中就算是有些担忧,也不好直接说出口的。

  赵顺灏作为赵九福的长子,其实与老赵头和老陈氏的关系是极好的,也算是备受宠爱的一个孙子,他的伤心真心实意,杨氏可不想因为那点小心思反倒是坏了夫妻情谊。

  不过幸亏三年终于过去了,如今公公身居高位,又是实权派的人物,左右儿子回去之后总不会连位置都不好安排的。

  杨氏略微放心了一些,就听见身边的丫鬟说了一句:“大少奶奶,我方才瞧见赵家的那几位夫人又过来了,直接去了夫人屋里,也不知道要说什么?”

  杨氏微微皱眉,就听见丫鬟继续说道:“大少奶奶,您说这会不会是为了荣安伯的爵位呀,这老太爷的爵位来的突然,可没有说要传给谁。”

  眼见她越说越不像话,杨氏瞪了丫鬟一眼说道:“在陈家村住了三年,把你的心思都住野了是不是,当年教你的规矩都忘了吗?”

  丫鬟脸色微微一白,连忙说道:“大少奶奶,奴婢绝没有胡言乱语的意思,这就是在您面前才念叨几句,在外头的时候,谁跟我打听话都不松口的。”

  杨氏也知道自己这位陪嫁的丫鬟并不是没脑子的人,虽说公婆宽容夫君也体贴,但杨氏一直牢记着出嫁前母亲说过的话,若是自己立身不正,那迟早都会被人厌弃。

  “你记得就好,爵位的事情,是长辈们的事情,我是小辈,没有插话的余地。”杨氏淡淡说道,其实这事儿她早就听赵顺灏提起过,公婆也早有了决断。

  丫鬟撅了噘嘴,又说了一句:“奴婢只是觉得,这爵位明明是咱们老爷得来的,这会儿却不一定能传到咱家头上,觉得有些不公平。”

  杨氏只是将她打发了出去不再说话,心中却觉得这丫鬟的见识太短浅,也不想想公公现在是什么样的人物,先帝留下来的辅政大臣之一,皇帝最信赖的老师,朝中的一品大员。

  只是一个伯爵的爵位而已算得了什么,事实上,若是皇帝不开恩的话,这个爵位传下来就只有一个校尉的名头而已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