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古典架空 > 弟子总崩人设肿么破 > 第103章 独孤天战16

弟子总崩人设肿么破 第103章 独孤天战16

作者:爆炒虾仁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3-12-27 20:33:37 来源:88小说

从六品:宜侍(夫人,贵嫔身边女史)、浣衣局主管(管教犯错的宫女)

正七品:良侍(昭仪,淑仪,嫔身边女史)、冷宫主管(分配冷宫里的食物,衣裳)

从七品:一等宫女(端茶倒水等轻活)(娘娘2名,小主1名,秀女无)

正八品:二等宫女(做饭煎药等不轻不重的活)(娘娘2名,小主1名,秀女无)

从八品:三等宫女(烧煤守夜等重活)(娘娘2名,小主1名,秀女无)

正九品:打扫道路和每晚巡视的宫女

从九品:冷宫宫女(1位妃嫔1名)

正十品:浣衣局里的宫女

从五品以上可以称姑姑

之前在上官婉儿大婚的时候,皇帝派来教导规矩的嬷嬷就是后宫里面的掌宫嬷嬷。

咳嗽的声音从里面传来,再加上外面的药味已经不难判断出来了。这位皇后娘娘应该是生了病。

对于上官婉儿来说,这种请安也就是做一种形式罢了。毕竟也不是独孤天战的仇人也不是亲生的嫡母。

“母后,儿臣特来请安。”独孤天战道,眸子深邃。突然之间上官婉儿感觉空气之中有什么东西变了。

上官婉儿也连忙行了礼,表示一下样子。这里自然是没有她的话语权的。

太子妃一般行礼都是要看太子妃的品阶以及背后的娘家势力又或者是太子的实力。

太子妃是从一品,而皇帝的妃嫔从正一品到正八品不等,按品级而论,除正一品的三夫人外,自九嫔开始地位都在太子妃之下。

但在礼仪对待上,太子妃的地位往往仅次于皇后,与公主相同,而在其他所有妃嫔之上。

因为毕竟妃嫔都只是妾,而太子妃是正妻,理论上还是未来的皇后,有时在比较重要的仪式上,不但皇帝皇后要出席,太子和太子妃也要出席,而妃嫔则没有这个权力。

太子妃的服色也同皇后一样是凤冠霞帔,只是皇后的凤冠是“六屏”,太子妃的凤冠只有“四屏”而已。

当然在具体环境中,这些理论上的东西未必能得到实践。

比如某位妃子很受宠,那么她在宫廷实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就可能比太子妃高;或者太子地位不稳,太子妃的地位和受关注程度当然也会相应下降。

一般行家礼,如果比较重要的场面就行国礼。

太子也不必给后宫的妃子行礼。只需要简单问好就行。

古代太子纳妃礼仪规制等于天子娶后(略次),但是绝对高过天子纳妃(任何一品级妃子)的规格。

翟衣方面在任何朝代也都是太子妃翟衣规制高于或等于最高品级的妃子。

再打个比方,太子妃起码是正一品或者超品的妃子,这上面也是高过一般妃子的。

一般情况下,太子和太子妃先等妃子行完礼,然后回半礼即可。

皇帝的妃嫔看见太子妃之后,也不需要行礼。

她们只要互相问候就行了。太子妃名义上比嫔妃要晚一辈。但嫔品级比较低,所以,太子妃也不必向她行礼。

对话之间皇后貌似精神并不是很好。于是简单说了几句便退下了。

行走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独孤天战一路上没有说话,脸上还是照常的表情,但是上官婉儿感觉到了一丝不一样。

像是太子殿下在忍耐着什么一样。那种感觉仿佛是要随时爆发一样。

但是身为太子妃的上官婉儿知道,自己不能够多嘴,因为在上官婉儿嫁给独孤天战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站队。这已经是不可挽救的事实。

“你可知,那位宫女是一流的暗卫。”独孤天战从皇后寝宫回来说的第一句话便是这个。上官婉儿其实心里也有了几分打算。

独孤天战看着上官婉儿的样子,心下便放心了。“后宫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后还是小心为上。皇后那边很有可能已经盯上了我们了。”

什么!!??

已经盯上自己了吗?“只因为那位殿下吗?”上官婉儿皱着眉头道。

那位殿下貌似一点也没有上进心的样子。只是当了一个闲散的王爷。理应说应该不会参加这次的夺位。

但是这又有何妨呢。毕竟嫡系的血脉摆在了那里。谁也没有办法去改变。

在中国古代,因为是封建王朝,所以,统治者十分重视皇位的继承,常常实行“预备立储”的制度。但是,这种制度却有两种重大缺陷:

一是、预备好储君后,官员们容易见风使舵,攀附储君,结党营私。在太子还没登上帝位和太子继承皇位后,这些党派容易被分割,造成朝纲混乱。

二是、储君应当选择谁,这个问题十分重要。若是不制定相对比较公平的,让众人信服的立储君制度,则容易引来大臣的不满,导致皇子们纷争不断和朝政动荡。

在开国的时候,君主们的传位通常有两种方案:

一种、是把皇位传给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兄弟,这种方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兄终弟及”。

一种、是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也就是“父死子继”。

但是,我们都知道,皇帝的妻妾嫔妃众多,子女自然少不到哪里去。可是,皇位就那么一个,每一个子女都是自己的亲生骨肉,这时候,该传位给谁呢?

于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子制度,由此诞生。然而,这种制度,却有它本身固有的,不可克服的弊端。在中国古代家庭里,正房妻子生的子女,被叫做嫡出子女,侧房妾室生的子女,则叫做庶出子女。像这样的嫡庶区分,也是中国古代等级制度中的一环。

在皇家中,嫡庶等级之间的皇位竞争更是激烈,矛盾也十分尖锐。虽然,制定了嫡长子制度,但是,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皇位继承的问题。

为江山和后代子孙计,老皇帝一般在活着的时候,就要提前作出谋划和安排。这期间,除了要进行强有力的政治统治、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之外,及早选择一位有为的后世之君,就成为摆在历代帝王面前的首要任务。古人叫立储,现在叫做接班人。

当然这还远远不够,储君既定,还要为未来的皇帝选择一位德才兼备、堪称国器的老师,也就是太子太傅。

太子太傅,权力不大,但使命光荣,主要任务是对未来的皇帝进行特殊教育,以便将来堪当大任。这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岗前培训,只不过这个培训只在太子一人中进行。当然,教学内容也是有很大区别的,除了要熟悉掌握国家的政治、军事形势和社会环境之外,帝王心术从来都是不可或缺的。

说白了,就是教储君如何驾驭群臣,兴利除弊,做个好君王。这门功课,也只有皇帝和未来的皇帝能够学,其他人是不能(或是不敢)乱加揣摩的。因此,那些所谓的圣明之君就总是显得高人一等,见解独到,甚至令臣子们难以捉摸。

其实,这也正是君王们很愿意看到的。有的人聪明,总是能揣摩到君王的心思。如果说这种心思是用在报效君王、建功立业上还好,如果要用在见风使舵或者耍小聪明上就非常危险了,像三国时期的杨修,虽然很聪明,但终究缺少大智慧。既不会奸诈小人的见风使舵,更不懂睿智君子的韬光养晦,且处处显摆,最终还是被曹操要了脑袋。

之所以会如此的处心积虑,甚至无所不用其极,理由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维护帝王的统治地位,不至于君弱臣强,大权旁落,受制于人。即便是这样,老皇帝还是会有一万个不放心,生怕死后儿子镇不住群臣,导致江山易主。为保险起见,势必就要整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花招来。

办法虽多,却也逃脱不掉两种渠道。一是清除异己,诛杀权臣;二是临终托孤,大臣辅政。前者主要是针对那些功高盖主的重臣,为避免将来对新皇帝不利,先提前收拾干净;后者主要是基于皇帝年幼,尚不能担当国家重任,而江山又不能拱手于人,唯有的办法就是为其选择一个或是几个既有能力,又能忠君侍主的大臣辅佐朝政,代替皇帝行使权力。等到皇帝长大成人,再还政于君王。

其实,这两种办法都各有利弊,也都是无奈之举,较难把握。决胜关键在于,后世之君是否具备领导一个国家的能力。对于后世之君能力较弱,臣子又相对强势的,皇帝老儿断然是不会放心的。皇帝不放心,就会睡不好觉。睡不好觉,可能就要发神经。而一旦把你惦记上,做臣子的就要非常小心了。这个时候,及时夹起尾巴做人或许还有得救,要是再不收敛,我行我素,说不定哪天就掉了脑袋。

独孤天战之所以能够当上太子其实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老皇帝觉得独孤天战背后没有什么强大的依靠。

再加上后宫那几位嫔妃以及贵妃的子嗣可以说是独揽大权了。在朝堂之上有不少的大臣已经开始战队了。

这才是老皇帝最为厌烦的。

然而独孤天战恰恰利用了这一点。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