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我们的1654 > 第218章

我们的1654 第218章

作者:小样有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6 13:54:51 来源:免费小说

  说完后,又觉得不对,可想了半天又不知道不对在哪里,索性不去想了,累就累一些吧。

  所以有很多汉唐集团的技术员在这市场上还是很放心就餐的,当然,也有自己现做的,这是大家的自由,反正现在食堂的规模越来越小,除了极其特别的部门,完全取消它的那一天很快会到来的。

  梅乐芝经理叫了一碗虾仁海菜米粉,味道很鲜美,吃完后付了马票,便顺着市场走上了赤热大道。

  梅乐芝经理的晨练方式是散步,他知道这活动量小了些,但是就是喜欢。

  由于今天仍是休息,他决定走得远一些,去汉唐集团的住宅基地看一看。

  现在,那里改名叫香山小区,据说那里发现了不少香樟树,于是就顺嘴起了这个名字。

  他在走下赤热大道时,看见李子强董事正骑着自行车飞奔而来,他乐呵呵地想,这骑自行车也是很好的锻炼方法,可惜,要是能骑上赛车的话,那锻炼的形象就更完美了。

  他冲着李子强董事打了声招呼,可李子强董事却飞速而过,没有任何表示。

  梅乐芝经理看他若有所思的样子,便知道他没有注意到自己,是啊,现在所谓的休息天,大家也都在工作,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意义和形式罢了。

  香山小区在地图上距离这里只有三公里多,但是,实际距离可要有五公里了。

  梅乐芝经理悠闲地向着香山小区走去。

  潘家和郑家现在已经在那里修建了两处住宅。

  这明大陆的古人本来就有在野外修盖房子的习惯,特别是他们中的知识分子,基本上只要有能力都要建一间,或大或小。

  他们借此来亲近自然,感悟天地,“墅”这个字的本意就是如此……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别墅竟然成了含有西方文化意味更多的一个词汇了,或者说是一种西方生活方式了,原因何在?

  梅乐芝经理叹了一口气,像是对着那面的世界轻声地说道,你们啊,你们,究竟还有什么不想完全占有,完全垄断的?不要再把传统文化和道德缺失的责任推给民众了……愿那个民族真的能够找回传统文化,并能真正的去修正它……没有优秀的“根文化”的民族,那么活着就只能是活着了……

  通往香山小区的路现在修得不错……至少现在完全能通过一辆四轮马车。

  梅乐芝经理边走边想,谁说这个民族保守,拒绝新生事物?

  单单在使用四轮马车这一项来说,厦门那面就学得很快,甚至专门运送来马匹配了四轮车来充当为自己建别墅的工具。

  潘家的人学得也很快,马上也配上了。

  汉唐集团提供给他们的马车是那面世界美国西部时期,美国富国银行用过的四轮马车。事实证明,这种马车的性价比很高,在生产技术上的要求对汉唐集团来说,都不值得一提了。

  美国富国银行成立于那面世界的1852年,他们当时用的是美国西部典型的交通工具……四轮马车。

  在没有通铁路和汽车的时候,想要装载大量金钱穿越干旱的美国西部,富国银行只能靠的这种运钞四轮马车。

  这种四轮马车载着黄金和公司账册跨越美国西部到达各个城市,足足使用了五十多年。

  第二百八十八章 四轮马车的联想

  马车的历史极为久远,它几乎与人类的文明一样漫长,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民用还是军用,大家都大量的使用过它。

  在西方,古罗马帝国时期,它的地域广阔,经济和贸易都非常繁荣,因此他们需要先进而且数量极大的陆上运输工具。

  大约是在公元前1世纪吧,罗马的制车匠发现了凯尔特人的四轮车,并再加改革,使四轮马车用旋转式前轴以转动方向,并且用整片的轮辋与轮箍以增加强度,同时用镶有金属边的轮毂以减少磨擦,这样使它们马车的性能大为提高。

  大约到了公元200年时,这种坚固的罗马四轮运输车在帝国内的大道上隆隆地驶过,有史料显示,那时马拉邮车和客车每24小时可行驶160千米,中途停车更换马匹可以继续前进。

  罗马帝国在鼎盛的时期,大力修建公共设施,因此他们具备条件很好的,将近八万公里长路面又平坦的大道,这路不收费……从而使得这种四轮马车备受青睐。

  当时的罗马帝国,为了维持其强大而建设的极其优良的道路系统,以罗马城为中心向全国十二个行省辐射,至英伦三岛、伊比利亚半岛、小亚细亚、北非、阿拉伯地区。

  这些道路主要用途之一便是军事调动和军事运输,因此整个道路系统力求宽阔、路线平直、坡度平缓、桥涵设施配套齐全。

  道路的路面铺设工艺精良,为适应行军需要,路面本身用沙石铺筑四层。

  最下一层是基础层,铺以泥灰或沙,并夯实,作为路基;第二层是石块与灰土混合铺筑,石块大约有拳头大小,用以充实路面、保证一定的高度;第三层是石灰混凝土,与下面一层粘牢,为路面提供牢实的基底;有时候工人铺设碎石或粗沙掺以泥灰,再用滚压机压平。

  最后一层,也就是军骑直接接触的路表面,用平整的石块铺成,接缝处十分严密,石块整齐划一,每块约为一公尺至一点五公尺长。路面中间稍稍隆起,形成小弧形,这样下雨的时候水就不会聚集,而是顺势流向两边,分散到两旁的下水道。路边有石砌保护,有排水沟。

  罗马帝国灭亡后,道路经数世纪失修,日渐崩坏。此时最实用的又是两轮马车了,因为它可以在崎岖地形条件下行驶……欧洲的交通技术在主流发展上,是在下行发展了。

  但是,在此后的1000多年时间里,这种用作长途运输的四轮马车却依然存在于一定的地区,他妈的并没有完全消亡,因为欧洲可以说是全球最平坦的一个大洲了,四轮马车还是能找生存的空间,更重要的因为他们在商贸上还有一定的需求。

  直到十六七世纪,欧洲在文艺复兴后,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发展,四轮马车也开始复兴了,一时间成为了各国各地区主要的运输车辆。当然,这些马车不仅能拉货运物,同时也用作载人远行。

  此时,它不过是一具有窗的箱子,以皮带悬吊在无簧板的车架上,相对而坐的旅客需要忍受不断的摇动与跳跃。

  到了17世纪时,四轮的公共驿车承担了几乎所有的长途客运任务,为陆上旅行带来繁荣,而精致的私有马车成为王族身份的象征。

  它的优点是载运量大,运行平稳。缺点是四轮马车需要较为平坦的路面行驶,这当然反过来加大了对道路等公共设施的需求……

  它们之间形成相应的促进是自发性的,也就是说商业发展要更大更快的四轮马车,更大更快的四轮马车需要更好的道路,更好的道路反而来再促进商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再促进手工业向工业方向发展……就这么一回事吧,当然不能是一帆风顺的,可是只要在一个地区上实现了可能……那么欧洲国家之间由于关系紧密就可以都实现了。

  当然,这需要时间,以百年来计算的时间单位。

  在东方,在那面的世界里,考古专家从春秋早期的秦公墓中已经挖出了铜制四轮车模型,这说明明大陆在比春秋更早的时期,就已经有了四轮马车。

  另外还有别的考古又证明了,甚至在更早的时期,在西周吧,还有三轮马车出现过,因为有专家用三千多片陶瓷碎片复原过一个模型。

  但是这些东方式四轮马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没有转向装置,直到二十一世纪六七十年代吧,汉唐集团的某个技术员还在那面的世界里,见过没有转向装置的四轮牛车……据他描述,他倒是见过皖北平原上的四轮牛车。

  说那牛车因为没有转向机构,完全是靠人力在车后横向用力来抬,一点点搬动车尾转向,如果上面有重物的话,那真是一种苦逼的行为。

  明大陆上发展两千多年历史的两轮马车,与四轮马车在技术上比,落后是一定的了。

  两轮马车的车辕与车体刚性链接,所以马匹走动或跑动时候,那个震动是直接传递给车体的。

  车体与车轮也是刚性连接,即使有所谓伏兔,一种简单的减震器,但减震效果也非常有限,所以乘坐是非常不舒服的。

  此外车辆的体积和载重能力也受到限制,因为马在拉车时还要同时承受两轮马车的本身重量。

  四轮马车的车辕与车体采用铰链连接,马匹的上下波动并不直接传递给车体。

  车辆的体积可以做的更大一些,尤其是在后期的设计中,增加了弹簧减震之后,乘坐的舒适性有所提高了。

  那么为什么明大陆发展不出真正实用的四轮马车,难道一个小小的转向装置很难吗?

  李子强董事当时在网上说:“我小时候偷工厂的滚珠轴承做过滑轮板车,连我那时候都在脚蹬子装一个转向轴承……明大陆上的人有马车两千多年了,不会那么笨吧?”

  有个技术员随手就敲了一份帖子发出来了……同时他也笑着说道:“哎呀,这么巧啊,我那时也动手做过滑轮板车,从坡上往下放,老爽了。”

  别的技术员插嘴说道:“巧什么?火药枪、滑轮板车这是当年的两大杀器……”

  众人于是开始跑题,但还是有人认真地看了帖子。

  那帖子写着:

  1、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地理因素。

  欧洲是地球上最平坦的洲,平均海拔300米以下,至少60%是平原,除阿尔卑斯山外都是低山和丘陵。对于四轮马车来说很合适。目前已知最早的四轮马车图出现在北欧南部,同样以平原为主。

  反观明大陆地形极其复杂,平原只占很小部分,而且被高山、高原、沙漠、湖泊所包围和分割。

  四轮马车虽舒适但在明大陆却不方便。尤其在文明发源地黄土高原和长江中游,前者车轮压上去会有很深的车辙,轮子多了反而不稳;后者古代到处是沼泽和森林湖泊,同样不适合。

  华北平原可以走四轮车,只是所占面积太小,总不能让官员和商人们不停换车吧,还是二轮车合适。

  同时他们生活的这块土地河流数量多,流程长。总体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000余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580条,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79条。明大陆地的面积约与欧洲及美国相近,然而大河的数量却远远多于欧洲和美国。

  甚至总面积为明大陆地两倍多的北美洲,长度超过1000公里的大河条数也仅为它的2/3。如果把它的天然河流连接起来,总长度达43万公里,可绕地球赤道10圈半。它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走向多为东西向,东西水路交通便利,虽然南北方向缺少大河流,但各大河流多南北走向的支流,各支流彼此平行,间距平均。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解决了东部地区南北运输问题,其他地区虽无大的南北向运河,但各支流间不长的路途使得对四轮马车这样用于陆上长途运输交通工具的需求并不迫切,自然条件促使明大陆的古代人更倾向于通过水路运输解决交通问题。

  况且,无论四轮马车比两轮马车在载重量上有多大的提高,与船运相比,两种工具的运载量有天壤之别,并且,船运依靠自然之力,比马车依靠畜力更经济。水路运输不需要建立专用的交通枢纽,沿河的城市和村庄都可以成为天然的补给站。

  以水运为目标,古代明大陆人建立了庞大复杂的水路交通网,发展了先进的造船技术,这反而使陆路运输,尤其是长途陆路运输未能得到重视,或者说,不需要。

  2、马匹因素。

  对于明大陆和欧洲同时期的农业文明来说,古代马匹总是很贵的,即使19世纪的美国人出行主要还是靠双脚。这一点在明大陆更严重,以至于相当部分官员上任都只能步行或骑驴,马匹质量也很差,否则不会从胡人那里进口了,这方面证据很多看一下历史书即可。

  另外为防止民众造反,往往下令禁止民间养马,连二轮马车马匹都不够用更不要说四轮马车了。

  3、与水运相比的成本问题。

  明大陆自周以来有“家天下”的概念,春秋战国时期虽各自分封,但仍是周天子下的诸侯。自秦以来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尽管之后不时分裂,但统一仍是主轴,是历朝历代统治者追求的目标。这些统治者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在疆域如此辽阔的帝国内实现大范围大运量快速有效的物资传送。

  古代欧洲诸国既小,人口也少,四轮马车能够迅速满足国家范围内的相对较远距离大运量运输,但在古代明大陆这远远不够。大宗货物,尤其军需运输及赋税,因明大陆古代的赋税和俸禄多以实物缴纳和发放,远距离运输如果用四轮马车来完成,所付出的代价将远远大于水路运输,成本实在高昂。这一情况也使明大陆人对将马车大规模应用于陆路交通失去兴趣。

  以上所述可能是导致马车、尤其是四轮马车在明大陆未能应用的主要原因,当然,在道路铺设工艺、车辆制造工艺上的不同也对此结果产生了影响。

  而且,欧洲人在四轮马车的基础上,在工业革命的催化下,终于发明了汽车,这让我们的世界从此大大不同。

  梅乐芝经理边向着香山小区走,边回想着当时技术员们的畅谈,呵呵,虽然在逻辑和分类上,那个技术员的帖子并不严密,但是他没有去打扰他们……理工科的人偏重于用物质基础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也不是什么坏事——

  ……

  但是核心问题真不在四轮马车本身上,也不是在物质环境上。

  第二百八十九章 香山地区的早晨

  香山溪从香山地区里面蜿蜒流过,正好把整个香山地区划分为两部分。

  有山,有树,有水,有人,这个地区就灵动起来了,当然也就在物质条件上使它具备了成为高雅、高档社区的可能。

  但是,这条香山溪同进也成为了一种阻碍。

  分给郑家和潘家的住房基地,都被规划在香山溪的左岸……事实上,后来申请购买的商人都打包安置在那里了,由此可以看出汉唐集团的小心眼:他们想让古人自己去完善此地的基础建设。

  目前看,香山溪左岸的安居地区里面,还属郑家的面积最大,除了已经修建好的一处,还有其他两处也正在施工。

  郑家和先行施工的潘家一样,都没有请到明人第一、第二和后来成立的第三、第四建筑队,主要原因无他,汉唐集团自己的建设任务还没有彻底完成呢。

  潘家是第一个开发自己住宅基地的,因此便在香山溪上先行架了一座木头桥,方便自己运送的各种物资……

  郑家接着开始开发时,觉得占了潘家的便宜,派到这里管事的管家当时心道,我郑家何时占过人家便宜?!

  郑三爷那时正在新兵营里学习参观,哪里管得上这等的小事情。

  当时,那郑家管家便从厦门多招了些人手,自带干粮,一口气把这里到热兰遮城的道路修整了一番,至少可以通过两轮马车了……

  郑家还愁没有人手干活?随便在厦门街头问一个身强力壮的人,你愿意为郑家服务吗?一百个人中会有一百个愿意……愿意率为百分之一百。

  随后又开始修整到赤嵌地区的道路,而潘家对郑家大行修路的行为,没有再行插手,只是不断地加固了木头桥……其他的,不再出面了。

  汉唐集团注意到了这个情况,他们分析认为,这个时期的乡绅,还依然保留着一种古风,那就是富甲一方的士绅,对自己所处的地方有一种天然的责任感,修路修桥乃是应做之事……甚至,这还是一种表明自己能力强大与否的手段。

  这也许就是自从秦始皇成功地恢复了奴隶制后,历代皇帝的权力只是管到县……但是,整个社会在农村的权力架构却依然能够正常运行的原因吧?

  乡绅、士绅阶层主动就把权力机关对农村要做的事情给做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