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游戏 > 穿到明朝考科举 > 第93章 讲论语,可跳

穿到明朝考科举 第93章 讲论语,可跳

作者:五色龙章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1-01 05:29:33 来源:书海阁

从五月初一数开去,隔着两天会讲、一天背书, 转眼就到了端午。崔燮早晨起来还是悄悄儿摸出了那条五彩线, 高高地系在左臂上, 袖子撸下来盖着别人也看不见。等哪天下雨了扔进水里, 按习俗来说, 这样病痛也会随水而去。

他倒不是那种迷信的人,前世还是真正的孩子时也没怎么上心这些风俗,只不过这彩线是人家送的, 戴的是人家这个心意。

端午节学里照旧也是不放假的, 他临去时叫人把包的粽子照崔参议在时的规矩拿去送人走礼, 再加些精巧的艾虎, 厚厚地送谢家一份。

他自己拎了一篓粽子, 腰间系着佩辟恶的香囊, 背着书包到了国子监。监里也叫斋夫到处挂了蒲龙艾虎,编得身子胖短,两个小耳朵支着,就是民间艺术里的泥虎、布虎那种形制,染得满学堂都是香的,入夏来满学堂乱飞的蝇虫都少了。

崔燮先把粽子篓搁到斋里,才随着斋长到讲堂听学生们复讲。

初二的会讲是祭酒邱濬亲自主讲,讲的《论语·先进第十一》, 第一章“子曰:先进于礼乐, 野人也”正好跟他们上月小考的第一篇四书文的题目“先进于礼乐”对上。观感有点像后世中小学, 考试之后老师会把考卷上考到的课文、知识点重讲一遍, 给学生巩固印象。

讲到第二章“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时,终于抽到了他上台。拖了这么些日子,轮了几十人的复讲,终于轮到他……也还是运气不大好。

崔燮走到台上,看着堂下六百多乌泱乌泱的黑方巾,与台上老师们严肃深沉的脸庞,觉得自己大约是初一到谢家庄子上玩得太嗨森,把运气都玩儿掉了,才被抽到台上来作报告的。

幸亏他笔记记得全,复习时还画了思维导图,把相关资料也揉进可扩展的地方,左右多扯扯,估计也能撑个三分钟吧?

他向台上祭酒、司业与诸位教官行了礼,回身面向众生,朗声先背诵:“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将这一段章句背完,便从孔子厄于陈、蔡的故事讲起。

《论语》中提真正及陈、蔡之厄的只有“卫灵公问陈于孔子”这寥寥几句。他先引述孔子教子路“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一段章句,讲章句中“圣人当行则行,无所顾虑”,“固守其穷”,“无所怨悔之意。”

引完章句再引《孔子家语》。《家语》虽从宋代就被证为伪书,但《朱子语类》中,就在隔一章后的《南容三复白圭章》下,有“此事见家语,自分明”一句,可见朱熹的态度是承认家语中的史料的。

朱子如今是读书人尊奉的圣人,他用过的崔燮自然就敢用。

他便把家语《在厄第二十》卷中孔子厄于陈蔡的缘故和他召子路问对的详细对话讲了一遍:

孔子离开卫灵公后,受楚昭王之邀前往楚国,陈、蔡两国大夫以为孔子是圣贤,若在楚国任官,针砭时弊,必能使楚国大兴而不利于两国,所以使兵拒孔子。

孔子绝粮七日,外无援助,从者皆病,弟子们都动摇了对他的“道”的信心,他却仍能慷慨讲诵,琴歌不衰。并仍召学生单独讲学,问是否是他的道不能行于世,为何会困顿于此地,并依子路、子贡、颜回三人的回答分别施教。

“卫灵公问陈”一章中子路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就是出于此处。

说完《论语》原文,就该上章句了。朱子章句与语类里解释这句的相似,都是说困于陈蔡时相随的弟子彼时皆不在门下,孔子思念其相从患难之情。

这一段孔子之言后,又有弟子记录的“十哲”,也就是孔门弟子中当时以为最优秀的十位:“德行”一科的代表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有宰我、子贡,“政事”有冉有、季路,“文学”有子游,子夏。

于这段则要先理清四科之间的关系,再分别讲解十哲的身份。

崔燮先把章句背了,接着就引《四书大全》里“朱子曰德者行之本”,“德行是兼内外以贯本末全体底物事”“那三件各是一物”,解释四科为何以德行为先。而后又按着《大全》解释为何又分言语、政事、文学三科:言语是指擅长辞令,政事指擅长佐君治民,文学则指通晓诗书礼乐之意。

孔子将弟子的特长分作这四科,教导弟子时因材施教,使其各有所成就,而十哲就是这四科中的佼佼者。

这十人是谁虽然大家都背滥了,可讲的时候为了拖时间,还是要详讲。崔燮也不管底下的同学听得多么无聊,十分有诚意地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里引述这十名弟子的身份与符合其科目的言行。

都背完之后再引本篇卷首的“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转引出章句中程子所言的“门人之贤者固不止此”。曾子传道子思、孟子而传下儒家最正统的道统,而本章所列的十哲中尚没有曾子这位传教的大贤,所以章句中引程子之言为论,判定四科十哲不过是世俗说法,不足采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讲到这里,章句终于结束。要是硬扯,还能再拉出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在《中论·智行篇》中说曾子“不得与游、夏列在四行之科,以其才不如也”,然后再以曾子再传传出了孟子这个“德行”科之上的圣贤,反推曾子之德才,强行打脸一波。

不过他讲到这里时间已经不短了,再立个靶子自打也没什么意思,便顺势收了话头,回身行礼,告诉教官们他已讲完了。

邱祭酒含笑点头,鼓励了一句:“倒是不怯场面,这场讲学准备得也可算用心了。”

费司业也道:“讲得也算详细了。我看最难得的是他这个年纪,就有了这样的沉稳。寻常学生头一次上讲学时都有些怯场,在下头背得好好儿的,说不定哪里就想不起来了。他还倒能把得住要讲什么,到处引证,侃侃而谈,我听着还有些言有未尽的意思……”

他看了崔燮一眼,问道:“这里这么多教官和前辈学子,你不怕么?”

不怕,主要是以前当各种代表,领国家助学金和奖学金,上台发言多,练惯了。

崔燮淡定地说:“正是在教官与同窗面前才不怕。若我没有错,便不怕复讲,若我有错,那有教官当场指正,我就能立刻改过,这正是好事,因何要怕?”

邱祭酒笑道:“不错,年轻人就要有这样的劲头。看见他我倒想起子充了,下一章便叫他上来,两个年轻人一起讲才有趣。”

斋夫便高声唤费宏上去。

崔燮走下来,正好跟他在台前相遇,便朝他拱手行礼,同情地看了他一眼。费解元倒似乎不以登台讲学为苦,矮身回了他一礼,精神满面地走上台去讲下一章“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他讲得也十分自然,声音宽洪,说话时略有些快,显得思维敏捷,胸中藏的经史也更丰富似的。再后来上去的几名监生都不及他讲得好,崔燮记笔记都有些懈怠,只记引注,那些学生自己添加的讲解就略过了。

这一天就在讲学中轮过去,上堂讲过的也就不会再抽。崔燮安安稳稳地听了半天课,到中午才回斋房拿那篓粽子给同学分,走到诚义堂外,就见几个学生凑在廊下,好似在看什么。

难道是卷子贴出来了?

崔燮想起讲学时撞见的小费解元,也很好奇他能写成什么样,就挤上去从人头缝儿里看着墙上贴的卷子。

看笔迹都是一水的欧体,看来是学里的教官誊录的,分不出是谁,名字又叫人遮了。他不好强挤进去,就在后面问:“是谁的文章,可否叫我也看看?”

前面的人头也不抬地说:“欧时振的……别挤了,这里正抄着,待会儿抄录好了会传与众人转抄的。”

也有好心人答复:“不光这里,六堂外都贴了,能留三天呢,你若不着急就等等再看或是找人要抄好的吧。挤在这里的都是要抄完了再走的,轻易不会挪开。”

既然贴的人多,那他也不急着要了。反正各位斋长手里总要有的,他借别人笔记那么多次了,肯定有人愿意借他抄。

崔燮道了声谢,还是决定先去堂上拿他的粽子。他顺着走廊往前走去,没走出几步就听有人在念“圣人于礼乐,述时人之所尚,表己之所从”。夸赞声隐隐传入耳,说这句破得多么恰当切题,中正平和。

他也觉得那句破得好,开局气象好,后面可以挥洒的地方宽阔,不知承题会怎么承。他不觉驻足站下,想要多听几句,那些人只围着破题点评个不了,好容易他们该评的都评得差不多了,就要开始念承题部分,却有一道不怎么和谐的声音插·进来——

“这句破得得虽然工稳,但三句破题拉长了音韵,不够有力。我看这篇‘圣人述时人尚文之弊,而示以用中之极也’,才破得更透彻。”

这句……这句是他写的!

他的怎么会被贴出来!

他为什么刚才没利索地跑了,非要留在这儿听人家念卷子!

喜欢穿到明朝考科举请大家收藏:(wuxia.one)穿到明朝考科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