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都市 > 人生一串 > 第一百二十三章 山村夜话

人生一串 第一百二十三章 山村夜话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12-30 01:40:21 来源:免费小说

  “有那么多吗?住宿费很贵?”孙总问到。

  “住宿不费,但客人来了,要吃啊,要买东西啊,我们这村里满山的核桃树柿子树,根本不够卖,我们附近好些村的核桃和柿子,都是在我们村,仅用那两次旺季,就把全年的产量,销完了呢。”

  冬子看了看四周的几个临时锅灶,所有的厨具都是簇新的,所有事情,下面虽然是烧柴,但都非常干净,一看就是训练有素的班子。

  比如另一边操作的案板,吃饭时,虽然看不到他们操作,但从切墩的位置,到洗菜,红案白案,分得非常清楚,刀具也是专业细分的,估计,他们的厨房管理,基本上是学的城市里酒店的现代管理。只不过,这种管理下,出来的菜是传统的农村菜而已。

  后面上来的菜,味道有丰富得多了,包括炸土豆丝,所谓的洋芋擦擦,本来是陕北的菜,在这里也上桌了。

  大家议论中,才知道,这一整个村子,相当于是一个大公司,每年到那两个季节,就按公司化动作了,外地打工的回来,跟今天一样,都明白自己的岗位。而今天,就是他们的第三个节日,而孙总与冬子,是这个节日的唯二游客代表。

  “你们今天来给我们道喜,证明,我们接下来的十一,当柿子树全部挂红时,客人又会爆满,你是给我们带财气来了。”村支书为此,还专门给孙总与冬子敬了一杯。

  二蛋的舅舅,专门给村支书敬了酒,说了一大堆感谢的话,此时,冬子才明白,这里面好多故事。

  原来二蛋被拐后,家里就一落千丈,要不是刘强这个女婿支撑,恐怕都维持不下去。他舅娘家也不太富裕,即使帮助,也有限。况且,二蛋父母和姐姐,得的是心病,怎么可能医得好呢?

  二蛋离开的时候,村里面很穷,但每年过年水库打鱼上来,按人头分,村里面总得要把二蛋那一份分给他家。村支书的话:“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我没接到公安通知,二蛋没死,就是我们村里的人。”这话,堵住了一些长舌妇人的嘴。

  近几年,村里搞旅游,是按人头分股的,村里也把二蛋的那一份留出来了,每年按此规矩,分给了他父母。这可是一笔大钱,毕竟,二蛋没有为村里作贡献。但村里人,出于同情,出于对老支书决定的尊重,也同意了这个分法。

  在农村,没有男孩子,属于绝户,是被人瞧不起的。但村支书总是强调,二蛋没死,总有一天要回来,所以,二蛋的那份,绝对不能没有。而今天这宴席,是二蛋父母,为答谢全村人,这多么年照顾的结果,把最好的菜酒和烟,都摆上来了。

  冬子估算了一下,这一桌下来,加上烟酒副食,估计得有两千元成本。

  这时,二蛋一家人过来了,大翠跟着二蛋,让他一个个喊人。哪个叫爷,哪个叫达,哪个姨,哪个叫婶,哪个叫姐,哪个叫哥,叫得响亮,酒喝得爽快,大家听一句称呼,答应一声音“哎!”,夸张地拖了长音,然后,喝酒时,故意把洒咂巴得嗞嗞响,喝完酒,赶紧将红包,塞进了二蛋的手里,二要推辞,就塞进他父母的怀里,没办法,只得作揖致谢了。

  当敬到孙总时,村支书亲自过来介绍:“这是城里来的贵客孙达。”

  “达!”二蛋操着河南口音说着陕西活,倒并不别扭。孙总赶紧递上红包,结果一家人都推辞,一边看着支书的脸色。

  支书客气到:“你远方来的客人,到了就是给我们贺喜,不比我们长年乡亲,礼尚往来多,没有收你的规矩。”

  孙总好像很自然地说到:“你这是不把我当一家人了?看不起我了?不想我第二次再来了?”那假装愠怒的样子,让冬子觉得很有意思。

  对方没办法,还是村支书接下了礼包,反手塞给了二蛋爸怀里。“你看看,二蛋回来了,这么远的贵客都把礼带来了,你这是要发达啊。”

  说得满院子的人,都大笑起来。

  轮到冬子,对方叫了声:“陈哥”,当然也是支书介绍的,送礼的过程一样。接下来,就是胡警官了。他也准备了一份礼,但受到了支书的坚决拒绝。

  “你是咱村的门神,你的礼可不敢接。你把二蛋送回来,就是天大的礼,再收你的礼,我们还想不想平安?”

  警官一再坚持,支书假装生气了。“我晓得,你怕早就不想保佑我们村了,我们平时没敬供,得罪你了,你跟我们讲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吗?你跟我们生分了吗?如果你送也行,我们也敢收。老实告诉你,如果我们收了,明天我就拉一车鱼,倒在你们派出所大门口,腥死你们,未必,你们还敢把臭鱼,拉回来?”

  这话说得,警官只好把红包收了回去。毕竟,按当地的风俗,只有人敬门神的,哪有门神敬人的。况且,当时,胡警官还穿的警服,山里人,讲究多着呢。

  大家喝酒时,才知道,村里的第二财源,是那个水库。五十年代修的水库,主要是保障下面的水田,下游的七八个村,每到水田用水时,就得开闸放水。平时,水库的管理,是由他们村负责的。比如冬天,要加固护坡,要淘堰孔等。相当于,义务为下游的村子打工。但好处也是固定的,这个水库水面非常大,平时,这里停上几条游船,西安许多人,没见过这么大的水面,划船这种南方司空见惯的方式,在北方,成了稀罕玩意,一个夏天下来,也是不菲的收入。

  更不用说,里面养育的收成了,这是村子几十年来,让其它村子羡慕的地方。

  二蛋娘家是在山下平原的村里的,本来平原姑娘一般不会嫁山区。毕竟关中有八怪,其中一怪:姑娘不对外。当年就是羡慕这个村子年年有鱼分,才嫁上来的。

  过去种麦子的平原地区,现在已经不能够和有特产的山区比了,毕竟这里是旅游区,挣钱快。

  今天白天,孙总对冬子所说,娱乐旅游是刚需,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愿意在这个刚需上,大量花钱。只要你提供了他们需要的娱乐。当然,今天晚上,没有秧歌晚会,毕竟这不是旅游旺季,如果是在五一或者十一,每天晚上的秧歌,还是很受客人们欢迎的。

  等二蛋敬酒轮过一圈过后,酒席就进入了**阶段。村支书请二蛋上来,给大家公开讲几句,二蛋腼腆,不好意思讲。父母推了半天,他也只说了两个字谢谢,要给大家公开作揖的样子。此时,刘强与村支书递了眼色,村支书点了点头,刘强推了一把大翠,翠上来了。

  “各位长辈,远方贵客,今天胡公安,把我弟弟送回来了,我的病也就医好了。这么些年,大家对我家的照顾,对我父母的帮助,我是看在眼里的。我以前是个病人,是心病,弟弟回来,我就是健康人。啥也不说了,我跟刘强商量了,以后乡亲哪个赶集,走累了,在我家,喝口水吃口饭,是看得起咱。咱也说不出来了,这些年呢,苦了你们呢,苦了咱爹妈呢?”

  一顿痛苦,又开始了,她又在台阶上跪下,要嗑头了。下面大姑娘小媳妇的,又开始抹眼泪。弟弟赶紧下去搀姐姐了,支书又骂了起来。

  “你虽然嫁了,哪个把你当外人了?你跟刘强,不是我们村的了?哪个到街上,不到你家歇脚的?今天大喜,得高兴些!莫让远方的客人,莫让胡公安看笑话!”

  大家这才恢复了正常。

  在大家喝酒的同时,人们的议论也开始了。今天大翠穿的一身红,倒比当年出嫁时,还穿得喜庆些。当年出嫁时,她哭得没今天凶,今天弟弟回来了,倒哭死去了几回。

  可见,她当年把弄丢弟弟的责任扛在自己的肩上,二十年来,过得多么沉重。

  今天他们回屋后,一家人,在大家闲坐摆谈时,他们已经到后山的祖坟上,跟祖先已经上过坟了,告诉祖先,后生回来了。而这位弟弟,倒还很懂事,回来给祖先,给父母嗑头后,也给姐夫嗑了响头。没有姐夫的支撑,这个家,是保留不下去的。

  “没有小舅子送的新娘,没得娘家呢。”一个老汉在桌上叹到:“这都是老风俗了。”有人反驳。但老汉继续说到:“你要不信啊,我跟你说,大翠,今天,不管是穿着还是哭,都比出嫁那天好呢。我觉得,她今天,就是面相,也是最美的一天呢。”

  下面许多人点头表示同意,而冬子也发觉,这位大翠长得像她父亲,但眉目很标致,怪不得刘强喜欢她。而且,有情有义的人,怎么会不惹人疼爱呢?再加上,桌子上一个老汉讲,姑娘像爹,是有福气的相。

  酒席结束了,整理好桌子,瓜子花生糖果茶水又摆了上来。农村的夜晚,四周漆黑,只是晚上七八点钟,根本没到睡觉的时间。此时在这水库边,山谷里,凉风阵阵,居然还没什么蚊子,正是纳凉休闲的好时候。冬子明白,这个地方,确实是一个旅游度假的胜地。一个词:清爽。

  大家又开始的摆谈,此时,只有那边有两桌人在开始吃饭,那就是本村来帮忙的,他们吃第二轮。

  这边主桌上,村支书终于忙完了他的司仪主持工作,加入到这桌上的闲谈之中。

  “胡公安,你说二蛋这名字户口什么的,该怎么解决呢?”

  “那你得问他本人及父母的意见。”

  “这些意见我都问过了,大致的意思,就是把他的姓改过来,名倒不改。毕竟,他的大名是养父母取的,人家也有养育之恩,咱二蛋是个忠厚人,不敢忘。倒是身份证户口什么的,这得你们公安才解决得了。”

  于是,胡公安就给他介绍了户籍政策。包括个人提出申请,这里派出所出证明,拿到县公安局盖章,然后到河南那边的县公安局找户政科,然后要办新身份证,这一类事情,虽然都可以办,但需要走完流程,起码得一个月以上。

  “你的意思,这些能够办?”

  “当然能够。毕竟,他这是因案子问题发生的,我们都有证明的。”

  支书一拍大腿:“哎,我就要这句话。他王家有后,实质上和名义上,都行了。人家二蛋,保留他养父母取的大名,我觉得,也是对的呢。”

  身边几个老人同时附和到:“对着呢。咱们村里出去的人,都忠厚着呢。”

  一个年轻人,牵动如此多众人的心,得到大家如此隆重的欢迎,这个人生巅峰,是冬子所见到的最震撼人心的现场。

  其实,在我们农业社会的传承中,积累出来的乡土文化,已经把本乡土的人与血亲之间,划上等号了。从刚才的称呼就可以看出,村里人之间,都是以亲戚的称呼来的。不是说他们一定是亲戚,但他们之间的交往规则,一定是按亲人的标准来进行的。就像冬子与葛校长一家,如同真正的亲人。

  冬子此时的内心是矛盾的,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二蛋。自己是不是真的有亲生父母在寻找自己,而自己此时产生了一个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产物,如果没有这些关系存在,你都不知道,你究竟为什么活,要活成什么样。此时,冬子在内心中,已经隐约产生了想寻找亲生父母的想法。

  二蛋回村的这种被亲情包围的盛况,这种一人命运牵动全家甚至全村情感的情况,让冬子体验到,一个人,在亲情血缘之下的价值。

  他想,自己是不是也在所谓的宝贝回家的网站上去登记呢?但从无线索。更何况,在他内心中,自己是否是父母亲生的,也有疑问。毕竟,当年看到的血型结果,有可能是被医院查错了的,这种可能性虽然小,但依然存在。

  而廖苕货的话,也有可能是为了故意刺激冬子而说,当不得真,毕竟,他是个无赖。

  更重要的是,父母对自己的感情,对自己多年的呵护,让他凭心而论,是比大多数同学,得到更多爱的。比如爹爹家的孙子孙女们,也是冬子小时候的伙伴,他们的父母有时候,就没有那么纵容孩子。

  但是,冬子总有一种冲动,在今天更甚,他想把自己的身世,搞清楚。而即使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也没关系,除了自己有血亲的父母外,容城的父母永远是他的父母,他可以选择,像二蛋一样,甚至不改名字,永远祭祀他们,不忘记他们的恩情,做一个忠厚的人。

  大家开始说到今天这个合作社。其实,附近有几个山村,也是可以办旅游点的。但是,没有大家信服的带头人,毕竟没有公道的人,大家为利益就会扯皮。这个村的老支书,是大家认可的公道人,他的话大家信,才能够组织得起来。

  胡警官说了一个事,就是另一个村的。一个原来在外地当包工头发财的老板回村了,准备投资也办一个旅游点。刚开始大家看到这个村办成功了,他们也跃跃欲试。结果,只办了两个节,也就是只存在了一年,就办不下去了。

  “为啥?”

  “分配不公呗。比如,老板想,我投资最多,我当然得分最大股的。况且,公司的经营,也得我说了算。他怎么算?会计是他舅子,出纳是他妹夫,什么账都说不清楚。而村民呢?只是想,你虽然投的钱的,但我们也出了钱,账目起码要明白吧?”

  有老汉说到:“不像我们村啊,我们支书,把每天的账,会计算好后,第二天,一定写在黑板上,所有人都看得见。”

  胡警官接着说到:“不要说账目不清。劳动报酬也不同。他的亲戚安排在关键岗位,工资还高。农民们就不愿意了,你坐在屋里打算盘,好处算精了,比我们这些扛柿饼的、跳秧歌的,挣得多,我们下力多,跟客人陪笑脸,还挣得少,这不公平。但是,会计出纳是技术岗位,人家多拿点,也合理,怎么说得清呢?”

  另一个老汉说到:“那要说会计出纳工钱多,那厨师算不是技术?是不是也得多拿?村里人嘛,有力出力,尽自己的能力,工钱,倒不应该区别太大了。这把好岗位都安排亲戚,搞有亲有疏的,肯定不长。”

  胡警官笑到:“莫说他不长,一年就垮了,老板与村民的投资,都没收回来。老板说,村民不感恩。村民说,老板赚了黑心钱。还有人向上面报,要求查账,更是笑人。”

  有人问:“查账,有没有搞假呢?”

  “那是个什么账啊,几乎是个乱记的流水账,收支都没分清,怎么算?不过,外面请过来查账的会计倒是个厉害的角色,他通过找大家估算,也得出大致的结论。就是账面上,老板并没有多大出入,即使有漏洞,也是小钱,估计主要是管理不严的原因。但村民们不买账,说老板照顾自家亲戚,找个不会记账的家伙当会计。更有村民说,这是村里没赚钱,如果赚了钱,怕才会贪污的,故意把账记乱,就是为今后贪污作准备,这就不好说了。”

  下面有人问:“那老板后来咋样了?”

  “人家搬到城里去了,说是这辈子再不回村了。你看看,一个村的乡党,弄成这样,不是因为钱?”

  而此时,一个老汉望着在另外一桌跟其他人谈天的村支书的背影说到:“我们村,要不是有他镇得住,莫说二蛋家保不住,我们这村的生意,也保不齐了。”

  冬子问到:“为什么叫镇得住?”

  “人嘛,不都是见钱眼开的。有客人给小费的,他也接,有客人丢了东西的,他也黑。钱不是大钱,把规矩和名声坏了咋整?咱们村忠厚,这才引得外面一个好声誉,才有好生意。支书在,这风就刹得住,因为,他没有私心。”

  原来,在刚开始办旅游时,村民们虽然经过了培训,但操作起来的随意性,把旅游搞得不太正规,村支书不怕得罪人,天天就批评,甚至在广播上点名。而大家却并不对支书的行为感到怨恨,因为,几十年来,他的人品,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至少村里的老人们,都认可他的为人。

  老人们说服不了后辈就用年龄压服,老人是家长,坐上席的,后生们,小媳妇们,也就服气了。

  把村民组织起来,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毕竟农业社会是一个自由散漫的社会,长期的小农思想,不是一天就能够去除的。光是把房屋修成一个风格,各家出钱不一样,就比较麻烦。这里面,要不是因为村支书因为威望受到老人们的支持,恐怕是行不通的。

  “你就说,二蛋回来看到的那棵柿子树,支书说不准砍,今天大家看到了嘛。”

  “就是两个长假客人们来了,就把村口这棵树当我们村里的标志呢,我们宣传册上,就是它的照片。游客喜欢在这柿子树下照相,尽管它结的柿子并不大。”

  几位老七嘴八舌,孙总此时说到:“年代感,自然美,这是不可多得的。”

  胡警官赶紧问到:“孙总,你详细说说?”

  大家都闭口不言,想听听这大城市来的大老板,最有见识的意见。

  “年代感,是说这树老。每个人对历史的感觉,是不是都是从山川林木开始的?人死了几茬,树活千秋,这就是年代感。而自然美,大家估计没注意到,这棵村口的大柿子树,如果挂满了红柿子,在水库倒影下,与这山色翠华混在一起,那就是一幅标准的陕西风格的油画风采,很上镜的。”

  “怪不得”一位老汉感叹到:“城里人才晓得城里人是怎么想的。”

  “其实,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孙总说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