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们的1654 > 第413章

我们的1654 第413章

作者:小样有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6 13:54:51 来源:免费小说

  鞑虏一看,好啊,当时就把主力带回北方,那一阵子山西声势大,不平定不行。

  所以只在台州府地界留下了一个正牌镶蓝旗牛录,剩下的都是各战场上收编的战兵了。

  一个牛录额真就管了这一片区域,治安还不错,扬州、嘉定的屠杀效果还是有的。

  以那个牛录额真的战略眼光看,他也知道这个松门卫城很重要。

  他就派出了十几个人,又随便认命了一个指挥使在那里看护。

  后来就派来了文官来。

  再后来,福建发生了重大的事变,鞑虏强盗集团的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可能想到,一条咸鱼还能翻了身!

  也许一条咸鱼有了梦想,虽然它在别人的眼里还是咸鱼,但是却不同于一般了。

  那个现在仍被软禁在北京的郑芝龙也是纳闷,这个族弟何曾有过这样的雄才大略,整个福建都拿下了,还兵逼江西和浙南!

  这个时候满清主力好容易从北方战场脱出身来,接着又镇压了以“大国贼”多尔衮为首的反那啥组织,这样才基本把军队的内部整肃干净,统一了思想,提高了作战力。

  这时候,他们把眼睛重新投向了南方。

  四川地区依然纷乱,但大局已定。

  1649年开始,他们制订的“民与贼相混,玉石难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的政策开始出现效果了,四川的抵抗越来越弱,已经出现了“弥望千里,绝无人烟”的场面了,当然,这个责任以后可以由他们的后人推到张献忠的身上。

  广州城依然胶着,而且竟然让伪国姓郑成功给成功的增援了!

  但是平南王尚可喜却密奏说是找到了办法,指日可破,大可放心。

  人人皆知,这个平南王尚可喜是对朝廷忠诚不二的人物,智谋百出,或可放心。

  西南之地则有些乱。

  1652春3月,鞑虏大举进攻贵州、川南。

  李定国率部突进广西,七月,定南王孔有德与李定国战于榕江,李定国用战象突阵,清军狼狈逃窜,尸横遍野,定南王孔有德负伤弃甲,仅以身免,退守桂林。

  几日后,李定国包围桂林,并以云梯攻城,迅速攻破武胜门。

  定南王孔有德仓皇计穷,手刃其家室后**而死,据说只跑了一个女儿孔四贞,此女儿后来又演义出不少故事。

  这个桂林失陷,定南王孔有德**的消息传到北京,清廷朝野震动。

  清廷为挽回败局,急派敬谨亲王尼堪为定远大将军,率师前往湖南、贵州征讨大西军。

  1652冬11月,谨亲王尼堪在进军途中,在衡阳遭李定国伏击,又被李定国亲手斩于阵前,据说是一劈两半。

  一年内斩杀两位名王,这成就可以名垂清史了。汉唐集团知道这段历史,但是却不想去抢下它,因为这是人家货真价实的功劳。

  如果此时再推进一下,湖南可以拿下,因为李定国的名气此时如日中天,再说了,那时地方上的官员早都吓跑了,根本没有组织起反抗的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李定国转战千里杀入湖南时,几日便可以占一座大城。

  比如个把月内李定国就连取全州、永州,进攻衡州时,守将和巡抚以至监司以下官员都逃遁一空,早已经是“兵锋未至,千里无人”了。

  那么战局或可以重新回到与鞑虏隔江相拒的局面,若是再加上此时已经有的福建之地的永胜伯郑彩的侧应,鞑虏不好玩了。

  但是,明末的时候,就怪了,一到关键的时候一定会有二货跳出来,绝对是卡着点出现的,还总选错的,一次也不选对。

  二货年年有,明末特别多。

  本来李定国还安排了冯双礼、马进忠在侧面掩护,到时候好一拥而上。

  但这一计划却被冯双礼透露给孙可望,孙可望来了个“不欲定国之成功,而思陷之败死”。

  便密令冯双礼退出伏击,那时马进忠见状也撤离了战场。

  李定国乐呵呵地缴获了尼堪的铠甲、绣旗后,正准备乘胜追击,这时才发现冯双礼、马进忠两支兵马未到,派人侦察说已走湘乡。

  李定国才知自己是孤军作战,无法扩大战果,只得收兵了,等着鞑虏的反攻,战场出现了混乱对峙的局面。

  福建之地不必多说。

  打福建还是打西南之地?这是一个问题!

  这个时候洪承畴出了个主意,先打福建!

  其他势力都是乌合之众,唯有这福建之地,唯郑家所有,若是日久,恐成大患!

  这时的洪承畴兼管都察院左都御史事,甄别诸御史为六等,这是一个得罪人的活儿。

  原因很简单,当初他和多尔衮摄政王走得太近了。

  强盗集团里也是分帮派的——

  御史张宣等弹劾洪承畴与尚书陈之遴屡集议火神庙密谋反叛,又未请旨私送其母回闽。

  洪承畴辩白:火神庙集议即为甄别御史差等,非有他故;送母未先请旨,自甘服罪。

  顺治谕:“以庙议事,不必悬揣;为亲甘罪,情有可原。着仍留任,以观后效。”

  这话洪承畴就听明白了,你过去的事情不追究了,但是你要好好表现,1652年五月,洪承畴母丧,奉旨私居持服,照常入值。

  所以洪承畴就当然积极表现自己了,出了这一个先打福建的建议。

  众人商议了一下,觉得有理,顺治便派出信宣和郡王多尼担任靖远大将军率领三个贝勒、八固山一共二十万精兵,号称五十万朝着福建扑来,暂时在杭州地区整顿。

  永胜伯郑彩知道这个主意是洪承畴出的后,跳脚大骂。

  为何要先打我呢?!我族哥郑芝龙都将你家眷送到北京,你还不思郑家的恩情?!

  永胜伯郑彩气得不行,便命人去泉州南安县找寻一些姓洪的,全都发配到煤矿上去了。

  这样,他心情才好受些,便和两个弟弟积极准备抵抗了,当然用了不少手段。

  第五百二十九章 汉唐集团的身份证

  这一天早晨醒来,松江卫城的指挥使宋山坳感觉心里不太对劲儿,他早早地就穿了衣服,想再去那个监狱看看那些商人。

  被褥仍是湿漉漉的,中午还得好好晒一下。

  这个鸟天,这个鸟地方!

  他皱着眉头出了门,外面是一片浓雾。

  他原先是河南嵩山人氏,全家租种山上少林寺寺庙里的佃田生活。

  他出生的时候,他娘正在山坳里采浆果,肚子一痛,生下了他,于是以后便呼他作宋山坳了。

  他的父亲宋佑青有眼光,觉得不能让这个孩子在田地里荒废了,便想尽办法,倾其全家所有送他到一个书生家里求学。

  奈何那个书生是一个屡次科举不中之人,大概是才华也有限吧,或者说那个宋山坳天资平平,学了些字后,所写的文章总是文理不通,那书生想尽办法调教也改不过来,最后不了了之。

  他的父亲宋佑青便又想着让他学一手好拳脚,将来哪怕给大富大贵家当个看家护院的差使,也比这种地强。

  少林寺里还真有武僧,他父亲宋佑青便拉他跪在人家面前,非要学学武术。

  那个武僧看到宋山坳后眼睛一亮,又把他全身摸了一遍,说:“有骨根,留在我这里,做个学艺童子吧。”

  这样宋山坳就留在了山上,每天都跟着做各种动作。

  那个武僧也每天都摸他全身一遍,特别是跨下那话的地方,然后总是说,你骨根真是不错。

  少林寺健身术始于元代禅宗开始首次入住少林寺之时。

  初始时,禅宗初祖达摩根据印度婆罗门瑜伽术而改创出了12势易筋经,但他不久后可能被佛门其他流派下毒致死,福裕禅师便将这12势易筋经带入了少林寺。

  从此,每天早晨都可以看到少林寺的僧人们做着各种身体导引之姿势。

  到了明代中叶时,明英宗被蒙古人掳走,明廷便在全国范围内提倡“武备”。

  彼时,正好有民间喜爱剑术的武术家“某严州公子,因犯事而剃度出家到少林寺”,而他所在少林寺还没有武术这个概念,于是他想要让少林寺也有武术,也能“武备”,并能名扬四海,但自知自己功夫有限,于是“夹巨资出游,访民间高手”。

  在甘肃一带他访到因犯事而逃至西北隐姓埋名的中州人(河南人)“李叟”,“李叟”是元代发源于山东一带大红(洪)拳、太祖棍的传人。

  以前因元廷禁止汉人持带刃的铁器、兵刃,汉人为了反元复宋,保存战斗力,于是托名“宋太祖”,编创空手拳套“宋太祖32势长拳”及不带刃的“太祖盘龙棍”以避开蒙古人怀疑,开了大明套子武术的先河,明代发展成大红拳,一直流传到今天。

  “李叟”也自知水平有限,遂又推荐散尽家产到处学艺,不久大功告成,这时他又遇到了寄住在洛阳一个寺院中的太原人白峰。

  于是白峰、“李叟”、“严州公子”三人同赴少林寺,“李叟”的儿子也随去。

  他们一起研究编创武术,白氏创“五拳”,传剑术、武功等;“李叟”未创新,只传红拳、棍术;“严州公子”则创罗汉拳——

  如此开创了少林寺习武之风,后人又不断地凭借想象力加上了各种花样动作,越来越好看了。

  后来还有其他民间武术家加入少林寺,带去枪术等不同的兵器。

  如棍术大师俞大猷赴少林寺后被请求留下传艺,但俞公军务忙碌,只带走了两个和尚跟着身边学;如通背拳创始人董成万历年间也赴少林寺,被请求传艺;心意形意拳创始人姬龙峰赴少林寺后,也被请求留下传艺。

  然而少林寺武术名声鹊起是从明正德嘉靖年间开始,帮助朝廷镇压各地造反起义,以及参加反击倭寇在大明沿海的侵扰,尤其是后者,因朝廷动用国家机器宣传,使得少林寺武术名声在当时名闻遐迩。

  当时少林寺方丈的态度与那面世界的少林寺的很不一样,常常极诚恳地向民间武术界请求受教。

  但是,也有相同的地方,就是都主动靠近官府,帮助官府。官府当然也就大力宣传他们。

  明太祖早年出身于僧侣,对于佛教有意加以整顿。

  洪武元年(1368)即在南京天界寺设立善世院,命僧慧昙管领佛教,又置统领、副统领、赞教、纪化等员,以掌全国名山大刹住持的任免。

  三年(1370)又召集各地僧耆,规定寺院为禅、讲、教三类,要求僧众分别专业。

  随后又召集江南名僧至南京,启建广荐法会及点校藏经,进行刻版。

  对于僧人普给度牒,废除过去计僧卖牒的免丁钱,但是不久代宗景泰二年(1451)因救济四川、贵州饥荒,采纳朝臣建议,实行收费发牒制度,凡僧道纳米五石者,给与度牒。

  宪宗成化二年(1466),淮扬地方大饥,也用同法以赈济。

  成化八年(1472)淮扬巡抚张鹏请给僧道空名度牒一万道,以买米济荒,虽一度遭到反对,但到了次年户部却发给空名度牒十万道,以赈济山东。

  这样,有牒僧道既大量增加,寺观自然随之而增。据成化二十一年(1485)统计:

  在成化十七年(1481)以前,京城内外的官立寺观,多至六百三十九所!

  后来继续增建,以致西山等处,相望不绝。自古佛寺之多,未有过于此时者。而纳费发牒之举,直继续到明末为止。

  明代寺院的土地虽不如元代的多,但明初对于大寺,也常有给田赡僧之举。

  如报恩、灵谷、天界,号为南京三大寺,都有许多寺田。

  南京报恩寺的田地塘荡就有一万余亩!

  少林寺当然也不差土地了,那山下十之七八的土地都是庙产,要不然宋山坳全家也不可能佃到土地租种。

  宋山坳的爹爹宋佑青说:“山坳,少林寺势大,你便要好好投靠他们,求个好将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