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们的1654 > 第222章

我们的1654 第222章

作者:小样有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6 13:54:51 来源:免费小说

  郑家派出的都是老水手,那眼睛才毒呢,是不是海盗或者兼职海盗,那看一眼便知道……能不能抓错人呢,这就不知道了。

  在那时,郑家的人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

  当人手搜集的差不多时,说错了,当海岛上的大股的海盗抓光了后,剩下的小小的再去抓,都不够工夫钱的时候,靖海行动果断地被叫停了。

  台湾与福建的周边海域,出现了少有的真空局面,又说错了,是安全局面。

  杨斌又被派往广州,让他带着一些人手去建一家物流公司,起名叫广发物流……当命令发出去之后,汉唐集团的人才发现发错了,那是留给将来的银行用的……想要改过来,没有想到人家杨斌的行动就是有效率,牌子都挂出去了。

  汉唐集团的人只能索性捏着鼻子认了,心道不就是一个名子嘛,这家物流公司不能和以后的银行弄混吧?

  杨斌去广州的时候还带了一支建筑队,还带了相应的建材。

  临出发前,看着意气风发的杨斌,郭怀一小声地说道:“你乐什么?凭什么让我去山东,你去广州……你乐什么?!”

  杨斌没在意郭怀一的态度,脸上一下子正色了,说道:“汉唐集团让你去山东之地招人,那可是极为看重的,定是比我老杨的任务重要……不可轻视。”

  “嘻,只是招纳些许农民而已,伍大鹏董事长说,只要能行动的人都可带回来……”

  “你啊,老郭,让我去广州建物流公司,是梅乐芝经理的命令,而你的任务,是伍大鹏董事长亲自下的命令,你说谁的任务更重要?!再说了,运煤之事,靖海行动,我们做什么了?没有费吹灰之力……此次的行动方是大事啊,一举定下我等在汉唐集团中的地位,为我等子孙谋个好出身!”

  第二百九十四章 做生意要有眼光

  话分两头,先说说杨斌在广州所遇之事。

  那杨斌得到了梅乐芝经理的若干命令后,又细心想了想,其中不甚明白的地方又仔细询问了一番。

  梅乐芝经理那时候忙了一些,但还是耐心回答了杨斌的询问。

  梅乐芝经理最后说道:“老杨,你不要过于紧张,要随势而为……可以做下去,你就按照命令做下去,势不可为,有危及人员性命之忧时,你必须回来……按情形的发展看,现在还没有到有危险的时候……人,比所有物资都重要……”

  杨斌事实上比较怕与梅乐芝经理说话,他的每一段话都太长了……虽然他总是一副笑呵呵地表情,眼神也很温和……但是他的话有时实在是让人费解,只不过这次算是完全明白了,保住所有人性命,乃是一等一的大事情……这就够了。

  杨斌精心挑了一些自己信得过的手下,便带着相关物件就来到了广州城。

  他先是联系上了那位幕僚,当杨斌将若干礼物送上去后,那位幕僚倒是对他也真有了几分热情。

  这也是和汉唐集团的礼物有关。

  当那位幕僚带着汉唐集团送他的一应礼物,回到广州之时,便立刻开始了一系列地精心运作。

  他首先将两广总督杜允和的那一份单独列出来,又分头准备了一些其他人的东西,把自己需要的挑选出来,剩下的又分了同僚们一些,人人都要有点,多少是另一回事情。

  更为关键的是,他同时又做好了汇报工作的准备。

  这一路上,他的脑子一直在不停地运转着,如何回话,如何圈圜,每个环节每一句话那都是滴水不漏的。

  两广州总督杜允和领着若干有关部门的领导,亲自听取了那位幕僚的报告。

  两广州总督杜允和认真听完了报告后,表示非常满意。

  他点点头说道:“果真如此,那些化外之人只是与那红毛蕃们火并,侥幸得胜罢了……他们的人数不过千,还是有男有女……实在不足以侍。”

  手下的各部门领导也纷纷点头称是……不过尔尔。

  两广州总督杜允和微微笑道:“不过,他们倒也是手巧……竟然造得出银镜来……那玻璃之物也是不错,比红毛蕃的物件好上许多……”

  广州巡府孙大年悠悠地说:“如果那些化外之人,可以接受我大明的教化,广州之地倒也可允他们搬来……”

  广州布政司王仁点头同意,说道:“如果他们能将作坊搬来,我等还可行他们一些方便……上天自有好生之德,不必让化外之人在那蛮荒之地展转受苦……”

  闻弦知雅意……大家一片称道。

  那个幕僚面色恭谨如常,但是在心中微微一笑……他当然知道如何把重点转移到这些官老爷们看重的地方了。

  除了两广州总督杜允和是真心不经商外,他们哪一位老爷手下不是有若干产业?

  当然,他作为前后两任两广总督的首席幕僚,在这广州城里是土生土长之人,也是有一点点产业,不过那是不值一提的……

  大明成化、弘治以后,由于商品活动的活跃,在流通和销售中产生的高额商业利润,吸引了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等都参与到经商营利的洪流中去。

  明初,国家曾有令禁止宗室、勋旧经商货殖。

  但到大明中叶以后,宗室“经纪贸易与市民无异”,如楚王府所在地,通衢绸帛店“俱系宗室”所有;宦官则帮助皇室经营珠宝、绸缎、古玩等物,其店贵称“皇店”,甚至连正德皇帝也亲自开设酒馆——当然其中玩的成分居多,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开设商业店铺的吸引力;首辅高官如严嵩家里开设店号,徐阶“自废退以来大治产业……越数千里开铺店于京师”,这是上层。

  在中下层,不少庶民地主离乡进城经营买卖;种田赋重,许多农民也改做商贩或小本经营小摊铺;军人则离岗开店设肆当了业主,自由职业者如和尚也开设“酱食店”、道士创办“线米铺”……这类情形虽前代亦有其例,但都不如明中叶以后那样普遍和有那样多人的投入。

  尤其是,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文人学士的价值观念,如四民、义利、贾道、治生观等发生根本性变化,原来不齿言利、不屑商贾的士大夫,当然包括其家庭成员,也进入经商队伍,晚明社会“弃儒服贾”、“弃文从商”已蔚然成风。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只要你挣到了钱,你就是好样的,就会受人尊敬……

  在明中叶士大夫的文字记载中,汉唐集团查到过大量关于“弃儒就贾”的实例。

  历史有时候总是惊人的相似……

  广东地方,向以物产富庶、儒业昌盛、民风淳厚而著称,而到正德、嘉靖年间,成百上千的士人开店设铺。

  广东的一些儒生,在经历了“顶了读书二字,没有别样行业,(又恰遇荒年)……竟弄到朝不谋夕的地位”的生活后,不免悟出“那秀才是个吃不饱,着不热的东西”之理,因而也不再掩饰追求实利的心态,改为经营生意,甚至甘当店铺从业者,操持簿册账目、执任会计掌事,以解决生计。

  那位首席幕僚,就属于这种情况。

  他既有国子监生的资格,而且能诗善画也确有相当的文化造诣,又热衷于社会交往和交游,而支撑这种种文化活动的,正是商业。如果光靠他做幕僚这些收入只能糊口了……他与族弟在家乡广州城里开设了“宝铺”或经营借贷,或出售字墨书籍、古玩器物,等等。

  这样,他的幕僚身份就与这商业发展形成了互动关系,相得益彰了。

  当然,他所经营的产业真是都是小小的,在规模性和垄断性上,无法与广州城的大领导相比……所以只能说,小日子润泽一些罢了……

  在分发这些礼物时,他从这里看到了机会,有一些物件还是不错啊,完全可以做一做生意嘛!这次招抚没有大的收获,略微补偿一些也是好的。

  当然,先把那些化外之人招来才可以有后续手段,所以他在汇报工作时,只是轻轻几句,便将众人的心情撩拨起来了……大家都是性情之人。

  汉唐集团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土地,杨斌此次也正是来接受它的。

  事实上,以潘家为首的诸多富豪也是给了一些方便,倒是没有动用自己的关系网,至少帮忙说个好话或者传个信息之类的,还是能够做到的……

  在杨斌与那个幕僚交流时,那个幕僚略微探听了一下,眉毛就皱了起来。

  “广发物流公司?”

  公司,集团之类的词语,那位幕僚能够理解一些,可是物流是什么?!

  杨斌看到了那位幕僚的神色,料定他是不懂,便做了个揖,笑道:“好叫大人得知,物流就是用最少的船舶运输最多的物件……”

  “哈哈,好好的船行名字不叫……你们汉唐集团这是要做一番大事业吧?”

  “大人一言中的,我汉唐集团正是要在这广州城内做一番大的事业……正需要大人您的帮衬……”

  “哪里,哪里,我等人微言轻……”

  “大人一句话,小的无不践言而行!”

  “哈哈,好说,好说……我有一族兄,家有些许产业,可否代理你汉唐集团的香烟、水果糖、百年孤独之酒……你等是说过这个代理之词吧?”

  那位幕僚满脸笑意,但是眼睛却是在冷冷地斜视着……

  “当然可以!”

  “哼哼,你也别答应的那么爽快……我这身份还经不起无本的生意,到时运费少算我一些便可……”

  “好说,好说。”

  杨斌拿着那位幕僚给办的凭证,走出了大门,那位幕僚礼貌地送他到了二门,他冷笑着看杨斌的背影,心里道:“你等都来此地吧,越快越好……”

  杨斌走出大门后,还觉得后背有针刺般感觉……官府之人,真是不好相与……

  剩下的就好办了。

  杨斌拿了一个帖子先去那潘家了,这里面有潘家四公子所求。海商们之间顺便传个话,捎个信件,大家都是如此做事,好像还没有过谁会被拒绝的先例,这算是明人海商之间一个良性潜规则吧。

  潘家这大半年来在台湾也是混得风生云起,当然与郑家没法相比,两家着眼点不同,经商的理念也是不相同的。

  潘家完全把目光投向了民生方面。

  潘家四公子的锐意进取,潘家家主潘择臣派来的老管家的沉稳冷静,两人配合极好。

  他们在盐业方面、雪糖方面下了大手笔,待发现汉唐集团果真是重合约,讲信用后,立刻升级了,盯住了建材业……他们借为汉唐集团提供各种劳务人员的时机,将汉唐集团的烧砖瓦、木炭、石灰甚至水泥之物的生产加工学会了,虽然不能百分之百复制,但至少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层次了,贩盐贩糖的利润所得大多拿出来去建设砖瓦厂,水泥厂,木器厂,木炭窑……当然,这些也如同那盐场一样,都是要建在汉唐集团的指定位置上。

  汉唐集团当然注意到潘家的这一行动,也专注过他们。

  汉唐集团不相信是自己具有王霸之气,让明人巨商纳头就拜,这里面一定有原因,只能慢慢观其行。

  不过在经济层面上,汉唐集团太喜欢这种投资于基础建设的行为了……基础建设投资大,见效慢,远没有贩运雪糖见利快。

  这些基建投资其实是潘家四公子潘峰的主意。

  那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早晨,意气风发的潘家四公子亲自来见老掌柜,把自己的打算一一说给了潘家老掌柜听。

  潘家老掌柜,一开始没说话,眼睛眯眯着,轻轻喝着茶,像是还没有睡醒,他慢慢说道:“此举花费巨大,所费人力物力无数,见利更是徐久才行……你为何有如此打算?”

  潘家四公子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有三个理由。这里的农民吃上米饭了,我见他们还开始买布了,置办家具了,如此下一步必将重修房屋……第二个,我见那汉唐集团的人喜欢招些劳工入厂,按劳给酬,那些劳工便真心感谢他们,些许人竟以上班为荣。这第三个……”

  “好了!不必第三,生意若想长久,一是要有眼光,二是要有人气……你比老朽看得远了……待我帮你做成这几样后,算是对得起你们潘家了,到时老朽必然引退……大家族出身的人果然不凡!”

  第二百九十五章 商人用脚来投选票

  何斌随后到了潘家,送上帖子后,潘家的大管家亲自接待了他,并在潘家花园里摆了接风宴。

  两人把酒言欢,谈话间,似老友才相见一般。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那时潘家的家主潘择臣,对自己四儿子潘峰在台湾的表现相当满意。

  当然,这个满意绝不是因为那雪盐、雪糖之类的事情,长途贩卖来获利而已,但凡正常行商者都是可以行作此事,潘家的家主还不会关心这一点点银两的收益……

  关键是四儿子潘峰在这次行事中,表现出的眼光和气魄,这才是让他最为满意的地方。

  第一次派外经商的人,最容易犯的过错是什么?不是折了本。

  折本是商家必须有过的经历,从不折本的人,到了他潘家还不会受重用呢,原因很简单,此人不会冒风险,必然也不会得大利,守户之犬耳。

  第一次经商之人,最容易犯的过错是见小利而欣喜万分,有收益便收手止步……潘家的家主潘择臣,当听到四儿子一系列运做经过时,乐呵呵地回想起自己当初刚开始经商的情形了……挣了几百两银子就急忙忙回家表功,却差点老人打出家门……仅从此点上看去,四儿子潘峰比我当初强!

  经商要有眼光,但凡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商机,四儿子看得很准,表现不错。

  经商还要有气魄,看中了就下一大注……哪里有十成十的把握?但凡言有十成十把握的事情非奸即诈……

  此事可以看出,四儿子潘峰经商的眼光和气魄兼俱了。

  可是啊,这个峰儿啊,还是有一些操之过急了……

  当时,潘家的家主潘择臣想到这里时,神色轻松地对大管家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