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科幻 > 民国三十年灵异档案 > 第11章

民国三十年灵异档案 第11章

作者:道门老九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3-12-26 04:35:14 来源:免费小说

  “告诉了,但却是只言片语,结果让我更迷糊。”杨开说道。

  “哦,他说了什么?”

  “只是说这次的大浪淘沙,不止我一个,还有另外三个人。一个是教授,一个是当铺老板,还有个是神经病患者。”杨开云山雾罩般的说道。

  “呵呵”听了他的话,曾养甫淡淡的笑出声来。

  “你们的确很有趣,从全国各地,花费几个月,就为了找出我们四个升斗小民来,但现在不是开玩笑的时候,我也相信,军统从来是不会做无用功的。”杨开扫了眼橱柜,在那里,他的军装被洗得干干净净,整齐的叠放在一起,他想,这一切,应该都是他昏迷的时候他人处理的,包括换衣服,想到这,他不由得朝那个小护士多看了两眼。

  “说吧,到底是为了什么!”片刻,杨开将目光聚焦在了曾养甫脸上,他最讨厌的就是被人戏弄,特别是文人。

  如果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他不介意让这个文人变成死人。

  “你动了杀意?”曾养甫翘起了嘴角,但却仍旧镇定自若。

  “你不害怕?”

  “不害怕。”曾养甫摇了摇头:“以你的身手,虽然行动不便,但十步之内,要想杀我,早就杀了。又何必等到现在?你只是好奇而已。”

  “是的,我想知道真相。”杨开说道。

  “好,我告诉你,但现在只能告诉你一半,因为另一半,我自己都不知道。但你放心,待会我会带你去见其他几个人。在那里,我义父会开诚布公的告诉你们想知道的一切。一个惊天的秘密,一个足以颠覆你认知的未解谜团。”曾养甫说道。

  “现在我就有一个谜团,你义父是谁?”

  “戴笠。”

  “是他?为什么。”

  “呃,可以不说吗?”

  “可以。”杨开点头。

  “那么我就直奔主题了!”曾养甫轻咳一声。

  “愿闻其详。”

  强烈的好奇心促使着杨开迫切想知道,曾养甫口中的秘密,究竟是什么。

  “首先我声明一点,义父给我的那四份名单,其实并不是你口中所说的什么升斗小民。起初,我也抱着和你同样的观点,但当我仔细阅读完人物资料后,就发现,这之中虽然有旁门左道,但不得不说,以你为首的四名嘉宾,真的,非常的,优秀!”曾养甫发自肺腑的说道。

  “你就不用说了,国内数一数二的特种刺杀高手,战时指挥能力更是不遑多让。这一年来,你一共执行了大小任务二十次,其中机密三件,秘密十七件,秘密任务全过,机密任务除了一次虽败犹荣外,其他两件出色完成。这样的达标率,在整个黄埔军校,杨开,你是第一个!而能被德国柏林军事学院,绰号‘杀人机器’教官的威廉·鲍恩称之为‘鬼才’的学生,杨开,在全世界,你是第一个!”

  “过奖了。”杨开的眼睛眯了下,他突然对军统产生了一丝恐惧,原来自己这点家当,在别人眼里,只需要一个命令,就能放在办公桌上浏览。

  虽然这是军统的职责所在,但却令他很不舒服。

  “第二个,也就是你口中的教授。我想,作为一个上海市民,你或多或少,对他有所耳闻。”曾养甫起了个悬念。

  “谁?”

  “南京大学古生物系教授:华伯涛。”曾养甫一字一句。

  “华老?”杨开咋舌,确如曾养甫所说,他对华伯涛这个人有些耳闻。当然,并不是因为杨开喜欢了解这些东西,而是从国民政府建成到现在,华伯涛这个人太过于耀眼了,虽说只在首都挂了个古生物学教授的头衔,但实际上,他还在考古,地理,人文这些杂科上颇有建树。

  例如1927年的国际科学研考会,1928年的楚幽王墓,明潞王妃墓考古项目,1930年的地心岩洞探秘,乃至近几年的地质勘探,石油开采的现场,无一不活跃着这位老教授的身影。就连那些心高气傲的美国教授,在谈到华伯涛的时候,也纷纷伸出了大拇指,将其称之为‘东方的亚里士多德’。

  “对,就是他。”曾养甫说道:“你觉得他算是升斗小民吗?”

  “不算。”杨开想也没想的就摇起头来。废话,如果华伯涛这个老笔杆子算是升斗小民,那整个中国,也没几个可以排的上号的人了。

  虽说他嘴里是这么琢磨的,但潜藏在内心的疑惑,不但丝毫未减,反而更多了一层。简直就是飞机上钓螃蟹——没处落脚。

  一个军人,一个教授,一个老板,一个疯子,这四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合在一起,又能做些什么,这军统唱的又究竟是哪一出?

  第十六章 四份名单(2)

  “接下来我和你介绍介绍第三个嘉宾,南京汇通当铺老板:陈天顶。”曾养甫似乎口干了,端起杯子来,喝了口水:“这是一个藏得很深的人。”

  “多深?”杨开忽然觉得,这曾养甫像是个菜市场说书的,每次开口,都很吊人胃口。

  “很深很深,深到连军统的间谍费尽心思,才只刨开了他的第二层身份。若不是我义父亲自出马,恐怕这位老油子的第三层身份,得跟他一起进棺材了。”

  “哦?”

  “陈天顶,今年五十一岁,明面上是汇通当铺的老板,还是个富绅。但实际上,却是方圆五十里‘土夫子’的总瓢把子,主持着南京几大古董市场的营生。他的身份是假的,究竟叫不叫陈天顶,至今还是个谜。但他在道上的称号,确是叫‘摸金陈’。”曾养甫说道。

  “这家伙还真是富得流油呀,总瓢把子我知道,大概就是首领的意思,但土夫子怎么说?挖泥巴的庄稼汉?”杨开不明所以。

  “不,不!”曾养甫笑着否定:“这土夫子是他们那一行的专业术语,说白了,就是盗墓贼的意思。现在战火纷飞,大家都知道中国这块土地里有许多宝贝。于是,日本人也在挖,军阀也在挖,这些盗墓贼也在挖,这些年,也不知道有多少古墓遭了毒手。土夫子们盗了那些陪葬品,就转手给古董店牟取暴利,一来二去,也就有了自己的一条经营线了,而陈天顶,就是这条线的线头。”

  “既然知道,你们为什么不抓?”杨开皱了皱眉,说实话,他对这些盗墓贼很是反感,从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开始,中国这个可怜的国家就连自己的东西都保不住了。几十年来,不知道有多少珍贵的国宝,被传教士和盗墓贼卖到了海外,以至于,中国人连看自己家里的东西,都得去外国的博物馆,这不得不说,是中国式的悲哀。

  “抓?”曾养甫仿佛在听笑话:“土夫子没有一万,也有八千,常年走南闯北,你抓得完吗?”

  “与其在那瞎操心,倒不如让他们自己建立一个秩序,也方便我们管理。再说,这陈天顶还是挺懂事儿的,每笔交易,税收都一分不差的交上来,而且但凡明器,都只卖给古玩商,绝不卖给外国人。所以一直没触碰到我们的底线,久而久之,也就听之任之了。”

  “言尽于此,这些都只是陈天顶的第一层皮和第二层皮。现在我和你揭揭他的第三层皮!”说到这,曾养甫眼神一凛:“这老不死胆儿倒是不小,义父下了大力气去摸底,才发现,他竟和十年前的孙殿英东陵大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东陵大案?!”杨开手中的烟盒落在了地上。

  他很惊讶,这实属正常。作为那个年代的人,你可以不知道天气预报,也可以不知道蒋介石和汪精卫,但你却肯定知道孙殿英和他主谋的东陵大案。

  所谓的东陵大案,是指一九二八年秋季,满清皇陵所遭受的灭顶之灾。这场灾难损失之大,影响之恶劣。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当时正处于军阀混战的诸侯时期,各地部队尾大不掉。中央政府为了扩充实力,以裁军和整编的办法招兵买马,排除异己。这一举措,立马就惹恼了一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原奉系军阀孙殿英。

  孙殿英为人贪婪,见利忘义。以他的秉性,自然不甘心就这么被蒋介石吞并,于是便准备自立门户,和中央军分庭抗争。但打仗打仗,打的就是人和钱,想要搞自己的小九九,军饷不凑齐,万事都得作罢。思来想去,满面愁容的孙殿英终于把目光放在了清东陵上,在他的眼里,那哪里是什么坟墓呀?分明就是堆积如山的雪花白银呀!说了就做,三天之后,他便借着军事演习的机会,率领大股部队,浩浩荡荡的开进了东陵。

  清东陵曾经是一块与世隔绝、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家禁地。自顺治皇帝开始,先后有五位皇帝葬在这片虎踞龙盘之地。

  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慈禧太后的陵寝。

  这个统治大清朝长达半个世纪的老太后,一生卑躬屈膝,视列强瓜分中国而不顾,当真应该千刀万剐。不仅如此,她还是个奢侈的主儿,经常在挪用了大半个国库之后,连眼皮都不眨一下。她的地宫兴建于清末,工程前后耗银将近三百余万两,持续十四年,直到她死前才完工。据说,慈禧的地宫的豪华程度,连紫禁城都难与为匹。

  二十世纪前后,经过土匪和军阀的历次劫掠,地面上各座陵寝的陈设珍品所剩无几,剩下的唯有深埋于地的慈禧地宫。这时的一份神秘笔记很可能帮了孙殿英的大忙。据传当时有一份《爱月轩笔记》,是晚清太监李莲英口述,由其侄子执笔写下的。它详细记载了慈禧地宫中各式各样的陪葬品和无价之宝。

  于是,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慈禧的地宫就成了孙殿英的首要目标。

  慈禧的地宫上方,堆砌着高大的方城明楼,后方则依山而建。如果不能准确地找到入口,要想进入地宫是十分困难的。

  从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为自己修建地下宫殿开始,历代帝王都极度重视地宫的修建,那是他们灵魂转世的场所,是盛放棺椁及殉葬财宝的地方,是帝王墓冢中最神秘的环节。为了防盗,他们堆起高高的封土,修建坚固的城墙,设置数以千计的守陵士兵,制订最为严苛的法律,为保守秘密甚至不惜坑杀数以千计的工匠。而慈禧的地宫则吸取了历朝历代的经验,在防盗措施上不可谓不处心积虑,防备周详。

  可即便如此,还是阻挡不了孙殿英的利欲熏心。于是,在驱散了旁人之后,这场震惊中外的特大级盗墓活动,终于拉开了帷幕。

  起初,士兵们并不知道地宫入口,而是遍地开挖,宝顶上、配殿外、明楼里都留下了他们挖掘的痕迹,可结果都是一无所获。

  孙殿英比谁都清楚,自己的偷天换日之计根本瞒不了多久,眼下时间紧迫,要是如此兴师动众却一根鸡毛都没拿到,那就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了。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他的狗头军师灵机一动,为孙殿英出了一计,没人知道这个计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只知道,在第五天黎明,军营里突然来了几十个行色匆匆的陌生人。

  这些人模样古怪,说话尽是天南地北的腔儿。而且带的工具也是五花八门,有洛阳铲、铁锨、洋镐、绳索等等不提。

  后来,有知情的士兵传出去,才知道,这些个陌生人,正是活跃在山西,上海,南京一带的盗墓贼。

  其中,更有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这几大门派的翘楚,这传闻是真是假,怕是只有泄露秘密的人,自己心知肚明了。

  不过有一点是真的,那便是盗墓贼们的本事的确不遑多让,正应了那句谚语: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上窜下跳的,不消半天的功夫便摸到了地宫的入口,把一旁围观的孙殿英眼珠子都差点瞪掉了。

  原来,在高大的明楼后面,有一个“哑巴院”,传说招募的工匠都是哑巴,以防止工人泄露工程的机密。在哑巴院北面有一道琉璃影壁,影壁之下便是这地宫入口。

  慈禧的地宫构造复杂,琉璃影壁下正隐藏着地宫入口。如果从正面横向挖掘,会遇上条砖砌死的隧道;如果从宝顶上垂直往下开掘,则会增加多倍的距离;而如果从琉璃影壁下直接坠入,便能就近打通金刚墙,从最短的途径进入地宫。

  在明楼底下进入古洞门,过道尽头则是一道内部浇铸了铁筋的墙壁,它的里面就是“金刚墙”。地宫的入口就在这金刚墙下。地宫修建得十分坚固,要完全刨开硬砖可不是见容易的事儿。怎奈孙殿英这厮盗宝心切,不顾劝阻,直接动用了炸药。在硝烟弥漫的残砖断石中,盗墓贼们扛起洛阳铲,再向下深挖数丈,终于呈露出一面汉白玉石墙,它就是金刚墙。砸开金刚墙,整座地宫,便毫无保留的呈现在众人的眼中。

  东陵被盗后,民间曾留下了一些传说,比如刚进去的时候,打头的士兵们曾在一片黑暗中,看到屏风后有几个穿着古装的格格,翩翩起舞,等火把打过去,便失去了踪影。又比如说这地宫中满是机关陷阱,踩错一个砖,那标枪,倒刺就两边招呼来了。亦或者直接扯下去,活活的溺死在水银坑中,变成了人体标本。一路下来,别说是那些愣头青士兵,就连指挥的盗墓贼们亦是损失惨重。还有人说,在取下慈禧口中夜明珠的刹那,整个昏暗的寝宫里绿光大作,而慈禧那具保养得极其完好的尸体,也在瞬间长满了白毛,然后‘刷’的一下伸出了手指甲……

  这些到底是不是真的,没有人清楚。不过有一点杨开知道,那就是在孙殿英满载而归之后,善后的人员在地宫里漏了水,足有四五尺深,按说这地宫里是没有风的,但水面的涟漪却持久不散,还时不时发出阵阵揪心的哭声,也不知道压着什么厉鬼精怪。清室重敛时,技术员用抽水机抽了五天才抽了一半,即使现在都要定时抽水,才能保证慈禧的地宫遗址不被淹没。

  东陵大案在杨开的印象里,就只有这些。光这些,也够他喝一壶的了。

  第十七章 四份名单(3)

  “你的意思是,那个陈天顶就是当年挖掘慈禧地宫的盗墓贼之一?”杨开整理了下纷乱的思绪,说道。

  “不,你猜错了。”曾养甫说道:“他当时的身份并非盗墓贼,而是给孙殿英出主意的那个人,那个被称为狗头军师的幕僚。”

  “啊?”杨开显然始料未及。

  “所以我说这老小子胆肥,岂止是胆肥,简直是胆大包天!要不是义父说他有大用,我第一个饶不过他。也不知道在此之后,他是怎么全身而退的,孙殿英失势后,他又是怎么换了身份,当起地头蛇来的。”曾养甫咬牙道:“不过气归气,纵观这陈天顶一生,也算是跌宕起伏,离奇怪诞了。你说算不算是你口中的升斗小民?”

  杨开摇头:“你的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我甚至都怀疑自己现在还在做梦了。说实话,猫有猫道,鼠有鼠道。这个陈老板很了不起,至少对于他那个行业来说,可谓无人能出其右了。可我也逐渐发现,你们找来的每一个人,看似平淡无奇,实则业技惊人,这也惹得我,越来越想知道第四个人的来头了!”

  “那个疯子?”曾养甫似笑非笑。

  “对,那个疯子,我希望他的一切,不会让我失望。”杨开侃侃而谈。

  “绝不会让你失望,因为他在患失心疯之前,可不是个好相与的角色。”

  “多不好相与?”杨开反问道。

  “如果不用枪的话,把你和他丢在一个林子里,最后能活着出来的,肯定是他!”曾养甫笑了。

  “你确定?”杨开眉毛皱了一下。

  “确定!”

  “我不信!”

  “我会让你信!”说着,曾养甫挥了挥手,守在他身边的小护士立马知趣的走出屋子,掩上了门。

  整座病房,顿时只剩下了杨开和曾养甫两个人。

  气氛,一时间陷入了极端的寂静。

  “说吧,别装神秘。”杨开从烟盒里抽了根烟,就这么含在嘴里,也不点着。

  “这个人叫张鹤生。”曾养甫说道。

  “不认识!”

  “那你知道道教吗?”

  “我只知道它是本土宗教,鬼怪,炼丹之类的。但很抱歉,我是个无神论者。所以对这些,丝毫不感兴趣。”杨开直言不讳。

  “不,不,不。我并不是想让你对这些感兴趣。只是想阐明一下,这个人,这个故事,要从这个宗教说起,既然你对道教不甚了解,那么我就多唠叨几句了。”说到这,曾养甫清了清嗓子。

  “道教,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李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老子,是当今道教公认的创始人,相传李耳活了一百多岁,而后成仙。从宋代开始,被尊为老上老君。他所写的道德经,被公认为道教的思想之源。”

  “中国历来是个新鲜事儿频出的国度,各种各样的仙鬼传说数不胜数。四仙,即狐仙,蛇仙,黄大仙,刺猬;厉鬼等等超自然事物均被老百姓视为不祥之物。有需求就有满足,道术便在此时逐渐成型。所谓道术,讲求以驱为主,以降为佐,其原理大概是激发人体本能的潜质或者是借助某些符咒的特有力量,驱散或者说赶跑某些在人们眼中不吉利的东西。”

  “宋代以后,道教分化,形成了北方全真教,南方正一教两派分庭抗争的局面。由于全真道士主张结丹修炼,而正一道士主张画符驱魔,二者思想观念不同,再加上都认为只有自己才是玄门正宗,所以常年冲突不断,互相敌视。到了民国时期,灵异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社会需求量也因此不断加大,道教终于发展到了全盛时期,两派道士也纷纷走出深山,踏入现代社会。更有阴阳先生,算命先生,观花婆婆等同类型职业活跃于街头巷陌。只可惜,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太久……”曾养甫叹了口气。

  “为什么?”

  “还不是因为小鬼子!”曾养甫说道:“日本人虎视眈眈的开到东北九省之后,整个中国就乱了套了,社会一盘散沙,逃难的逃难,走亲戚的走亲戚,谁还在乎其他的。幸好,那时候的东北虽被军阀张作霖割据,但他却不像袁世凯,汪精卫那般委曲求全,卖国求荣。而是一个真正值得敬佩的男人。不管日本人如何威逼利诱,他都没有答应他们开矿、设厂、驻军等等不平等条约,日本人许以高官厚禄,他一率严词拒绝;日本人用军事演习威逼,他就带着部队上去对峙,直到把这群不怀好意的家伙逼走为止。一来二去,这张作霖早成了日本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恨不除之而后快。索性张作霖是军人出身,机警异常,身手也不错,这才让鬼子的多次暗杀未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