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在春秋不当王 > 第413、414章 邓析的是非之辩

我在春秋不当王 第413、414章 邓析的是非之辩

作者:羲和晨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30 02:09:08 来源:88小说

叶戌又叩了几声门,随后又喊话道:

“叶公来此,特来拜见先生!”

里面依旧是安静异常,叶戌回头看了一眼李然和孙武,只是颇为无奈的摇了摇头。

孙武见状,则亦是朗声道:

“不才孙武,枉置叶邑县公之职,今日特来拜访,还望先生能不吝赐教,武不胜感激!”

孙武亦是放低了姿态,却依旧是没有得到回应,这时李然却道:

“不必如此客套,此人看来也不过如此,只敢在屋里或者事前说些大话,真的事到临头,反倒是不敢露面了。此人能耐,亦不过尔尔,咱们且回吧!”

李然这很明显是激将之法,而这门,未过多久竟真的开了。只见是一名小童前来相迎,却亦是极为倨傲的回道:

“先生已知晓,此刻正在院中候着。”

众人面面相觑,随后便跟着小童进了门。只见此时院门也是大开着,李然三人又对视一眼,就走了进去。

进得院门,但见门口却正躺着一人,此人一副不修边幅,邋里邋遢的模样,却是将李然三人堵在了门口。

看这样子就是无有好意。

叶戌见状,便忍不住说道:

“邓析,你对我无礼倒也罢了,你可知道这两位是谁?”

原来,此人正是邓析。只见他听得叶戌如此问,却依旧是一副懒洋洋的样子,并是漫不经心的回道:

“呵,方才不是已经自报尊名了么?若非叶公亲来,某又如何会在此相待?”

“哼!既然知道,为何还这般无礼傲慢?目中无人?”

邓析嬉言道:

“昔日面见子产大夫之时,某尚且如此,又况他人?你们若是真心求学,那么就要有一副求学的态度,谦逊一些才好。若是并非真心求学,那析又何必是以礼相待?”

李然微微一笑,泰然自若。

“久闻邓先生之大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先生这份傲气,亦是世间少有,难怪子产大夫亦会因足下而头疼不已啊!”

邓析闻言,就立刻是回转过身,并是盘腿坐起,甚是得意的言道:

“呵呵,区区不才,有辱尊耳。不过,析与子产此前的这一番争斗,析亦是颇以为傲的!只是可惜他也并非是容人之人,还是依着自己地位尊崇,将析给赶了出来!”

叶戌听他如此毁谤世人皆以为贤的子产大夫,便是直言道:

“你这般胡作非为,搞得郑邑内的人个个都变得是非不分,这岂非是詈夷为跖?若不将你驱离了,只怕是迟早要引的郑国大乱不可啊!”

邓析面对叶戌的指责,却是直接嗤笑一声,不禁反问道:

“呵呵,邑宰大人此言谬矣!”

“要说这是非曲直,谁又能说得准呢?”

叶戌一怔,随口说道:

“以律为根,以礼为据,以常为本,以纲为基,是非曲直,自有公论!”

邓析顿时哈哈大笑,极为不屑的说道:

“自有公论?那么谁为公?公又如何能确保自己为公呢?析且问你,这世上的一些事情,有正义的,也有非正义的,是否如此?”

“那是自然,世上是非两立,有是便有非!”

邓析本来是半躺着的,这时候坐了起来。

“虚伪、欺骗、盗窃、奴役,这些是正义还是非正义的?!”

叶戌不明白邓析为何要这样问,却还是是勉强回答道:

“当然是非正义的,这还用说吗?”

邓析意味深长的笑了笑。

“好,析再问你,汤灭夏桀,武王灭纣,并奴役他们的百姓,此为正义还是非正义?”

“正义!……”

“那么,在灭夏桀和商纣之前,拿走他们的财物或者用策略欺骗了他们,是否正义?”

“正义……”

“若是一个将军带兵打仗,但是士气低落,军阵混乱,他告诉士兵们援兵马上就到,其实呢?这就是一句欺骗之言,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援兵。却最终让士兵们摆脱沮丧,并一鼓作气取得了胜利,这样的‘谎言’邑宰大人又觉得如何?”

“不得不说,这也是正义的。”

“若是一小儿生病,却不肯吃药,其父欺骗他这药是好吃的,并让孩子接受,或者用蜜水临时换掉以欺骗,从而用良药救了孩子的命,何如?”

“这必须是对的。”

“若你的一个朋友陷入了极度的疯狂之中,有自裁的倾向,而你偷走了他的剑以防他自杀,这种算不算得偷盗行为呢?”

叶戌擦拭了一下额头上的冷汗,李然和孙武饶有兴趣的看着这一幕,觉得这个邓析果然是诡辩鬼才,让人无可辩驳。

“这虽是偷窃,却也是理所应当的。”

邓析双手微微朝上,撩起衣袖。

“析再问,究竟是一个自愿违反正义的人不正义,还是不自愿违反正义的人不正义?”

“还有,阁下方才说起‘詈夷为跖’,那析倒觉得奇怪,要说这武王伐纣既然是正义的,那么反对此事的伯夷,叔齐为何也是正义的呢?这岂不自相矛盾?既如此,那‘詈夷为跖’又有什么问题呢?”

“詈夷为跖”是指将伯夷责骂为盗跖,比喻颠倒黑白,诬蔑好人。

这伯夷和叔齐二兄弟,当年拉住其弟周武王的马缰劝谏其不可以臣弑君,姜尚却最终放他们而去,而他们二人就此立誓不食周粟,直至活活饿死。

所以,夷、齐二人如此的知礼守义,以致于当时没有人说他们这是不对的。

而周王伐纣也是天命所归,民心所向,那自然也是正义的。

所以,这种矛盾,就难免是让人们的是非观有些混乱。

“戌已经对自己的回答丧失了信心,不知道该如何回复先生了……”

邓析听罢,知道自己又把一个人的脑子给搞混了,于是不由自鸣得意的大笑了起来。

这时,一旁的孙武显然还有些不服,便是出言辩驳道:

“先生,夷、齐二人尊父命而弃君位,此为大孝,又因文王初丧,劝武王不动干戈,这也是为孝。如此大孝之人,自然是正义的。至于你说的伐纣,实乃顺应天命,纵是非礼之举,却也是天命所归,无需争辩的!”

邓析斜眸看了一眼孙武,打量了一番其装扮,便是立刻猜出了孙武的身份。

“哦?如此看来,想必叶公对于是非对错,亦是有自己的见解?”

“当然!小者如‘有债照还’、‘利是害非’、大者如‘大公无私’,这些难道不是君子之义?!”

邓析呵呵笑了起来,仿佛是听到什么笑话一般,迟迟停不下来。

孙武多少有些恼怒,但还是忍了下来,他向来稳重,也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

“敢问叶公,若叶公借了朋友一把剑,而这位仁兄即将疯癫而欲杀人,所以执意要叶公还剑,那敢问叶公此时究竟是还呢?还是不还呢?至于‘利是害非’,又何以知道自己利的便为是?而害的便是非呢?”

“至于‘大公无私’……呵呵,那更是无稽之谈!正所谓‘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是非无穷。’世间又有何人能兼顾得了天下所有人的是非呢?”

“君主们所自认为的大公,当真是大公吗?那若是制作了对民众不利的律法,而民众还要按照这个去执行,那是否是正义的呢?他们若是本身就没有搞清楚究竟何为‘大公’,那‘无私’又该从何说起呢?”

——

第414章_两可学说

邓析的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陷入了深思,是非曲直,确实本就难有定论,而且站在不同的角度,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就在这个时候,只见门口处又来了一群披麻戴孝的人,看到院门大开,便当即是涌了进来。

当先的乃是一名孝子,只见他跪拜在地,请愿道:

“先生,眼下有一件难事。大家都说先生极有智慧,所以还请先生能指点迷津!”

邓析将李然等人放在一边,起身将那个孝子拖拽起来:

“有什么话只管说来,何必行此大礼?”

原来,这家人是淹死了人,却被另一家捞去了尸身。这家人自然是要前往求尸,岂料捞到尸身的人却漫天要价。他们固然亦是家庭殷实,但也觉得有些受不了这个价码。

邓析听完,却是玩世不恭的一笑置之:

“你们为何着急?得到尸身的人,难道他们还能卖给别人吗?迟早不还是要赊给你们?”

这家人听到这话,顿时恍然大悟,纷纷道谢,感恩戴德的离去。

待他们刚走不久,却又有一批人是涌了进来,原来却是捡到尸身的那一家子。他们听闻了邓析是给那一家子是出了主意,便是特意前来兴师问罪来的!

而邓析见状,却又是笑道:

“你们也可宽心,他们又无有别处可以买到,既是无可替代的,那总归还是要来找你们的!”

这一帮人一听,亦是茅塞顿开,对邓析千恩万谢之后,这才离开。

邓析以这一番诡辩之术断桉,却是让目睹这一切的众人均是目瞪口呆,也不由得信服。

李然随后开口道:

“先生这个处理办法,看似不作为,实则是站在双方的利益而说,最终谁都会沉不住气,并以此做出让步,实在是高妙得很啊!”

邓析闻言,便是起了身,并来到李然的面前,将其再次是上下细细端详了一番。

只因他见叶公对此人一直亦是景礼有加,故而也据此是猜出了李然的身份来:

“一直不曾互通大名,足下莫非便是名扬天下的李然李子明?”

李然客客气气的说道:

“名扬天下不敢当,不才确是李然。”

邓析点了点头:

“既然是子明先生,那么析便再贻笑大方说几句,还望先生赐教,析始终认为,‘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这虽然容易被人说为我邓析是非不分,颠倒黑白!但世人又有几人知道能懂析之心意?!”

李然拱起双手,作揖后是彬彬有礼的回道:

“还请先生详言之。”

“正如周王伐纣,周王无罪,伯夷叔齐亦无错!只不过是站的角度不同。而看待问题的是非就会不同,这便是世间所存在的真实。只不过,素来无人去辨明,故而于道统之上有所疏忽罢了。”

“既然,以是为非,以非为皆为常理,那么又岂能避重就轻呢?所以,务必要重视此事方可啊!”

李然闻言,不由心悦诚服道:

“先生所言极是!”

“然而现在的君主,对同与不同的差别已没有了辨别能力,根本就定不了是非对错。于是,就造成了天底下的人皆是黑白不分,清浊难理的局面。这种情况其实已经很久了。”

“不诚心闻所未闻,不诚心见所未见,不用心去谋划,又如何能达到预期?不用智慧思虑,就不能防患于未然。”

“所以作为君主,若心思缜密,料事如神,则臣下之人皆无贪腐之心。若其君只知道把民众的耳目给掩塞住,总是用一套极为简明的逻辑去武断是非,那么民众终将会因为恐慌而震怒!”

(异同之不可别,是非之不可定,白黑之不可分,清浊之不可理,久矣!诚听能闻于无声,视能见于无形,计能规于未兆,虑能防于未然,斯无他也。不以耳听,则通于无声矣!不以目视,则照于无形矣!不以心计,则达于无兆矣!不以知虑,则合于未然矣!君者,思于匿影,群下无私,掩目塞耳万民恐震。——邓析《无厚篇》。)

李然闻言,不无由衷的叹道:

“听君一席话,胜活十载!先生真乃大才啊!”

而邓析则是继续说道:

“循名责实,君之事也;奉法宣令,臣之职也。下不得自擅,上操其柄而不理者,未之有也。君有三累,臣有四责。何谓三累?惟亲所信,一累;以名取士,二累;近故亲疏,三累。何谓四责?受重赏而无功,工责;居大位而不治,二责;理官而不平,三责;御军阵而奔北,四责。君无三累,臣无四责,可以安国。”

这些话的意思是,按照法律条文落实责任,这是君主应该做的事情,奉行法律是臣子的职责,臣子不得乱来,君有三种拖累,臣子则是有四种失责。

三种拖累其一唯亲信是听,其二以虚名取士,其三为近故亲疏。

四种失责则是,一是无功受赏,二是尸位素餐,三是处事不平,四是玩忽职守。

如果国君没有这三种拖累,臣子没有这四种失责,国家自然也就安然了。

李然听完这些话,更加断定此人实在是一位不世出的高人,不禁深鞠一躬言道:

“先生如此大才,何不出山一展宏愿?叶邑虽小,却也犹藏万家之室,足够先生能有所作为!”

邓析却不由笑道:

“子明先生当真愿意请在下出山?不嫌在下曾是坏了子产大夫的名声?”

看来邓析对于李然和子产大夫的交情,亦是略知一二的。

“唯才是举,先生在郑国所为,于此又有何妨?且若真是依着子产大夫的心性,他若真觉得先生乃是一祸乱之人,恐怕早已是留不得先生了!”

世人一直流传邓析是被子产大夫所杀,这其实是一处谬误。

其实,子产也同样认为“礼”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

就这一点而言,子产和邓析本就是相符的。

而且,子产向来是有容人之量的,早年的“不毁乡校”便是实证!

(另根据《左传》所载,邓析也确实并非为子产所杀,而是后来被郑国的另一名执政卿驷颛所杀,而《吕氏春秋》中言及邓析是被子产所杀,应是谬误。)

“而如今叶邑情形和郑邑相彷,但也有些许不同之处,此正是先生大用之时,还望先生莫要推辞!”

邓析闻言,不由是哈哈大笑起来:

“哈哈哈,既如此……来人,将我的竹刑拿来!”

闻言,只见家中的小童是推着一辆独轮车走了出来。

“析在郑国不得志,但确如子明先生所言,子产大夫能留下析的一条性命,且并未将此《竹刑》尽毁,也许多少是怜惜析身上还有那么一点可用之才,这才手下留情的。今日,承蒙子明先生如此看重,析若是无动于衷,恐怕有不识好歹之嫌。”

“这一车的《竹刑》,乃析毕生之所学,还望子明先生能够笑纳!”

wap.

/90//.html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