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都市 > 人生一串 > 第一百一十八章 需求费效

人生一串 第一百一十八章 需求费效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12-30 01:40:21 来源:免费小说

  “这是在非洲,关于蚊帐的故事。”

  他一开口,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治疗疟疾有青蒿素,我们老祖宗的发明,但预防它,最容易改善的办法,就是使用蚊帐,对不对?”

  疟疾的传播途径是蚊子,如果睡觉用蚊帐,那就可以避免大部分的蚊虫叮咬。

  “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对比实验。分为三个组,一个组,免费发蚊帐;第二组,给一美元,发一顶蚊帐;第三组,交两美元发一顶。要知道,这个蚊帐的市场价格是十美元,所以,整体上,都是一种援助。”

  大家的担心就来了。如果是免费的,那么,有的人,有可能用蚊帐去网鱼,或者做婚纱裙子之类,不把它用在正途。

  听了大家的议论,费主任说到:“其实,你们的担心,我们也有。但是效果却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大家不管是哪一组的,拿到蚊帐后,并没有改变它的用途,没人拿它当鱼网或者婚纱,因为,每家只有一顶,必须把它用在最有用的地方,大家用它来防蚊,这在经济学上有个词。”

  下面有人说到,这是刚需,只有刚性需求,才可以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达到最大化。

  费医生承认了这一点,孙总也低声对冬子说到:“当一个商品成为必须品时,你是不管它的价格的,只要你承受得起。不可能因为粮食价格涨了,你就不吃饭。”

  这是经济学道理,想不到,理工专家们,早就熟知。

  “不仅如此,我们第二年还做了另外一个实验。我们将蚊帐的价格,提高到三美元,过去没领蚊帐的家庭,都要付出这么多钱拿一顶蚊帐。结果呢?”

  有人在下面猜,或许有人嫌贵,就不领了。

  “不对,大家还是很积极,毕竟比市场价便宜。更重要的是,他们看到了,别人使用蚊帐带来的好处,更加积极地来买。如此一来,还有一个效果,就是已经有蚊帐的家庭,更加珍惜蚊帐了,别说挪作它用,就是平常用来防蚊,都小心保存使用,不敢离火源太近。为什么,吃饭都比较困难的人,愿意拿出三美元来领这东西呢?”

  这个问题很好,因为下面的人,都没有答案。费主任说到:“我问过一个经济学家,他的结论是:需求,是可以创造出来的。比如大家在没有手机的时代,你满足于固定电话的通信联络,但一旦拥有过手机,你就离不了它。它以前不是刚需,而今天,是每个人的刚需,对不对?”

  坐冬子对面的通信专家,此时兴奋起来。

  但是他准备发言的**,被一件事情打断。出去接人的材料专家,已经带一个人回来了。此人长得不像是知识分子,倒像是一个农民工,因为他的皮肤比较黑,头发也稍微有些乱,穿一个长衬衫,卷起了袖管。而这里满座的人,基本上不是穿格子衫就是穿t恤运动衫,都是短袖的。

  最先给他打招呼的,却是刚才侃侃而谈的费主任。

  “陆处长,你怎么来了?”

  他俩握手拥抱的样子,像是多年没见的老友。面对大家疑惑的目光,费主任开口了:“这位省教育厅院士服务处的陆处长,也参加过联合国的教育扶贫项目,我们在印度时,还在一起工作过一个多月时间。”

  此时,有人玩笑到:“我努力一生,估计也得不到你的服务了啊?”

  “都有机会,都有机会。”处长对大家拱拱手,很江湖的样子,但笑容却是真诚的。

  数学家此时笑到:“你今天来,莫不是,我们中间,今后会产生院士?”

  大家哈哈大笑起来。毕竟,院士是科学工作者最高的荣誉性职位,也是本学科大牛的标志,是所有人向往的目标。

  一阵哈哈过去后,人数到齐,大家进入饭厅,进去后,冬子对那个大桌子吃了一惊。在个巨大的圆桌,中间一个玻璃转盘,正中间是一个大的插花盘,当然,菜不可能放在正中间,因为太远,你夹不到。这个桌子的走私,估计超过三米,而正中心的距离,你拿手去够,加上筷子,估计只有姚明才有可能夹到菜。

  这个桌子,可以供三十几个人围坐,这十几个坐下来,还相当宽松。

  这是典型的西北宴席,适合于这农家乐的整体氛围。阶乘了面食糕点以外,牛羊肉的做法,也是比较猛烈的,大块的肉,当然还有已经被分割到盘子里的,烤全羊。

  这里的烤全羊,完全没有以前吃的那种比较干的口感,滋滋地冒着热气,油水渗出来,让人垂涎欲滴。

  大家喝的却是红酒,据说是为了下午座谈有些精神。东主说,晚上才是喝白酒的时间。邻座的人低声对冬子说到:“他发了财,据说给学生的工程队当顾问,得了不少钱。毕竟,他是可以影响设计的人。”

  一般工程,如果按国家标准来核定利润,除了你偷工减料,利润率是不会超过15%的。但如果可以影响设计院,将设计标准定得更保守一些,那利润的增长,就大了去了。

  冬子问到:“这不是**吗?”

  “不是,那是青海那边的工程,如果不设计保守一些,高寒地区及暴雨风沙,会影响寿命。只不过设计保守,导致工程量增大。增大了分母,分子也就相应增大而已。这不算是**。况且,他当技术顾问是合格的,毕竟他亲身经历过青藏铁路工程,比这个,难多了。”

  利用技术挣钱,其实是对他多年研究与所学的回报,一般人,根本没这个资格。

  东主与大家敬酒寒暄过后,邀请陆处长说话。

  “我知道你们想改造一个时代,但我们今天正在改造时代,为什么不直接面对现实,非要写小说呢?”

  通信专家的意见,代表了大家的心声:“我们不是干这个工作的人,你跟费主任当然是。我们只是过一下想象的瘾,就当是认真在玩一个游戏。”

  这其实,也相当于孙总所说:换脑筋。

  “刚才费主任讲的他们那个实验,其实,我们在那个地方,同时还进行了第二种试验,结果与费主任他们的,高度相关。”

  开发计划署,是一个扶贫组织,这两拨人有交集是经常性的,但这两拨人的社会实验如此高度相关,也出乎大家意料。

  “我们知道,要隔绝贫困的代际传承,是最伟大的社会运动,不管你是穿越到唐宋还元明,你都要面对这件事。今天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这些。那么答案呢?宋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光就已经总结出来了:教育。”

  这位处长文科知识丰富些,毕竟是官员出身,长得像农民,但这正是他宏大叙事的基础。世界上最宏大的,莫过于田野了。

  “我们搞教育,得有依据。你们要过去搞工业化,教育绝对是一切的基础,如果不是教育,所谓再造,就是个笑话。评价教育,可从两个维度来进行。一个是教育时间,一个是教育效果。”

  这才是行家,比在座的人,要准确得多。可见,术业有专攻,不是说你聪明,懂一些科学,就可以准确把握了。

  “有国际组织统计,一个国家的公民教育,人均增加一年时间,gdp就增长30%,大家想想,这个致富的方式,是不是最稳定最快捷的?”

  大家以前不知道这个数据,只是凭个人感觉。当听到这个数据时,许多人惊奇地张开了嘴巴,发出了“喔”的赞叹或者怀疑的声音。

  “那么,知道增加教育时间这事,只是任务的开头,关键是如何增加。就像你们说要回去搞工业化,只是个想法,如何搞呢?哪个国家不想富裕呢?不想搞工业化呢?为什么搞成了的,只是少数国家呢?是他们没有聪明人吗?不对,主要是方法与条件。”

  这一段问话,其实很有说服力,空想不解决问题,只有实际在田间地头干的人,才能够找出办法来。佛教有一句话叫:说食不饱。我们的俗话说:不能画饼充饥。

  “我们在印度做了对比实验,把大家想象中的大部分因素都考虑进去了,目的,是想增加人们受教育的时间。既然教育对脱贫与进步的费效比如此之高,任何在这方面的有效投入,都是划得来的。”

  下面有人说,得有更多的老师,有的人说,得采取奖励的办法,像打疫苗一样。还有的人说得更直接,比如免除学费,比如捐赠图书,比如立法强制等。

  “我举例说明,因为因素办法太多,我举出其中四种办法,加以对比。我们选择一个地方,按当地学龄孩子的总人数,平均每名学生投入100美元的基数,分别投入四个方向,来看最后的效果。”

  又是一个双盲对比实验,这在医学上,尤其是药品临床效果实验上,最为常见。目前,这种办法,已经渗透到社会学研究中去了。

  “我先说,第一组,大家也知道,就是当地教育的缺乏,或者老师待遇的低下,导致学习上学率不高。这是大家有可能见到过的原因,或者说,老师素质不高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下降,等等。”

  冬子看到,孙总点了点头,他其实小时候,许多同学都遇到这种情况。只不过,他本人是千军万马,走了个独木桥,是个例外。

  “如果按学生人平100美元投入到老师的培训上,让老师更多一些,素质更高一些,所产生的效果是什么呢?数据显示,会让学生整体受教育的时间,延长1.7年。”

  用数据与事实说话时,除非你有证据说这数据是假的,一般你找不到逻辑漏洞。因为,取得实验数据的人,都是经过严格逻辑与科学思维训练的人。

  “第二种办法,就是给学生提供免费的午餐,并且减免费用,这是一种奖励的办法,也是大家刚才议论最多的办法。比如美国人在阿富汗就实验,为了让女孩读书,一个女孩入学,就给家庭奖励一袋面粉,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依据前面医生疫苗试验的结果,大家猜测,这个效果,应该是最好的,毕竟有便宜可占,节约家里的口粮。

  “结果当然比第一组好,每花100美元,可增加学生整体受教育时间2.8年。”

  虽然效果比第一个好,但结果还是让大家稍微失望,对于那些地方小学都无法普及的学生来说,增加这点时间,连初中毕业都没达到,是无法成为工业化的主力的。

  “但是,受到费医生他们的启发,我们与他们联合,发现了第三组数据。他们搞免疫的,我们也发现,印度那地方由于卫生条件及习惯的原因,学龄少年,因为寄生虫导致身体差,无法坚持学习的,有许多。我们统计了除虫与教育的关系,最后出来的结果,吓了我们一跳。”

  大家看了看费医生,费医生笑到:“我们也没想到。每花一百美元除虫,最后可以增加总体教育时间,这个按人数与时间相乘,得到的数据是28.6年。”

  这太恐怖了。假如100美元所达到的除虫药品可以供7个学完成驱除寄生虫,会导致每名学生,平均增加超过4年的教育时间。此时,大家明白,所为教育组与医疗组的高度相关性,就已经被证明了。

  “当然,我们还有其他办法”陆主任继续说到:“我们发现,许多家长不让孩子上学,其实是因为没有意识到教育对于致富的相关性。也就是说,让可以劳动挣钱的孩子,不劳动只读书,短期来看,在经济上是划不来的。”

  这其实是过去农村辍学的最主要原因,让一个初中没毕业的孩子出去挣钱打工,是一些家长的选择。要不是国家出台了义务教育法,恐怕这种事,还在发生。

  “人均出生人口的多少,与贫富高度相关。一般来说,家庭出生人口越多的地方,基本上越穷。越富的人,出生人口反而少些。这里有一个经济规律,就是中彩票规律。”

  经济规律是大家陌生的,中彩票的事是大家关注过的,所以,人人都听得仔细。

  “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生育了十个孩子,如果有一两个孩子读书比较好,那就让其他孩子不要读书了,专门劳动挣钱,让这一两个孩子努力读书,如果他们读书成才挣大钱了,就好比中了彩票,父母后半生的养老与医疗,就靠他们了。大家想想,只有20%的教育率,该是多么低?”

  冬子想了想,别说什么贫困人家。就是当年比较富裕的战国时期的苏秦家里,他只知道读书,在家里,就不如他哥哥早早种田,受人欢迎。

  “我们用统计数字,通过当地德高望重的人,教育家长们。哪怕读书成绩一般的人,从总体上讲,多受一年教育,工资就会在整体上,多出8%的收益,这是权威研究的结果,是可以通过观察来验证的。”

  如果这个结论是正确的话。如果多受4年大学教育,那就比一个普通高中生,平均工资会多20%。社会上整体平均下来,是符合冬子的观察的。而自己今天与小袁比,就是4年教育时间的差异,小袁得到的收入是他该得的,而冬子得到相似的收入,多少靠些运气。同样的高中毕业生,像冬子这样运气好的人,很稀少。而同样的大学毕业生,像小袁那样收入的人,很普遍。

  “所有人致富的心态都是一样的,只要让他们明白了利益在哪里,他们就会努力。这个组的成果是最大的,每花100美元的宣传教育,得到了40年教育时间增加的效果。”

  太令人吃惊了,要不是费主任在一边点头背书,大家还真不敢相信。假如这种教育花在10个孩子的家长上,得到的效果是,有10名学生,会多读4年书。这是费效比最好的一组,当然也是最应该推广的办法。

  冬子看见,一群高收入者,面对美味昂贵的烤全羊,喝着名贵的红酒,谈论远方的贫困,这是否很滑稽。但回头看了看孙总很有兴趣地在跟邻座讨论扶贫方式时,又仿佛明白了些什么。

  在座的这些中年人,在他们的少年时代,经历过贫困。今天的富足已经让他们的财务基本自由,但那贫困的记忆,将伴随他们一生。他们的父辈以及他们的少年时代,为贫困而战,而今天,仍然延续着这种战争,在世界的其他地方。

  我们发展太快了,以至于暴富过后,还来不及忘掉贫困。

  “第二个问题,是教育质量的问题。我们在印度那山区发现,影响教育质量的问题,大约有三个原因。一个是老师旷工,经常不来上课。这在我们国家很少发生,因为我们几千年的历史,就是尊师重教的历史。而在印度,甚至在非洲美洲,都有这种现象。”

  自从孔子后,老师的社会地位与自尊心是相匹配的,对得起学生的信任。这是我们宝贵的历史财富,也很独特。

  “我们就采取打卡考勤的方式,保证了老师的出勤率,也算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种办法。当然,还有第二种因素,就是老师质量不高,在我们国家过去,也是常见的。比如正规培训的老师少,教育与实验设备缺乏。”

  此时冬子下意识地看了看孙总,发现他听得真是入神。

  “这个好办,我们已经有经验,就是动员大学生支教,或者请城里老师定期到乡村任教,不光是带学生,也让同学校的老师,提高水平。”

  我们对此,早就有一套制度,通过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倾斜,缓解这个问题。

  “第三个因素,就是书本及课外读物的缺乏,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这个,在座的,估计都给希望工程捐过书本和文具,对不对?”

  在座的,有人还声称,他每年都要拿出万元以上,购买大量读物与文具,捐赠给山区小学,回馈社会。

  “这个办法,我们在国内实行得很好,但在印度不行。”陆处长说到:“我们捐赠的一年级读物,他们有的五年级的学生都读不了。这是因为他们特殊的语言环境。”

  有几个去过印度的,或者对它有了解的在下面说到。印度是一个多语系多民族的国家。普通山区人,都是说当地语言的,但学校的课本及读物,都是英语,因为英语才是印度的官方语言,英国殖民时留下的产物。让一个从来没说过英语的人,来读英语的书籍,这个障碍太大了。

  从此,我们为自己的语言而骄傲。我们读的书,正是我们自己说的话。况且,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知识,我们都可以读懂或听懂,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财产。

  说大一点,这叫:文化自信。

  在下面的论述中,冬子才明白,文化传承的史诗般意义。全世界,只有中国人,保留着远古的文字,从而,那些远古的知识积累,才成为我们后代的财富。

  一代又一代尊师重教的传统,通过科举这种制度加以官方的强化,通过对孔子的尊崇得到认同,导致,我们的知识,从来没有失去其传承体系,得以在世界无数的冲击与变化之中,保留了下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汉字这种象形文字,能够使用到今天,就像生物学上,大熊猫躲过特种大灭绝,成为今天的国宝一样,是极为罕见的存在。

  “所以,我们对当地教育系统提出建议。对这些地方,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是,提高阅读能力。只有他们先能够读懂最简单的书籍,才谈得上教育质量的提高。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任何一个印度知识分子,至少是掌握两种以上语言的人。一种是他们的母语,另一种是英语。”

  火药专家的声音很大,估计是性格使然,或许是喝了些酒。他大声说到:“是不是,总有股子咖喱味?”

  地方口音不值得嘲笑,比如南方人说普通话。大家迅速把话题转移到喝酒上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