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都市 > 人生一串 > 第五十三章 生活预览

人生一串 第五十三章 生活预览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12-30 01:40:21 来源:免费小说

  所谓直快,也不是不快,主要是停得多,所以就慢了。所谓管快,是见车就让的那种,可以叫它慢车了。当然,直快遇到等级比自己高的特快或者动车,那也是要让路的。

  冬子并不知道这些,他听到别人给他讲解这些知识时,觉得自己眼光太浅了,仅凭这一点,不足支撑冬子孤身离乡的信心,但至少是一个正当的理由。

  走道上那个爷爷,看样子是早有准备。他拿出了一个马扎,往走廊一放,居然就坐下来了,怀里抱着孙女。但是,过道毕竟人来人往,他要不时站起身来,可孙女对于出远门看亲人的期待,并未抱怨和不高兴。

  冬子坐在窗边,看飞速划过的景色,他看到了城市的另一面。那沿途的湖塘与田野,以更为具体的方式,展现在他面前。随着离开武汉越远,那田地与农舍就越显破旧与原始,一个他平时不太熟悉的世界,向他展开来。

  他看到一些人弯着腰在枯荷下劳作,那是在挖藕,冬子没挖过,但听别人说过,这是农村最累的工作。但是,冬子买过这东西,知道,春节前上市,会有一个好价钱。外面的寒风与冰冷不用猜,看看人们的衣着就知道了。农民如此辛苦,用巨大的力气挖出这一点钱,还是所谓丰收的场景,冬子产生了某种悲悯。

  他看到,一个老汉赶着一辆牛车,车上拉着煤炭,慢腾腾地走,与列车的飞快形成对比,这个空间与时间的差异,让人觉得生活在两个世界。

  一会儿,车子过了一个隧道,黑暗相面而来,出隧道,阳光突然刺眼。这种昼夜般的变化在短短十来秒里完成,那是不是在时空中,有的人感觉,又过了一天?这种哲学问题,冬子是问不出来的,但他至少有某种想法。社会的多样性与生活的差异性如此之大,自己那点私情,那点自我感动的悲伤,又值什么呢?

  对冬子受益的,最重要的,还是身边这些坐车的人。他对面,是一个青年模样,大约三十几岁,笑容职业、衣着讲究。上车后,拿个手机,总在发短信。大概短信发得差不多了,才主动跟冬子搭起话来。

  “兄弟,你是广东还是湖南的人?”

  “不是,我是湖北的。”

  “这是要到哪里去呢?”

  “广东。”

  对方以一种奇怪的样子打量了冬子一番,冬子觉得,他像个算命的家伙,有一种故作高深的样子。

  “你现在到广东,是探亲还是旅游?”

  冬子发现了一个好游戏,正好打发这思绪纷乱而又漫长无聊的时光,请对方猜迷。冬子听说过一个故事,一个号称老神仙的算命先生,你只要问,他只用几分钟就可以算出你今后的命运。但却栽在一个孩子身上,那孩子开口就问先生:“人人都说你会算,那你算一算,我想找你算什么?”

  但是,对方也是个精明的人,他继续说到:“是做生意?收尾款还是单位出差?”

  冬子继续摇头,看他还能够说出什么东西来。当然,冬子的目光并没有回避他,没有不想讲话的意思。对方明显看得出来,冬子是在考他。他笑了笑:“难道你现在过去打工?”

  冬子终于开口了:“不行吗?”

  “喔?”对方把笑容掩盖吃惊,但眼神暴露了他的心思。“这个时候,厂里公司都开始放假了,你这时候去。我明白了,你是老职工,春节人少,叫你回去顶班的,对不对?我差点没想到,看你年轻,没往老职工那头想。很多十几岁都出来打工了,在大厂也算老职工了。大厂如果过年有订单,需要人加工,给的加班工资是很高的。年轻人,就得多挣钱,挣钱就是过年,对不对?”

  想不到,对方仅凭一个猜测,居然发挥出这长一段推理来,冬子也是服了。

  冬子觉得,跟他再解释下去,估计会越跑越远。况且,自己第一次出来,别人邀请去打工,究竟是什么情况,自己也不清楚,自己都讲不清楚的事,何必跟别人说呢?

  冬子没说话,身边听话的人仿佛以为冬子默认了,都纷纷添油加醋。“这也说不准,有一年我在玩具厂,本来圣诞节过了,就没什么生意了,我们主要是出口的,谁知道,南美那边有订单来,我们都想回家过年,老板急了,开出三倍工资来留我们,我们还不是回家了。过年嘛,我们做工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回家好好地过一个年。”斜对面一个中年妇女感叹起来。

  过道的爷爷发话了:“那你今天到哪里去呢?”

  话题已经转移到那个妇女身上了。“我在武汉打工,回湖南过年,很快就要到了。你可以在我这位置坐一下。”

  爷爷听说有个位置可以暂时坐一下,马上跟这妇女就形成了固定的攀谈关系了。而对面这个三十来岁的问话者,继续把眼光盯向冬子,拿他的谈话来混时间。

  冬子也觉得,游戏嘛,自己正好要从离别的情绪中走出来,时间还长,不妨玩下去。他问对门:“你是去广东吗?”

  “你先不要问我去哪里”对方还来劲了:“你猜我是哪里的人先。”

  冬子倒是在青山做过生意的,这口音就比较明显了。“你是浙江人,对吧?”

  “兄弟,人年轻,但也有见识,你猜对了。”

  “那你过年不回家,跑广东干什么呢?”

  “问得好”对方拍了一下茶几,拿出一包豆干示意请冬子吃,冬子摆了摆手,他对这种袋装食品有一种天然的反感。但对方的热情不减:“你猜我去广东干嘛?”

  冬子只好敷衍到:“浙江人嘛,做生意厉害。”这种不置可否的侧面回答,只要加上恭维,总是受欢迎的。冬子从烤羊肉串时都知道,千错万错,马屁不错。

  “我哪里厉害呢?”接了马屁,对方不得不谦虚一下。“厉害的人,早就回家准备过年了。我还得到广东那边催货呢,这货不发过来,我是回不了浙江的。”

  “那你到武汉上车干啥?”

  “武汉有些小生意,过年了,也得要结账噻。”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谈了一会,被一个稳定而有力的女声打破了:“瓜子花生矿泉水,啤酒饮料八宝粥。”那手推车一过来,走道上的人纷纷起立让出通道,打瞌睡的也被迫睁开了眼睛。

  冬子买了瓶矿泉水,他离开青山时,还没有产生上火车的念头,在车站广场也不知道火车上要准备什么。他既没带喝水的缸子,也没带车上吃的零售。至于买什么零食,冬子想了想,算了,毕竟刚才对方给自己的豆干,自己拒绝了,如果再买类似的东西,对方或许有看法。

  一般列车上,大家热烈攀谈的时间不会超过两个小时。一是因为刚上来见到陌生人的那种兴奋劲已经过去了,二是因为人的精力也有限,说两个小时的话,专业讲评书的,也需要休息。

  有的人,泡起了茶,有的人,打起了瞌睡。当然更多的人,纠结成各种不同的小圈子,小声谈论起来。而吃瓜子花生的,啃鸡腿与卤菜的,也开始了,车厢内就变成了一个五花八门的各色家庭生活。

  这些人大多是到广东探亲的,做生意的是少数,打工的也是少数。冬子记得一句话:打工的目的,就是为了好好回家过年。当然,车箱那边的尽头处,也有广东话传来,那是真正回家的人。

  虽然春运还有几天才正式开始,但腊月回家的行程,造成了世界上最忙碌的人口大迁徙,几个亿的运输量,如果不是中国这样以政府主导的运输组织,哪个国家也受不了。冬子在车站广场上就感觉得出来,大部分人是从广东往家赶,或者在武汉中转,或者就是湖北甚至河南信阳南阳那一方,家离武汉比较近的人。

  这些打工大军,是中国劳动者的、底色,是巨大物质力量的生力军。他们背井离乡,某种意义上说,甚至忍受着亲人分居或者妻离子散的生活折磨,但他们坚定而沉重的身影,仍然挺直了腰杆。因为他们知道,冬天的犒劳就要来了,春节的团圆,是他们一年辛苦的慰籍。

  人知道为什么活着,就不空虚。人知道为谁辛苦,就不抱怨了。

  虽然,他们是与返乡大军反着走的,按理说人也不多。但是,那些在广东成功有一个小家的人,那些在南方不能够回乡的人,就等待着亲友前去,即使在异乡过年,只要亲人在,家就在。

  这车厢里,只有冬子一个人与众不同。因为他没有亲人,他没有家,所以,他无法像普通的人一样过年。

  此时,冬子看到,那些有座位没座位的人,吃着廉价的包装食品,甚至是自家做的苕干,都吃得那么心安理得,那么自在自满。因为,他们是奔着亲人去的,所以,他们有期盼中美好的春节,他们已经开始预演,从心理上,他们已经开始进入中国人最美好的时刻:过年。

  满车人都在说过年,有人还拿出了各种为过年准备的零食给周边人分享,冬子听到偶尔传来的赞叹:“哎呀,你这柿饼好甜呢”,或者:“为香的蚕豆,是你们自己炒出来的?”

  这种气氛下,冬子很想回避回忆自己过年的历史。但是,此时能够思考什么呢?能够拿什么来打击浓浓回忆的侵袭呢?离开容城以后,冬子就很怕回忆容城了,那亲人去世的痛,那孤单的夜晚,冬子最不能忍。

  但是,这毕竟是冬子第一个孤单的新年啊,他不想,但日子在临近,周边旅客的话语在临近,甚至那些食物的香味,也在临近。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切过去的都是美好的”,这分别是中外两位伟大诗人的话,被人们广泛传承。为什么呢?因为是规律啊,任何人都逃不掉的心理规律。冬子此时也无法自拨地陷入到回忆之中了。

  那些年的容城,过年下不下雪不一定,有没有龙灯在街上耍不一定,政府放没放烟花不一定,东山上办不办灯会不一定。但是,一定是快乐和忙碌的。

  那些年的春节,父亲是不出摊的,工厂学校也是放了假的。如果说中国人做什么事情都马虎,是出于散漫的天性。但是唯独过年,我们是认真的。

  父亲与母亲早在现在这个时候就开始忙碌了,准备菜准备礼物准备冬子的新衣与鞭炮,早些时容城没有禁鞭,冬子可以随意放,要几点放到几点。

  那时的春节是忙碌的,要给爹爹家家拜年,要给那一堆舅舅姨妈们嗑头,冬子是高兴的,总能够得到赞扬,得到礼物,得到红包。冬子还记得妈妈一句话:“爹爹家这多孩子,我们都给了红包,但这多家给冬子的红包,冬子一个人就收回来了,冬子是最值钱的人。”

  那时冬子很有成就感呢,到处吃到处受宠到处都是鼓励与赞扬,并且,父母看他的表情,也那么亲切与慈爱,冬天虽然冷,但冬子的心,在过年时,却是最火热的时候呢。

  冬子想到这些,就难免动情起来,差不多要流泪了。一种味道传过来,把冬子拉回了现实。他睁开眼,发现有人在泡方便面,那味道如此浓烈,惹得很多人起身,找自己包里的东西,晚饭时间开始了,好几包方便面被撕开,到车厢接头处的开水炉上,开水一进去,香味就立马出来。

  身边的人也在找吃的东西了,而对面的浙江人,拿出两包鸭脖,精武鸭脖,武汉特产,示意请冬子吃。冬子摆了摆手,拒绝了。他不怎么吃包装食品,出于一个对现场厨艺天然尊敬的本性。

  武汉人一般不怎么吃精武鸭脖的。听说以前,在汉口精武路,有一家很有名的鸭脖店,以猛辣重卤出名,老武汉人,它吃起来很过瘾。如果配上一瓶小黄鹤楼酒,那就扎实了。但是,小黄鹤楼酒因为不适应市场,停产了。而那精武鸭脖,又有了大量的仿品。

  据说仿制它的,就是老板的邻居们。在精武路,做出来大概差不多样子的东西,有的叫精武路第一家,有的叫正宗精武鸭脖,有的叫老牌精武鸭脖,还有的叫汉口精武鸭脖。工商问起来,别人有话答:“我就在精武路开的店子,我叫精武什么的鸭脖,有错吗?”

  而传统的那家精武路鸭脖店,虽然味道正宗,但成本太高,跟邻居们仿冒的东西比起来,外形也差不多,也就开不下去了。外地人吃不出口味差别,假的也就变成真的了。就是武汉本地人,吃假的吃多了,也把真的东西的味道,忘记了。所以,打败它的不是敌人,而是邻居,是你以前以为最亲近的人。

  现在对面这个推销员,吃的鸭脖,就明显是后来的冒牌品,它的名字还出奇些:老精武正品绝味鸭脖。这么多修饰词,离原来传统的那个品牌,差老远了。但它却堂堂正正地摆在火车站周边的商店,在武汉这个正品的产地,卖给外地过路的人。哪怕这个对武汉有了解的、在武汉有生意的、人群中最精明的推销员,也免不了上当。

  冬子当然不会戳穿这件事,因为他也开始有点饿了,老靠喝矿泉水,还是不行。

  此时,车子已经在湖南一个站停下来了。本来想下去买点吃的东西,也许有热的东西卖。但是人太多,下车下车的人多了,冬子刚想站起来,那小姑娘的爷爷制止了他。

  那位在湖南下的妇女走了,把座位暂时留给了这位爷爷。他让孙女先坐一会,自己还暂时不能坐那个简易的折叠马扎,因为过道来往人多。

  他看出来,冬子想下车买东西,他好心地说到:“莫下去,这个站停车时间太短了,你挤下去,卖东西的人还没给你找完钱,车子就得开了,你到时个是要那钱,还是要上车?”

  冬子想了想,是这个理,对爷爷笑了笑。对方继续说到:“我都吃过亏的,五十块钱买一袋锅巴,两块钱的锅巴,别人钱没找出来,列车员吹哨子,车要开了,我只得上车,没办法。我估计,那卖货的找钱时故意磨蹭,怕就是想贪我那几十块钱吧。”

  冬子不得不应和人家的好心:“也许吧。”

  “况且,这些站台上的热包子,热烧鸡,晓得是哪天出来的,卖给你你又无法当场尝,上车后一吃,怕已经坏了,你找谁去?”

  对啊,不可能中途下车为一个食品,耽误自己的行程。况且时间紧,票还不好买。

  正在此时,列车广播响起:“各位旅客,今天晚餐列车供应的有,鱼香肉丝、麻婆豆腐、红烧牛肉、紫菜蛋汤,欢迎大家品尝。餐车在七号车厢。”

  冬子坐的是十三号车厢,这么挤的车里,怎么去呢?他正犹豫,那位爷爷却讲话了。

  “餐车,哪个去?卖得太贵,点两个菜一个汤,起码要一百块,划不来。不是吃不起,是觉得这样花钱,冤枉。反正,他过会,有人推过来卖盒饭,便宜得多。”

  是这个道理,冬子想,幸亏大爷提醒,要不然,自己拼命挤到七号车厢,多花了钱不说,等再挤回来,估计一个菜的热量都消耗完了。听说有车子要推过来卖,冬子心里有底了:好歹有口热的吃。

  出于厨师的本能,冬子对这份餐车的菜单有了兴趣。这些菜要在车上做出来,那材料制备就是个问题。比如湖北有其名的莲藕煨汤,就不能上来,毕竟,那制作时间太长,火车上也不好搞个大罐子来煨。但紫菜蛋汤,制作速度是最快的,可以单做,只要你点,只要有开水,保证三分钟出锅。

  出菜快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有材料好保管与制备。如果你搞条新鲜的鱼上来,那就麻烦了。火车如此珍贵的空间,人站得都挤,哪有什么地方给厨房。所以,什么肉丝肯定是在下面切好了的才上的车。牛肉,肯定也是事先卤好了的。冬子没开过餐馆,但卖羊肉串的经历告诉他,食品制备得越快,你的生意才会越好。

  人家吃你的东西,不是看你的厨艺表演来的,是用嘴巴尝出来的。时间久了,人也烦了。

  过了好半天,起码有一个小时过后,冬子的肚子明显感到饿了,那推车才过来,也许是他们为了逼饥饿的人去餐车挨宰,或者是过道太挤,推到这里来需要很长的时间。

  冬子问:“鱼香肉丝饭和麻婆豆腐饭,都一个价吗?”

  “就一个饭,一个价,鱼香肉丝加麻婆豆腐,二十五,几盒?”

  冬子看到那大爷在跟他眨眼,他无法判断意思,掏出五十元来,女服务员递给他一盒饭,找了他二十五元。

  “让一让,盒饭盒饭,二十五元。同志,把你那脚收一下,包怎么可以放当中呢?”服务员一边叫卖一边指挥着过道人群让路,有条不紊的样子,冬子看她的背影,觉得她那围裙有点脏,估计好多天没洗了,后面系带上油污明显。

  冬子打开盒饭,热气就直接冲上来,让冬子感到温暖。冬子看了内容,自己就笑了起来。果然,米饭是主要内容,加一点鱼香肉丝,几小块麻婆豆腐。这是典型的川菜,但炒得太马虎,冬子凭肉眼凭经验就可以判断,少了好几样作料。

  但是,饥饿是最好的调料,火车上能吃口热的,就不错了。况且麻辣与酸甜,正是下饭的好味道,冬子开始埋头苦干。

  一口气吃了一半,冬子歇了歇,喝了一口水,听到那位爷爷又说话了。此时,原来他孙女坐的位置,被新上来有位置的旅客坐了。他孙女又回到过道的马扎上,爷爷继续站立。

  “你买早了,你不信,过一会,她再推回来,没卖完的,就会变成十五元一盒了,一样的东西。”

  对面的推销员接口到:“如果等她回到餐车,把最后没卖完的推出来,还有可能只卖十元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