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技术宅在古代 > 第95章

技术宅在古代 第95章

作者:沉云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7 03:21:14 来源:免费小说

  “当然知道,无非府库存粮不够罢了。”李文柏毫无隐瞒,“将军无需担心,最迟今日夜里,运送粮食的车队就会到,至少够全城百姓吃上一个月。”

  此言一出,陈一志立马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斜眼笑得意味深长:“本将怎么忘了,你不仅少年高中进士,还是广陵府赫赫有名的豪商东主,买些粮食自然不在话下。”

  李文柏连说不敢,解释说此事当然有圣上的许可。

  陈一志松了口气,却还是有些担心:“一个月后呢?要知道入冬后大雪封路,你就算再有钱粮食也进不来。”

  “之后的事在下自有打算。”李文柏摇摇头不欲多说,“不知将军能否出手相助?”

  开仓放粮是交合十数年来头一回,可想而知闻讯赶来的百姓会有多激动,前关中军出身的衙役们虽然骁勇,但区区不到五十人,在百姓的汪洋大海中根本连波浪都无法翻得起来。

  陈一志当然也知道这个道理,加上本也就打着和李文柏处好关系的主意,当下满口应承下来,答应派上两百健壮士卒供李文柏听用。

  李文柏自然是连连道谢,别看这两百人不算多,营中虽然有六七百士卒,但去掉伙夫马夫,再去掉老弱病残,能够算作战力的满打满算也就只有五百不到,分派两百健壮已经算是十分大方了。

  得到了想要的答案,李文柏拒绝了陈一志的再三挽留,又飞马赶回了县衙。

  仅仅一个月份的粮食当然不够,但交合可不缺粮,缺粮的只有府库和百姓而已,奸商囤货居奇罢了,要解决冬季用粮问题,只有从这些奸商大户的口袋里把粮食掏出来一条路可走。

  在李文柏的刻意放纵之下,他孤身前往大垣山军营和陈一志相谈甚欢,并借了人手准备开仓放粮之事立刻就传到了施五耳中,这个交合土皇帝久违地感到了一丝紧张。

  刚回来的蒋勇和三子立刻被叫到书房商议对策,虽然孔正对李文柏更为熟悉,但事关机密,施五思虑再三还是放弃了将人一起叫过来的想法。

  “陈一志暂且不提,开仓放粮?他哪来的粮食?”施五面色沉凝疑惑不已,“勇儿,平仓还有多少粮食?”

  “就算把那些发霉的算上,也不够全城百姓吃上半天的。”蒋勇说,“那小子会不会是在吹牛?”

  三子表示不赞成:“应该不是吹牛,李文柏是广陵李家的家主,家产丰厚,差人买些粮食过来也不难。”

  “他会有这么好心?”蒋勇不信,“自掏腰包给那些刁民填饱肚子,这种好官只存在于话本中吧?”

  “表兄莫不信,这对李文柏来说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三子耐心解释道,“他不差钱,开仓放粮只要成功,李文柏一夜之间便可赢尽交合民心,这才是目的。”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不管是为了积攒政绩还是和施家对抗,广纳民心都是理所应当的做法。

  换了其他人施家可以用强硬的手段去阻止,但李文柏的后台和他们不相上下,对付此人绝不可硬来,只能智取。

  施五摸了摸胡须:“依你们看,施家该如何应对?”

  “应付什么?”蒋勇想也不想地回答,“反正用的不是咱们的钱,咱们看戏不就得了?那小子放粮,正指着发财的粮商们可不会答应,到时候不用我们出手,他们就会给那小子好看。”

  “勇儿居然也会动脑子了,有进步嘛。”施五欣慰地笑笑,转头看向三子,“你怎么看?”

  “属下认为这是与李文柏和解的好机会。”三子和蒋勇的看法迥然不同,“路途遥远,李文柏又不可能未卜先知,从时间上看,他能运来的粮食最多也不过一个月之用,三个月寒冬,要安稳渡过可没有这么容易。”

  “你是说,主动捐粮?”施五若有所思,“说说理由。”

  三子深吸一口气:“五爷,表兄,李文柏什么时候都可以对付,但现在是非常之时,地下马上就要竣工了,这时候绝不可放任任何节外生枝的可能存在。”

  “想太多了吧。”蒋勇皱眉,“那小子才来交合多久,能碍着咱们的事儿吗?”

  “之前或许不会,但出了个钱楷,就不知道了。”三子沉声道,“如果不能按时竣工,那位大人怪罪下来...”

  施五动作一滞,似是想到了什么可怕的事情,面色变得苍白;刚才还不服的蒋勇也闭口不言,显然对“那位大人”十分恐惧。

  权衡利弊,施五终于下定决心,三子说得对,现在还不是和李文柏翻脸的时候,既然短时间内无法让李文柏言听计从,为顾全大局,他们要竭尽所能的让对方掉以轻心。

  殊途同归,虽然理由不尽相同,李文柏和施五却隔空达成了共识。

  “既然如此,事不宜迟。”三子道,“按您的吩咐,粮食已经准备好大部分,属下马上就送过去。”

  “不急,先等等。”施五阻止道,“去把城内的粮商们都叫过来,就说施五有要事相商。”

  三子眼睛一亮:“您是打算...?”

  “和解可不是示弱,要是让他误以为施家是个好捏的软柿子可就错了。”施五轻笑,“得让那个初出茅庐的愣小子知道,我施家在交合的势力,究竟有多么庞大。”

  “和陈一志勾搭上又如何?国朝军政分离,只要我施家不作乱,那帮大头兵也不过就是一堆装模作样的木头!”

  第110章 放粮

  夜半时分, 车队准时使进了交合城大门, 由于宵禁的缘故, 突如其来的庞大车队并没在百姓间造成多大轰动, 倒是消息灵通的大户豪门马上就得到了消息。

  还在左右摇摆的粮商们通过各自渠道得到消息, 态度马上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纷纷表示同意施五的倡议,和施家一道主动为朝廷捐粮。

  本来如果施家不表态, 他们还可以勾结在一起对李文柏施压, 但现在施五已经表明会和县令站在一起,除非他们想找死, 否则没人会选择跟县衙和施家对抗。

  只有一个要求,捐粮可以, 声势必须浩大, 商人不做赔本的买卖,既然不得不让利,那么至少要得到名才行。

  李文柏并不知道施家的暗潮涌动,他现在正带着留守县衙的衙役, 满心欢喜地迎接车队的到来。

  带领车队的是李家工场一名副管事,名叫李成, 四十多岁, 是李家的家生子,后来李文柏惜才,烧了他的卖身契将其安排到工场做事,李成感恩戴德之下从此立誓对李文柏死心塌地。

  李文柏对其也十分信任, 所以这次出远门的重任就专门指名交给了李成。

  李成做事果然妥帖,知道这批粮食的作用,与质比起来显然量更为重要,所以虽然车队装的都是陈粮,但胜在价格偏低,带来的数量比李文柏之前预料的还要多,堆满了县衙前院,清点之后足足可以支撑交合县城一个半月。

  “干得好!”李文柏紧紧握住李成的肩膀,眼睛可以说是闪闪发亮,“你办事果然妥帖,有这些粮食,等于给本官打上一针强心剂!”

  虽然不知道何谓“强心剂”,但从李文柏的语气上不难分辨其喜悦,李成谦恭地弯下腰:“能帮上少主就好。”

  跟其他从小看着李文柏长大的李家下人一样,即使已经重获自由,李成还是习惯性的称呼李文柏为“少主”,李文柏一开始不太习惯,听久了也觉得反而有种亲切感。

  “二子,你带人把粮食都搬去府库,加上原有的存粮再清点一遍,让人把兄弟们的住处都安置好。”吩咐完,李文柏拉住李成的臂膀将人引进后院,“来,给我说说广陵府的现状。”

  转眼间离开广陵也有了小半年的时间,之前又出过管事反水之事,李文柏对工场也极为挂心。

  但状况比李文柏想象得要好上许多,从李成的口中,李文柏得知他在京城的事迹都已经传到广陵,李家商行现在有了“官商”的名义,加上工人勤勤恳恳,谣言过后,在广陵的声誉不降反升,同时业绩也在不断增长,来自各州府的订单如雪花般飞入广陵,税收也随之水涨船高,把知府乐得是几天几夜合不上嘴。

  担忧放下一半,李文柏又想起了另一件事:“成叔,你认识一个叫孔正孔仲直的人吗?”

  “孔正?”李成凝眉回忆了半晌,“想起来了!的确有这么个人,少主是从哪认识他的?”

  “此人是我的同科,似乎一直对李家怀有恨意。”李文柏追问,“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来是这样,也怪不得他。”李成无奈地笑笑,说出了一段烂大街的往事。

  原来在孔正幼时,孔家也没有穷困到连独子念书都供不起的程度,后来李家生意做得稍微大了些,想法圈占了孔家的地和祖宅,孔父愤懑致死,孔家也从此一蹶不振。

  说起来这事儿和李文柏一点关系都没有,那时别说李文柏,就连他的兄长都尚未出生,上一辈的恩怨,这一辈不过是背锅而已。

  古时圈地猖獗,如孔家这般无权无势之家遇上这种事的多如牛毛,也确实是烂大街的故事。

  可既然知道了,也不能当做什么都没发生,李文柏问:“那孔家现在如何?”

  “据属下所知,孔家老母十年前病重去世,孔仲直家中只剩下一个已经出嫁的妹妹。”李成说,“没有长辈要奉养,孔仲直的负担想必也减轻了不少吧。”

  “原来如此,所以他才能一心向学...”李文柏挠头,孔正这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想通过助他奉养长辈来化解仇恨是不可能了,这还真有些头疼...

  不过当务之急是赈灾放粮,孔正的事之后慢慢解决吧。

  说是开仓放粮,也不能无条件地放,此时远远不像现代有电子芯片那么先进,百姓都是贪图小利的,重复多次领粮根本无法预防,只能凭记忆力去认脸,很容易好心办坏事。

  最好的方式,就是以工代赈。

  第二天一早,大批的交合百姓都集中在四面城门口的告示牌旁,认字的先生大声诵读着官府新发出的告示,百姓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该不该相信。

  “官府招工,包吃,报名马上就可以领粮食?”一名白发苍苍的长者不敢置信地连连重复,“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咱交合居然会有这种好事?”

  大多数人的反应都是不信:“官府抓徭役什么时候还管饭了?”

  “条件这么优厚,别又是一去无回吧?”

  “就是,如果不是卖命为哈要管饭?”

  “就前些天吧,官府的人不是还在抓徭役来着?怎么今儿个就成‘招工’了?”

  “谁爱信谁信,反正我是不信。”

  虽说如此,还是有少数人抱着侥幸心理去了衙门前城外设置的所谓“报名点”,看看能不能碰上运气。

  这些人要么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不死白不死死了也白死的闲汉,要么是家中断粮已久,再没有粮食就得活活饿死的穷苦人家汉子,都是抱着赌一把的心思来到这里。

  说是报名点,其实也就是几根木头架着木板,后面坐着几个五大三粗的衙役,木板上放着登记用的纸笔,乍一看去很容易被忽略。

  但在来报名的饿汉们眼中,第一眼看见的绝不会是简陋的报名点和陌生的衙役,而是安置在简便桌椅背后帐篷内,热气腾腾、还冒着米粥清香的几口大锅,以及几十个鼓鼓囊囊的麻袋。

  莫非是真的?米粥和粮食袋总不会骗人吧?

  终于,一个三十来岁,饿得面黄肌瘦的壮年汉子鼓着勇气靠近,操着一口浓重的北地口音战战兢兢地问:“那个...几位差爷,官府招工管饭,是真的么?”

  李成到了之后,带着几个从广陵一起来的后生一起将对账的活计接了过来,钱楷瞬间失了业,于是被李文柏临时抓壮丁过来负责招工事宜。见有人凑上来文化,钱楷扯扯眼皮,“你这块身板多金贵啊?还值得劳烦官府骗你?”

  “嘿嘿,小的不是这意思。”汉子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这不是咱交合从没有这种好事,怕是会错意了吗。”

  “嗤,我还不知道你们在怕啥?”钱楷嗤笑一声,“告诉你,这是咱新来的县令大人下的令,诺,签字画押报名,马上就能领一小袋米回家,不用米的,稀粥管饱!”

  汉子眼睛一亮,陪着笑点头哈腰,“差爷,小的多嘴问一句,这县令老爷招这么多人,是干什么活儿啊?”

  这个钱楷还真不知道,但并没有什么关系,他知道这些穷汉的恐惧和犹豫,又是土生土长的交合人,对交合了如指掌,当下不耐烦地挥挥手:“筑城、铲雪、搬砖做苦力,雇你们的不是县令大人,是朝廷!还怕没有活儿干嘛?”

  有时候,对付这些习惯了官差趾高气扬不好好说话的百姓,反而钱楷这种胥吏来得更有用,这也是李文柏特地把他调来这里的原因。

  果然,钱楷明明没怎么解释,汉子却好似松了口气,满脸堆笑地靠上来:“差爷说的是,小的报名!小的报名!”

  钱楷没好气地将他的名字登在羊皮册子上,然后问:“喝粥?要米?”

  汉子独身一人无家可归,自然选择喝粥,钱楷挥挥手,立刻有守在帐篷边的府军士卒端来一个大碗,盛上香喷喷一满碗粥塞进汉子手中,驱赶道:“去旁边的帐篷待着,不准乱跑!”

  没想到居然赌赢了,汉子大喜,捧着碗唰地溜到旁边空着的帐篷里,大口大口喝起来。

  有一就有二,一见有人已经喝上粥了,周围的人群再也围观不下去,纷纷一窝蜂地涌上来,你一言我一语嚷嚷着报名。

  陈一志的兵这时候派出了用场,几十个全副武装的士卒往那儿一站,无法无天的汉子们瞬间便老实下来,乖乖地在衙役的指挥下开始排队。

  第一批大多数都是孤身一人的亡命徒,基本都是报名拿粥蹲下开喝一气呵成,几乎没有要米的。

  只有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犹犹豫豫地拉着钱楷问:“差爷,小的上有老下有小,能不能领了米带回家再回来?”

  “想得美!”钱楷不屑一顾,“你拿了米跑了怎么办?官府还得浪费精力去追你。先回家一趟,让家人过来拿不就得了!”

  小伙恍然大悟,在众人善意的哄笑声中一溜烟跑没了影。

  第111章 新的打算

  这边招工进行得如火如荼, 城中还在观望的百姓听到消息, 也都紧赶慢赶地涌了过去, 担心去晚了名额就没有了。

  现在已经入冬, 城中粮价飞涨, 不管家里有没有存粮的人都想着过去试试,已经有人把米带回家了,邻居过来围观, 发现都是鼓鼓囊囊的大米, 虽然有些陈旧,可比城里粮铺高价买来还缠着砂石的劣质米要好太多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