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重生之娇娥锦绣 > 第120章

重生之娇娥锦绣 第120章

作者:黑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6 09:45:31 来源:免费小说

  刘询准许了。

  赵充国气的胡子翘了翘,竖起两条眉毛,瞪了瞪魏相和大司农,嘴里嘟囔着:“竖子不足与谋。”

  义渠安国也气的不轻,下定决心要让群臣瞧瞧他的手段。

  朝会已经到了尾声,却又有小黄门呈上民间的上书,有个上了年纪被放出去的掖庭宫婢,和自己的丈夫在宫门外上书朝廷,声称在狱中对皇帝曾有抚育之功。

  御史大夫丙吉听了,胡子翘了翘,最终没有说话。

  刘询听了心中大震,他自知年幼时能活下来很不易,受到了很多人的庇护,登基后也一直在寻找那些曾经关照过自己的人,便命掖庭令审问此事。

  散朝后,于廷尉走到丙吉身边,笑嘻嘻地道:“少卿,我知道你不贪名利,但难道就让有心人混淆视听吗?”

  丙吉扬了扬眉毛,淡淡道:“且看看吧。”

  旁人不知,于廷尉是知道的,丙吉对皇上也是有大恩的,但却一直没有宣扬,甚至连皇上本人都不知道。

  于廷尉又道:“少卿何必固执,你也是曾担任过右廷监的人,我在廷尉府中担任小吏时还多蒙你的指导,难道你看不出来这冒认恩情的掖庭宫婢背后之人有什么打算?”

  丙吉叹道:“当年掖庭宫婢中,确实有尽心抚养皇上之人啊,且看看吧。”

  于廷尉知道丙吉的脾性,也不再多劝,两人在宫门各自上了马车,分了手。

  一回到廷尉府,于廷尉就唤过林天商议此事。

  凡事在廷尉府做事的人,见多识广,对阴谋和冤狱都很敏感。

  于廷尉觉得这个掖庭宫婢来的真是时候,张家在军中、在皇帝心中的地位都开始下降,这个宫婢便出来当众声称对皇帝有抚育之恩,皇帝若是嘉奖,必然少不了张家的那一份,毕竟张贺的大功,谁都不能否认。

  张家这是在借机唤起皇上对张贺的旧情。

  皇上是个重情之人,张家可借此重新翻身,于廷尉知道此时能够盖过张家的只有丙吉,但是丙吉却不愿意声张,甚至不希望旁人知道这件事。

  林天听了也觉得张家的心思巧妙,什么都不用做,便在皇上面前又提起了旧恩,且不让皇上反感。

  于廷尉的想法也很对,丙吉曾经对皇上有大恩,却一直隐瞒不求回报,若是此时被揭了出来,对于皇上的震动将会更大。

  但丙吉已经是御史大夫,又有从龙之功,被封为关内侯,什么都不缺,品性又如此坚韧。丙吉不愿意说出来换得皇上的恩赏,要做施恩不图回报的君子,这很不好做啊。

  林天背着手,在于廷尉的公房内踱来踱去,于廷尉被他弄得心烦,却又知道他向来有主意,便忍着。

  “有了,”林天停住脚步。

  于廷尉精神一震,坐直了身体,问:“什么?”

  “丙吉这种人无法用名利去动摇,但是却可以用别的来逼他,让他不得不说出真相,”林天兴奋地拍拍手。

  “小竖子,别再卖关子了,”于廷尉瞪起眼睛。

  林天伏在于廷尉耳边嘀嘀咕咕计较了一番,便去找了杨恽。

  ☆、第146章 挣扎

  第二日,戴长乐专门找掖庭令训诫了一番,大意无非是,抚养皇帝之恩非同小可,不可仅听宫婢一面之词,为了防止日后来冒功的人络绎不绝,需点出如今尚在的大臣作证。

  掖庭令不敢怠慢,立即加大了对上书宫婢的审讯,众人原先都以为这个宫婢是在掖庭时由张贺找来抚养皇帝的,审讯之后才知道,原来她虽然是掖庭的宫婢,但因罪下了长安狱,在狱中抚养过皇帝。

  掖庭令的精神来了,皇帝到掖庭之前是在牢狱中长大的,究竟是谁当时照顾了皇帝,让他存活下来,这一直是个谜。

  宫婢为了拿到赏钱,

  说如今的御史大夫丙吉可以作证,掖庭令查了多年的记载,查明此宫婢确实曾经入狱服刑,而丙吉当时被武帝任命为废太子巫蛊案的主审官,在狱中审理此案。

  当时废太子的家人只剩下皇曾孙,也就是现在的皇帝刘询,卫家已经死绝,若是旁人审理此案,只怕会将废太子的属官们严刑拷打一番,讨好当时得势的钩弋夫人,定下巫蛊之案的结果,但丙吉审了许多年都没有结案,看来当时的丙吉是同情戾太子刘据的。

  掖庭令觉得奇怪,将宫婢带到了御史府,找到丙吉询问。

  丙吉问明来意,仔细看了看那个宫婢,虽然过去了许多年,宫婢已经老了,丙吉还是认了出来,有些生气地呵斥道:“你怎么能来认领功劳呢?当年抚育皇曾孙的时候,因为照顾不周,让皇曾孙生了大病,我还责打过你,有功劳的是渭城人胡组、淮陽人郭徵卿。胡组服刑期满要出狱了,皇曾孙还依旧依恋她,直到我找到皇曾孙的外婆祖史家,胡组才回家。”

  宫婢听了,汗如雨下,口里嚷嚷着:“丙大人饶命,是奴婢贪心了,有人指点我前来上书,说皇上必有厚赏,丙大人当年救了奴婢等的命,奴婢不敢隐瞒。”

  掖庭令吃了一惊,立即上报给皇帝。

  刘询下旨,命人寻访胡组、郭徵卿二人,可惜这二人都已去世,只有子孙尚在,皇帝立即下令赏金五十金,田地二百顷,其他珍玩无数。

  曾经抚养过自己的老人只剩下这么一个宫婢了,刘询不念旧恶,还是下了诏书赦免她的官奴婢身份,让她的丈夫和子女也随之成为平民,并且赏赐了十万钱。

  弘恭奉旨带着这个宫婢面圣谢恩,刘询询问了她一番,才知道当年丙吉主审巫蛊案时,命几名女囚哺育自己,在监狱中最干净清爽的地方居住,才活了下来。

  “……后来武帝大赦天下,奴婢等人才活了下来,这可多亏了丙大人,原本有人奉旨要处死长安城内牢狱中所有的人,是丙大人守在狱门,带领狱卒堵住了武帝派来的使者……胡组等人本来因为大赦可以归家了,但皇曾孙当年年幼,离不开胡组,丙大人就雇了胡组和郭征卿一起抚养皇曾孙,奴婢在一旁打杂……再后来监狱里主管财务的官员说没有接到指令奉养皇曾孙,不再支付皇曾孙的费用,丙大人便从俸禄中按月拨出一份来供养皇曾孙,皇曾孙小的时候身体不好,几次大病,都是丙大人掏钱给看的病……丙大人说这也不是办法,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再被朝廷放回州里去,就上奏朝廷,想让京兆尹府抚养皇曾孙,但是没有成功,后来听说皇曾孙的外婆和伯父还在,才交到了史家……再后来,就听说皇曾孙登记入了宗室,被收留在掖庭……”

  刘询听着面前这个老妪絮絮叨叨地讲述,凤目含泪,双手发抖,原来竟然是这样活了下来,救命恩人就在眼前,却什么都没有提过。

  宫婢走后,弘恭和戴长乐又奉旨调来了当年长安狱中的记载,发现宫婢说的基本属实,长安城有监狱二十六所,在刘询出生的那一年,除去诏狱和刘询出生的郡邸狱,其余监狱的犯人全部被斩首。

  再追究原因,竟然发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内谒者令郭穰。

  刘询的祖父戾太子被一群小人在武帝面前中伤,离间父子之情,其中内谒者令郭穰最积极。

  戾太子死后,在钩弋夫人眼中,当时昭帝刘弗陵成为太子最大的障碍,便是已故李夫人的爱子昌邑王,内谒者令郭穰检举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和当时的丞相合谋谋反,谋立昌邑王为帝,结局便是昌邑王死,丞相及李广利死。

  武帝病重,有人说长安狱中有天子气,武帝大惊,下令将狱中的人全部登记起来,格杀勿论,而奉旨杀人的便是这个内谒者令郭穰。

  内谒者令郭穰是站在谁的一边,所图何来,是个瞎子都能看得出来。

  当日郭穰夜间抵达郡邸狱,是丙吉死死地把住监狱的大门,坚决抗旨保下皇曾孙,两人相争不下,直到天亮,后来这件事情闹到武帝面前,武帝这才知道还有这么一位皇曾孙活着,当即下令大赦天下,郡邸狱的犯人们因为丙吉方得到了保全,一直对丙吉感恩不已,这件事询问下去,有许多活着的人可以作证。

  刘询看到奏章的当夜就宣召了丙吉,两人密谈了半夜才散。

  一时间朝野议论纷纷,杨恽又上了一道奏疏,声称丙吉的存活之功大于张贺的养育之功,请皇帝厚赏。杨恽一向毒舌,这次的奏疏又是直接的不得了,但这次说的话,却说到了皇帝和群臣们的心中。

  对于刘询来说没有丙吉的保护,就不能活下来,后来又是丙吉在霍光面前推举了他,霍光当时正为废掉了昌邑王刘贺,没有合适的称帝人选而焦头烂额,所以才选中了在民间生活的他,没有丙吉也没有他的今天。

  群臣立即附议,都称赞丙吉是长者、君子,搁一般人做了这样的大事,这就是吹嘘一辈子的资本,但丙吉却藏得如此之深,不愿意让旁人知道。

  刘询下旨,声称:朕在平民时,御史大夫丙吉,中郎将史曾、史玄,长乐卫尉许舜,侍中、光禄大夫许延寿都对朕有旧恩。还有已故掖庭令张贺对朕辅导教育,使朕研习儒术,恩惠卓著,功劳最大。《诗经》上说:‘没有不应报答的恩情。’今特封张贺的养子侍中、中郎将张彭祖为阳都侯,追赐张贺谥号为阳都哀侯,丙吉为博阳侯,史曾为将陵侯,史玄为平台侯,许舜为博望侯,许延寿为乐成侯。”

  张贺有一孤孙名叫张霸,年仅七岁,被任命为散骑、中郎将,赐爵为关内侯。

  这一次分封,刘询查访了所有在郡邸狱的妇女中,曾对他有抚育之恩的人,也都赐予官禄、土地、房屋、财物,按照恩德的深浅予以报答。

  受封的时候,丙吉大病了一场,刘询担心的要命,生怕丙吉死去,就派人把封印纽佩带在丙吉身上,表示封爵,要让他生前得到恩赏。

  太子刘奭安抚父亲,“父皇,夏太傅说有阴德的人,一定会享受他的快乐,并且能够庇佑子孙,丙大人尚未得到报答,就病的很重,这病一定不致命的。”

  刘询叹了口气,抚了抚儿子的小脑袋,道:“奭儿说的对,丙大人一定不会有事。”

  后来丙吉真的病好了,刘询很快乐,刘奭觉得夏太傅说的真的很对,更加认真地跟着夏太傅学习经书。

  众人受封的时候都很高兴,只有张彭祖心里不乐,凭他与皇上的交情,封侯是早晚的事,这次的安排却让丙吉的恩情暴露了出来,光华完全掩盖了张家,皇上大批的封赏,甚至借此封了许广汉的两个弟弟为候。

  戴长乐撇着嘴,逮着机会在刘询跟前说坏话:“张彭祖什么功勋都没有,就封了候,还不高兴,丙吉立了那么大的功劳,像个闷嘴葫芦一般,生怕别人知道了,病好了就想着法子不想封侯,这人呢,怎么就相差那么大呢。”

  刘询白他一眼。

  戴长乐的抽屉又张开了,没完没了地道:“那个宫婢自称对皇上有恩,也没有说清楚,谁料到还有丙吉这么大的隐情,估计在背后戳着她来的人都后悔死了,哈哈。”

  刘询大怒,抓起手边绘着九头鸟的瓷瓶,砸了过去,骂道:“作为太子詹事,风言风语,没点分寸,去到太子太傅那里,和太子一起听论语,抄百遍论语,抄不完不准出现在朕的面前。”

  戴长乐见把刘询惹怒了,立即就去抄论语去了,丢下刘询在麒麟阁内。

  小黄门哆嗦嗦地进了麒麟阁收拾碎片,奉上了茶,重新点了香,又退了出去。

  过了一阵,皇上又命弘恭前来,再次宣旨,让淮阳王刘钦开府,前丞相韦贤的小儿子韦玄成做刘钦的国相。

  这道旨意发出后,张彭祖整个人都不好了。

  韦玄成为了和哥哥推让爵位,装疯卖傻,假称有病,被丞相和御史大夫弹劾才收敛。刘询点了这样的人做二皇子的国相,就是让刘钦学着韦玄成,敬让着哥哥刘奭,也是在敲打张家。

  许家和王家都松了口气,于廷尉和林天更象是偷到了油的耗子,偷偷的笑的甜蜜。

  张千秋知道后,又是大怒,道:“我说怎么又出了这样的事,都是你们搞的鬼,眼看张家大势已去,你们就别再挣扎了,天命都不向着我们这边。以前一说对皇上有恩,众人必然想到大伯,眼下大伯只是养育之恩,而丙吉却是存活之恩和举荐之恩,丙吉埋在心里当君子,我们张家却是享受了皇上给的好处。若要再不知足,就要有那些儒生来弹劾了。”

  张延寿和张彭祖耷拉着脑袋,也知道这次真是……千算万算,请了尊大佛出来了。

  而且,这事还真的都是他们自己折腾出来的,张延寿道:“大哥,弟弟们知道自己错了。”

  张千秋道:“那就知足吧,别折腾了,老三封侯了,也是一件好事。”

  两个弟弟都点头称是,张千秋回到书房里,对着眼前的竹简发呆,这是来自东海郡的信,信是一个叫做严延年的人写来的,自称是太子少傅的哥哥。

  严延年在信中声称,一向仰慕张家,和张博也有来往,对张千秋神交已久,如今西域和大汉之间必有一战,张千秋如果要上阵杀敌,他愿意跟随左右。

  ☆、第147章 走神

  严延年蛰伏在东海郡做郡吏,侍奉着严母,他在郡中可以读到邸报,虽有滞后却也可以了解到朝廷都发生了那些事。

  当知道赵兴和冯世奉两人在西域立了两场大功,赵兴留在大宛开展互市时,严延年有些坐不住了。

  等到弟弟来信,说赵广跟着皇子们读书,赵娇娥经常出入后宫,于夫人和林氏相认,严延年真的觉得不能再等下去了,若是赵家真的得了势,必然不会放过自己。

  而他也不愿意放过赵家。

  严延年在信简中谈了对于西域和大汉之间战事的看法,并且暗示自家和赵家有隙,弟弟在太子府中并不受重用等等。

  这是一封投诚的信简。

  张千秋一直在犹豫,这样的人到底能用不能用,严家和赵家的事,随便查一查便能知道个大概,严延年这个人当年也还是有不少人知道,皇帝曾经点过他的名去做平陵县的县令,只是没有把握好机会,白白丢了官,又从丞相府的低级属官开始做起。

  开始,张千秋叫弟弟们稳住别闹,是不想在赵家身上白瞎功夫,惹来事端。

  但这么久以来,弟弟们在赵家的事情上讨不着好,竟然还将张婕妤给搭了上去,张千秋也知道,这个梁子已经结下了,不是说自家就此收手不闹就算完了的,如今人家势力不够,若是够了,谁不想报仇。

  如今,叫弟弟们稳住别闹,是因为确实不能再在皇上面前有动作了,张千秋想,应该伺机而动,首先应努力想法子护住在军中的地位,能护一点算一点,护住了再说以后的事。

  严延年了解赵家,又与赵家为敌,应该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如今跌倒低处,拉他一把,便能牢牢站在张家这一边,随着太子的势力越来越大,原先依附张家的人就不会再那么忠心了,不如现在先扶持几个死忠,可严延年在赵家的事情上,让人觉得不地道。

  张千秋在这边衡量着严延年的价值,严延年在东海郡等的神魂不宁。

  他是没有人可以投靠了,魏相已经不会搭理他了,丙吉和于廷尉两人关系很好,而且丙吉特别注重下属的品德。

  算来算去,三公里面只有张安世可以投靠,张安世的年纪已大,身体不好,张家的三个儿子里面,能够接管张安世的势力的只有张千秋了。

  昔日,他在御史府任职的时候,就听说霍光夸奖张千秋远胜过霍禹,说张家有这样的儿子,是注定要兴旺发达的。

  搭上了张家的大船,严延年相信凭他不俗的办事能力,一定能做到二千石的大官。如今这个样子,只是时运不济罢了。

  严延年在等,他的好友张敞也在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