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军事 > 战国之天下纵横 > 第一百二十三章 布局 闲话中国兵器

三天之后的清晨,白府的锻造场地上,此时的学生们都站立有序,每个人的脚下,都都有一堆锻造工具。铁钳就有六种之多,长短各异。

铁锤分大号,中号和小号手锤,并且分圆头,扁头,尖头几种,各种钢钎钢凿,大小型号一应俱全。铁毡这东西太大了,并且很重,因此,雷云没有要求他们铸造,而是使用白氏工坊现成的铁毡,一组人一个。

雷云此时正在检查每个人的工具,锻造的不太好的,雷云会给出意见,让他们回火重新修正锻造,终于,午饭前所有人的工具都合格了。

“魏嗣,你过来。”

“来了,先生。找我何事?”

“组织师弟师妹们吃饭,然后到我这来一下,我有话和你说。”

片刻之后,安排完学生们去吃饭,两人来到了一棵大树的树荫下,席地而坐。

“魏嗣,你回到大梁之后,和儒家的人见过吗?”

“当然见过啊,回来之后,我先去拜见了太师,然后去祭拜了太保。我做培养谷氨酸菌的时候,他们经常找我,打探我做什么,学什么,最近开始向我打探咱们工学的一些内容,尤其是最近这些天,他们来找我几次了,询问先生开的征调之物是什么。”

“不过先生放心,我并未透露给他们什么,即便出去喝酒,也都是以前相熟的儒生和我两个弟弟,还有表弟。”

“放心把先生,魏嗣知道轻重。”

“没事,我想,过不了几日,他们就会找你询问王器锻造的事情,到时候,我希望你可以透露给他们一点点,因为这次的王器打造,主要是你们。”

“先生,你疯了,额。。不,我不是那意思,我是说,父王的王器打造,怎么可以让咱们这些师兄弟来完成。若是如此,这要被父王和太师他们知道了,怕是先生真的就大难临头了。”

“儒家的人不喷死先生,是绝对不会罢休的,到时候即便父王有心保护先生,怕是也无能为力啊。欺君,这可不是小罪名。”

“魏嗣,你这喷是跟谁学的?”

“先生,这不是重点好吧,现在咱们和儒家已经渐成水火之态,如果人家知道先生打造王器如此轻慢,轻则说先生懈怠君命,重则说先生欺君,如今这满朝都是儒家的门生,到时候自然一呼百应,口诛笔伐之下,怕是父王也无可奈何。”

“哦?魏嗣,我问问你,王器铸造有什么规矩?”

“这。。。。。魏嗣不知道。”

“王器铸造有没有说,不让工学弟子来铸造,不然就是欺君?”

“这个倒是没有,不过先生,父王点名让你铸造,这一下换成了学生们铸造,这多多少少都有点欺君的嫌疑啊。”

“你别管了,我让你们,负责打造,你们就负责打造,当年欧冶子与干将历时五年,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铸造龙渊、泰阿、工布三剑与楚王。”

“这三剑也算的上是王器吧,我问你,干将是欧冶子的什么人?”

“这。。。。。。。”

“行了,我并不准备只是让你们单纯的铸造王器,我只是故作迷阵,若是儒家的人无心害我,那自然两下相安。他们问你,你就适当的告诉他们一些消息便是。”

“先生是说。。。。。。”

“我什么也没说,就是你们都参与铸造王器,你们三百多师兄弟,这事也瞒不住别人,至于如何铸造,我会给你们安排,走吧,去吃饭。”

吃完饭,之后所有人都到锻造场地上集合,雷云看着大家,雷云此时清清嗓子。

“今天,你们的工具齐全了,那么下来便有一件事让你们做,那就是先建造三座高炉和若干坩埚,为什么这种炉不叫炼炉,而叫做高炉。”

“因为它并不是你们经常见到,和咱们前边做的炼炉,此炉的高度将近四米,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为填料室,中层为坩埚室,底层为加热室。炉壁用耐火砖制成,其成分有咱们炼炉的粘土烧结物,高岭土,耐火粘土,铝土。。。。。。。。”

“这样的高炉是一炉两用,即可加热,也可炼制。。。。。”

“什么是钢?钢就是含碳量在百分之零点六,到百分之二的铁和碳的混合物,被称为钢。。。。。”

这当然是在上郡和高阙教铁柱他们这些兄弟的时候的东西,经过雷云的详细讲解,学生们此时各个的瞪大眼睛竖起耳朵,因为这些都是他们闻所未闻的知识。

将近半个时辰之后,讲解结束了,随着雷云一声令下,所有值钱的炼炉和加热炉都被拆毁了,按照原料需要的配比,逐渐的,三座较大的高炉建造了起来,开始进入的炭火烤干的阶段。

“大哥,现在进度如何?来赶紧喝口茶。”

“兄弟,目前进度不错,大家掌握的都听好。对了,我还说准备过去找你有事商量。”

“什么事,大哥你说。”

“咱们的商品,儒家相关的商贾人拿走的多吗?还有,咱们进购原料,从儒家这些相关的商贾手里拿货的情况如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大哥,如今这大梁,和儒家相关的商贾实在不少,当然,大多数人也是迫于无奈,因为儒家门生现在遍布各级的官吏。这货物进出,税收的把握,都在这些人手里,所以很多人必须依附于他们。”

“不过也有一些人压根就是被他们一手扶持起来的,那自然对他们很是忠心。咱们的货物这些人是没少拿。依仗各级官吏权势,咱们白氏倒也是不愿意招惹他们,只要按照咱们的价格给钱,一般都会给他们货物,除非货物很缺乏。”

“至于咱们进购的原料,诸国都有,有时候会从他们手上拿一些,但是也不是非要不可,只是调剂,或者是高阙急需,从其他地方调货麻烦而已。”

“不过整体而言,也算相安无事,大哥问这些干啥?”

“哦,没事,咱们现在征调物资也有些日子了,这六卿五官那边全无动静,这样,咱们如实奏报魏王,就说六卿五官各部无力征调物资,消极懈怠。”

“大哥,这能行吗?”

“没办法,魏王给我征调物资的专权,现在这种情况咱们只能如实奏报,这样公子昂那边奏报的在封地建造城邑,开采矿藏才显得合情合理。”

“还有,现在开始逐渐让大梁的商品处于缺货状态,不是咱们白氏的铁杆关系,就不要给他们货物了,尤其是紧俏的玻璃,瓷器之类的,然后逐渐扩大到,牙膏,肥皂,苏打,盐之类的,至于那些儒家的铁杆,先撂他们一阵子再说。”

“至于货物为啥缺少,就说上郡封地忙于建造城邑,没有多余的人力,我又忙于王器的设计锻造,无暇他顾,商品产量下降,货物多向其他诸国发送一些,让大梁这些人,饿一阵子再说。”

“大哥,你不会是想连续的施加压力,迫使他们动起来吧。”

“这河西一脉的儒家,现在不动,狄甲也不动,最近屈曼也没动静,我得让他们动起来,起码锻炼一下身体,若是现在都不动,到时候一起动了,咱们可受不了。”

“那天郑姬说,高手对决,可以卖个破绽,引诱对手上当,其实打造王器也是一个招数,咱们就一直用这个招数,不断的去找魏王告状。”

“然后做出因此导致咱们的商品产量下降供应不足的假象,断了儒家这些势力的货物,时间长了,他们就会一点点的感觉到压力。没钱赚一天两天可以,时间长了肯定不行。”

“我就不信这儒家的各级官吏是干净的,手下的人没了钱财进项,上供给他们的自然就少了,他们就会恨咱们,而我又不断的去找魏王告状。”

“到时候,他们总会积累很多的怨恨,此时若是咱们的王器铸造突然出问题了,你说他们会怎么样?”

“大哥,这有点太冒险了,若是此时狄甲再做点什么,我怕咱们真的是应付不过来。”

“放心把,这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咱们慢慢布局,总之你要知道,咱们和狄甲的较量,早晚都会开始,这已经无可避免了,而只要魏嗣在咱们这里一天,儒家也绝对不会甘心。他们必定想把魏国未来的王掌控在自己手里。”

“其实我也不想这样,但是也无可奈何,说到底都是为了利益而已。”

“好吧,大哥,只要你觉得可以,咱们就干了,不管多危险,我陪你。”

“好。”

此时的雷云心中突然升起了一股异样的感觉,仿佛面前的白冰并不是一个男子,而是一个柔情似水的女子。

我草,我难道真的性取向发生问题了?雷云忍不住盯着白冰仔细的看,一直到白冰满脸通红的端着茶壶跑掉了。

这太奇怪了,为什么白冰现在越来越像女人了。不对,一定是累了,有点眼花了,这是错觉,一定是错觉。劳资的性取向绝对没问题。一定没问题。绝对肯定。

雷云走回到了弟子们中间,他从今天要教大家中国历史上最具备代表性,并且一直领先世界的一样东西,铠甲,盾以及武器的铸造锻打。

要说中国的古兵器发展其实雷云真的是有点不知从何教起的感觉,主要是咱们老祖宗确实太厉害了。

咱们老祖宗早在公元前8世纪发明了用于大规模装备兵卒进行的长弓。公元前两百多年发明了弩弓。并且进行了最早的流水线制造,又运用到了大规模战争中,可卧射、立射、骑射,威力甚大。

而欧洲人在公元10世纪才使用弓,比咱们晚了一千二百年。即便是在这个时期的古波斯,古希腊,也是在公元前五百年左右,才装备使用了弓箭,并且主要是短弓。射程非常有限。

至于弩弓,他们压根就没见过长什么模样,更不要说墨家的疯子们发明的各种床弩,以及双人配合射击的硬弓了。

至于说弓箭的历史,有实物作证的可以达到公元前八千年以上。在跨湖桥遗址发现的漆弓,发现时弓已经部分残缺,但残弓长仍然超过了一米二。截面扁圆,宽约3.3厘米,厚2.2厘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两端略细,宽3厘米,厚2厘米。中段长17厘米截面亦为扁圆,扁侧方向与弓身其余部位相左,拟为柎抓手的位置,柎宽3.2厘米,厚2.2厘米。

除了柎手位置,均见有漆皮,漆皮带皱痕,局部脱落。弓材为桑木之心材。由于两端已残,弦未存。

想象一下,根据估算,这个弓的实际长度大概在一米四到一米五之间,并且请记住其中的关键词,漆弓。

这个词的存在说明的三个问题。第一,就是中国的弓箭制作这个时候已经是非常精良的,那么按照这个数据估算,实际弓箭的应用应该更早,至于早多久,普遍认为起码在公元前一万年之前。

第二,就是关于中国生漆的使用时间被极大的提前了,用生漆粉刷的弓,能更好的保证干燥程度,让弓可以在恶略的环境下使用,有效的隔绝水分的侵蚀。

其三,就是弓的长度,这样长度的弓经过复原之后,其射程超过平射一百五十步,仰射接近四百步的这样一个作战数据,想象一下把。

这个暂且不说,不过就从雷云目前看到的听到的的一样,各诸侯国都设有专门的兵器制造部门,并制定了官方标准,用于指导兵器生产,规模之大很难想象,秦国一次可以动用数万人的弓箭方阵,那么它的武器制造系统如何?

根据《考工记》记载,制造弓与箭的选材、明确指出制造弓所需的六材是干、角、筋、胶、丝和漆,六材既聚,巧者合之,只有六材都准备好了才能合制成弓。

对于六材的选用标准,书中也有较详尽的规定。如列举了选取弓干的7种原材料,并排定了它们的优劣次第:凡取干之道七:柘为上,檍次之,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荆次之,竹为下。

认为7种树中,以柘木为制弓的最好材料,而最差的是竹材。选取角时,要注意杀牛的季节最好是秋高气爽时宰杀的牛,这时的牛角最厚,牛的老幼强弱。

选取的角应是青白而丰末,角长二尺有五寸,三色不失其理,为之牛戴牛。三色是指角的根部白,中部青,端部丰满。而牛戴牛是指一对好牛角的价格就相当与一头牛的价格。

对于胶,要求颜色越深而且越干燥越好,筋越精细而且越长越好,漆要清澈得仿佛见底,丝要光泽鲜明。

至于将六材合制成弓,也并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不同的工序需选取不同的季节,以保证弓的质量。凡为弓,冬淅干,而春液角,夏冶筋,秋合三材,寒奠体,冰析爵,即在第一年的冬天将完全干透的弓干削制成型。

春天将牛角制成大小合适的块,夏天将筋梳理成型,再经酒蒸、锤打、拧紧、手撕,使之不再收缩成为细条,到了秋天,在弓干的外侧粘贴筋丝,在弓干的内侧贴上角,冬天则把丝精细地缠绕在弓节上;到极寒的时候上漆,第三年春天被弦。

并且对箭的制作也是极其严格,《考工记》记载:矢人为矢,鍭矢,参分。茀矢,参分一在前,二在后。兵矢、田矢,五分二在前,三在后。杀矢,七分三在前,四在后。参分其长,而杀其一。五分其长,而羽其一。

以其笴厚为之羽深。水之,以辨其阴阳,夹其阴阳,以设其比。夹其比,以设其羽。参分其羽,以设其刃,则虽有疾风,亦弗之能惮矣。

刃长寸围寸,铤十之,重三垸。前弱则俯,后弱则翔,中弱则纡,中强则扬。羽丰则迟,羽杀则趮。是故夹而摇之,以眡其丰杀之节也。桡之,以眡其鸿杀之称也。

凡相笴,欲生而抟。同抟,欲重;同重,节欲疏;同疏,欲栗。陶人为,实二鬴,厚半寸,唇寸。盆实二鬴,厚半寸,唇寸。甑实二鬴,厚半寸,唇寸,七穿。鬲实五觳,厚半寸,唇寸。庾,实二觳,厚半寸,唇寸。

这样算来古代工匠制成一张良弓,连选材在内共需要三四年的时间。其间工匠所耗费的精力可以想见,而制造当时诸侯王所使用的良弓所需的时间和精力则更多,所以各诸侯国对好弓的需求,可以说不比剑差。

在诗经中的小雅,丹弓曰: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我有嘉宾,中心贶之。钟鼓既设,一朝飨之。彤弓弨兮,受言载之。我有嘉宾,中心喜之。

钟鼓既设,一朝右之。彤弓弨兮,受言櫜之。我有嘉宾,中心好之。钟鼓既设,一朝酬之。由此可见,一张好弓在当时是何等的被人珍视。

而楚国更是发明了一种超远程的大型弩,和战车配合使用被称之为弩车。相关记载描述,这样的大型弩,重量达到三百公斤以上,有些甚至达到了四百公斤。

而根据大小的不同,最大的弩射程达到八百到一千米的范围。需要多名士卒以机械绞盘的力量才能拉开弦进行发射,并且还衍生出了踏张弩,就是士兵必须以坐姿用两条腿两只手合力拉弦。

弓弩到了墨子这帮高能理科生手里,更是向变态的方向发展,墨子造出了连弩之车,所用之箭长就接近两米,尾部有绳,可射击城墙之后让士卒攀登城墙所用。也可快速回收射出的弓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在这个时代,弓和弩可以说各放异彩,在中**事历史上写下了浓重而璀璨的一笔,

而铠甲这个东西同样是吊炸天的中国存在,铠甲的发展大致上经过殷商的雏形,秦汉的小成,南北朝的变革,隋唐时期的大成,在宋代进入了巅峰。

在殷商时期,商代铠甲基本使用札甲,简单形体一下就是木质或者青铜质的板甲和头盔,但准确说,这头盔就是类似一个鸡蛋壳的一大半,上边有个鸡冠一样的装饰,挖出一个方孔,露出眼睛,而板甲只是凸型的半圆围在胸腹之间,和肚兜非常像。

当然,还有圈套的衣服,自然不可能光膀子穿一个青铜肚兜,这样不像话对吧。所以,整体的一套甲胄叫做衣、裳、舄。同时那个时代的人还配备了青铜斧,竹制长弓。

其中尤其是这长弓,近乎和一个人一样的高度,可以说比苏格兰长弓可是早的多了,并且,其射击的距离也将近百米,这一点并不比苏格兰长弓差。

到周代的铠甲,实话说简直就是在胸前搞一块青铜麻将枕席这么一挂,这还是比较高级的东西,当时的士卒身着的练甲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当然,也有皮甲,但大致上差不多,基本就是青铜麻将枕席,皮麻将枕席。布麻将枕席。咳咳咳。。。。

而头盔就更奇怪了,简直就是半个鸡蛋壳,前边后边个开出两个半圆,后边护住了小脑到颈部,前边露出脸,质地自然也有青铜的,皮的。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铠甲发生了一次变化,战国士卒身穿的战国时代皮甲,多以犀牛、鲨鱼牛的皮革制成,上施彩绘甚至刺绣了金线银丝作为装饰。当然这种配置基本都是将军。

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

另外,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壮胸甲。战国时期的铁甲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皮绳,麻绳穿组联缀而成。

复杂一点说,就是青铜,铁,皮子做成的麻将凉席,裁成衣服的形状,穿上,齐活。

到了秦汉时期,秦代兵卒铠甲很有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

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不明白的看看兵马俑就可以了,咳咳咳。。。

汉代出现了一个较大的变化,铁制铠甲开始普及,并逐渐曾为军中主要装备,这种铁甲当时称为玄甲。

虽然整体上有很多方面与秦代相似,军队中不分尊卑都穿禅衣,下穿裤。禅衣为深衣制。汉代戎服的颜色为赤、绛等都属红色。

但甲片出现的明显的变化,那就是麻将块变成了鱼鳞片。这下感觉好多了,鱼鳞玄甲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防护力,可以想象,这是对匈奴作战的经验积累,当然,也能想象匈奴的弓箭有多厉害。

而光明铠其实并不是唐朝出现的,而是出现在魏晋北朝时期的铠甲。主要有筩袖铠两、裆铠和明光铠。

所谓明光铠一词的来源,据说与胸前和背后的护心镜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

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夺目的闪光,所以叫做明光铠。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

有的只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

同一时期,还有一种铁制筒袖铠,是一种胸背相连、短袖,用鱼鳞性甲片编缀而成,筒袖铠的外形与西汉的铁铠很相似,从头上套穿,这种筒袖铠坚硬无比。胄基本沿袭东汉的形制,胄顶高高地竖有缨饰。

这个时期的铠甲最大的变化就是防护面积大大的提高了,不仅仅是士兵身体的防护面积,甚至还诞生了马甲。

隋是一个很牛逼的时代,起码军事装备上是这样,隋代最普遍的铠甲为两裆垲和明光垲。两裆垲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变化。

一般兵卒身甲全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这个造价相对就比较大了,身甲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

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明光垲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期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隋代戎服为圆领长袍。也就是说,从这些军备上可以看出,隋朝对军事装备的研发和制造那是相当厉害的。

而唐代,后人视作一个最辉煌的大时代,但其实作为军事装备来说,其实并不是这样,唐代大部分承袭了隋代的兵卒装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唐代盔甲,在实战中运用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居然有启用了汉朝之前的皮甲和绢布甲。

但此时绢布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之外,还增加了前后护心镜,这样就让它变成了女人比较喜爱的盔甲。

毕竟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也就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者皇宫女官,女将经常穿戴的盔甲。当然,这也和当时的环境有关。毕竟唐代民风比较开化。

唐甲,也就自然而然的在这个时代衍化向了一个方向,那就是奢华。但这不奇怪,贞观之治后,高宗、武后两朝,国力鼎盛,天下太平,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

尤其是武后,那身边要是不站几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将,那也不像话,对吧。

但安史之乱之后,唐甲完全恢复到了实用性状态,特别是铠甲,据唐六典中的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主要作战装备类的铠甲。

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但此时的唐代铠甲,已经具备了很大气的风格,即奢华,又实用。唐光明铠可以说把隋光明铠发展到了一个高峰状态。

宋代铠甲完全是乱世出经典,这个没办法,其实咱们军事爱好者说宋代铠甲,往往说的是五种铠甲。

分别是宋铠甲,契丹铠甲,金铠甲,西夏铠甲,蒙古铠甲。这个就厉害了,首先就是锁子甲,铁浮屠,铁鹞子,黑金柳叶扎甲等等。

宋代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典型的便是黑金柳叶扎甲,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以防护范围而言,简直无懈可击。

其实宋代甲胄在承袭唐朝的基础上又进行了革新,工艺考究,形制统一,说是艺术品也不为过。

而同期的契丹,金,西夏,蒙古,准确说也承袭了唐甲的一些特点,并且各自有所发展,比说辽国铠甲的上部结构与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显比宋代的短,前后两块方形的鹘尾甲覆盖于腿裙之上,则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点。

金国铠甲都有长而宽大的腿裙,其防护面积已与宋朝的相差无几,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响。金代戎服袍为盘领、窄袖,衣长至脚面;戎服袍还可以罩袍穿在铠甲外面。尤其是金国发展出的铁浮屠,雷云的黑甲就是按照这个思路造出了马甲。

西夏铠甲为全身披挂,盔、披膊与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两裆甲,长及膝上,还是以短甲为主说明铠甲的制造毕竟比中原地区落后一些。

而盾不太一样,在中国,盾牌给人的感觉似乎没有发展正真正的军备体系,并且在一寸长一寸强,一分短,一分险的中国兵器历史概念下,似乎更是现得盾可有可无,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喜欢战国之天下纵横请大家收藏:(wuxia.one)战国之天下纵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