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都市 > 人生一串 > 第二百二十四章 财富来去

人生一串 第二百二十四章 财富来去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12-30 01:40:21 来源:免费小说

  考察建材市场时,必须了解房地产重心及消费群体的变迁。而容城这个小县城,因为东山下步行街的建设,已经让许多其他街区的人们,也做起了财富梦。

  如果把时间提前到三十年前,老容城人知道,最富有的群体,并不是容钢这个巨无霸的存在,另一个闪亮的星,其实在它不远处,那一个叫八一钢厂的工人身上。

  容钢是省属企业,在八十年代,执行着大量的官方计划,材料价格是规定的,出厂价格也是规定了的。也就是说,它的利润是相对固定的,工人的工资及福利,也相对稳定。但是,不存在暴富的可能性。

  但八一钢厂不同,它是县属企业,它除了满足容城县本地的用钢需求以外,还可以进入市场,自由买卖。这种自由市场的价格,可是随行就市的。

  刚刚进入商品经济时代,社会对钢材的需求量是巨大的。以葛老校长修的容城一中来说,以前,容城一中,只是砖混结构,也就是红砖红瓦,需要的钢材是很少,因为钢材太稀缺。而在修新一中时,改为框架结构,需要大量的钢筋混凝土,对钢材的需求量大增。

  像这种财政出钱的工程,既然是县财政出钱,当然得用县属企业的钢材,八一钢厂用出厂价,也就是规定价格划拨给学校。

  但是,大量的钢材,主要是流向自由市场的。这样,八一钢厂的效益与利润,就有了比容钢更大的操作空间。当时,八一钢厂因为这个差价造成的利润,比容钢大得多。

  他是小厂,没有汽水或者学校这种福利,他们福利的体现方式很直接:发钱。效益好的那几年,一个高炉工人的福利资金多到什么程度?他们有时一个月拿到手的钱,是当时葛校长的两三倍还要多。

  那时,八一钢厂的小伙子们,是街上最靓的仔。嫁到八一钢厂的村花们,几乎成了全村人的希望。

  当时,八一钢厂职工集中居住的街区,也成了最繁华的街道,当时的电影院是最好的,大量的录相厅,发廊,电子游戏厅,也聚焦在那附近,当然,还少不了最原始的歌厅,当时有一个日本名字:卡拉ok,很洋气的样子。那条街,曾经是容城的小香港。

  如果说容钢的老大地位,体现在汽水管够的豪横。当时八一钢厂的工人们,最厉害的标配是腰间的bb机,一个普通工人,都学着录相上香港片子里面人的口吻说话:洒洒水啦。那条街上摆着的路边唱歌的摊子上,也以最时兴的广东歌曲为主,当然,发音肯定有浓重的容城气息。

  容钢的工人当老大时间久了,就很有些不服。哼,这帮子小厂的,得瑟个啥?容钢子弟们,以貌似标准的武汉话表明自己的身份,很有历史感。

  但八一钢厂却衰落得很快,其实是关于财富的平衡。

  当一个本地的厂子效益太好时,人们就会打它的主意。能干的厂长换了,是领导的心腹,毕竟县属企业是县领导的钱包,用自己的人,用起来方便。

  一般人不太理解,作为县领导,有县财政这个大仓库,用钱还不方便吗?这是说的用钱,是指因公的用钱,不是说贪污还是个人用,那是违法,一般人不会那么明目张胆。

  但是,领导毕竟要体现自己的能力,得用钱说话。比如,他想修个路架个桥的,临时起意,手里没钱。找财政,财政毕竟是有程序的,比如要经过人大的预决算,要经过审计部门的监督,不太方便。怎么办?找钢厂啊,钢厂的利润好,拿来用就是。

  上行下效,大领导安排心腹当厂长。那小领导就安排亲戚当职工。这些职工进了厂,都是爷,车间主任是管不了了,就是厂领导谈话,也爱搭不理,人家背后有大树,你动不得的。

  管理混乱,人人揩油,没几年,就整垮了。

  整个厂子从巅峰到破产,如同慢刀子割肉,一步步坠落,拖延了七八年,直到成为废墟。好在,当时厂子修宿舍和门店时,都是占的最好的街区,虽然房子破,但仍然有商业价值。一些商场的租金,用来给一部分老职工购买社保,让他们保留那少得可怜的退休金。而绝大部分人,都在社会上讨吃的了。

  把日子越过越坏是最不能忍受的,哪怕有饭吃,也不舒服。有不服气的小子们,最早也是在江湖上混过的,但由于年代久远,现在已经没有他们的踪迹了。

  当你在冬天的容城,看到一个五十岁的大爷,正在给自家早点摊的炉子换蜂窝煤时,手臂出露出那仍没消磨的古老的刺青时,你要知道,这个人,或许曾经当老大,或许已经进去过。而今,他不仅怕警察翻旧账,他还怕老婆。

  男人一旦没钱,胆子就小得多。年轻的穷小子冲杀勇猛,不是他胆子大,而是他傻,没吃过亏。

  久已潜伏的雄心,好像已经看不到新的希望,直到大房产公司要来的消息传来了,直到旧城改造的政策要出台了,这八一钢厂古老街区的当年英雄们,升起了莫名的兴奋。

  在小地方的熟人社会,传言为真的可能性很大。最开始,县里面确实想拆迁的,就是这一块。这一块是容城的老中心地带,如今也太破了。它就是像一个伤疤,总在刺激着老的容城人。上了年岁的人都知道当年的小香港,如果变成一个破落户,不得不引出一阵穿透时空的叹息。

  但是,当官员跟当地居民进行试接触,探听他们对拆迁的要求时,他们却早已在私下达成了要价口径。如果赔面积,要保证两倍面积。如果要钱,得两万每平米。

  为什么会有这种狮子大开口呢?表现的理由有几点。第一,这里是传统市中心,当然要价是按最贵的标准来。第二,当年作为县属企业的职工宿舍,每个职工分得的面积,本来就小,同样的筒子楼,比容钢的宿舍得小三分之一,如果按原面积赔,根本做不成套间。

  当时领导劝说,一律按两居室的套间赔给每户,也算大家改善的住房条件,如果要钱,按每平米一万五的标准来算,也算是对得起大家这个破屋。

  但他们不愿意,他们非常团结,没一家松口的。为什么呢?曾经富裕过的人,重新升起了,在容城当最靓的仔的往昔荣耀的幻想。他们当年曾经是容城最豪横的人,如今他们的子女们因为没房,连找媳妇都困难。如今机会来了,他们要让子女也有条件,娶上村花。尽管,有一部分昔日的村花已经离街区而去,真的到广东,与真的说广东话的人混在一起了。

  某位著名的nba球星说过:永远不要低估一个冠军的心。

  集体的心理意识是坚不可摧的屏障,领导各种工作无效,这才决定放弃。人家地产公司来时,已经对成本核算有了明确要求,不可能让人亏钱,这个循环就没法走。

  而容钢外街区工程的动工,已经搞得风生水起。又有传言说,许多政府机构,因为有钱,也要重新建设了。而这些机构,因为紧邻八一钢厂的街区,当官的要脸面,不可能有一个破烂的邻居。

  老靓仔们,重新燃起了希望。

  以前说是商人的利润,这次,是财政资金,恐怕不会不舍得。最后发财的机会来了,大家觉得把握很大。很快,就商量好了统一的口径。当然,价钱也涨到了接近三万每平米。

  为什么会这样呢?对于小县城来说,最好的工作就是公务员,吃财政饭的。这些人为了上班方便,会买离单位最近的房子。他们有钱,所以,会把附近房子的价格买得很高。

  赚有钱人的钱,才是真赚。

  这种私下商量的口径,早已被无所不能的地方官员所熟知。他们又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原来的办公区域,在隔湖相望的花山乡,重新建设一片新的办公区域。

  这倒不是故意跟八一钢厂老街区的人作对,也不是单纯地怕他们要价太高,而是与整体的发展方式有关。

  经营城市,这个近年来热爆了的词,其实就是房地产发展的大背景。

  政府的财政收入只是他表面上的资产,他最重要的资产是:土地。作为农业用的土地,其实是效益极低的。那只不过是用最原始的办法,收取土地资产的利息。而卖地做房地产,就是一次性地取出土地的本金。见效最快的方法,就是好办法。领导只会考虑一届之内的事情,四五年内没明显改变,他的升迁进退,就很麻烦了。

  在湖对面的农村土地,拆迁费用不足中心地带的十分之一。尽管有些先知先觉的农民,会拿一些柳条插入地里,冒充树木,按一百块钱一棵的价格,要政府赔偿青苗费之类的,这也只是小钱。一亩地,算你一千棵,也才十万。而他们卖给开发商的建设用地,可是以百万为单位的。

  巨大的价差造成投资的冲动,而开发商也明白,在权力机构边上的商品房,肯定是要涨价的,所以也愿意拿出真金白银来投资。

  所以,这个巨大的盈余导致机构向外转移,形成了开发早期的城市新现象:摊大饼。

  用这个盈余,来给城市修道路桥梁广场,建一些标志性的商业中心或者楼盘,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城市面貌大变样。这种投资少见效快的工作,哪个领导不愿意呢?

  别说上面的领导,就是当地的百姓,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城市里,有了喷泉广场,有了汉白玉栏杆的石桥,有了高档闪烁的霓虹灯,有了标准的体育场,哪个不说,城市变好了呢?只有一种人不太舒服,那些过去曾经当过最靓仔的人,他们发现人人都靓起来了,甚至农村入城的人,村里面长得不太好的婆娘,进城后都住进了商品套房时,他们的没落体验是最直接的。

  因为,他们的老婆既然是村花,却过得比村里的平庸姑娘还要差的生活,当然对老公就很不耐烦。有一个嫌弃自己的老婆,是男人生活最大的悲哀。但这种悲哀掩藏心底,无法向他人诉说。

  偶尔会碰到几个当年的工友,拿两瓶烧酒,摆一碟子花生,在某个角落里,谈论着与自己生活无关的国际风云,才有片刻的超脱感,才有高入云端的瞬时优越。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混得很差的男人,如此关注国际局势的原因。他们掌握的资料太少,分析能力也不行,但他们喝酒时,总是说外国怎么样怎么样,其实,他们一天也没去过,大部分人,连飞机都没坐过,但还是会谈论起航天飞机的性能。那是因为,内心苦闷的人,不能谈现实,不能谈生活,那太痛苦了。再穷也要喝酒的,那是唯一可以超脱的机会,互称老大的氛围,让自己回忆起,当年自己好像也曾英雄。

  当然,八一钢厂老街区,也不是没有机会,那得等时机。

  一般来说,当外围房子的价格上涨处于平台停滞期时,他们才会以棚户区改造的名义,对老旧小区动手。但这里有几个条件。第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按小县城的财力来说,必须依靠国家的政策与资金。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想都莫想。第二,需要居民的配合,漫天要价的方式,肯定不行。第三,主要以货币补偿为主,尽量不往赔面积上去靠。第四,得需要县财政有一定规模的盈余。

  除此之外,最大的条件是,整个容城,房地产开发进入了下半场。此时才刚刚开头,第一个街区还没搞完,老八一钢厂的老工友们,要忍耐。

  但是,他们哪里忍耐得了呢?最大的困难是,儿子要结婚。老子给儿子娶媳妇,儿子帮父母养老,这是中国最传统的家庭伦理。但今天,他们已经没时间等待这个时机了。

  有的孩子,自己没出息,等待拆迁这个金手指也有几年了,却一直没有消息。谈的女朋友早已远嫁,而自己在街上做小生意,面对的都是穷人,哪里去找钱呢?

  按一般思路,这种街区长大的孩子们,最容易在道上混了。但是,却忽略了一个大环境,他们大多数还是走正道的人。为什么?有人说,父辈们当年混了几年,下来的场生动地告诉了他们,混不出来的。

  这里有一个故事,那就是有一个叫老丁的在夜市上摆宵夜摊子的老工友,他也是八一钢厂红火时,从部队退伍回来的。当年只要你是城市户口,退伍回来,就可以安排正式工作。这跟冬子他爸是一样的待遇。

  老丁当年选择了当时福利待遇最好的八一钢厂,可以这样说,这可能是他当年最现实的选择了。但是,后来的命运谁知道说得清呢?

  刚工作时,正工资只有几百块,却能够用得起两三千元的bb机。现在,容城人均收入已经到了几千元了,他却舍不得用几千元钱的智能手机。

  厂子破产后,作为曾经军人的他,还是有志气的,没有混,而是迅速自己想办法,搞了一个宵夜的生意,由于干活爽利、敢下作料,也舍得送啤酒,所以生意还算可以。

  一般宵夜的人不饿,只是出来找刺激的。喝酒,吃菜,得重口味,敢下大蒜与辣椒,让老丁的摊位,总不缺少回头客。生意维持了,家庭也就维持了。当年的貌似村花的夫人,也适应了老丁的境遇,毕竟有一个虎头虎脑的儿子。

  这儿子成绩不太好,身体倒继承了老丁的壮实。于是,被社会上的老大看中,跟着老大混生意了。所谓的老大,其实就是容钢那个,原来苕货也尊称为老大的人。

  老丁毕竟正直,劝说儿子不要乱混。当儿子吹嘘,自己的老大有多少人,有多少钱,有多大生意与势力时,老丁再也忍不住了。

  他打了儿子好几巴掌,并且扯着他的耳朵,带他去看了两个地方。第一个地方,就是在街面,跟几个原来八一钢厂曾经当过老大的人面前,打了招呼。

  “你看,这些都曾经是老大,他们也曾经风光一时,今天,后来不都进去了?现在吃啥喝啥?你瞎啊?”

  第二个地方,就是把儿子带到当地的武警中队门口。

  “你看,这才是老大,你看他们的人多不多?真枪真弹的狠不狠?哪个老大拼得过?”

  儿子这才算老实下来。但是,儿子等不了,因为他没找到女朋友。所以说,驱动男生向前的力量,既不是父亲,也不是道理,更不是事实。而是女生那种目光。

  儿子最后,因为与销脏有牵连,被判了两年,现在虽然出狱了,但也没什么事干。在老丁的摊子帮忙,他怕丢人。

  要说八一钢厂老街区,得等到房地产开发的下半场,年轻人都拖老了,那有什么意思呢?

  其实,为什么这些人没有变坏,与大时代的发展有关系。就业充分的条件下,在街面上混,始终形成不了主流。

  任何一个容城的年轻人,只要肯吃苦,莫说在外面打工,就是在本地,也可以找到养家糊口的工作的。

  今天容城的餐馆,当个最低端的洗碗工,也有两千多块一个月。超市的收银员,工作轻松一些,差不多也是这个工资。更莫说,年轻人学点技术,达到每月收入五千的中档水平,也不是难事。

  八一钢厂垮得早,各种尝试做过后,发现,走正路也不是无路可走。许多孩子们对过去父辈的辉煌没有记忆,所以,有形成了一个底线思维,只要能够养家糊口,就可以干。

  这样一批年轻人成了街区的主流后,年轻人就不会乱窜了。毕竟,前面容钢的老大,水泥厂的老大们,都已经栽了,教训在前,大家都明白。

  个人财富的增长,与大时代有关。如果社会处于发展的停滞期时,你收入多了,肯定有人收入少了,处于残酷的财富存量搏杀期,社会就会变得极不稳定。

  但是,当整个社会启动了发展的车轮,增量财富源源不断地涌入,进入了兴旺的增量社会,到处都会有机会。

  劫富济贫,只是存量社会的思维。用发展来解决困难,才是最优的方案。经济学上,有一个帕累托最优,那只是存量社会的思维方式。而发展思维的优点在于,他可以将整体社会利益最大化,从而让社会中的每一份子,都得到益处。

  这就好比一个家庭,在传统农业社会里,土地有限,产量有限,此时,父母留下的财产,就是一个衡量。

  兄弟分家,老大多了,老二就少了。

  但是,如果土地扩张了呢?那整个家庭,就会出现老大多了,老二也多了的,皆大欢喜的场面。但是地球的土地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要达到这个场面,有可能是国与国的战争,也有可能是大户对小户的土地兼并,中国的农业史,其实就是土地流转的剥夺史。

  但是,还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土地的产量提高。七十年代以前的人,都有饥饿的记忆,他们在同样的土地上劳作,比今天的人还要勤奋,但为什么吃不饱呢?

  只是因为土地的单产太低了。

  自从杂交水稻的技术推广后,化肥与农药的使用,极大地拉高了土地的单产,把困扰中国几千年的饥饿问题,彻底解决了。

  生产效率的提高,是追求增量最好的办法。

  生产效率从哪里来呢?从科技来,这是我们能够通过努力达到的。当然,还有一个,从投资来。西方发达国家人均工资怎么这么高呢?因为他们有大钱投资。比如一个修自行车的人,工资永远赶不上造汽车的人。抛开技术能力,光是投资一个汽车厂,一般人都做不到。

  开着汽车拉客挣的,与拉着人力三轮车拉客挣的,钱的数量,完全不一样。

  容城不是不想拉动八一钢厂老街区的经济,不是不想改变它的面貌。他们需要积累出一定数量的投资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