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秘宋 > 第一百四十章国之重器(下)

秘宋 第一百四十章国之重器(下)

作者:荆洚晓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6 09:02:22 来源:免费小说

  “是真的?”刘瑜向老和尚这么问道。

  老和尚摇了摇头:“不知道。”

  真的不知道,他没有这个鉴别的能力。

  他本来就是安排作为一个在京师的接待点,所以放在陈州门里处。

  一入陈州门,就是北婆台寺,以僧人为身份掩饰的细作,就可以接上头。

  又不会引起潜伏在京师的辽人、西夏人细作注意。

  然后再由他这个点,去联系上一级的机构,只不过,正如老和尚的无奈述说:

  “从二十二年前,法云寺那边,该管的师兄,就云游去了。”

  本来是他这边去联系法云寺,再把情报一步步送到枢密院去。

  二十二年前,吕夷简死了,吕夷简一去,就有人聪明的退出了这个情报系统,云游去了。

  “夏相爷遣人传令,归隶祐神观。”

  “十五年前,夏相爷差人送三十贯,以供细作来往接待之用。之后再无均令。”

  因为,那一年,夏竦奉诏监修黄河堤决,淋雨淋病了,大约就是伤寒,回京师就死了。

  “当年十二月,祐神观原本该管的师兄,还俗离京返乡去了。”

  老和尚说到这里,就没说下去了。

  因为从十五年前,收到那笔三十贯的经费之后,他就没有再接到任何指令,也没有经费。

  连他的上级,也不干了。

  不论云游的,还是还俗的,都是聪明人。

  但总归,还是有些不聪明的人,例如老和尚;

  例如用自己的命,把这一叠图纸,从西夏送回京师的那些人。

  刘瑜长长地从鼻孔里呼出一口气,整了整衣冠,起身冲着老和尚拜了下去:“不敢请教大师法名、名讳!”

  老和尚没有开口,刘瑜起身再拜:“愿请大师告知,东华门殉国英雄名讳!”

  但刘瑜依然没有得到回应。

  显然,老和尚和他的袍泽,都已看淡了这些东西。

  “有人在办这事,就好了。”老和尚只是这么说了一句。

  然后把盒子里的另一个铁筒拿起,郑重地放在刘瑜手里。

  “左正言来求取贫僧师弟身后之物,贫僧便把师弟手里几只羊,托付给你。”

  “若想要羊,却得快些,迟了,走散了,或是成了恶狼腹中餐。”

  然后老和尚起身送客,很坚决,坚决得和赶人一样:“明天,老夫也还俗。”

  七十三岁的老人,似乎一下子轻松了起来,居然冲着刘瑜眨了眨眼:“三十年前,老夫也有两子,如今已是开花结果。都是读过书,开过蒙的人,谁愿当这劳什子秃驴!”

  可是走出寺门的刘瑜,却便显得沉重了。

  似乎,有一个无形的担子,从老和尚的肩上,移到了他的肩膀上。

  以至于连李宏也看出不对,大吼着:

  “这老僧对左正言用了什么邪法!待俺去烧了他的鸟庙!”

  刘瑜扯住了李宏,摇了摇头道:“休得多言,回公事房。”

  马蹄声又在这雪夜里响起。

  骑在马上的刘瑜,不知道为什么,在这雪花纷飞的夜,有种想要放声大哭的冲动。

  只是雪寒,泪未滴,尽已成霜。

  马如龙,眼角霜重终被风吹去。

  这一个雪夜,刘瑜没有回家,甚至没有去看仙儿,除了相信如梦和萧宝檀华哥,能比自己更好地照顾她之外,他真的没有心情。从北婆台寺出来之后,就有一种压迫感,让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当时侍候在刘瑜身后的蔡京,得了刘瑜允许,向杨时复述之后,他们也一样的沉默。

  坐在公事房里,一言不发。

  没有人想开口,没有人想说什么。

  因为不知道该说什么。

  指责谁?吕相?夏相?晏相?

  或是范、韩、富诸位大臣、名臣?

  对于这些人来说,太小了,特别是在这个时代。

  就算是这些人的政敌,也不会捡这样的事,来指责大宋的宰相。

  要指责韩琦,那也得是类如好水川之役,战死大宋精锐上万的事啊!

  要指责吕夷简,怎么也得说他把范仲淹逼出京师,独揽朝中大权之类的。

  行走在黑暗里的细作,死上几个,有甚么打紧的?

  可是当亲身看着老和尚,看着从西夏万里而归,然后去东华门外赴死的细作。

  那种悲怆,真的教人说不出话来。

  而透露给西夏铁鹞子,那赴死细作的,却就是司马光的长仆。

  按着他招认,司马光甚至认为,应该把这东西还给西夏人,以免起了边患!

  想来,在司马光看来,这冒死把图纸带回来的细作,怕是该死的。

  一直呆坐了近半个时辰,刘瑜才挥了挥手,对蔡京和杨时说道:“去休息吧。”

  “治平元年,其上奏《乞罢陕西义勇札子》。”蔡京起身, 略有点沙哑向刘瑜说道。

  乞罢陕西义勇札子,就是四五年前司马光上的。

  这札子是什么内容?

  司马光认为练“义勇”,使百姓“骨肉流离,田园荡尽”,给百姓带来无穷苦难,希望朝廷审察利害,特罢此事。他说防边必须从将帅军政着手,练义勇嘛,只能是“徒有惊扰,而实无所用”。

  而且说是“然一刺手背之后,则终身拘缀”,似乎很替义勇不平。

  但他却不对宋代军制的终身制,提出改革。

  所以这些话,听起来很有道理,实质就是胡扯。

  从将帅军政入手,不用钱么?朝廷不拔钱,怎么从正规军入手?

  百姓不练义勇,西夏人、青唐人不会侵边?

  兵力又不足,又不练义勇,难不成让那些只能当农夫的厢军去守边?

  刺字之后,终身拘缀,为什么不提改革军制?反倒一再提祖宗之法的就是他。

  纯粹就是文人清谈式的扯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