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大明长歌 > 第十章 逆风 (下)

大明长歌 第十章 逆风 (下)

作者:酒徒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6 09:21:43 来源:免费小说

  第十章 逆风 (下)

  李如梅咧了下嘴,沉默不语。

  这一拨人情,欠得的确有点儿大。

  主帅和袍泽被困,冒死相救,在中原,无论什么时代都是一件儿奇功。再加上斩杀数名敌将和临阵奋勇争先,即便不做任何操作,只是如实上报到兵部,李彤、张维善和刘继业三个,官职都足以上升一到两级。

  然而,先前三个少年为了弟兄们能及时赶到碧蹄馆,率部堵住朝鲜人的军营“强征”战马,祸闯得已经不算小。今天又当众痛殴朝鲜官员,错上加错。两厢折算,功过能否相抵,就很难说了。弄不好,经过朝堂某些“正人君子”的一番上下之手,三个少年的官职还会不升反降!

  “啥人情不人情的,我看他们三个,都不是那种喜欢计较的讨厌鬼。” 与李如松,李如梅兄弟俩不同,祖承训在内心深处,早就把李彤、张维善和刘继业三个当成了自己人,想都不想,大咧咧地在旁边插嘴。“况且他们三个能有今天,还不是拜大少爷您当初的看顾?只要您还在军中一天,将来他们的高升机会就有的是,不差这一回半回!”

  “又胡说,东征军又不是我家的?” 在自己人面前,李如松也没那么多忌讳,翻了翻眼皮,有气无力地反驳。“更不可能,我想照顾谁就照顾谁。特别是游击往上,几乎每一级,都得拿实打实的功劳换。他们错过这一次,下次不知道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当初怪我了,老六带他们来辽东之时,我其实并不怎么看好他们!” 李如梅又咧了下嘴,声音里带着如假包换的后悔。

  这是一句大实话。其兄李如松位高权重,每年求到家中走门路的后生晚辈不知凡几。如果挨个都给予照顾,恐怕把辽东军中各级的官职全拿出来,都不够用。所以除了铁杆嫡系的请托之外,对其他通常都选择敷衍了事。而敷衍的办法又分为数种,扔到某个不高不低的位置上,任其自生自灭,便是其中之一。

  所以,当初李彤、张维善和刘继业三个,兴冲冲地来到辽东投军,却被迎头泼了一盆冷水。连李如松本人的面儿都没见到,就被丢进了选锋营左部。原本李如梓在路上描述的美好前程全大打折扣不算,三人麾下的弟兄,也是如假包换的滥竽充数。其中能称得上“兵”者,连两成都不到。剩余八成以上,都只能算是民壮。

  通常其他前来投军的纨绔子弟遇到这种情况,或者当场心灰意冷,一走了之。或者勉强熬上十天半个月,然后知难而退。谁也没想到,三个在江南那种脂粉之地长大的勋贵子弟,居然全都坚持了下来。更没想到,三个勋贵子弟,迅速就在军中站稳的脚跟,并且以此为契机,各展英姿。

  这其中,有三人身后的家族和身边家丁为助力,有三人的贡生身份为倚仗,还有其他许多阴差阳错,机缘巧合,却唯独没辽东李家多少事情。以三人的国子监贡生身份,即便没有李如梓的提拔,投奔到东征军内任何一名参将麾下,试千总都是起步。更何况,三人后来,还进入了辽东巡抚郝杰的法眼!

  退一步说,李家即便当初对三人有过那么一点儿提携之恩,在李彤和张维善舍命救下祖承训那一刻,也已经还清了。要知道,祖承训和他父亲祖仁,可都出身于辽东李氏的家丁。属于铁杆嫡系中的铁杆嫡系,地位和价值,都远超过李如松的几个庶出兄弟。并且数量也总计没超过五个,无论损失哪个,对辽东李氏来说都是伤筋动骨。(注:李氏从李成梁开始,就坐镇辽东。早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将门集团。祖家是其中一支。著名的汉奸吴三桂,也出身于这个集团。甚至包括后金的努尔哈嗤。)

  原本在李如松的计划中,还准备替三人揽下“强征”友军战马之责,上报说自己在派亲信求援之时,曾经口头给李彤下过一道命令,准许他为了援军及时赶到,征集开城之内的所有坐骑。如此,三人的举动,就成了奉命行事,朝廷中那些不清楚自己领了哪国俸禄的家伙,无论如何都无法借题发挥。

  而现在,光是替三人揽责,肯定行不通了。当众痛殴藩属之国官员这件事,李如松这个御倭提督,都轻易不敢去做,却被三人做了个痛快。一旦被朝鲜使节咬住不放,上告到北京。接下来,肯定有无穷无尽的弹劾在等着三人。除非三人能让各自背后的家族全力出手,否则,肯定招架不住。

  “怎地,他们打那些脚踏两只船的朝鲜二五仔,还打错了?” 见李如松和李如梅兄弟俩,脸色都越来越凝重,祖承训非常郁闷地跺脚,“我怎么就觉得打得好,打得痛快呢?大少爷,要不然这样,你把这事儿,算在我头上。是我气愤不过,故意唆使他们三个打的。这样,他们三个就能成了从犯,我才是主谋。朝鲜人和朝廷那边有啥不满,尽管都对着我。反正我这条命都是他们三个救的,拿官职相还也是应该。朝廷中那些王八蛋,总不能为了给藩国人出气,就要求皇上砍了我的脑袋!”

  “胡说,你以为你是谁?你来做主谋,就能将他们三个都摘出去?!” 李如松又翻了白眼儿,不屑地数落。“且不说他们三个早就木秀于林,你仔细想想,他们三个自打到朝鲜以来,不知不觉间,都得罪了谁?这些人,哪个在朝堂上没有三两个铁杆儿。人家以前没报复他们,是因为实在抓不到太好的把柄,这回,把柄已经送上门了,怎么可能轻易放过!”

  “那,那怎么办?我刚才说,他们三个高升的机会,不差这一回,也是您觉得不妥当。” 祖承训越听越烦躁,再度用力跺脚。“而您这儿,除了记下这份人情,一时半会儿,又想不出更好的主意来。”

  “这个人情太大,光记在心里不妥当!” 李如松又看了他一眼,叹息着摇头,“咱们李家,也不能开这种白白让别人救命,却装作啥都没发生的先例。否则,以后谁还肯死心塌地跟着咱们?老五,你去后帐箱子里,亲自去把剩下的那几张空白告身给我拿过来。趁着我这御倭提督还管点儿用,先把他们舍命救援袍泽的奇功给酬了。”

  “大哥,参将,参将前头,可是没一个’试’字!” 李如梅被自家兄长的决定吓了一跳,赶紧低声提醒。

  大明朝为了鼓励将士们英勇作战,同时也为了奖励领军主帅的忠诚,通常在出征之前,都会下发若干空白告身到主将手里。而主帅为了鼓舞士气,也会根据麾下弟兄们的表现,在某次战斗后,直接将功劳最大的几人的名字,填到空白告身里,然后再上报朝廷。

  这些空白告身,被朝廷接到之后,通常只是走个过程,很少,甚至从来不会给予驳回。只是告身数量有限,并且级别越高越为稀缺。到了参将这级,总数也就三五张,主帅轻易不会使用。至于副将,辽东军二十年来,还没提前发出去任何一份。

  “李子丹按照平壤之战前的功劳,就应该是加衔参将了,只是朝廷批复得太慢而已。即便光算截杀倭寇溃兵的功劳,将加衔改为实授,也不算破格。被他救了性命的将士们,更不会觉得为兄偏心!” 听出李如梅话语中的劝阻之意,李如松疲倦地笑了笑,轻声解释,“而张守义屡立大功,再不给予一个单独的营头,也是屈才。为兄保他一个加衔参将,再让他出去单独领一营兵马,也是为了鼓励弟兄们以他为楷模。至于刘继业,年龄比他们两个小,资历也略有不如,暂且只能做个游击。也不用加衔了,直接给了告身就是!” (注1:加衔参将,有参将头衔和俸禄,实权却还是游击。属于明代军中的惯例。)

  “这……,也好!” 李如梅迅速明白了自己哥哥的良苦用心,犹豫着点头。

  李彤、张维善和刘继业堵着朝鲜军营强征战马之举,不仅仅是救了李如松的性命,也给宋应昌解决了一个大麻烦。所以,将三人的名字在空白告身上填好之后,备倭经略宋应昌那边肯定不会做任何阻挠。如此,三人的升迁之事,稍微操作一下,就肯定会在朝鲜官员的告状信之前,抵达北京。

  只要三人的升迁,成为事实。接下来再评议功劳和过错,就是在升迁之后的基础之上。三人就相当于平白多了一次机会,无论第二次的评议结果如何,都不会比现在难看。辽东李氏,也不会亏欠三人太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