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其他 > 院上坟 > 第一百九十八章 凿壁 (续二)

院上坟 第一百九十八章 凿壁 (续二)

作者:梅村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2-29 08:21:42 来源:书海阁

转眼又过了一年,廖焕生过来找我聊天,我才记起,那年回北京后和冯不过,焕生喝了次酒,酒桌上把鹅岭那一趟主要是和弥勒教有关的东西和他们聊了聊,没想到廖焕生很感兴趣,回了家就一头扎进了文史资料中研究起来,没过半年居然写出了一本关于弥勒教的专著,引起了文史学术界的重视,他所提出的弥勒教试图创立教政合一国家的观点,还是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乐文小说。しwxs520。

但他的到访,却给我带来了最新一本的史学界期刊,上面有一位学者对张献忠的研究,他的观点颠覆了大多数人的印象,张献忠是个弥勒教徒,秉承着弥勒教义,四川十室九空,百里荒草的惨剧并不完全是张献忠变态嗜杀心理的的杰作,而和明末四川七十余股乱匪做乱,官兵的杀良冒功,以及一次悲剧性的蝗灾有关。而这位学者援引的力证,是刚刚从重庆荣县出土的一块石碑,记述的是张献忠因为蝗灾肆虐而开坛做法,并捐出军资赈济灾民的事件。

廖焕生告诉我,这段时间的研究,越来越颠覆他对历史的看法。历史服务于统治阶层,历史不断被篡改,这些他早习以为常,但对弥勒教的研究,让他觉得历史似乎是有生命的,有智慧的,它在试图纠正演进过程中不合理的地方,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努力完成着人格和精神层面的进化。它会突然从你想不到的地方,给你一些新的证据,颠覆你对历史进程的认知后,留下更多的矛盾。但你能感觉到这段历史的坚韧和不屈。

他本以为我会对他的感悟嗤之以鼻,但我没有,我内心里明白,与其说是历史在完成着自我净化,不如说有人在尝试改变和完善原有的历史蓝本。看来,我曾以为的弥勒六道并不相通的观点是错误的,过去的历史并不仅存于过去,而未来的历史呢?也绝不会只有一个方向。

难道这就是方家历经十数代的磨难与痛苦所要证明的吗?当然,我无法向廖焕生解释这一切的由来和我的猜想,这早不是学术范畴,再向前一步就是宗教的迷狂。但我依旧好奇,廖焕生是如何悟出这一切的呢?

廖焕生并不觉得我的问题有怎样的深度,很平静的告诉我,弥勒教在正史中是个标准的邪教,记述的非常简略和片面,但他则侧重收集一些地方志,族谱,碑记之类的文献,来还原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

他翻出那本期刊上印刷的并不清晰的碑文拓本,告诉我,那一年,张献忠设坛做法,请的法师你看,碑文上刻着法号了尘,碑文最后立碑人有保宁方氏,官职是礼部侍郎,但这两个人我查遍史书都没有记载,好像是凭空冒出来的一样。

“也许是征战频繁,文书资料大部分丢失的原因。”这是我能想到的唯一合理的原因。

“大西政权前后四十多年,很重视蜀地文人的揽用,六部齐备。凤凰山一役,张献忠中计身死后,大西政权依旧推孙可望为主,转战四川,贵州,云南,缅甸。期间两次修国史,史料翔实,都可以查得到,但就是没有这个保宁方氏的记载。”廖焕生回答的很坚决,看来研究得很深。

“还有更怪的事,半年以前,冯不过弄到一本善本古籍《蜀碧》,知道我在研究弥勒教,就拿到了我这里,这本书是清初的刻本,比我在国图看到的版本成书时间还要早些。但我翻了一遍就发现了问题,跑到国图去对比了一下,才明白问题的所在”

《蜀壁》这本书我早有耳闻,说的是一个明末举人,为躲避农民起义、张献忠屠城、南明部队作乱以及清军屠杀,十几年间颠沛流离,在四川看到人间地狱般的景象。

“我拿到的版本,记述张献忠破重庆城,打算将三四万降卒剁手惩戒,瓦解其他明军的抵抗意志,但城中突然来了一位了尘大师,只身进入张献忠大营,陈述利弊,捐了准备重塑广善寺大佛金身的五百两黄金,要买下这三万只手。张献忠为其慈悲所感,放了所有降卒,只将领兵将领五百多人剁了手。但这一段记载在国图那本《蜀壁》中根本没有。我在想,难道是清代的修史者有意给张献忠栽赃?可为什么单单改一本没什么影响力的市井记事呢?”

廖焕生从我这里离开时,我的头脑异常昏沉,给张献忠平反昭雪的声音,这两年的史学界并不稀缺,但更多的来自于对已有史料的分析。但没有人想过,为什么只是在这两年会有大量的新证据出现,甚至从不载于史册的保宁方氏、了尘大师出现了呢?这真是历史研究的选择性忽略吗?难道并不是历史歪曲了张献忠,而是张献忠在那个历史里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难道是方厨子和了尘大师成功了?他们成功的步伐到底有多大?大到几年以后,十几年以后历史书籍要重写吗?方厨子和了尘的目标又是什么呢?

我无法再沿着这条荒诞不经的道路想象下去,但内心里却总觉得赵九铭也许很快就会在那段错乱的历史中出现,同以前一样,一道亮丽的波光之后,历史的大河复归于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时间又过去一年,我听到了老蔡病故的消息,他是倒在麻将桌上,但去的平静安详。但我很快收到了他的一封信,他儿子赶回去收拾老蔡的遗物,发现的一封封好了信封,写好了收信人、地址但没有来得及寄出的信。

老蔡在信里说,有件事情他一直没有告诉我,主要是因为他自己并不能确定事情的真实性,而且说出来绝对不会有人相信,但身体一天天不行了,就以这样的方式和我聊聊。

五十年代防空洞的事之后,老蔡一直很想把方厨子从自己的记忆中抹去,本来,他觉得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毕竟方厨子进了洞之后,再没有出来,后来随着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鹅岭那一带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拔地而起,原来的防空洞口现在都消失不见了。但是,老蔡一直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方厨子似乎就在他的身边,默默地盯着他。

老蔡知道这纯属幻觉,自己嘲笑自己两声,并不放在心上。但七九年时,他和几个同事去南川郊游,漫无目的的走到了一座山间的古庙前。这座庙破败不堪,四面透风,也早没了人看护,但大殿里供奉的佛像保存完好。

老蔡仔细看了看那佛像,忽然觉得有点眼熟,再看时一种恐惧从脚底一直灌到头顶,这是他那年跑到阆中替方厨子送信时见过一面的了尘大师。虽然这雕像塑得不那么精细,造型也不够写实,但面容神态与了尘别无二致。

老蔡急忙跑到后殿,与他的预料一样,他看到了另一尊残破的雕像,破损的还要厉害一些,颜色剥落,露出了朽烂的木料,胳膊还断掉了一只,但依稀能看清雕像的面容,似笑非笑,又有点目空一切的神态,不是方厨子又是谁?当地人告诉他,这庙打清代就有了,原来好像叫千手寺,荒弃了几十年了。

老蔡回来大病了一场,还患上了失眠梦游的毛病,治了一年多才慢慢好了。可到了八七年,老蔡在一份当地的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一批太平天国时期,外国传教士在四川拍摄的老照片被发现了,报社选了其中两张刊登在了报纸上。照片上拍摄的是一个旧集市,市集上叫卖的小贩和行人纷纷好奇的望向镜头。

但老蔡在人群的角落里,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穿着破旧的袄裤,背有点驼了,拿着根旱烟袋,正痴痴的看着天色,却又是方厨子的样子。

在老蔡的信里,他放了一张剪得规规矩矩的旧报纸,四边已经发黄,中间正是那张照片。报纸的印刷精度很差,照片上的人有点模糊,但我还是一眼发现了照片右上角那个与周围人群格格不入的形象。

但不知为什么,我并不觉得陌生,脑子却很混乱,我记不起在哪里见过,何时见过,是怎样的场景,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但我坚信那不是一个陌生人。

(后记:这是梅村写得最长,也耽搁得最长的一个故事,快用去了一个月的时间,惭愧惭愧。一方面是当年常爷的讲述非常的混乱,当然也可能是我记忆上出了一些问题,现在又再无人可以询问印证,里面一定有很多我臆想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当年只是在当个故事听,而如今打算把它写下来时,赫然发现,实际与我的想象有巨大的差距。以至于现在坚信,也许就在不久后,在热闹熙攘的人群里,我也一定会遇到我从未谋面,但熟悉非常的方厨子,就像虽然二十年没有方摸金的身影,我依旧觉得他就在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里,挂着一丝嘲讽的微笑看着我一样。最后,对一直孜孜不倦追书的朋友们说一声谢谢,生活的每一个点滴背后,都是一段奇妙的因果,所以,我愿意继续写下去。)

喜欢院上坟请大家收藏:(wuxia.one)院上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