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都市 > 人生一串 > 第二百六十二章 最大的事

人生一串 第二百六十二章 最大的事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12-30 01:40:21 来源:免费小说

  “卤鸭子味道怎么样?”冬子从厨房出来打招呼。

  “你做的,有啥话说,放心。”堂兄这回答,马上让燕子听出了另外的意思。

  “你莫不是还没吃过吧?上午给你的,中午不尝下?”

  “舍不得,这么好的东西,放在冰箱。你不是说过嘛,拜见别人家长,要送的。”

  燕子笑话他那没出息的样:“又不是什么贵的东西,莫搞得那紧张。”

  堂兄心里想,你们饱汉子不知饿汉子肌,我都单身这么多年了,盼媳妇盼得都没希望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还不得抓耳挠腮。但饭可以乱吃,话却不能乱说。整理一下思路,回话到:“毕竟,我得让人家晓得,咱们养鸭子的,最终产品是什么样对吧?这也算公司的劳动成果,对吧?”

  其实,大家都知道,劳动成果有一个最简单的衡量方式,那就是钱的数量。

  晚餐先夸了一下冬子的手艺,然后就开始说,今年村里的变化。

  “你们是一年没回村了,不晓得,就今年,村里新娶了五个新媳妇过来,这不,春节期间,又有两家要办喜事了,那是娶媳妇的,嫁姑娘的,另算。”

  今天,冬子也喝点酒,因为明天他才回容城,就慢慢听堂兄说这些村里的事。冬子没有农村生活的经验,听着堂兄的说法,都很新鲜。

  在比较偏远的农村,这些年,越来越空心化了。老实在家种地的,过去是993861部队。99是指老人,38是指妇女,61是指孩子。但种田确实不挣钱,打工出去的人越来越多,刚开始是男人出去,后来妇女也出去了。比如在农村,一个妇女一年种田最多能挣净收入一万元,那还是非常能干非常能吃苦的女人。但是,她如果在城里,哪怕干最低端的洗盘子的工作,也能够挣三千块一个月,一年下来,收入是农村的三倍以上,况且,还没那么辛苦。

  孩子也跟着到城里读书去了。现在村里连小学都没了,是几个村合办一个小学,还只办到4年级,五六年级都只能到镇上读书。

  教育水平差不用说,就是机会与见识,也比城里差好大一截。

  “你就说燕子吧,从小在城里读书,比我们乡下同时读书的姑娘,不好多少倍?她要不在城里读,哪里认识你冬子这样好的人?”

  燕子一边笑骂他说酒话,一边给他倒酒,这话倒是实话,并不难听。

  村里的小姑娘们,大多数读过初中,除个别成绩非常好的人读高中考大学去了,大部分,都是出去打工。到大厂打工或者到大城市生活,认识的,也都是打工的人,所以,结婚时,对象也差不多,一生也是辛苦命。最要命的一点,她们恐怕这一生,再也不会回到农村生活了。

  “所以,今天的农村,种田的,基本上都只剩下99部队了。”

  其实,有个别农村老人留守在农村,是很艰难的。他讲了一个故事,说邻村有一家农民,子女虽然多,但都在外面打工,一年最多回来一次。有时候,有的子女一年都不回来,因为打工太远,春运太紧张,尤其是那年工作不顺利,想节约点路费,就不回来了。

  子女们走了,留下十几亩田,由两个老人种。老人原来身体好时,勉强做得下来。但今年五月份,农忙的时候,老人家下田,把脚划伤了,买来的秧苗,没人把它们插进田里,眼看一年的收成泡汤,买秧苗的钱白白丢了,自己坐在男坎边,哭了起来。最后村里有好心人,把他的秧苗买走了,算是挽回一点损失。

  还有一个老人,老伴死了后,子女也是出去打工了。自己在家里搬柴时摔断了腿,爬不起来,饿了三天,爬在地上,刚开始有力气叫时,硬是没有人从他家附近经过。后来,连叫的力气都没有了。

  幸亏有一个收电费的上他家门看电表,才发现老人快不行了。赶紧找医生,找村里干部帮忙,这才把老人救活过来。

  其实这样的事情很多,远的不说,就说这个村,今年,过去了两个老人。说实话,原来村里办丧事还是很热闹的。结果这两个老人走了,除了自家的女子与亲戚过来,村里来的,全是老人,甚至连八汉都找不齐。

  所谓八汉,其实就是找八个抬棺材的青壮年男人,那是亡者最后的荣耀,是所有生者对逝者的尊敬。

  “向家祠堂,你们晓得不?今年落成的,我去了的,你们在容城没回来。”

  燕子爸回应到:“不是说了好几年嘛,今年落成了?我还没去看过呢。”

  其实,这个祠堂,就是本村的。本村两大姓,第一大姓是姓于,第二大姓是姓向。在农村千百年的交往互动中,总是大姓因为劳力及人数的原因,占有优势。当然,向家虽然人少,但也出了几个有钱人,所以,总想抬头骄傲一下,决定修一个祠堂。

  结果,是捐钱的人多,落成那天,来的人少,请的锣鼓队与戏班子,倒比观众的人多。村里原来的户籍人口一两千人,到现在,只剩下一百多人住在这里了。更何况,有些老人腿脚不便不能去,有些姓于的并不太想去。结果,只去了几十个人。

  原来向家人准备了五口大灶,在露天做菜,宴请来的人。结果,只开了两个大锅,其中一口,还是请外来的锣鼓队与戏班子的人吃的。

  “不是没钱,而是没人,你说,这地方,祖辈在这里落户几百年了,为啥今天,都不爱了呢?”

  冬子觉得,他有新的想法。“估计不是不爱,是没办法。毕竟,现在是工商业社会,农业社会的生存方式,越来越弱了。”

  “果然是高手,你这一说,我明白了,来,冬子,当哥的敬你一杯。”他先干为敬后,又回头对燕子说到:“燕子呢,你找了个好姑爷呢。”

  燕子没搭理他,自己把鱼汤盆端到厨房,加了些汤过来。

  “你就说现在,大家呼拉拉地回来,有开车的,有坐车的,有的人还不得了,回来几天,就是打牌赌博,好像他挣了好多钱似的。有的人开的好车,我听镇上的人说过,是租来的,就是为了绷面子。”

  “那这面子的代价也太大了吧。”冬子知道,租一个好车,如果算一千元一天,哪怕五百元一天,为了春节这些天,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就全没了。

  “要收益啊?你以为光是面子?说媒的,打亲家的,都在这几天活动。你开个好车回来,人家介绍乡亲的,以为你经济实力好,也就同意了,这也说不定。去年,就有这种上当的姑娘,但今年就不同了。”

  他又说些了故事。比如今天,要娶个媳妇,得有车,镇里有房甚至城里有房。还得要加十多万的彩礼,才能够娶回家。现在,嫁姑娘的,也学精了,不仅要看车看房,还直接要彩礼。十几万,要你现拿出来。许多人,其实是背着债拿的。

  “那不成了今后的负担了吗?这不成了买卖?”

  “你不晓得,这里的名堂多着呢。”

  堂兄介绍了里面的名堂。其实,今天是市场经济,什么都要用钱来衡量。对于有钱的人来说,钱并不是最重要的。毕竟两人今后的日子过得好,才是最重要的。起码要合得来,有感情。

  但是,对于没钱的人来说,钱可就要了命了。你还别笑,假如你家有人住院掏不出钱来,那不就要了命了?

  听到这里,冬子心里咯噔一下。对啊,燕子为了爷爷住院,为了父亲治伤,几乎能想的办法都想了,差点走入绝境。自己当年虽然什么都没有,但还没到那一步。堂兄虽然酒喝得有点多,但话很实诚。

  “其实,如果是姑爷有能力,有好工作,有前途,一分钱彩礼都可以不要,因为,哪个父母都是这个心态,只要姑娘生活好了,什么都行。但是,大部分男青年,都是打工的,今后的生活,天天都有变化的危险,不稳定。姑爷收入不稳定,姑娘稳定得了吗?所以,这十几万,相当于是给姑娘今后的生活做保障的。万一今后生活困难了,甚至因为家庭维持不下去了,要离婚,至少,几年的青春下来,还有这十几万打底。这相当于是第一个盘算吧。”

  他的说法,让冬子大开眼界。看样子,涉及到自身利益的事,任何人的盘算都是精明的。人的智商其实都差不多,不管你是农村人还是城里人,家家都有聪明人。只不过,各有各的条件,就产生了各有各的算法。

  他还摆出了第二个盘算。其实,这与第一个是相似的。一般农村,从相亲到办喜事,有的速度很快,只有几天十几天的时间。这不是说,农村人流行城里那一套子闪婚。而是现实。

  在农村,男女青年,所有亲戚,只有春节回来得最齐。况且,如果不在老家办婚礼,有三个毛病。第一,亲友们好像不承认你们的婚姻。第二,扯结婚证办户口转移或者田地划分等,麻烦就很多。第三,多年,亲友邻居家办事你送出去的礼,不通过这种方式,你收不回来。一生维持的人情,到你这里就断了,岂不是在钱上,划不来?

  这样的闪婚,当然感情基础很低,大多数是先结婚后恋爱吧,如果他们爱得上。那些爱不上的,哪怕后来有了孩子,该跑路的照跑,只是概率小一些。毕竟,母亲舍不得孩子,嫁到穷家,也就认命了。

  这种闪婚,提出大额彩礼,突然要你拿出来,这也从一个侧面,考验男方家的实力。要知道,你如果有实力,现场就拿出来了,证明你确实有点钱,不骗人。钱是最好的防伪标记,做不得假,甚至,有亲友还拿验钞机当场验钞,那场面,跟市场没两样。

  冬子听到这里,倒并不反感。把婚姻当市场,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不得已的选择。古话说得好:贫贱夫妻百事哀。没钱饮水饱,只存在于电影里。有钱的婚姻不一定幸福,没钱的婚姻一定不幸福。如果两者无法兼顾,只能选择有把握的那一项。

  当年,自己与燕子关系那么好,为什么燕子选择回避自己的追求?因为,她知道,自己太穷了,如果嫁给穷的冬子,那两人过得什么日子?三个字:没希望。许多年轻人误以为,凭着那冲动般的感情,可以熬过困难的冬天,抱团取暖,才是真爱情。他们不知道的是,面临他们的,如果是一个漫长的冬天呢?耗尽双方的热情之后呢?

  一地鸡毛。

  还有一个理由,是考验男方的另一个实力。如果你家暂时没有这么多钱,那你得借出钱来。在短短几天的时间内,突然能够借到这么多钱出来,说明你至少有具备实力的亲戚,并且,这亲戚还愿意帮你。有实力有意愿的亲戚,至少可以保证,你家出现诸如生病诸如上学等急用钱时,不至于没有办法。

  借得到钱,也是一种实力。

  这不仅是对你家亲戚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你家人,一生为人的考验,也是对你还款能力的一种考验。这些考验,如果要一一证实,在短时间内是很难的。所以,用钱这个办法,一下就试出来了。

  “太精明了,这办法,几乎是绝招啊。”冬子感叹到。原来以为自己见识不少,但这种一举多得的办法,居然没有农民们想得好,看样子,没有谁比谁笨。

  “怎么搞成这个样子,男婚女嫁,不是正常的嘛,以前是怎么过的呢?”冬子还有些不太理解。此时,桌子上,只剩下他们两个人了,大人们,都各忙各的了。

  “僧多粥少,有时候,对那个祠堂的事,还真不好说。”

  这事牵扯到祠堂?冬子不太理解。于家是大户,但在村里却并没有修祠堂。这事,燕子的爷爷说过。他是于姓辈分最高的,他不同意,大家也就没有由头了。

  堂史的解释有些趣味。原来,进入祠堂的祖先,其实是先从修家谱开始的,有男人后代的人,才有资格进入家谱,如果你生个女孩,那家谱中到你那一代,就断了。

  人生总是短暂的,要想留下永恒的印记,传统的办法,就是在家谱上留下名字。如果按这个说法,那生男孩子,就成了大家共同的追求。它关系着生命的价值,是老人们唯一的想念。

  但这也促成了另一个方面的后果。那就是,因为b超等手段,或隐或现地起作用,出现了男多女少的局面。这就造成了,在婚姻关系里,女方少了,物以稀为贵,男生多了,贱如狗。

  而当年,燕子父母也不是没想过生男孩,但是,他们当年进城比较早,接受新思想比较多,自家的经济负担又重。他们只想把燕子努力培养出来,如果再生一个,燕子就要受委屈了。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越穷越生,众多子女中,按概率来算,或许有一个天然成材,那你老了,就依靠他养老了。第二个选择是精品工程,只生一个,不管男女,就用力培养,增加成材率。燕子的父母,选择了后者。

  后来造成的影响是,当孩子长大了,有男孩的家庭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困难,有女孩的家庭,好歹还有最后的希望。

  “冬子,你看看,在今天,十有**,是女人当家,对不对?男人说话,算得了数?”

  冬子承认:“对,年轻人,差不多都是这样。”

  堂兄点了点头,看着远处正在收拾衣服的眼子,再看了一眼冬子,眼神意味深长。他估计也猜到了,燕子与冬子之间,管钱的,肯定是燕子。

  “所以,从养老来讲,生女孩更划得来。”

  “算是吧,这是现实。”冬子应和到。

  “这是天大的事。你晓得,农村人没有退休金的,养老全靠子女,不像城里人,退休了后,有退休金,自己吃穿不愁,医疗还有医保,也不怕。我们农村有句话,说来不好听,但是至理名言。”

  他要说金句?冬子问到:“啥话?”

  “老子欠儿子一个媳妇,儿子欠老子一口棺材。”

  这句话的意思就很好理解了。帮儿子成家,是父母的责任。为父母养老,是儿子的义务。

  其实对这件事,孙总当年在西安,都说过他的观点。他的意思是,完全脱离经济基础的所谓上层建筑,是不讲道理的。如果只说我们传统的文化,那也只是盲人摸象。老人们追求书上留名就错了吗?

  其实不是你在想什么,你想的,与你的现实处境有关。孙总认为,传统超稳定的农业社会以及落后的生产力,造成了这种意识的流行。

  当年推崇生男孩的特点,与西欧的男女相对平等,与高低贵贱无关,与伦理的高下无关。其实,是经济生活的方式不同。西欧社会,很早就进入了工商业文明,而工商业文明条件下,女性以其不输于男人的智力水平,可以挣得自己的收入。当她们经济地位起来后,社会地位也就得到了承认。所以,那里出现了许多女王之类的人物。而中国,偶然出现一个女皇帝或者太后执政,那也是因为男人的原因。

  为什么会有这种分别?其实是因为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同阶段。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人们不可能用精品工程来培养子女的。因为当时贫穷,医疗落后,孩子夭折率高,人均寿命,在古代,长期在三四十岁左右。多子多福,早子早福,就是用概率取胜的。

  更何况,农业社会的大量体力活,男人更显示出体力的优势来。所以,男人的地位更高。正因为这种经济现实,才支撑了意识伦理的男孩倾向。

  而今天,中国进入工商业社会,速度如此之快,老人们普遍没有这个经验,也来不及认识它,当年根本没来得及改变自己的观念。不是他们笨,也不是没见识,只是没想到。

  哪一个专家教授,能够在四十年前,预测到今天中国的现实?太快的变化,让你应接不暇,所以,大家只能顾眼前,顾不了长远。谁知道,明天社会是什么样呢?

  在工商业社会里,女性其实有一些优势的,比如心细,会打算,直觉灵敏。在平时自己与燕子的相处中,冬子就明白,燕子对管理人,管理钱,某些方面,比自己要强得多。所以,燕子的地位高,是有道理的。

  撇开爱情,仅用现实的话来说,女性地位迅速提高,也是有道理的。

  冬子是经历过传统文化熏陶的人,对那建立在田园之乐的农业文明,在审美上有天然的倾向。如果你喜欢陶渊明,喜欢孟浩然,那你就没有理由,不喜欢这种田园人生。

  想当年,孙总在陕西,盯着那些禾苗,看着那些鱼儿,那一种沉寂之美,有一种孤独中,得到自在的感觉。

  一个人为什么能够忍受孤独,那只不过是一种比较。如果独自一人,能够在自在的满足感中得到慰藉,他就能够长时间度过那些独自咀嚼的日子。

  就像燕子的父亲,甚至燕子的爷爷,他们虽然文化不高,也不是绝顶聪明的人。但是,凭对现实的直觉,他们作出了最大胆的选择,一切为了燕子,为了燕子一切。

  当然,他们同意到城里居住,这也是了不起的决定。虽然,在城里,他们可能找不到美感,甚至有些压抑与不自在,但是,承认现实,尊重现实,是最大的理智。

  许多人把个人感情掺杂于现实的选择之中,非常不明智。他们认为,保留自己感情的决定,才是个性化的表现,才是尊重自己。

  其实,他想过没有,你的感情是从哪里来的?不过是从你过去所有的现实经历中来。包括教育环境生活及体验,所有的一切经过的,都在给你所谓的独立感情上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