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龙争大唐 > 第487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三)

龙争大唐 第487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三)

作者:凤鸣岐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30 05:16:34 来源:88小说

“姑父,本王……”李泰话说到这儿,偷眼看了看苏勖那木然的神色,见其并没有出言责怪的意思,这才搓着手道:“本王实是有些失仪,只因此事关系太重大之故,呵呵,还请姑父海涵则个。”

苏勖乃是指掌天下户籍的户部之侍郎,又如何会不知晓《移民疏》之事关系重大,自是清楚李贞此策一出,极有可能便会成为整个关陇集团的眼中钉、肉中刺,但他更清楚的是李贞素来不打无准备的仗,此时既然敢冒此风险行事,一准有他的倚仗所在,真要是让李贞成了事,那李贞无论是在李世民的心目中抑或是在普通百姓的眼中,都将是圣明已极之储君,诸皇子若是再想玩啥勾当,只怕就要冒丧民心之风险了,而没有了民心的支持,诸王就算是起了事,也必将是失败的结局,换句话来说,李贞此举一出,不单他自己没了退路,便是夺嫡的诸王也同样如此,面对着这等局面,苏勖又如何能高兴得起来,此时见李泰只看见其中的机会,却没看见风险,心中不免暗自感叹不已,可也没说些甚子,木然地摇了摇头,对着李泰比了个坐下再说的手势之后,默默地走到书房一角的一张几子旁,面色平静地坐了下来。

一见苏勖神色不对,似乎对《移民疏》一事有所担心的样子,李泰立马便冷静了下来,在书房门口呆站了一阵之后,一抖袖子,走到了几子旁,与苏勖面对面地跪坐了下来,缓缓地开口问道:“姑父,此事莫非另有玄机,又或是小八在布设圈套么?”

“圈套倒不至于,不过其中确有玄机不假。”苏勖深吸了口气,看着李泰道:“依殿下看来,太子殿下此举如何?”

“这个……”李泰没想到苏勖不似往日一般一上来便为自己剖析一切,而是反问了自己一句,登时便愣了一下,眼珠子转动了好一阵子之后,这才面色凝重地开口道:“此举或许有利关东之繁华,嗯,对于民间而言,或许也算是良策,然,对于高门大姓来说,却未必是好事,须知我朝之根基在关陇门阀,可谓一荣俱荣,一枯俱枯,此举恐有动摇国本之嫌,由社稷之平稳看,未必是上策。”

李泰本性聪慧,又曾在均州历练了两年,对于政务之道已算是颇为精熟的了,此番话娓娓说来,倒也算是中肯之言,虽不中亦不远也,见李泰能答得如此顺溜,苏勖的脸上虽平静依旧,可眼中却流露出了赞赏的神色,不过也没就李泰这番话进行点评,而是接着追问道:“那殿下打算如何应对?”

“本王身为大唐之亲王,断不能就这么看着小八将这等大好河山生生搅成乱世,自当联合诸臣工以阻止此事之发生,纵使有所责难,却也在所不惜!”李泰慷慨激昂地边说边起了身,一副义愤填膺之做派,宛若他才是真命天子一般。

李泰说得气势如虹,可苏勖却并未为之所动,依旧整容长跪而坐,只是轻轻地叹了口气,再次发问道:“殿下将与何人联合?又欲如何行事?”

“这个……”李泰本想说与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门阀世家相联合,可话到了嘴边却又强忍了下来,看了苏勖一眼,讪笑了一下,再次坐了下来,很是恭敬地抱拳行礼道:“姑父,此正是小王请姑父前来商议之事,小王虽有些浅见,却尚不成熟,须得姑父多加指点方可。”

苏勖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木然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丝笑容,微笑着道:“今日懿德殿之争何在,尔都知晓了么?”

懿德殿之争议早就传得满城风雨了,以李泰消息之灵通,又哪会清楚内中的关窍,此时听苏勖提起此事,嘴角一弯,忍不住笑了起来道:“小王已得知了详情,据闻,小八今日当着父皇的面,与长孙司徒及诸侍中争了起来,父皇不得不将此事放到朝议时再行定夺,小王以为到时候必然有得一争,若是我等与长孙司徒联手,小八必败无疑!”

“好,说得好,即如此,某倒有个疑问,却不知太子殿下为何要如此行事?”苏勖哈哈一笑,鼓了下掌,叫了声好,却又再次抛出了个疑问来。

“……”李泰一听便愣住了,他倒是很想说李贞这是头脑发热给烧的,然则转念一想,自己都能看得出的事情,就李贞那等狡猾之辈,又岂会看不通透其中的凶险之处,明知山有虎,还偏向虎山行,这可不是李贞一向的风格,换句话说,那就是李贞此举的目的一定有着极大的利益之所在,问题是这利益又是何等利益却令李泰费思量了,想来想去也猜不出个所以然来,无奈之下,只好苦笑着摇了摇头道:“小王不知,还请姑父指点迷津。”

“嗯。”苏勖赞许地点了点头,很显然,他很满意李泰没有信口开河地乱答一气之慎重态度,笑了笑,接着问道:“殿下可知前隋与我朝因何而立,又因何而盛么?”

李泰本就是饱读诗书之人,对于这些历史掌故自然是熟烂于胸的,虽不明白苏勖为何好端端地问起此事,可还是飞快地答道:“概因人心向背,唔,再有便是关陇门阀之支持。”

“不错,答得好。”苏勖收起了笑脸,面色严肃地看着李泰道:“我朝得立之根基在关陇门阀,然太子殿下得立却非出自关陇门阀之力,又或是说太子殿下靠的是新起之势力,无论是安西一系人马还是那些科举出身寒门,皆以太子殿下马首是瞻,正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太子殿下此举固然有为社稷筹谋之用心,却也不凡为嫡系清扫道路之考虑,后者或许还更多上一些!”

“啊……”李泰倒是真没想到此处,一听之下,登时便惊讶地张大了嘴巴,惊呼了一声,一脸难以置信状地看着苏勖,好一阵子懵懂之后,猛地一拍桌子,愤然而起道:“本王誓不能容小八如此猖獗行事,败坏社稷之根基,本王这就找父皇说去!”

“糊涂!”见李泰急吼吼地乱嚷嚷,苏勖忍不下去了,也顾不得甚子上下尊卑,冷冷地哼了一声。

“姑父,小王……”一见苏勖发了火,李泰立马冷静了下来,颓然地坐了下来,表情尴尬地道:“啊,小王只是一时义愤,还请姑父见谅则个。”

见李泰已认错,苏勖自是不好再说重话,长出了口气,语重心长地道:“殿下好生想想,圣上何许人也,岂会看不清事情背后的真相,若是《移民疏》不可行,圣上早就当场驳回了,又何必再行朝议,那岂非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么?”

“哦?莫非父皇他……”李泰心中一动,似乎想起了什么,脸皮子便是一阵抽搐,话说到半截,身不由己地打了个寒颤,再也说不下去了。

苏勖面色凝重地点了下头道:“不错,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如今关陇门阀之势力日趋庞大,虽尚都算忠心,却渐有尾大不掉之势,陛下心中对此自是早就有数,试看今日之关中,一者授田渐不敷用,二来各门阀世家暗中私兼土地,又故意瞒报荫户,以偷逃征税,鱼肉乡里之事屡禁不绝,前番陇州杜家所为不过是浮出水面的一点残渣罢了,京师各门阀所作所为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陛下先前之所以再三容忍,固然是君子之量大,也未必不是因关陇门阀势大而又无可替代之故罢了,可如今形势已变,一者太子殿下与长孙司徒为首的门阀世家素来不睦,还有着重重旧怨,彼此间说是貌合神离也绝不为过,为保社稷之承继,圣上本就要做出个抉择,其二,安西一系人马军、政皆备,人才济济,再加上我朝自贞观十年以来,因书籍普及之故,民智渐开,科举渐盛,人才已是不缺,并非光靠关陇一系不可之时也,动手除患之时机算是已成熟,圣上之所以举棋不定,实非不能、不愿,而是不忍罢了,概因圣上念旧而已。”

“啊,小王,小王……”听完了苏勖的长篇大论,李泰已是面色惨白,冷汗淋漓,张大了嘴,口中胡乱地叨咕着,却啥有意义的话都说不出来了,呆愣了良久之后,突地精神一振,目光炯然地看着苏勖道:“姑父,既如此,您可有何教小王的?”

“圣心难测,老夫也不清楚圣上最终会作何选择。”苏勖沉吟了一下,缓缓地摇了摇头道:“一方是情理,一方是故旧,圣上的决断不好下啊,圣意不明之际,我等之行止更得慎重些才是。”

“那,难不成小王只能坐看着小八在那儿搅风搅雨,我等却不能插手么?”一听“慎重”二字,李泰忍不住便叫了起来。

苏勖自是知晓李泰这些年来虽稳重了许多,可好胜之心却比往日更浓了几分,此时见其如此说法,已知李泰此番是绝对不会袖手旁观的了,心中暗自感叹不已,无奈地摇了摇头道:“那倒不是,老夫有二策可应对此事,其一,坐山观虎斗,任凭朝议如何激烈,殿下都不参与其中,待得圣意明晰之际,方才出手,若是陛下决意移民关东,殿下切不可急着表态,然可在暗中支持关中门阀,一来可搅乱其事,二来可结关中门阀之心,为将来之举措埋下个铺垫,若是陛下念旧,不忍伤了故旧之情份,殿下则可推波助澜一番,同样可得众门阀之心,此为上策;至于其二么,那就是鱼死网破的一搏了,搭了架子,摆开阵势,公然联合长孙司徒等众门阀势力,与太子殿下搏战朝堂,胜则恒胜,倘若败了,那殿下如今之地位必将不保,此策算是中策罢了,利弊皆大,如何抉择,殿下请自断之。”苏勖将话说透了之后,就不再开口,而是闭起了眼睛,连看都不再看李泰一眼了。

有的时候有得抉择比没得抉择来得痛苦了许多,按李泰的个性,他很想就此跟李贞拼了,若是能就此扳倒了李贞,在众关中门阀的压力下,或许李世民将不得不考虑再次换储的可能性,如此一来,他李泰未必就没有机会堂而皇之地登上太子的宝座,可若是败了呢?原本尚存的一丝希望就将从此化为泡影,而这是李泰万万不愿接受的结果,赌还是不堵?左右为难了良久之后,李泰无奈地摇了摇头道:“姑父既言慎重,那小王就取上策好了,且看看再说罢,只是不知老三那头……”

见李泰能按得下性子,接受了自己的提议,苏勖睁开了眼,赞许地看了李泰一眼,哈哈一笑道:“殿下有得选择,吴王殿下却没得选择,某料定其必然会站出来与太子殿下打擂台,到时候殿下只管先看热闹好了。”

“哦?此话怎讲?”李泰一听苏勖这话说得古怪,不由地好奇心起,紧赶着追问了一句。

苏勖微微一笑道:“某曾与叶侍郎坐而论道,熟知此子之不凡,某能算到的,想必瞒不过其,只不过双方之形势不同,抉择也就不同,而今张亮、张侍郎已归朝,算上吏部崔侍郎还有殿下手中的刑部以及老朽这个不中用的户部侍郎,我方在朝中之实力虽未复旧观,却已远在吴王之上矣,虽说都是以太子殿下为敌,却有个主次之分,如今我主而其次,为争夺主导权,吴王殿下已无从抉择矣。”

“啊,那……”李泰原本想说若是李泰跟长孙无忌勾搭上了,而己方却没有付诸行动,万一长孙无忌等关中门阀倒向吴王李恪,那可就彻底失算了,可话到了口边,却又强自忍了下来,只是狐疑地看着苏勖。

李泰虽没将话说完整,可哪能瞒得过心思敏锐的苏勖,然则苏勖并没有直接回答李泰的疑问,而是转开了话题道:“陛下非不知门阀之恶,能容之,心中却并非不恶之,抵触《移民疏》,关系到门阀的根基,他们反对自是必然之事,可别人要是参与进去,其用心能瞒得过陛下么?”

“怕是很难。”李泰对自家老爷子的心机手段领教得多了,哪会不清楚自家老爷子是个啥样的人,苏勖话音刚落,李泰立马摇着头接口回了一句。

“那不就对了,既然瞒不过陛下,那吴王此举必招陛下之怨,可惜啊,吴王要想有所作为,就算面前摆着的是鸩酒,他也得硬着头皮喝将下去,殿下何必跟着也喝上一回呢。”苏勖笑了笑,慢条斯理地答道。

“小王受教了,就依姑父的意思办罢,且看老三如何折腾去好了。”李泰将苏勖的话细细地想了一番,深以为然,这便恭敬地对苏勖行了个礼,应承了一句,而后便放声哈哈大笑了起来……

午时一过,风便停了,可雪却下得愈发大了起来,雪花飘飘洒洒地落着,颇有种诗情画意的美感,然则此时冒着严寒端坐在长孙府后花园的一间小亭子中的长孙无忌与诸遂良两位朝中大佬却无心去欣赏这等美景,全都皱着眉头,一言不发地对坐着,各自的脸上都满是担忧之色。

能让两位大佬忧愁成这样的,除了李贞所上的那道《移民疏》之外,怕也没有旁的事了——凭心而论,长孙无忌并非贪财之人,素来律己甚严,以长孙世家之富有,他自也不屑去做那等兼并良田、瞒报荫户的鄙夷勾当,整个长孙家族在这上头都干净得很,按说《移民疏》实行与否对于长孙世家来说,并无经济利益上的纠葛在,然则长孙世家乃是关陇世家之首,诸般世家大体上都唯长孙世家马首是瞻,这便使得长孙无忌无法在此事中置身度外,哪怕要得罪太子殿下或是遭圣上所忌,长孙无忌也必须要为整个关陇世家的利益出头去争上一番。

争固然是要争的,可问题是该如何争——长孙无忌为相多年,政务熟捻得很,又岂会不清楚那些个关陇门阀们私底下所搞出来的肮脏勾当,自也明白不对那些关陇门阀们加以整治的话,将来必有后患,然则长孙无忌更明白的是李贞此举恐怕不仅仅只是为了整治关陇门阀,更多的怕是要借此机会清理朝局,而这是长孙无忌绝对不愿看见的结果,两害相权取其轻,长孙无忌宁可将来再去慢慢调理关陇门阀,也绝不愿见到李贞这个野心勃勃的太子就此崛起,然则该如何对《移民疏》一事加以反击,却令长孙无忌头疼万分,与诸遂良商议了大半天了,却始终没个结果。

难,真的很难!面对着李贞所提出来的堂皇之理由,要想从法理上加以批驳着实太难了些,哪怕长孙无忌乃是唐律方面的专家,却也无法从《移民疏》本身找到可供攻击的靶子,这令长孙无忌徒呼奈何之余,也很有种无计可施之感。很显然,长孙无忌没辙的事情,诸遂良就更加找不到门路了,两位朝中大员面对着这么道难题,除了沉默以对之外,却也着实不知该说些啥才好了,然则,就在这等令人窒息的尴尬时分,长孙冲却打着雨伞,冒着大雪疾步走到了亭子间,一躬身,低声地禀报道:“父亲,吴王殿下已到了门外。”

“哦?”长孙无忌眼睛一亮,与诸遂良对视了一眼,又看了看潇洒地站在身侧的崔泽,微微一笑道:“好,来得好,开中门,老夫亲自去迎。”

“是,父亲。”长孙冲没在多言,恭敬地应答了一声,自去安排相关事宜不提。

“登善(诸遂良的字),子詹,走罢,吴王殿下雪中送炭,老夫可不敢让他久候,就一并去迎上一迎好了。”长孙无忌哈哈一笑,起了身,也不打伞,就这么冒着雪,缓步行出了亭子间,诸、崔二人相视一笑,也都跟了上去,落后长孙无忌数步,向着长孙府的大门外行了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