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其他 > 嫡子身份――许一世盛世江山 > 第46章

嫡子身份――许一世盛世江山 第46章

作者:南枝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3-12-26 04:47:18 来源:免费小说

  赵致礼下江南来,要完成的任务,自然不是简单地对这里的情势的探查,他更需要吴王同哪些朝中大臣有往来的情报,朝中大臣在京里,其实还好控制,更重要的是,他和哪些地方大员有往来。

  这些,皇帝一派虽然有些数,但是知道的却不多。

  于是赵致礼在去和到达杭州的迎亲队伍会合之前,已经去拜访了不少地方官员,特别是握着兵权的总兵。

  赵致礼去吴王王府拜访的时候是九月初,因为十月中旬就要成婚,所以他在杭州只能待几天,就要带着新娘子进京了。

  吴王府邸占地宽广,是小一号的雍京皇宫。

  吴王过了不惑之年,蓄着一把美须,见到赵致礼后,对赵致礼的一表人才应对得体还算满意。

  吴王正妃已经过世,之后吴王没有再立正妃,主持吴王王府内务的是侧妃肖氏,赵致礼便也受命去拜见了她,吴王有四个儿子,三个女儿,四个儿子,是两个嫡子,两个庶子,三个女儿,嫡长女已经嫁人了,是远嫁,嫁到了陕西的一个书香望族,当年是吴王正妃主持的长女出嫁,由她嫁女可看出,她对吴王谋权不满,两夫妻是少年夫妻,感情好,吴王除了侧妃肖氏,并没纳妾,在王妃过世后,他也没将肖氏扶正,可见他对这位正妃的敬重和感情深笃。

  要是王妃还在,恐怕这位嫡次女也只是嫁给一个老成持重的书香之家,赵致礼想娶,恐怕还娶不到。

  赵致礼并没有见到这个将要成为他夫人的香安郡主,香安郡主的嫁妆由船先运上了京,之后赵致礼迎的就只是香安郡主这个人,还有她的陪嫁丫鬟婆子奴才们。

  跟随上京的,果真还有吴王的第二子,庶出的杨钦渊,和第四子,嫡出的杨钦济。是以送姐姐为由上京。

  香安郡主被接到雍京,已经是十月初了,先在吴王在雍京城的官邸住下,一直到吉日十月中旬,两人成婚。

  在赵致礼的婚礼之前,杨钦渊和杨钦济受太后娘娘的懿旨和皇帝的旨意,进宫面圣。

  当天季衡便没有去宫里伴读。

  两人面圣之后第二日,季衡进宫去,上完了课后,两人用午膳时,周围伺候的人被皇帝遣出去了,季衡就问皇帝,“吴王家的两位殿下,到底是什么样的?”

  皇帝居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情绪,说,“钦渊堂兄比朕长了五岁,钦济堂弟只比朕小了几天。看着倒是好的。”

  季衡对他笑了笑,没有再问。

  皇帝知道季衡喜欢吃软糯一点的甜食,特别喜欢吃糯米类,就亲自给季衡夹了一筷子用糯米和肉做的带着一点甜味的丸子,季衡看皇帝给自己夹菜,愣了一下,才赶紧谢恩。

  皇帝说,“这道菜,朕知道你爱吃,不过别吃多了,朕让做这个菜的厨子将作法记下来,给你拿回去,你让你家里弄给你吃。”

  季衡有些感动,目光盈盈地看着他,说,“多谢皇上。”

  这语气里已经比平常谢恩时候多了感情,皇帝哪里听不出来,他眼神变得更加温柔,又说道,“昨日里母后留了他们用膳,母后的意思是要留着杨钦济在宫里住着,等表哥的婚礼之后,他就要来勤政殿一起读书了,你到时候每日里也会见到他。”

  其实这在季衡的猜测之内,太后将杨钦济留在宫里,是要将杨钦济作为人质的意思。吴王有个儿子在宫里,他其实是要顾忌一些的。

  不过,吴王嫡子留在了宫里,也定然更容易在宫里安插自己的人。

  季衡对上皇帝的眼睛,明白他心里也是这么想的。

  下午在剑术课上,季衡已经能够将林师傅传的一套双剑使得十分利落,灵动而不迟滞,按照林师傅的话说,就是“翩若惊鸿”,但是力道还是不够,原因是季衡还是年岁太小了,等再长大长高一些会更好些。

  皇帝对双剑剑法的领悟反而没有季衡透彻,他对单剑倒是更擅长一些,再说,皇帝习武只是为了强健身体,增强毅力,并不是为了上阵杀敌,所以并不要求剑技有多么出类拔萃;而且,最初皇帝要求学习骑射工夫,只不过是想拉拢林仪,并借此拉拢林家,大约也有男孩子想要接触兵器的热血心思,想学些防身之术也在其中。

  但是此时看到季衡将那一套双剑练完,简直像是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翩飞一般。就让他提起了对剑术的不一般的理解。

  十月十四。

  这一天天气不错。

  赵致礼同香安郡主在这一天完婚。

  整个京城都因此热闹了几分,京城的官员,大半上赵家去祝贺了。

  季衡自然也跟着季大人前往祝贺。

  连太太许氏也去了,不过是跟着女眷们在一起。

  许氏是白天去的,下午就回了,季衡却在那里陪着季大人待到了晚上。

  在吉时拜堂之前,皇帝到来。

  他穿着一身常服,被迎接进正堂里,虽然皇帝还没有掌权,但是有他参加赵致礼的婚礼,的确是十分给赵致礼面子的。

  拜堂之后,新娘子被送到了新房中去。

  赵致礼穿着一身大红喜服,虽然脸上带着笑容,又因为喝了酒而面带酒晕,显得喜气洋洋,但是季衡看到他,知道他并不开心。

  季衡陪着季大人坐着,季大人在京城,也算是实权人物,所以座位在显眼的位置,在赵致礼过来敬酒时,季衡便也敬了他一杯,两人都只说了客套话,赵致礼离开时多看了季衡一眼,然后飞快地转身走了。

  没过一会儿,一个小太监过来找季衡,说,“季公子,皇上请您过去。”

  季衡于是禀明了季大人,这才离了席随小太监走。

  季大人同桌的大人们,都不是泛泛之辈,以前宫宴上就见过季衡的,此时也愿意再赞季衡两句,例如,“季大人家的公子,的确是一表人才,这越长越大,稳妥从容倒是不必说了,身上的风华,却是越来越难得,亏得就是没有生成女儿家。”

  季大人知道他们都是揶揄自己,说送季衡进宫,是以相貌博宠。

  季大人有时候也会想一想这个问题,不过,他现在又有了璎哥儿之后,他自己已经有了另外的打算,对于季衡随着长大越发容貌出众这一点,他既觉得有些不如意,又有了另一番心思。

  季衡随着小太监到了正厅,正厅很大,此时皇帝正坐在主位上,同桌的,就是赵致礼的父亲定国侯赵化淳和永昌侯赵化岱,还有两个季衡不认识的少年,一猜测,就知道是吴王的两个儿子,杨钦渊和杨钦济。

  李阁老有来,坐在贵客那一桌,平国公却没来,让儿子来的,还有另外的公侯贵卿在,也都是另外安排了桌子。

  看来皇帝这一桌,按照国舅的安排,是坐的家人。

  皇帝也算是赵家的亲戚。

  季衡过去,对着一席人行礼,然后皇帝就对定国侯说,“舅父,咱们晚辈自己吃些东西,说些话玩,你们不用作陪的,不然咱们反而拘谨。”

  于是定国侯和永昌侯就告退了,去招待另外的贵客去了。

  季衡心想,皇帝叫他过来,原来是想让自己来当个借口,好让他叫离赵致礼的父亲和叔父。

  不过看定国侯和永昌侯,都是一脸严肃,比他的父亲还要难以面对的样子,有他们陪着,皇帝恐怕的确是难以下咽。

  看两个大人走了,杨钦济就看向季衡,说,“你就是季衡?孤在杭州就听说过你。”

  季衡道,“小人惶恐。”

  皇帝对季衡说,“季卿,你到朕身边来坐。”

  季衡推辞了两句之后才谢恩过去坐了。

  杨钦济盯着季衡看,又和他二哥说了一句悄悄话,然后才对皇帝说,“皇兄,我也有伴读,就没有他来得好看。我以后进宫读书后,他可以做我的伴读吗。”

  他这话其实很无礼,他自己进宫就是给皇帝做伴读的,哪里还有自己再要伴读的道理。

  季衡还没说话,皇帝已经说道,“恐怕不成,堂弟你想要伴读,可以自己再选一个。”

  皇帝的神色已经有点不好看,杨钦济便被他说得讪讪的,犹疑了一下才转移了话题。

  皇帝没有在赵府待太久,很快他就要离开了,主人家和一众客人都起身来恭送他离开,赵致礼同定国侯更是将皇帝送上了龙辇。

  皇帝离开后,季衡也要去找季大人,准备回府了。

  杨钦济却不知道从哪里突然窜过来,抓住了季衡的胳膊。

  杨钦济比季衡大了三岁,高了有大半个头,力气也比季衡大不少,季衡触不及防之下被他拉得一趔趄,等站稳后看向他,问,“郡王殿下,请问有何事。”

  61、第四十四章

  杨钦济目光炯炯地看着他,眼神里带着少年的狂妄和一种天真的恶意,让季衡心里很戒备。

  杨钦济凑到他的耳边,问,“你要陪皇上睡觉吗?”

  季衡心里对他充满了厌恶,不过面上却什么也没有表现出来,只是淡漠地看着他,说,“有时候会在宫里午睡,如果殿下是想问您进宫后睡觉问题,我想,这是不用担心的,太后娘娘会安排好。”

  他这话一说,将杨钦济说得好没趣,他于是将季衡攘开了,说,“没劲。”

  季衡便躬身对他行了一礼,道,“若殿下无事,小人要去父亲处,就告退了,父亲说不得要找我了。”

  杨钦济还没回答,季衡就已经转身走了,走到了檐下一处暗处,他又回头看杨钦济,杨钦济还站在原处,脸上带着傲气,又带着些茫然,恐怕他说的太后让杨钦济住在宫里的事,已经完全提醒杨钦济想起来,自己是进京来做质子的。

  除了做质子,他父王恐怕还交给了他些任务,不是任由他进京来闯祸玩的。

  季大人也没在定国侯府多逗留,很快就带着季衡一起离开了。

  坐在回程的马车上,季大人就说,“吴王的第四子,要进宫住下,随着皇上一起读书,我看他不是个和气的人,你以后要多小心一点,好好护着自己。”

  季衡点点头,道,“儿子明白。”

  季大人看季衡十分温顺的样子,不由又有些感叹,为什么他就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男孩子。

  赵致礼成婚了,新婚燕尔,自然不用做事,就在家里休假,休假完了,他也不会再进宫伴读了,而是会被自然授以官职,走上仕途了。

  杨钦济进宫住下,已经是十一月,十一月的雍京已经很冷了,雍京周围山山水水很多,树木繁盛,故而冬季虽然下雪,雪也下得大,风受山和树的阻挡,倒不是刮得非常厉害。

  杨钦济第一天到的时候已经到得迟了,他住在太后凤羽宫的偏殿里,完全是在太后的眼皮子底下,凤羽宫距离上课的勤政殿远,而且从小在南方长大的他,不适应北方冬天的寒冷,早上起不来,上课迟到在情理之中。

  他带着两个小太监进殿里来的时候,宋太傅已经在讲课了,这一天讲的正好是仁政。

  杨钦济掀开门帘就进来了,季衡坐在靠近门的一边,被他带进来的寒气一袭,本听得认真,也不由得被打断了。

  杨钦济看到有空着的书桌,就自己走过去坐下了,小太监将他要用的一应物事给摆好,然后默默地给皇帝行了礼,屈膝退了出去。

  宋太傅遇到这样的弟子,也没什么表示,就当没有看到他,继续讲课,说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时,就说,“你们来讲讲自己的理解吧。”

  说着,就看向杨钦济,杨钦济在杭州的时候,定然也不是纨绔子弟,四书定然是好好读了的。

  看到宋太傅看向自己,他就站起了身来,对宋太傅行了一礼,说,“弟子来得晚了,给老师请罪。”

  宋太傅说,“这里是皇上的书房,以皇上为尊,老臣不敢先受殿下的礼。”

  杨钦济的脸微微泛了红,然后就从书桌后出了列,对皇帝行了跪拜礼,“给吾皇请安,皇上万岁。”

  皇帝道,“免礼,平身吧。”

  杨钦济谢了恩才起身来,然后又对宋太傅行了礼。

  宋太傅这才说,“郡王殿下,就由你先来说说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吧。”

  杨钦济于是起身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是指,一个国家,百姓最为重要,其次才是社稷,以国君为轻。也就是,民为邦国之本,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改立更换的,只有百姓不可更换,无百姓则不成一国。”

  在皇帝面前说这话,可谓是大逆不道,他说完,还看了小皇帝一眼,皇帝神色并无变化,甚至嘴角还带着一点笑意。

  宋太傅点点头,说,“坐下吧。”

  他说完,又看向季衡,说,“季衡,你说说你的理解。”

  季衡应是之后起身,对着皇帝行了礼,又对着宋太傅行了礼,这才不急不缓地说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亚圣说这一句,是指出在治理国家时,要以民为邦国之根本,不要罔顾百姓于不顾。不过,弟子却并不认同郡王殿下的话。”

  杨钦济听他这么一说,不由目光如刀瞥向他。

  皇帝本就看着他,此时眼神则更亮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