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们的1654 > 第363章

我们的1654 第363章

作者:小样有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6 13:54:51 来源:免费小说

  不堪入目的食物。

  阴暗的天空下,众多人在运送着煤车。

  手持皮鞭的凶恶的士兵。

  郑斌看了后,满脸的痛苦,他说:“我想信我家大哥定是不知道这些……”

  伍大鹏董事长说:“是的,他只是知道出产了多少……手下人不会告诉他其它的事情。”

  郑斌说:“汉唐集团初来台湾之时,我也在台北地区看见过开采煤矿,那时,你们条件非常不好,但是那些挖煤之人的生活,竟然也比我郑家现在的挖煤人过得好,实在是令人惭愧……现在你们的条件更好了,我竟然能在你们挖煤人的脸上见到笑容。”

  伍大鹏董事长想了想,还是不告诉他两地煤矿的地质条件不同吧,郑斌现在正揪心呢,他当然不知道那面世界的正向或反向宣传手法了。

  郑斌唏嘘着说:“伍董事长,我会去面见我家大哥,有什么要求,尽管对我直言。”

  伍大鹏董事长笑了笑,心想,事情不大不小。

  第四百七十二章 一万两银子一场雨

  厦门。永胜伯郑彩的书房。

  永胜伯郑彩认真看完每一张黑白照片,然后收起来,随手就一起丢进了书桌旁边的废纸篓。

  他摘下了老花镜,对着三弟郑斌说:“你如何看待此事?”

  三弟郑斌苦笑着说:“汉唐集团体恤民情的意图是有的……”

  永胜伯郑彩笑着摇头说:“三弟,你我何曾先考虑过民情?现今,福建民心,我郑家尽占;可福建安危,现在还是未知之数。

  生于乱世之中,人命不如豕犬……我郑家现在能保一方安危,已是幸运了,民情,奢谈了。”

  三弟郑斌说:“大哥,那伍大鹏董事长同我讲过一个假设,我听了有些道理。”

  永胜伯郑彩放下了老花镜,从抽屉里拿出大红鹰雪茄,示意三弟,三弟摇摇头表示不要。

  永胜伯郑彩打着了打火机,轻轻烘烤了一下大红鹰雪茄的头部,然后拿出小金剪子,轻轻剪了一个开口。

  三弟郑斌看到,大哥待那打火机的火苗稳定后,横着拿住雪茄,将尾端以45°几何角度倾斜,那头部与火苗直接接触后,缓缓地旋转一周,把雪茄预热了一下,然后在靠近火苗的2.5厘米处,轻轻吸燃,还让它从边缘至中央均匀地燃烧。

  雪茄点好了,那浓郁的香气已经扑鼻而来。

  但是大哥没有急于吸食,相反,他倒是又轻轻反吹两口,看样子是要将杂气去掉,又稍事片刻,好似让那味道稳定一下,平衡一下。

  永胜伯郑彩用小口啜、吸了一下,将大红鹰雪茄的烟气小口吸入口腔,在腭中逗留,在舌中流转,仔细品味后再缓缓喷出,这味道真是越来越好了。

  永胜伯郑彩说:“我买下这种雪茄后,认真听他们技术员的讲解,果然能品出此物精华,你二哥那种吸法,就叫牛吃牡丹了。

  所以,我等要认真听汉唐集团说些甚么,哪怕是个假设,至于如何做,我郑家可是要自己选择。”

  三弟郑斌认真地点点头,说:

  “他先假设郑家在龙岩地区的煤矿可值千万两白银,若是我等拿出一半来给予劳工们工钱,那么这个龙岩地区就会人人有房住,家家有肉吃,百业兴旺,安定祥和,即使这里的煤矿开采殆尽,人人依然可以有工作,我们郑家也可以从中收取万年税物,价值中加上拿走的五百万两,将会远超千万两了。

  若是我郑家如现在一样,只拿出一成来给予劳工们工钱,那么这个龙岩地区人人倒也是能吃上饭,也能活着,但除了吃食一项,百业凋敝,棚厦遍地,民乱不已,等到这里的煤矿开采殆尽,人人无事可做,我们郑家到时不仅收不到税物,时时还要花大价钱维稳,那拿走的九百万两白银,吐出来或可不够——

  我以为他说得极有道理,比梅乐芝经理说的更容易让人听懂。”

  永胜伯郑彩没有说话,也没有表情,他仰面靠在沙发上,依然小口啜、吸着大红鹰雪茄,书房里满是雪茄那独特的香气。

  永胜伯郑彩想了半天,忽然啪地一声,拍了一下桌子,说:“真是让人气恼,他们如此年轻,却计算得如此老道!三弟,你是否以为他们是为我闽南之民考虑?你错了,他们是在为他们自己!”

  永胜伯郑彩抽出桌子的抽屉,从里面拿出一个账簙,递给了三弟,说:“你看看,他们现在在泉州地区的出口商品,马上就要超过了厦门,明白了吧?汉唐集团在泉州地区要求施行什么最低工资,休息日的,就是为了他们多卖商品,多挣马票罢了!”

  三弟郑斌说:“大哥,但是——”

  永胜伯郑彩生气地说:“但是,他们多挣的那些马票,就是开口向我郑家直接索要,我郑家都或可给他,何必绕了这样大的一个圈子?!”

  三弟郑斌说:“大哥,这一个大圈子,让他们在台湾养民无数啊!”

  “岂有此理,他们竟然用我福建之民的血汗钱来养他们的百姓!”

  三弟郑斌说:“这叫宏观经济学,小弟略有所悟,账不是这样算的,大哥且听我慢慢讲来——”

  两个中年大叔在一起住了三天,也不知道商谈了多久,在互相补充互相提示的情况下,两人渐渐看清楚了汉唐集团的嘴脸。

  汉唐集团这次主动要卖郑家煤矿蒸汽机设备,绝不仅仅是为了挣郑家的银两,他们是想要自己这里加大产煤量!铁炉上的蒸汽鼓风机也是这样!他们让郑家提高劳工的工资,是想再卖出他们的商品!

  哈哈,一群坏小子,竟然隐藏着这样深的目的!

  可恨!然而,对我郑家是否有利呢?

  第一,我郑家也多出产了物件,他们同样是用马票来买,我郑家也多挣了!

  第二,若是劳工们有了多余的马票,他们是先买我福建的商品啊,不是他们汉唐集团的!

  第三,仓廪实而知礼节,若是工资高,岂不是知荣辱?

  永胜伯郑彩长叹了一口气说:“鞑虏岂容我郑家安心发展?怕是千军万马一到,一切皆是齑粉了,我郑家白白忙活了一场,不过哪怕是万一如此,我郑家可以跑到台湾——”

  三弟郑斌想了想,忽然说:“大哥,若是我郑家是那汉唐集团的身份,我等是否可以坐看为他们提供煤、铁,并销售他们商品的地方化为齑粉?”

  永胜伯郑彩猛然一拍大腿,说:“三弟,你身在台湾果然看得清楚!他们绝不可能坐视!!

  君子诱以义,小人诱以利,我如何忘记了自己说过的话?但凡有利益之事,他汉唐集团如何能够放过?他们开办学校这样的利民之事,竟然也要小气地加收民众一人一马票的税务,真是让人耻笑!”

  三弟郑斌又想了想说:“若是鞑虏也答应了他们同样的要求呢?”

  永胜伯郑彩微微一笑很阴险,说:“我郑彩从不信鞑虏一个字,产出蛮荒之徒,动辄屠城之辈,焉有诚信二字?那汉唐集团精明算计如此之深,若是信了他们,那才是可笑之极。”

  两个中年大叔高兴了一会儿,又一起感到有些悲凉。

  汉唐集团那一群后生们,竟然能将他们这样行走江湖数十年,阅人无数的精英玩得团团转,看出他们的手段了,但是还得照着他们的手段去做,真是令人气恼。

  三弟郑斌说:“科学技术啊,这两样他们都有,天下便是无敌了,他们都开始锻压火炮了,大哥,那火炮更小,更利于行走,打得却更远!”

  永胜伯郑彩没来由的烦恼,说:“他们又是先装备自己,把用过的卖于我等,不知道我郑家这里才是更需要的吗??”

  他还想再骂上几句,可是想想,又算了,就是他们用过的,都是无敌了。

  三弟郑斌说:“他们自己用精钢锅驼蒸汽机,吨位小,马力大,数千斤之物,拉送起来行走如飞,却给我等用铸铁锅驼蒸汽机,倒是也够用了,可是真让人心有不甘呢。”

  永胜伯郑彩没来由的烦恼,说:“够用便可,他们市场上买不到大红鹰雪茄吧?也极难买到金牌三星白兰地吧?辛辛苦苦生产出,还不是让我等享受?”

  他还想骂上几句,却只是在心中发酸,回想起来,自己在他们这般大小时,糊涂蛋一枚了。这人比人啊——

  三弟郑斌说:“他们用煤烧水,水开了出蒸汽,蒸汽出来推动机械运行,只要那大铁炉抗住压力即可,现在这一套,我等看得明白,也能够修理,但是他们还能从煤中制出煤气,那煤气可烧,还可推动机械运行,甚至还能发出电来,着实让人烦恼,这么年轻,他们还有什么不会的??”

  永胜伯郑彩没来由的烦恼,提起了另一件事,怀疑地说:“他们真的能够人工降雨?我却是不信!一场透雨,利民十万有余,奈何只收我们一万两的费用?

  天地之威,岂是人能操控?这是一也。

  按汉唐集团以前做事的手法,区区一万两白银,他们亏大了——这是二也。

  他们能有将地下水抽上来的功力,我已经是惊为天人,若是能从天上取下水来——三弟,你为何如此看我?”

  三弟郑斌说:“大哥,他们现在就是说能飞上月亮,我也是信了。”

  “——三弟,我这心中也是将信将疑——”

  汉唐集团确实要上马人工降雨项目,不过首期的启动费用,最好由别人来拿,比如郑家集团。

  以前汉唐集团害怕有台风过境,现在竟有些希望有了,台风带来充足的降水,凉爽的天气,当然还会有损失,所以真让人矛盾。

  但是在汉唐集团所带的小尺度气象雷达里,一直没有发现有台风和暴雨云系生成,而从马尼拉或更南一些地区的商人那里得到的情况来看,似乎那里的台风和雨水比以往更多了。

  妈蛋的,没有雨,我们自己降,让永胜伯拿钱启动!

  三爷郑斌听了汉唐集团要卖他们一场雨,五六公里范围,一万两白银,眼睛眨都没眨就同意了,这让喊价的伍大鹏董事长颇有些后悔。

  一般自然降水的产生,除了需要一定的宏观天气条件外,还需要满足云中的微观物理条件。

  比如说,0c以上的暖云中要有大的水滴,0c以下的冷云中则须有冰晶,不具备这些必要的条件,天气形势、云层条件等再好也不会下雨。

  在自然条件下,有时云中上述微观物理条件就不具备或者有但不充分,于是就会出现有云团但不降水或降水极少的现象。

  这时,如果通过人工方式向云团中播撒人工冰核进行催化,促使云团产生凝结或凝华的冰水转化过程,再借助水滴的自然碰拼,就能达到人工催降雨水或使降雨量增大的目的。

  汉唐集团的人工降雨作业就是利用这一原理进行的。

  这次火箭人工降雨作业的目标是冷云团,它们的云底一般离地面有500至800米高,厚度有好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

  正常情况下,汉唐集团的火箭弹有效射程为3公里左右,这就有些不够用了,但是,汉唐集团可以专门加工,使它变成七八公里,各种费用都有人先付了。

  在那火箭弹里,每枚含碘化银大约能有15克,它从地面发射钻入冷云团后,进入云端爆炸播撒,可以影响五六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云团,成功催降它几十万吨的雨水。

  但是这里要有天气条件。

  云团的存在是作业的前提,但有云不一定能成功作业,它还需要同时满足更多具体的天气条件:丰富的水汽、强热对流。

  只有在这一种天气条件下,当地实施人工降雨作业才可能有效果,否则即使作业也是白搭。

  也就是说,选择在何时何地进行人工增雨作业,仍然要视天气条件进行,它在较大程度上仍受制于天,无法任性行动。

  汉唐集团把相关的降雨设备带到了闽南。

  永胜伯郑彩看到那些所谓的设备,只用四匹骡子就全部驮运了,一共才四枚火箭,比配备军中的火箭大不了多少。

  这些就要一万两白银?

  也许是永胜伯郑彩脸面上露出些不屑吧,一个自称姓铁的技术员把墨镜推到了额头上,像凭空长出一双吓人的大眼睛。

  他说:“告诉你永胜伯,这可是我们发明的,这个时空最精密的火箭了,两百年后都造不出。”

  一个姓潘的技术员不自觉地靠上了铁技术员的胳膊说:“是喽,只是天气窗口合适,十分钟就下雨了!”

  第四百七十三章 人类第一次人工降雨

  汉唐集团要炸天降雨的消息确实把整个闽南吓呆了。

  如果说有传闻汉唐集团有人能在天上飞,那么好吧,真有人看见过,那是因为他们弄了巨大的物件来当翅膀的,是在空中飞行,不是上天。

  明大陆的古人对其头顶上的天(星)空,有着独特的认识,并在这独特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一门学说——“天学”。

  “天学”虽以各种天体的运行情况作为观测和研究对象,但并非以揭示天体运行规律作为最终目的,而是以研究天体运行情况为载体为出发点,最终是以其展示的“天象”为依据,来决定或预知人事的安排和进退。

  这种“天学”的哲学理论基础就是人们熟知的明大陆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观念。

  在对天的敬畏中,古人处处将人事与天象对应起来,对天象进行直接和间接的模仿,以为只有法天而行才能得到天的保佑和庇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