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军事 > 战国之天下纵横 > 第七十九章 巧遇公孙鞅 法制先驱者

三人一路溜达,一路聊,时不时的拿起路边的商品看看,其实说真话,雷云是真的找到了不少好东西。

但是当雷云看到了一样东西之后,瞬间有点不太相信了。因为雷云停留在了一个卖猪肉的摊子前。

“两位老兄,这是猪肉吗?”

“对啊,这就是猪肉,有什么不妥吗?”

“没什么不妥,不是说,这个时候只有野猪吗,也就是彘,怎么我看这猪不是野猪啊,而且这很明显,膘厚,没有腥臊的味道,应该是阉割之后的家养猪,这是怎么回事?”

“兄弟,你想啥呐,商朝就开始饲养阉割之后的猪了,还有专门养猪的舍饲。有的百姓养的多的有上百只之多。怎么这有什么稀奇吗?”

此时卖猪肉的老板似乎也是满脸不屑的看着雷云,完全和看傻子一个表情。

我草,这就被人鄙视了,其实这不怪我啊,我是看了一个穿越小说,说是主人公在秦朝教会了百姓阉割猪。才去掉了猪肉的腥臊味道。

“这位屠户大哥,你这猪是如何饲养,如何阉割?”

“这位公子,小人可不是屠户,只是庄户人家,这猪是去年在集市上卖的猪仔,都是人家阉割好的,咱们只要买回去饲养即可,这养猪啊就是为了食用,也为积肥。

“但是猪太大吃太多就不划算了,小人这是想卖了猪肉再买一些猪仔,这不是马上就该农忙了,再有三个月收麦,猪仔能长到半大,正好堆肥最好,这样到秋天,地里的肥料就不缺了。”

“至于公子问的如何阉割,小人不知,不过阉割方法倒是早了,前朝就有。”

我草,我他摸得只能说我草了,前朝,也就是说商朝就有。公子昂和卖猪肉的说的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将野猪驯化成家猪的时间更早,应该是夏或者更早的石器时代,咱们老祖宗就已经把野猪驯化了,你说这扯不扯。真是丢人啊。

“怎么样,我说的没错把兄弟,这阉割之法,夏末商初便有了,《易经》有云豮豕之牙吉,意思是阉割后的猪,性情温顺,牙齿虽然锋利,但也不足为害。明白不?哈哈哈哈哈”

这太尴尬了,整个被小白文弄的这丢人丢到战国了都。

其实中国,成为最早驯化野猪的国家,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即距今一万年前至五千年前的时间段。

咱们的祖先首先发现猪是杂食性动物,且活动范围较小。这对于我们的祖先而言,正是大自然赐予的福利。

聚族而居、精耕细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家猪的驯养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至今依然成为我们文明的一部分。

商朝和周朝,已经有蓄养家猪的舍饲。我们的祖先通过对比,发现不同的猪有不同的需求,并对其进行区分。在这一时期,开创性地发明了一项手术,并使用至今那就是阉割术。

阉猪失去了繁育后代的功能,性情也变的温顺,使管理、奴役、增肥和提高肉质上有了巨大的进步!

汉朝也有巨大的进步,在不断的实践中,汉朝开始选择优良的猪种,并加以培养。东汉末年,出身屠户子的将军,也不在少数,如张飞、何进等。可见,能养猪、牛、羊之类,也是当地的豪强,可不简简单单的是一个杀猪宰牛之辈。

魏晋时期,养猪方式已经发生改变,从放牧到圈养和放牧相结合的饲养方式。隋唐时期,农耕畜牧业两大经济支柱开始形成。

“兄弟,你干嘛关心着猪肉啊,这玩意也就是百姓吃一些,咱们平时很少吃这些东西。难道这玩意有用?”

“这玩意确实有用,大哥,要是条件允许,能不能咱们搞一个养殖场,专门养一些猪,这玩意我能做出很多美味菜肴,不过除了吃意外,还有其他用处,但是要造出相关设备,比如说能生产人工牛黄,清热解毒很好,还便宜。”

“关键是这猪的血能造出球蛋白和活性肽,什么抗衰老,抗风湿的药物,总之乱七八糟什么都有。”

“兄弟,别说了,回去我就找白冰要钱把这事办了,即便不说这些药,能做出美味佳肴也好。嘿嘿。”

“咦,前边那么多人,这是干嘛呐?”

此时雷云突然发现身边的人群快速的向前涌动,似乎被前边的什么东西吸引过去了。

“还能干嘛。兄弟,你有多不知,这八成又是士子们在打嘴仗搞辩论了。”

“怎么就在大街上啊,这什么情况?”

“不懂了把,这叫开篇明义,就是明明白白的告诉大家,那自然要在大街上,闹市中,不然怎么吸引士子和追随者啊?”

“我去,这都可以,直接就在大街上开始,这是不是有点粗糙啊。”

“兄弟,别讲究了,当今之世,养士成风,私学成风。说到底还不是因为周官学等级森严。这天下学子求学无门,尤其是寒门学子,更是没有丝毫的晋身之策。你连学的上不了何来晋身?”

“而如今天下动荡,诸侯求贤若渴,但是有什么用处?没有人啊!好在私学兴起,当年郑国的伯丰子也和邓析同时开办私学。鲁国的少正卯和孔子同时在鲁国办私学,传说少正卯的私学名声也很大,曾一度把孔子私学的学生吸引过去,出现过私学竞争的局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后来场面更是火爆,私学日益兴盛,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即着名的私学。而道家也不甘寂寞。也在各国开设私学广纳学生。”

“官学从宫廷、官府移到民间,私学收学生从贵族扩大到百姓贫民,教师以私人身份随处讲学,学生可以自由择师,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有了较广泛的联系。咱们魏国的河西书院就是例子。但是局限太大,就是儒家而已,若是我来管理书院,我必然把它扩大到这天下百家之学,必然让它与稷下学宫一较高下。”

雷云突然抬头盯着公子昂看了很久,搞的公子昂有点不知所措的感觉。

“怎么了兄弟,我说错什么了吗?”

“没有,你说的完全正确。”

确实,这个思路是对头的,后是证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家各派相互争论,又相互补充,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这既促进了学术思想的发展与繁荣,同时又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还造就了一批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私学大师,如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等。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还促进了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上的发展,不仅《论语》、《墨子》、《孟子》、《荀子》、《管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中保存了大量的教育资料。

而且还出现了像《大学》、《中庸》、《学记》、《劝学》、《弟子职》等这样的教育专着,阐述了教育的作用、学制体系、道德教育体系、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等理论,成为这一时代丰富的学校教育经验与教育思想的总结,奠定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理论的基础。

从此以后,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史上便出现了两种学校教育制度,一是官学,一是私学。嗣后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延绵不绝。由于中国古代各个王朝的官学时兴时废,或有名无实,而私学却一直肩负着传授文化知识与培养人才的重任,它为中国古代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士是春秋时期新出现的社会阶层。士阶层中有文士、武士,及能文能武之士。士最初是从奴隶主贵族中游离出来的,有一些是属于平民阶层,也有一些是属于贵族。

周平王把国都由镐迁到洛邑时,王宫里的一些文化官吏流落到各地。周王室又先后发生了多起争夺王位的事件。世代掌管周史的司马氏流落到晋国,以后又分散到卫、赵、秦诸国。

还有一些文化官吏和百工,带着原来秘藏于宫廷的典籍、文化、礼器、乐器逃亡到四面八方,这就出现了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论语·微子》篇记载了周天子宫廷中掌管礼乐的官吏纷纷出走的情况。

大乐师挚到了齐国,二乐师干到了楚国,三乐师缭到了蔡国,四乐师缺到了秦国,打鼓的方叔流落到黄河之滨,摇小鼓的武入居汉水之涯,少师阳和击磬的襄移居于海边。

这些文化官吏由于失去了世袭的职守,流落于社会之后,便成了历史上第一批专靠出卖知识文化糊口的士。这时,在邹、鲁地区出现了一批搢绅先生,穿戴着峨冠博带,常在贵族交际酬酢以及举行冠、婚、丧、祭等礼仪时出面。他们熟悉六艺知识和各种礼仪,号称师儒,其中有些人逐渐带徒授业,转化为私学的教师。

士是一个新兴的有强大生命力的阶层,各诸侯国的执政者从巩固自己统治权力的需要出发,争先招贤纳士。士在行动上有较大的自由,成为统治者竞相争夺的对象,于是兴起了养士与用士之风。如齐桓公养游士八十人,后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到了春秋末期,私门和公室争斗,公室养士,私门也争相养士。所谓公室,指的是各诸侯国的国君。所谓私门,指的是各诸侯国的大夫权豪之门。如鲁国执政大夫季昭子有权有势,他养孔子之徒,和孔子的学生商讨如何发展自己的势力,削弱鲁国国君的势力。

到了战国,养士之风达到**。国君如秦穆公、魏文侯、齐威王、齐宣王、梁惠王、燕昭王等都一度尊贤使能,争取人才。

最具代表的就是齐桓公田午创建稷下学宫,魏文侯创建河西书院也叫卜子书院和文学书院,燕昭王筑黄金台亦称招贤台,秦孝公招贤令等等。

卿相如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及秦相吕不韦等,养士都以千计。他们对士恭谨有礼。如信陵君结交隐士侯赢,侯赢当时的身份是大梁夷门的一个看门者,信陵君以贵公子而任魏相,却随车骑从迎侯赢,并亲为侯赢执辔。

平原君有一宾客是个跛脚,平原君的爱妾在楼上望见大笑,跛脚先生大为生气,要求离去,平原君就斩了爱妾,亲自上门向跛脚先生道歉。他们这样做,并不是由于什么富而好礼,而是出于迫切的人才需要。

和雷云的情况一样,简单说就是缺乏人才啊,所为士,这个时代所以有人说:得士者存,失士者亡。因为道理很简单,他们即是中国的第一代知识分子和第一代教师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当时士的阶层,虽然无权无势,却能以一个新生的力量纵横于天下。士的聚散已经成为衡量一国政治的兴衰的标准。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一方面知识和人才的极度匮乏,那么搞国家建设发展技术自然离不开这些人。另一方面,也是国家对人才储备的需要,这些人都是可以教导学生,培养人才的重要力量。

在这个中国文化启蒙的重要时期,积极的储备人才,培育人才,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建设的需要,扩张的需要,甚至是称霸的需要,统一的需要,正是诸侯们最迫切的事情。

这也是雷云宁愿不远千里的跑来大梁的重要原因,他需要老师来教育学生,需要各种人才,工匠来建设城市,现在,摆在诸侯王面前的难题。也一样摆在他的面前,只不过稍微好一点的是,他具备了领先这个时代几千年的知识。

这样让他在培养人才上占了巨大的先机和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需要时间。但当街辩论这种事情,还是引起了雷云的巨大好奇。

“走,咱们也看看热闹去,看看这天下士子的辩论是什么样子,我这上郡土包子还真没见过。”

“兄弟,这帮子整天瞎叨叨,其实没啥意思,咱们不如找个地方喝酒去吧,最近忙的要死,难得出来一次,看那些士子辩论干啥。”

“喝酒一会再去,先看看热闹啊,我不是没见过啊。”

“好,你说的,一会喝酒啊,别到时候又变卦了。”

三人开始随着人流向前走,终于,来到了接近城墙下的一处卖粮食的场地,这里地方倒是很大,可以容纳很多人,此时场地中间一块空地,聚集了很多看似身着深衣头戴方巾的士子。

雷云也是才弄明白,原来这种衣服叫深衣。以前雷云都叫儒衫长袍,没文化真可怕。

此时之间场地中的这些人登上了一个土筑的高台,开始大声的宣讲,然而下一刻,雷云直接就翻白眼了。

我草,这是什么语言?难道是传说中的雅语,怎么和广东话差不多,严格说还不是广东话,尾音很重,带有俄语的感觉,如果非要形容一下,这话怎么说,就是广东口音的俄语。搞什么啊,这完全听不懂啊。

要说后世的交通发达,雷云也是全国到处跑,或者业务,或者旅游,也不是说就是方言菜鸟,起码各地方言都能对付几句,尤其是粤语,绝对不是小白。起码粤语的歌就会不少。

但是现在这种情况完全不同,根本就听不懂啊,哪怕是只言片语都不行,完全不懂。尤其是一些话语结束的时候,明显的有俄语的那种抖舌头的尾音,这简直太那啥了,完全是一种颠覆,简直超乎了雷云的想象。

“哈哈哈,傻了吧兄弟,就知道你听不懂雅言,咱们聊天,都是俚语,也就是各地方言,但我发现你没有任何问题。尤其是对景监,江乙,慎到,等人,好像秦国,楚国,齐国,魏国,赵国和韩国的俚语方言你都懂,所以我很奇怪,一个人怎么能懂如此多的俚语方言。”

“所以我猜你可能不懂雅言,没想到果不其然,你真的不懂啊,哈哈哈哈。”

“别闹,好好说话,老兄,他们说啥呐?”

“你看,现在台上的人便是公孙鞅,他现在正在说他的着书,名曰赏刑。大概意思是:圣人之为国也,一赏、一刑、一教。一赏则兵无敌,一刑则令行,一教则下听上。”

“夫明赏不费,明刑不戮,明教不变,而民知于民务,国无异俗。明赏之犹至于无赏也,明刑之犹至于无刑也,明教之犹至于无教也。”

“所谓一赏者,利禄、官爵抟于兵,无有异施也。夫固愚智、贵贱、勇怯、贤不肖皆尽其胸臆之知,竭其股肱之力,出死而为上用也。”

“天下豪杰贤良从之如流水,是故兵无敌而令行于天下。万乘之国不敢苏其兵中原,千乘之国不敢扞城。万乘之国若有苏其兵中原者,战将覆其军。千乘之国若有以扞城者,攻将凌其城。”

“战必覆人之军,攻必凌人之城,尽城而有之,尽宾而致之,虽厚庆赏,何费匮之有矣。昔汤封于赞茅,文王封于岐周,方百里。汤与桀战于鸣条之野,武王与纣战于牧野之中,大破九军,卒裂土封诸侯。士卒坐陈者,里有书社。车休息不乘,纵马华山之阳,纵牛于农泽,纵之老而不收。”

“此汤、武之赏也。故曰:赞茅、岐周之粟以赏天下之人,不人得一胜,以其钱赏天下之人,不人得一钱。故曰:百里之居而封侯功臣,大其旧,自士卒坐阵者,里有书社,赏之所加,宽于牛马者何也?善因天下之货以赏天下之臣。”

“故曰:明赏不费。汤、武既破桀、纣,海内无害,天下大定。筑五库,藏五兵,偃武事,行文教,倒载戟戈,“搢”笏作为乐,以申其德。当此时也,赏禄不行,而民整齐。故曰:明赏之犹至于无赏也。”

“哎。我说兄弟,没有你这样使唤人的吧。不过这回公孙鞅倒是有点意思,这些之前没有讲过啊,看来是新写出来的,还行,这次还可以听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这是。。。。商君书的赏刑。商君书一共29篇,兵家权谋论着中着有《公孙鞅》27篇。其中《公孙鞅》已失传,现存的《商君书》共有24篇,其中第16篇刑约和第21篇御盗内容已失传。

这就是中国后世法律的启蒙,不同与慎到和申不害,虽然雷云认为,这样的法律太过残酷,也是秦二世国家就解体,中国再次陷入战乱的根本原因,但是这实实在在的是后世法律的启蒙,对中国历史,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和价值。

这一刻,雷云仿佛在倾听历史,感受这个时代最辉煌闪耀的瞬间,这就是这个时代的智慧光芒,中国法制历史传承四千余年,其总体的发展脉络、相互间渊源继承关系是异常清晰的。

不过,四千多年间,战乱不断,朝代更替,政权变换。所以从宏观角度看,各个时期法制的内容、特色也各有不同。

按照发展的阶段及风格特色等粗略的标准来划分,中国法制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早期法制、战国先秦法制,秦汉至清末法制和近现代法制四个阶段。

在风起云游的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698年一个二十五岁的青年,来到了春秋时期的齐国,这位青年才华横溢,很快得到了得到齐国大夫鲍叔牙赏识和举荐,担任齐国国相。

这位青年担任国相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此人便是法制理念的开创者,管仲。

此后李悝变法于魏国,压制着秦国不敢出函谷关,中原五国也对其不无忌惮,如此空前繁荣的景象,而这种繁荣足足延续了一百多年。

公元前360年,年轻的公孙鞅前往秦国,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定法虽然严酷,但是让秦国实现了快速崛起的愿望,收川蜀,平义渠,让秦国过得了争霸天下的资本,也足以名垂千古。

时间推进到了汉初,儒生贾谊、陆贾深刻总结了秦亡的教训,提出了德礼为治国之本的主张,以取代法家学说。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综合了儒、法、阴阳五行各家的学说,形成了新儒学。中国的法制进步戛然而止,停滞在这个时代。

但是历史总不会忘记和埋没有价值的东西,唐太宗李世民用了很长时间和精力总结隋亡的教训,所谓动静必思隋氏,深刻体会到隋之亡,亡于宪章遐弃,不以官人违法为意。这使他惕然警醒,下令构建新的法治社会。一下子让中国的法制向前买进了一大步。

他说,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他自己严于奉法执法,虚心纳谏,由此形成了以法治相尚的贞观之治,后世称之为,贞观盛世。

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遭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巨变之局,以王韬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派提出建立议院、沟通上下之情为救国的良方。

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以改革君主**政体为君主立宪政体,召开国会,制定宪法,但遭到血腥镇压而失败。

1905年以后,又是在内外交困的压迫下,经袁世凯推荐,沈家本担任修订法律大臣。他以会通中西为修律的宗旨,以西方的大陆法系为模板,数年间改定《大清律例》为《大清刑律》,制定了《民事诉讼法草案》《刑事诉讼法草案》和《民律草案》。沈家本是精通旧律的大家,他制定的《历代刑制考》和《汉律摭遗》又把中国的法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中国历史上的法制人物多如灿烂的繁星,他们的思想贡献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法文化,法制人物缔造法律思想的艰辛历程是极其伟大,应当被所有人铭记。

“所谓一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及大夫、庶人,有不以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

“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周官之人,知而评之上者,自免于罪,无贵贱,尸袭其官长之官爵、田禄。故曰: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民不敢试,故无刑也。夫先王之禁,刺杀,断人之足,黥人之面,非求伤民也,以禁奸止过也。”

“故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国无刑民,故曰:明刑不戮。晋文公将欲明刑而亲百姓,于是合诸卿大夫于侍千宫。颠颉后至,吏请其罪,君曰:用事焉。吏遂断颠颉之脊以殉。”

“晋国之士稽焉皆惧,曰:颠颊之有宠也,断以殉,况于我乎!举兵伐曹、五鹿,及反郑之埤,东征之亩,胜荆人于城濮。三军之士,止之如斩足,行之如流水。三军之士,无敢犯禁者。故一假道重轻于颠颉之脊而晋国治。”

“昔者周公旦杀管叔、放蔡叔、流霍叔,曰:犯禁者也。天下众皆曰:亲昆弟有过不违,而况疏远乎!故外不用甲兵于天下,内不用刀锯于周庭而海内治。故曰:明刑之犹至于无刑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所谓一教者,博闻,辩慧、信廉、礼乐、修行、群党、任誉、清浊,不可以富贵,不可以评刑,不可独立私议以陈其上。坚者破,锐者挫,虽曰圣智、巧佞、厚朴,则不能以非功罔上利。然富贵之门,要存战而已矣。彼能战者,践富贵之门。强梗焉,有常刑而不赦。”

“是父兄、昆弟、知识、婚姻、合同者,皆曰:务之所加,存战而已矣。夫故当壮者务于战,老弱者务于守,死者不悔,生者务劝。此臣之所谓一教也。民之欲富贵也,共阖棺而后止。而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此臣之所谓明教之犹至于无教也。”

“此臣所谓三教也。圣人非能通,知万物之要也。故其治国,举要以致万物,故寡教而多功。圣人治国也,易知而难行也。是故圣人不必加,凡主不必废,杀人不为暴,赏人不为仁者,国法明也。圣人以功授官予爵,故贤者不忧。圣人不宥过,不赦刑,故奸无起。圣人治国也,审一而已矣。”

“兄弟,这公孙鞅说的倒还不错,但是这是不是有点过了?不尊王法,罪及三族,砍手脚,割鼻子,这。。。。。。这公孙鞅是不是有点疯了?”

“还有,什么叫重刑民不敢试,要试试还不直接就造反了。”

“这卿相、将军以及大夫,庶人不尊王令,便是死罪不赦。这卿相、将军以及大夫,还好说,臣下不尊王命,杀了便杀了。这庶人不尊王令也杀?这是不是要看是什么王命吧。

“壮者务于战,老弱者务于守,死者不悔,生者务劝,民之欲富贵,而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我的天,公孙鞅这是要干什么啊。”

“他是想全民皆兵,以战养民,简单说就是让国家进入一种战时法制,一切以战争为中心和前提,调动举国上下最大的力量,无战功不与富贵,”

“这都不是关键,你注意后边,他要统一教育,抑制私学。这是要统一赏赐、统一刑罚、统一教育,这就是他说的三教,若如此一来,其实所谓百家之说便成了笑话,根本就无法传播了。他这是要把天下百家之人都得罪死的节奏啊。”

“坏了,如此一来,公孙鞅根本无法在魏国立足了,这可怎么办?”

“这就不用老兄操心了,此人不是你魏国的人才,是别人家的人才,我想,他不久之后就会离开魏国,前往他国。至于他的这个说法,能不能被其他国家的君王看上,也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雷云心里非常清楚,公元前361年入秦。公元前359年,开始变法。公元前356年,任秦左庶长,再次变法。公元前352年,任秦大良造。公元前350年,主持营建咸阳城,迁都,又一次变法。

公元前340年,因伐魏有功,被封商於之地也就是后世的陕西丹凤县城西,号为商君,故史称商鞅;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卒,秦惠文王即位,商鞅被构陷谋反,被斩杀后惠文王将其车裂与闹市。

这应该就是卫鞅在魏国的最后一场谢幕演说了,现在的时间正是魏惠王八年,也就是公元前361年。

“兄弟,你这是何意?这样的人才自然应该留在魏国,哪怕是先蛰伏一下,从官吏做起,几年之后也不愁无法展现才华啊!!!”

“老兄,若是他真做了小官吏,你认为他能在魏国活多久?他这样的言论,已经为百家所不容,我看,也就是兵家能认可他的想法。”

“并且魏国儒家势大,商贾遍地,你以为他这样的人就算是个小官吏,儒家看不上,不愿意搭理他,这大梁遍地的商贾也不会放过他,他这是要重农抑商啊。所以我看,你还是让他走了把,别害了他。”

“哎。。。。算了,兄弟你说的也对,随他去吧。我就是感觉实在是可惜了,这样的一个人才,不能为我所用。”

其实不知公子昂,雷云也感觉可惜,但是没办法,这样的经世大才一般都想有一番作为,这货的想法雷云也驾驭不了,他还不比孙膑和苏秦,在雷云的体系内可以容纳孙膑和苏秦,只要稍加引导就可以,但是对公孙鞅,说老实话,雷云可不敢用他,没把握。

喜欢战国之天下纵横请大家收藏:(wuxia.one)战国之天下纵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