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们的1654 > 第724章

我们的1654 第724章

作者:小样有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6 13:54:51 来源:免费小说

  “喂,你说你们男人怎么都这样啊,是不是觉得不搞个三妻四妾心里就憋得慌?”姜雪一边给bbs里论战,一边揶揄身边假装备课的范伟业老师。

  “请不要带‘们’字”小范老师不屑地说“你这是想一棍子都打死吧?再说你看我像那样的人么?!”

  “切,嘴里不说不代表心里不那么想”姜雪很不屑范伟业的回答,她心里明白的很“你们这些男人呐,都是下半身思考的动物”。

  这回轮到小范老师不乐意了“我说姜雪老师,你才多大啊,搞的跟什么都看透了似的,再说了,你现在还是个小姑娘呢,瞎琢磨男人干嘛?”

  “谁瞎琢磨了,我说的是事实。”姜雪在和一个发了标题为《一夫多妻是基因的选择》的家伙论战,“发帖人竟然用化名,真没种,想搞后宫还不敢明着说”

  “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力,哪怕他的观点不一定符合其他人的价值观”小范老师少有的用正经的语气和姜雪讨论着。“再说了,他可能也怕招惹到咱们汉唐集团的那些女士们吧,或者说是女生们。”小范老师自顾自地耸了耸肩肩膀,也不管姜雪是不是能看到他的动作。

  “虚伪”姜雪敲完最后一个字,就蹦出来这么个词。回头瞟了范伟业一眼,又转过身子默不作声地从头到脚盯着他看了一个遍,直看得小范老师浑身起鸡皮疙瘩。然后才慢悠悠冒出来一句让范伟业莫名其妙的话“图样图森破,萨姆泰姆那义务。”

  两个年轻人的争论,虽然告一段落,但bbs里却依旧讨论的不亦乐乎,且有愈燃愈烈的趋势,直到管理员锁了那个帖子,总共码了2000多楼。甚至连平时话不多的武大鹏董事长也不得不专门发帖子来解释这个问题,但是依旧顾左右而言他,只是提到了应该制定一部婚姻法,解决家庭的问题——在那边的世界里,第一部民法就是婚姻法——以人性化的法制规章解决汉唐集团的种种问题等等,简而言之,一切按照规定办事。

  于是顺理成章地,楼歪了,变成了讨论如何建造一个法制的汉唐集团,宪法、民法、刑法不一而足。但是问题来了,立法程序等一切问题的根源都在于法从哪来,法到哪去,法是什么这样的定位。随着讨论的愈加激烈,这样的根源性问题反而被大家有意识的忽视了。

  朴七月小姐是杨友行杨大人未过门的媳妇这件事,在赤嵌小学里没两天就传了个遍。八卦这东西,你懂的。有说是朴家想跟穿越集团攀亲戚的,有的说是杨大人早就中意上了朴家小姐,还有的说本来是看上王家和朴家两家的小姐了,可惜王家小姐去年就嫁了人了,不然杨大人便可以尽享齐人之福云云。

  起初杨秘书还费费口舌在网上跟穿越众们打打嘴仗,大家统统表示“理解理解,你不用解释。”跟身边的保安队员解释了几次,而这些明人们基本都是一副“杨大人,好样的,老爷们就该这样”的表情。如是三番,杨秘书也进化到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地步了。不仅懒得解释,反而坦然地开始面对和朴小姐“订婚”的事实,或者说总是恰好遇见放学归来的朴小姐。赤嵌城就这么大,他上班,朴小姐上学,他下班,朴小姐下学,走的是同一条路,时间还那么巧的一致。

  后来成为杨夫人的朴小姐回忆说最开始他们聊的最多的还是各自家里的历史。杨秘书开始总是一套官样文章,南极洲大城什么的,女人不好如何如何。但朴小姐的倒是对自己的家史倒很是有兴趣给他说,而朴家在台湾的奋斗史和朴、王两家的渊源也都是从那时开始的。

  话说朴小姐祖父朴六同志当年的小舢板就是被王里正家的商船救起的。于是乎为了报恩,也为了混口饭吃,朴六义无返顾地地投入到为王家商队的服务中去。但是作为一个曾经的官奴,朴六的语言文字水平仅限于听得懂朝鲜语和小部分汉语。世宗大王创造朝鲜语的本意之一原本是为了让人民更简单地掌握语言文字,但是他这种另辟蹊径的做法,显然使得朝鲜人不得不同时学习汉语和朝鲜语两种语言。不会汉语,显然是不行的:所有政府的行文官话和文章书籍基本都是用汉语书写的,与明朝的交往也全都是使用的汉语和汉字;不会朝鲜语,不仅有违祖训,并且奴隶和百姓说的话就听不大懂了,收税、训斥、派活儿鸡同鸭讲总不能总是拿皮鞭交流吧,真是纠结。

  文盲水平的朴六于是主动连说带比划终于为自己讨来了一个工作,老本行,打渔。台湾近海渔场众多,打渔虽然辛苦,也算是有了温饱,直到有一天幸运光环再一次笼罩在朴六的脑门上。那是一个阴雨天,渔获不是很多,朴六的渔船打算收网回港,结果捞起了块近二尺左右,大腿粗细的灰白色石蜡块。这样子奇怪石蜡块摸起来略硬,用指甲刮擦后,散发出夹杂着甜香味的腥臭气。而就是这奇怪的气味让朴六他们没轻易地扔掉这块破“石蜡”

  “龙涎香!”王家老爷果然慧眼识珠。朴六怀抱着这块“石蜡”在其他船工的簇拥下跟着管家送到王老爷的手中时,王老爷简直惊呆了。话说这龙涎香多出于中东、南亚、东南亚一带,在中国海岸也偶有拾获但数量稀少,自古就是最珍贵的香料,而在台湾海峡附近能捡到如此大块的龙涎香更实属罕见。王家老爷惊喜之余对这块香的来源却很不确定,毕竟对岸就是福、漳、泉诸港,往来海上多有香料贸易和走私贸易,若是哪家运载香料的海商遇到海盗劫掠或者风暴沉没,这香可就流落大海也未可知啊。

  书友同人 第四章 石岗村的故事

  vip作者:猫爷爷

  不过捡到碗里就是菜,王老爷笑纳了这块价值不菲的龙涎香,然后奖赏了朴六和其他船工颇为厚重的赏钱,足够他们买房置地娶妻生子,并且还有富余。从此以后渔民朴六就成为了地主朴六,不仅娶了媳妇,还置办了大片的田地。至于那块香后来怎么样了,朴六也不清楚,但是直到五六年后,才见着王老爷翻新祠堂,扩院增屋,开办了私塾,还选上了里长。后来朴六想明白了,当年他捡到的香很可能确是别家失落的,海商王老爷的信息来源广泛,他这般举措乃是避嫌之举啊。高,实在是高。

  朴六其实手里还有香——两块鸡蛋大小的香,是从大“石蜡”上掉落的碎块,被他顺手揣到了口袋里。但是朴六知道,这个东西还是不拿出来为好,毕竟让恩公知道自己私藏,不仅于人不诚,于己也不义。朴六一生共娶了一房正妻两房妾室,共生养儿女六人,朴初八在五兄妹中排行老三,但是嫡长子,所以在朴六归西后继承了家业,同时继承了朴六的一个金丝楠木匣子,内有香两枚,已被摩挲的珠圆玉润,看不出了棱角。

  王梧桐是王老爷的小儿子,也是唯一的儿子。上边两个姐姐早已嫁到外村。王家的家教继承了客家人的一贯严谨作风,耕读农商均有涉及,王梧桐从小便被按照经商的路子定向培养。朴初八比王梧桐王里正小一岁,虽然父亲朴六已是石岗村的小地主,但依旧被送往王家做了王家独苗的陪读。搞好人际关系要从孩子下手,这条真理屡试不爽。至此朴、王两家关系便更加亲近起来。自打认识起,朴初八就是王梧桐的小跟班,一起撒尿和泥、追鸡逐狗,活生生的小少爷和狗腿子的典型,这样的快活日子一直到进了私塾才戛然而止。

  私塾先生就是当时还被称为孙秀才的孙敬章,刚随王家的商船从大陆来到台湾岛。孙先生祖籍安徽滁州,天启初年考中秀才,但因家贫国乱无以为生。无奈中,孙秀才被乡里推荐了熟识的茶社当上了账房学徒,勉强果腹。几年后孙秀才学成出师却拜别了老东家,出门游历。南京城的暮气沉沉、淮扬苏杭饿殍遍野、舟山群岛的海匪渔霸、台州沿海的倭寇横行,直到来到福州、漳泉等地,才显现出些商贸交易的生气与繁华,也让孙秀才见识到了与家乡与大明其他地方不太一样的世界。

  无奈也罢,决心也罢,囊中空空的孙秀才毛遂自荐加入了一家王姓商行,半年后被推荐给了族里在台湾的本家王老爷的商队,于是便开始了两岸奔波的日子。孙秀才因有账房经验,没几年便受到王老爷的重用,从随船账房升迁到“台湾分公司”,管起了台湾这边糖蔗和稻米的生意,后来才学甚佳且涉猎广博,被王里正拜做先生教授乡里的孩子,主要是王老爷宝贝儿子,的学习。

  天启五年(1626年),红毛人占福尔摩沙西南部,筑热兰遮城,后又拟筑赤嵌楼,但只刚刚开工打了地基,便被汉唐集团搞定了。当年红毛人以热兰遮城为基地,管辖地辐射周边百十里,明人或土著皆为其所征服。王老爷的生意也是从那一天起开始急剧恶化,没过两年大病一场,将生意交给了儿子王梧桐,王少爷也从此变成了新一任王老爷。

  红毛人在热兰遮附件地区实行的结首制,小王老爷因家大业大,自然也就成为了王结首。虽没有副结首这么一说,但是朴初八也继续当着他的狗腿子,跟着王老爷在石岗村一带替红毛人催租催糖,顺便入股了王老爷的商队,背地里走私些货物往明大陆交易——实际上更多的还是与海峡中的“海匪”做勾当,卖些个稻米咸肉鹿皮鹿筋,替他们销赃买货什么的,因此过的也算是有滋有味,虽低红毛人一等,但逐渐在本地也算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了。

  红毛人占领台南的头几年,石岗村周边乡里也曾有过揭竿而起组团刷红毛的事情,但是石岗村因距离热兰遮城太近,所以唯恐殃及池鱼,因此十分低调,尤其是怕被原住民或者暴徒趁火打劫,于是对武装反抗红毛人的事情更加忌惮,顶多是私下里让远方的下人送了些稻米碎银充作义军军饷,但人力是一个都不出的,小心驶得万年船,王老爷驾驶的一手好船。

  王家的生意虽不如往日,但当年老王老爷也曾是做过大买卖的,就譬如王家的船队也曾与其他商会一起结伴跑船,最北边做到过渤海、辽东、朝鲜的贸易,用丝绸、蔗糖换得高丽参、东珠等物,再转运南方或转卖给同族的远洋船队,岁入甚丰。但自从崇祯九年(1636年),鞑子在辽东称帝,号大清,这王家就逐渐减少了与北地的生意,钱这东西挺好,但是得留着命花,谁知道那鞑子是不是诚信给你海商做生意啊?不过小王老爷总结当时的原因是:“吾虽为商贾逐利,亦求忠孝礼义。怎能学那晋商,不重汉人之存亡,只顾一家之私,图小利而忘大义。”咱王家不能学那山西的晋商,吃着大明的米粮,出卖那盐铁给鞑子,资敌以求富贵,反过来屠杀了咱汉人的江山!

  再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听南归的船队带回来的消息,北京城被李闯王的大顺军给占了,崇祯皇帝自缢殉国,王里正携全家老少和乡里乡亲在海边面北长跪不起,“或嚎啕不止,泪洒满襟。或恸哭啜泣,如丧考妣。”而王老爷只是老泪横流,面朝北重重扣了九下首,凝视远方再无半点声音。

  朴七月每次回忆到这里,眼泪都是止不住的往下滚。当时虽然年幼,但已知道这是出了大事,曾经的大明已亡,悬居海外的他们更是有家无国了。她还知道,为了资助南明朝廷,家父还曾随王里正捐献过几千石稻米,数百贯银钱,虽杯水车薪亦表拳拳爱国之心。只是几年过去,朝廷且战且退让,糜烂数千里,而鞑子却占据了天下十之八七,复国已几无希望。

  书友同人 第五章 朴二娘上学记

  vip作者:猫爷爷

  朴七月小姐来到赤嵌小学已有半月时间。赤嵌小学课程种类繁多,文理兼备并且还开办有工科。但只有小学一、二年级是男女混班的,只教授识字和拼音,以及“阿拉伯”数字。按照杨友行秘书的规划,朴小姐是应该从一年级开始读起,先学从左至右读书、翻页,再学汉语拼音,然后是简化字和简单的阿拉伯数字及加减乘除运算。然后直接蹦到三年级。

  赤嵌小学的三四五这三个年级的女生实际上只有一个大班。究其原因,一来女子十五六岁很多都已婚配,家里不让出来上学,二来是未婚的与朴小姐年龄相仿且受过教育的女生着实不多。

  高年级的课程不仅有讲授现代文学和四书五经的语文课,也有历史地理等课程。语文课上的现代文学教学曾经让汉唐集团的人们很头疼。现代白话文,无论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抑或散文,其语言结构和语素成分还有标点符号,都与古文相差甚远。尤其是汉唐集团大力推行简体字教学,以至于办学伊始,就有各地的私塾先生背地里斥之为“繁言冗语”、“文意直白但了无意境”、“毁文灭字”诸如此类。其实从古至今,中国人说的白话和写的文字,都是不太照的。口说的话,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向现代白话靠拢,任何一个稍有古文功底的现代人看西厢记、西游记、红楼梦等著作的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更别说老百姓见面打招呼什么的,绝对不会那么严格的之乎者也的。而语言一旦书写成文字,嗟吁咿呀、之乎者也,炼字锻句,绝对的一板一眼文绉绉的样子。对此,汉唐集团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意见,只能边教学,边摸索。

  赤嵌小学的课本不仅书本纸张既白且韧,更是印刷精美,并且图文并茂,尤其是部分人像画堪称惟妙惟肖怕是京城里的画匠也不一定能将插画描绘的如此精妙。历史课的课程上至盘古开天辟地,下至满清入关前夕。按照要求汉唐集团只允许老师们讲授到满清入关的历史,绝对不允许“预言”历史,所以老师们在备课的时候经常想引借一些诗词都得先搜索搜索数据库,避免又错引了后世的诗词佳句变成自己的“原创”。

  而地理课则几乎面面俱到,什么金银铜铁,什么蚕桑丝麻,什么五大水系,什么季风信风。地理课实际上还包含有自然课,天文地理人文风物,无所不包,所以学生们都十分爱听。朴小姐也是地理课的忠实拥趸,越是上课,越觉得天外更有天,世界之广大。赤嵌小学里教书的先生都是汉唐集团的劳动者们客串的,汉唐集团非正式的要求喊做老师,但实际上所有的老师都不介意学生们管他们是喊先生还是老师,都会点头答应。这让在私塾里挨过戒尺的朴二娘甚是意外。

  要知道孙先生打那帮小子们手心了可有意思了,边打还边在口中念叨,学生挨一下戒尺还要大声地复述“一尺要记父母恩,省吃俭用养书生。二尺要记圣贤言,时而学习不能闲。三尺要记忠君父,忠孝礼义常思顾。四尺什么什么的”,朴二娘也记不清楚了。这几年孙先生年纪渐长,也越来越少打他们的手心,更多的是唠唠叨叨的说啊说啊,这老头倒是比从前更加可爱了。

  明人们曾经称呼这些南极洲大城来的人为汉唐集团,但是未免拗口,便溯其根源,称之为南极人。结果这个称呼立刻被汉唐集团的人驳斥了。搞笑是吧,还北极绒、太空被呢,谁特么这么乱喊的,站出来,拉出去,打屁股!其实为了称呼的问题,穿越众们也是争论过的。

  “元老,元老院,罗马,凯撒”这是贵族元老院制,汉唐集团里有不少支持者,“作为贵族元老……嗯……为毛还成天累死累活的,没道理啊!”。

  “议员,上议院,下议院,大不列颠”这个是两院制,年轻人们叽叽喳喳讨论谁上谁下的问题,一会儿就跑题了。

  “议员,参议院、众议院,大美利坚”,众人普遍觉得靠谱,但是问题出来了,“这还得弄俩党派互相掐架,然后再闹个总统出来才对吧,咱还没党派吧?选谁好呢?”

  “代表,人大,政协”这个是人民*制,其实本质上还是很科学的,也有不少人觉得要是认真执行的话应该靠谱,咱也过过“代表”的瘾。

  “懒鬼,赶紧爬起来干活!”……这个是北部矿区某人提出的契约奴隶制,好吧,还是有不少人支持来着。咱也堕落成奴隶主了啊喂!

  总的来说,众人讨论的气氛十分热烈,甚至有几个好事的家伙还在推演不同的身份、制度的演进和执政手段,这让董事会的几人也觉得有些兴趣。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汉唐集团也还只是一个股份制合作企业。每一个穿越者,都是一个股东。所有人在为自己工作,所有人也在为所有人工作。所谓的政体、代称这得到建国了才能真正确定,而建国的事情,似乎还有些早呐。

  杨友行秘书曾在bbs里发过一个调查,关于你心目中的理想国。选项有若干种,但选择最多的只有那么集中,还有一栏“不清楚”也是排名考前的一个选择。

  并列第一的是争霸天下万邦来朝和自由民主法治,好吧,这俩其实也不冲突——对外争霸,对内民主,典型的民粹*啊!。

  因为离的近,农业基地的穿越众们经常被安排去赤嵌小学里代课。没错,大家都是代课老师,都不是正式工,不享受公务猿待遇,甚至,实际上没有哪怕一分钱的代课费。

  杨友行秘书也曾在这里代过课,语文。杨秘书只教授现代文学,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白话文。小学一二年级的课程基本是两位小朋友老师包圆,杨秘书很为自己能不用去教拼音而感到高兴。语文课教材的选题曾让杨秘书头疼了一阵,也不知道那俩毛孩子教出来的二年级学生能认识多少字,后来多亏郝刚校长发话了“小学三年级,只要读的懂400字的文章然后期末考试能写200字的读后感就算优秀。”

  赤嵌小学成立伊始也只开办了三个年级,而三年级实际上是临时开办的班级——毕竟周边乡里有不少十四五岁的孩子是读过私塾的,不仅识字不少,还懂得很多古文学,再让他们上一二年级,不免轻视了,再说只要补补拼音课,基本读白话文不会有多大问题——所以没有教材。

  于是感觉so-easy的杨秘书就从数据库里连文带图的拷贝了几篇人教版的三年级课文,然后又从小学生课外读物中挑挑拣拣,印了几十页书来充数。其中有一篇文章名为《不懂就要问》,说的是*先生小时候读私塾的故事,杨秘书觉得文章贴近时代背/景,有私塾,有先生,孩子们容易接受。两堂课下来,却发现不是这回事儿——新课文都是两个课时,每节课40分钟,第一堂读文识字,第二堂半个小时释义讲解,最后的5到10分钟是用来提问和答疑的时间。

  果然,这提问答疑就出了点小岔子。坐窗户边的王二蛋同学问了个问题:“杨老师,您仔细看看插图,为什么这个*和那教书先生都留了这么长的辫子,我听王老爷说北边的鞑子有不少就是这样的发式,莫非这课文讲的是满鞑子的故事?”

  王二蛋刚满十五岁,是王家船队一条商船管事的儿子,托王里正的福,才断断续续旁听了几年私塾,并且有幸随其父亲跑船去过几次福建,也算是同龄人里边见多识广的一个。

  “坏事了!”杨秘书心里咯噔一下“哎嘛忘记审核图片了,自己看习惯了倒是忘了这是满清的发型,熊孩子们你们是找茬的吧!”

  杨秘书略思几秒,应答道“怎么会,好好看课文,这只是巧合,巧合明白吗。你们也听过看过我汉唐集团放的电影吧,里边各城各州的人文化不同,装饰各异,这只是其中一种,绝不是什么满鞑子。”解释了两句,杨秘书愈发正色,“我南极洲大城是各族混杂之地,这课文中的*,也曾是大城中响当当的英雄人物,堂堂正正的汉唐子民又怎么可能是满鞑子的后代!”

  “噢”“唔”看到孩子们做恍然大悟状,杨秘书松了口气,却又见他们叽叽喳喳议论了起来,不一会儿,王二蛋涨红了脸,略有些激动地站了起来。

  “杨老师,我还有个问题不知道当不当问。”

  “但说无妨。”

  “您说这鞑子果真就这么厉害么,侵占了大明江山,还逼死了皇上。”王二蛋眼圈有点红了,盯着杨秘书的眼睛继续说道“杨老师,我观汉唐集团还有保安队破红毛城如破竹,驱机器如凡物,驾大铁船如泛舟,为何不能助大明驱除鞑虏,复还江山?某虽偏居海外未受皇恩,但亦不忍看大好河山落入蛮夷之手,若汉唐愿驱除鞑虏,某便不惜这好大头颅!”。

  书友同人 第六章 教育的大问题

  vip作者猫爷爷

  杨秘书愣住了,他印象中偏于“海外蛮荒之地”的明人们是不会太在意明朝死活的,但这些孩子们告诉了他,什么叫血浓于水,什么叫做汉子和血性。

  杨秘书没有即刻回答这个问题,他在思索,但总不能告诉他们,汉唐集团从来就没有拯救大明的意思吧,真是难为了这些一片赤诚的汉家儿郎!尔后,他将问题汇报给了郝刚校长和董事会,董事会的答复只有八个字“时机未到,忍辱负重。”

  在第二天的课上,杨秘书告诉了孩子们这个简单而又残酷的答案,然后制止了他们继续追问下去,甚至后来的几节课都是匆匆教完的。按照教学计划,本应该有的答疑时间也被用来做课后作业。

  直到最后一课,也是课文《最后一课》讲完,杨老师用下课前的时间做了一个小小的总结。

  “同学们,我知道,之前的回答让你们心中多有不满,很多人在怀疑汉唐集团是不是纸做的老虎而在这里龟缩不前,但事实并非如此。

  “你们有些人的亲人还在对岸被满清戕害,有些人的朋友还在逃荒逃难。这些,我们都知道,但是,请你们看看自己,好好看看,你们有多少能力去拯救同袍,有多少能力能保全自己?!你们的手臂还不够强壮,你们的头脑还不够聪慧,单凭这一腔热血又能有多少作为!哪怕你们能有几个是关公在世、吕布重生,能够以一敌百一骑当千,匹夫之勇又能如何!难道热血的汉家男儿们死去的还不够多吗?!

  杨老师指向同学们的手在微微颤抖。

  “我知道你们很疑惑,很愤慨,觉得生死不过一瞬间,抛洒头颅祭无怨言,但我必须让你们知道:那并不值得,因为你们还没有准备好!你们活着才是最有价值的,而你们若是死了,也绝不是哪些野蛮的鞑子们的死可以弥补的。生命是宝贵的,而死却很容易。所以我们活,要要好好得活着,若是死,也要死得堂堂正正死得其所。

  “现在,汉唐集团来了,带着拯救天下的重任来了。而你们,就是汉唐集团的未来,中华复兴的希望。我们能教你们铸造刀枪,教你们使用坚船利炮,教你们如何像汉唐集团消灭红毛人这样行军打仗,教你们怎样在消灭敌人的时候保存自己。

  杨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两行诗句: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我希望你们能放下心中的冲动,不要让复仇的火焰蒙蔽了自己的双眼。你们必须明白,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用健康的体魄和聪慧的大脑来武装自己,并时刻准备着。汉唐集团绝不会辜负你们的忍耐,也绝不会让你们白白等待。我保障,待到时机成熟,你们每一个人都将有机会随着汉唐集团一起,亲手用你手中的枪炮,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那时,‘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现在,下课。”

  为了避免以后教学中再出现类似大辫子的纰漏,郝刚校长专门向董事会提出了编纂正规教科书的申请,并且要求增加师资力量,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申请很快就得到了响应,伍大鹏董事长在农历年的新年陈词中,呼吁汉唐集团的所有穿越者们集思广益,为汉唐集团的教育工作提出思路和建议,并计划在下半学期投入更多代课老师以解决越来越多移民孩子的教育问题。

  梅乐芝经理也就“如何做好教育工作,如何端正我们的思想”发表了一篇文章,内容涵盖了教育的目的性、教材选材的倾向性以及如何通过书本教育加实践教育来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些话题,做了详尽的阐述。

  随着向明大陆推进的脚步,汉唐集团收到的难民越来越多。这些难民们绝大多数都是文盲,大人们还好点,有点技艺和力气就能直接出工干活儿。而这些文盲孩子们,才是要重点解决的大问题。做工显然力气不够,就算天天强化营养还是抵不上成年人。更何况汉唐集团是坚决抵制使用童工的。

  在几年内就要建成的现代化基础工业体系更是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来运作,单单依靠穿越众自身已经不够了,再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培养工人显然不足以弥补其基础知识上的欠缺。因而扫盲教育和基础科学教育刻不容缓,等过了几岁到十几岁的最佳学习期,再去教效果就差的多了。

  百年大计,教育第一。这句喊了多少年都没有真正实现的目标,将在汉唐集团的手中最终落实到每一个学校,每一位老师和每一个学生。

  他们要让汉唐集团征服到的每个角落,都能有孩子们在宽敞明亮又结结实实的教室里免费读书;他们要让所有吃不上饭的孩子吃上香喷喷免费的食物;他们要让那些番邦蛮族的孩子们都说一口地道的汉语;他们要让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孩子们共坐在同一间教室里沐浴着知识的芳华。

  十年种树,百年育人,普及义务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当下的工人,更是为了将汉唐集团的知识体系尽快的学习、接收、传播开去,为了汉唐的未来,也是为了煌煌中华的未来。

  最终,在董事会的授意下,汉唐集团教育部成立了。新部门的成立牵动了两个学校很多老师的关注,尤其是蓝翔学校的罗朗校长,兼任了教育部的部长职务,主抓师资、教务工作;郝刚校长兼任副部长,主抓生活和后勤。虽然现在只有两个学校,但扫盲班等基础文化教育工作很快就要大面积的铺开,工作量着实不小。更何况教育部还要负责积极选择教材、制定教学大纲、规划学校建设,甚至还拟定建设一个师范学校,以将部分有志愿、有能力、有时间的穿越者以及未来有合适的明人们培养成有基本教师资格和水平的代课老师。

  学校的名字也想好了,就叫台南师范学校。

  书友同人 第七章 新赤嵌新生活

  vip作者:猫爷爷

  转眼到了1650年的1月25日,农历己丑年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王。对于农耕社会的中国人来说,小年就意味着正式拉开了春节的序幕,家家户户开始规整一年的收入,盘点家用,出门赶集,备置年货。赤嵌小学于是顺应传统,提前一天正式开始放寒假,好让学生们回家帮忙做事。寒假有十五天,放到了正月初七,也就是破五之后。

  朴七月小姐刚上学没几天,就赶上了放假,真是心情大好,于是便与老妈子一起,去逛逛赤嵌城的大市场。

  红毛人还在的时候,热兰遮城门外的大集是分单双日的,单日逢集,双日背集,以便农人们合理安排时间农务、采买与上税。赤嵌地区的人们也会隔三差五的过河去热兰遮赶集,但确实不大方便。

  汉唐集团来了之后,根据荷兰人的现成规划,直接改造建设赤嵌地区,搞起了大拆大建,翻修了城隍庙、妈祖阁、后来的赤嵌农业区办公室等行政机构就坐落在这里。

  原本应在一年后建成的赤嵌城因汉唐集团的“入侵”而停工了。在汉唐集团接管时,工地上只有一个大坑,铺了条石和砂子,又打了些大木为桩,以及稀稀拉拉的竹木脚手架,整个儿烂尾工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