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种田文之女配人生 > 第1章

种田文之女配人生 第1章

作者:春未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6 16:29:26 来源:免费小说

  本书由(久久不醒)为您整理制作

  更多txt好书 敬请登录

  ====================

  《种田文之女配人生》

  作者:春未绿

  ====================

  第1章 到家

  “马师傅,这就快到了吧?”

  螺车在不太平整的路上走着,驾车的是个背有些佝偻的老头,老头一边抽着旱烟,一边不在意的应着:“是啊,姑娘,快到御桥镇了。”这个时候才不过中午,能在天黑到就不错了,但这螺车里坐的是俩个姑娘,马老头觉得她们好糊弄,所以这样说。他不过是怕这俩个人中途不坐他的车,他少挣这笔银子。

  螺车里面坐着的一胖一瘦俩个姑娘,胖的那个叫余榕,皮肤生的白净,但那白有些惨白,一看就是憋出来的白,头上梳了丫髻,看得出来是个未婚女子。

  “我早让王奶奶帮我传了信,我爹等会估摸着在镇上等我。”余榕笑道。

  提起要回家了,俩个女孩子不由得笑的更开心了。瘦的那个姓陈,是另外一个村的,她头发挽上去了,一看就知道是个妇人,她跟余榕是一起从平江府回来的,二人因为是同乡便结伴而行。

  余榕撩开帘子,望着外面的黄土路出神,她已经来到这个世界十四年了,前世今生也说不清楚了。她六岁被她娘送到顾家绣坊,如今已然八年了,她也算是学成回来了,只是手里的钱她要自己拿住,不能透出一点风声,要不然其他几房估摸着要惦记她手里的钱了。

  余榕家里是个大家,余榕祖母生了五个儿子三个女儿,也因为余榕祖母能生,所以在整个沙河村敢惹余家的不多。余榕的爹在家里排行老三,为人老实正直,对儿女们很好,余榕上有一兄,很早就被送到大山跟别人去学做木匠,大哥比她大两岁,小时候对她最好。而小弟则比她小五岁,那个时候她娘送她到平江府的时候,小弟还刚学会走路。

  余榕的娘人生的很端正,且在余榕看来实在是个很有远见,也很疼孩子的妇人。余家现在尚未分家,俗话说的好,父母在无私财。余榕父母所挣的钱全都交给祖母余老太,当年余榕的娘张氏送她去平江府的时候,余老太十分不满,一分钱都拿不出来。还是张氏当了一根她嫁妆里唯一的一根银簪子外加余老三做了许多天的短工才换了不过四吊钱,这才能送余榕去平江府。

  这么多年都没回去了,余榕也不知道家里成了什么样子,幸好日薄西山的时候,老马头紧赶慢赶的到了御桥镇。

  宇通拿出五十个大子给老马头,陈氏咬咬牙也拿了五十个大子出来,她们包的老马头的车回来的,因二人东西多,也不用跟旁人挤,故而这车资自然不便宜。

  等下了车,就有人凑了过来。御桥镇是个小镇平时有外地人来大多是在一条街上等。所以余老三在街口等着。余榕的爹余老三相貌并没有什么变化,他才三十多岁,本来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可人饱经风霜,看着显老。他身边牵着一个一身短打的小男孩,看起来穿的是小厮服。

  “爹”余榕先试着开口。

  余老三应了一声,他身边的那个小男孩羞涩的笑,余榕指着他问道:“这莫不是小弟?”这个小弟生的也很聪明的样子,小小年纪一看就很机灵的样子。

  余老三看看女儿,很是气派,虽然生的胖了一下,可说话做事一看就跟村里的那些姑娘们不同。余老三拍了一下小男孩的后脑勺,笑骂道:“怎么不会喊人了?”

  余榕拿了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平江府新来的一种糖,还是有客人当时抓给我的,只是我不爱吃,特地带回来的你吃着试试看。”有了吃的东西,小男孩才放松了一些。

  沙河村是离御桥镇最近的一个村,可再近也要走七八里路,余老三又找人借了牛车,把女儿的箱笼搬上去。听余老三提起小弟余树在镇上师塾打杂,现在因着快过年了,所以在家里休息。余老三摸摸余树的头对余榕道:“我们家没钱上师塾,你弟弟偏生又是这样的机灵,所以我跟你娘也想着让他在这里打杂,他干的活也不算多,又能跟在师塾外头认得几个字。”

  余榕没有说话,余老三两口子做事不差,也肯吃苦,可他们那样努力,到头来钱也不在她们手上,还要贴给其他房头用,那还不如每年挣点给大哥余松学木匠的费用就行。

  “爹,我离家这样久了?不知道娘身体怎么样?”

  余老三脸上并无异色:“你娘小病常有,大病没有,你不用担心。”

  张氏知道女儿要回来,正乐呵呵的炒了个韭菜鸡蛋,这鸡蛋还是去年过年的时候吃过。家里穷吗?其实并不穷,家里有十五亩田,五亩是上等良田,十亩中等田在庄户人家里面算是中等了。但是余家人多,长房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在读书,另外一个已然娶妻生子,两个女儿一个在镇上绣坊做绣娘,另外一个正要出嫁。读书用钱的地方多,用几刀纸都怕是庄户人家一年的嚼用,可婆婆余老太坚持,张氏再厉害也不能提出分家。

  而二房在张氏看来纯粹是拖累,二房有三个儿子三个女儿,现在二房赵氏还卧床休息,肚子里还揣着一个。四房的已经入赘了,倒是不用愁,五房现下虽然只有一个丫头片子,但是五弟妹过门没几年,他们又年轻肯定会再生的。

  俗话说树大要分枝,人大要分家,张氏琢磨分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张氏在想的时候,突然看到二房的小丫头进来,便招呼她:“娟儿来了,前几天你病了,可好些了?”余娟是二房最小的丫头,二房孩子最多,这孩子照看的也不精心,赵氏也是个美人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三百天都躺床上。二房的孩子们也最辛苦,大大小小的事情总得孩子们自己去忙,要是张氏肯定是舍不得的。

  而余娟前几天跟长房的余梅吵了一架,被推到石磙上,当场就晕了过去。余老太舍不得跟丫头片子花钱,随意用土方子,不过是寻了一些草木灰就敷上去了。张氏暗道一声造孽,却也别无他法,二房的人老实懦弱也不太识好歹,张氏一贯看不上也不会去帮忙,幸好余娟命大。

  “是啊,三婶,”余娟看张氏方才在炒鸡蛋,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以前在现代她可没有馋这个,现在为了一盘鸡蛋就馋的不行,“我就头还有点疼。”余娟在穿越前也看了很多穿越小说,尤其是种田文更是她的最爱。

  第2章

  张氏正准备跟她说什么,就看到小儿子余树跑进来了,余树从村口跑下来特地先跟张氏说的。

  “娘,阿姐回来了,咱们快出去吧!”

  张氏便跟余树道:“碗柜上有娘跟你姐姐炒的鸡蛋,你可看好了……”不让人看着恐怕等会就被人偷摸吃了。

  余树本身就很机灵,他从小就知道自己有个姐姐,只是未见到真人,可真正见到姐姐才知道姐姐对他那样好,还特地攒了糖给他吃,还说箱子里放着给他的衣裳。他哪里有什么新衣裳,身上的这套衣裳还是师塾里的人可怜他给他的。

  也因此他对张氏说的话很放在心上,见张氏出去他就端了小板凳坐在灶门口。

  张氏见了余榕高兴极了,余榕也是,她不由得道:“娘,前年我托王奶奶带的那钱您拿到手里了没有?”她六岁进顾家,刚开始学捻线,没什么钱,后来八岁学会织布才存了点钱,等到她十岁正式开始学绣工才开始攒钱,就托王牙婆带了二两银子回来。

  张氏压低声音道:“给了你哥哥一两交了给他那个师傅,这才交会你哥哥一些独门技艺。其他的就是你弟弟的事情,他也不能老是打杂,又是个聪明孩子,不说成材,可学些眉眼高低,做个账房先生我可就安心了。”张氏可不愿意儿子们天天待在家里,像二房的那几个没人操心,那样大了一事无成。

  “可长房的人会不会说什么?”余榕有些担心。

  张氏柳眉一竖:“那就分家好了。”

  余榕跟张氏虽然八年未见,可俩人关系着实亲密,余榕笑道:“娘在家受累,女儿给娘买了平江府女人们常用的梅霜。”张氏一向爱美,即便家贫,但身上穿的衣裳也都是整整齐齐的。而且张氏对儿女一向很大方。

  “就我的乖女儿还记得我……”张氏破涕而笑,也不说女儿乱用钱。

  余榕一共四个箱子,两箱装的是她的日常衣服跟要用的东西,另外一箱是跟家里人带来的,另一箱则是她当绣娘这些年的用惯的绣的工具,只是她的纺车还得再去买。不过她现在并不着急买纺车,因为挣的钱都要上交给余老太,钱也用不到她们三房身上那还不如不做。

  可是等余榕到家,家里却没什么人,余榕觉得奇怪:“爷和奶都不在家吗?”

  张氏撇嘴:“你大姑接了她们去玩,你大伯母她们回娘家了,至于你五婶去走亲戚了。”不过她们不在也是好事。余榕一进门就看到一个两个小丫头凑在一起说话,见她进来,都好奇的看着她。

  余榕笑着跟她们点了一下头,余娟喊了一声三姐,余榕顿了一下然后道:“我等会儿再跟你们说话。”余娟的姐姐余柳就要拉着她走,“你不是说要吃鸡蛋,我们去找狗子他们吧,他家今天有客说不定还能弄着点。”余柳长的很漂亮,也因此在村里的男孩子里面很吃香,跟着她也能混点吃的。

  余娟听了便同意了,余柳性子娇弱,但胜在相貌好,跟着她准没错。

  余老婶拿了四儿子入赘的五十两银子,拿了三十两做了大房子,本来房子还是很大的。但是余老婶四个儿子,子有有子,这便显的不够住了,轮到三房不过才分了两间房。不比大房分了四间,张氏很不平。女儿要回家住,张氏早就把床铺好了,下面是余老三铺的厚厚的稻草,用的都是新褥子。不比二房三个女孩子挤一张床,儿子打地铺,张氏可不愿意女儿受罪。

  余榕把箱子打开,里面有跟家里人做的衣服,里面都是用的新棉做的。小孩子最喜欢穿新衣服,余树把新衣服穿着不肯脱下来。余老三也是,张氏的那件尤其做的好,布料虽然不是很好,余榕也不可能用好料子做,那就是惹眼,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挣了多少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