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奇幻 > 我穿成了小说昏君大反派 > 第二百零八章 举荐制度下的利益闭环

能得张原束手,赵信此行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至于这位宁先生,不过就是随口一问罢了。

既然张原都已经束手了,也不可能再杀这么一个庸碌的老头了。

赵信又不是杀人魔王。

宁先生闻言下意识的看了一眼张原,神色有些挣扎,显然是心存愧疚。

张原此时倒是看开了。

他也看出来赵信这一问纯粹就是好玩。

无论如何也不会再为难宁先生了。

至于宁先生说什么有用,他此时想来却不由暗暗苦笑,回过神来,连他自己都很奇怪,自己当初怎么就把这么一个宕机老头依为心腹呢?

见后者一脸愧疚的朝他看过来,不由微微笑道:“不要看吾,看吾有何用。

陛下问你,这是你的造化,异日你我们或可同殿为臣。

就算说错,陛下仁慈,也不会为难你。”

他这话也就是这么一说。

只是心中也还是有些担心,这位老先生别又来“主公无须忧虑”。

所以先打了个预防。

只是老先生却长长的出了口气,似乎也感觉到了张原没有怪他,心中不由愈发愧疚。

但是张原那句“同殿为臣”却让他有些心动了。

当即先朝张原行了一礼,算是了结这一段君臣之缘。

随即再次朝赵信一礼道:“陛下,仆起于微末,幼时也曾游学四方,以其一朝功成名就,能为朝廷与天下人所知。

然则当今朝廷以察举而用人,功与德皆出于世家,吾等微末者欲得大名谈何容易,欲为朝廷所知所用,更是难如登天。”

老先生说到此处,不由一声自嘲的苦笑,赵信却不由微微皱眉。

张原也微微皱眉,他皱眉的原因却是有两点,其一自然是担心老先生说错话,又得罪皇帝。

还有就是老先生提到的这个话题有点敏感。

那就是察举。

什么叫察举,简单来说,就是这个时代选拔人才的制度。

所谓的察,就是对低级官员的考察,又叫“察廉”,就是上官对低级官吏评价,然后再举荐给朝廷。

而举,则相对于民间的,同时由郡守、县令等地方官,对治下的民间人才加以考评,觉得有才有德的就推荐给朝廷。

这个制度最初用的时候,其实没问题,首先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少,需要考评的范围很小。

另外一个王朝的最初都是朝气蓬勃,朝廷公卿诸侯基本都还不乏有节操者,一定程度上能做到唯才是举。

但慢慢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读书人的基数开始扩大,你再想被举荐就不容易了,那么多人,人家凭什么要举荐你呢,人家怎么知道你的才德怎么样呢?

这就要名气了。

所以这个时代的人才如此好名,才会有那么多名仕。

其根本目的很简单,就是能进入有举荐资格的郡守眼中。

但要出名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最好的途径就是让大儒,名仕点评自己。

所以才有如华夏世界汉末时,曹操那种拿着剑架人脖子上让人评价的混账。

也有了为了出名而到处骂人的所谓狂士。

还有一些人自己把自己整瘸了,居然把最初的目的给搞忘了,变成了为了出名而出名,甚至为了出名故意不做官。

或者自觉不自觉的做出一些奇怪的行为,所谓放浪形骸。

还有走极限的,比如什么卧冰求鲤。

尤其在华夏世界到了两晋时代,这种好名之风发展到了极致。

于是就有前卫酷拽的魏晋风流。

不过其中最主流的还是靠“吹牛”,所以这个时代的人总是喜欢说一些特别牛逼,特别中二的话,顺带着产生了大量的成语,极大的丰富了华夏文明的语言艺术。

其中还发展出了一个分支流派,也就是所谓的“清谈”。

不过这是从人文的角度去讲的,回到治政层面,这就有大问题了,因为大家都忙着搞怪,忙着当“网红”了,朝廷自然就很难选拔到正常的人才。

而且大家都拼命的比“高尚”,比“道德”,于是大家都不敢谈实际问题,吹牛也不敢吹实际问题,不敢言利。

那不清谈,还能怎么办?

最后就是“悠悠然而始,悠悠然而终,言者不知所指,听者不知所云”。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们本来就是靠吹牛上位的,上位之后,他们除了吹牛还能干什么?

什么都不会干。

于是就无为而治。

这些问题是不是这个时代没人明白呢,不,恰恰相反,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都明白。

那为什么不改呢?

因为这就涉及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世家,名仕绑定的利益链条。

简单就是:被大儒评价才能出名,但大儒大多都出于世家,而世家会评价寒门吗,会评价那些连寒门都不是的平民子弟吗?

于是慢慢就形成了一个闭环:“只有世家才出大儒,和两千石”和“只有出过累世两千石,拥有能够研究经典的大儒的豪门才叫世家”。

其他人就算是曹操那样能和袁绍一起抢人家新娘的人,也只能拿剑架别人脖子上,才能得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

但这世间有几个曹孟德?

有几人能和袁绍、袁术从小玩到大?

每一个大儒的门外都有能拍到十年后的普通学子在等待求评。

每一个两千石的门下也有无数因为他们举荐而为官者,这就是他们的门生故吏。

而举荐者就是那些被举荐者的举主,自动就成为了对方的人。

所以这个时代的某些权臣,世家才能动不动就说门生故吏遍天下。

这就是一个利益生态闭环。

它的基础就是“察举”,谁敢打破它,就等于要和这个生态圈内的所有既得利益者为敌。

如果是没穿越之前,赵信看到这样的问题,张口就会说出两个字:“科举啊,你傻呀,科举啊!”

但是现在他还能这么轻易的说吗?

不能!

只要他敢说,这天下造反的人顷刻间就会多十倍。

而且即使他事实了,科举制度靠谁去推广?

靠谁去主持?

要知道在华夏世界,也是一直到隋朝科举制度才被正式提出,以及部分实施。

而后隋二世而终!

正因为如此,听到这位宁老先生提起,他才微微皱眉。

而张原也皱眉,却是因为他也是这闭环中的得益者之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