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游戏 > 穿到明朝考科举 > 第156章

穿到明朝考科举 第156章

作者:五色龙章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4-01-01 05:29:33 来源:书海阁

崔燮也想倒着写些什么给他看, 可惜实在没那技术, 便拿起一起盛在瓷碟里的米糕, 在盘子空出的地方用铅笔写下“既见君子, 我心写兮”,把盘子连糕一并推过去。

谢瑛拉了一下盘边, 也拿起一块米糕, 那笔清秀的铅笔字就正过来落进他眼里。

既见君子, 我心写兮。燕笑语兮,是以有誉处兮。

一见君子便向君子输写己心, 不加隐留。二人相伴燕饮, 语笑和悦,皆可保有声誉与和乐也……

谢瑛一字字读着那句诗, 回忆后面未曾写到的诗句。读这诗时, 棚子另一头的说书人正唱到:“谢公在堂读供状,忽报易州送信人, 忙收书信展开看, 言说山场陷封云。谢公智计多思量,唤来校尉有言申:命你速去封家内, 请来贞女姓王人……”

可不是有声誉, 可不是和乐?他自己听着都要笑死了。锦衣卫办案时哪儿有说的那么神异, 出了事一转眼珠儿,叫个美人来帮忙就能救出属下, 叫贼人自投罗网?

他不禁轻笑出声, 掰下一块米糕擦掉盘子里的字迹, 抬眼去看崔燮。

崔燮正专注地看着他,见他望过来,便把嘴边的米糕拿下来,笑着说:“这些说唱的其实不错,可常来常往的也有些听徐了,还是园子里看戏好。却不知道谢兄更喜欢《琵琶记》还是《无头案》?这两部我都还没看过……”

没跟他一起看过。

谢瑛把那块沾满墨粉的米糕在掌心揉烂了,看着油纸窗外黑沉沉的天色说:“看戏还不容易?勾阑胡同日日都有新戏,我只嫌那处人多杂乱;不如裕德楼那边清净,也能吃酒,但那家又演的是《琵琶记》的旧戏,没有最新出的《无头案》。”

他看着崔燮,意味深长地说:“我倒更喜欢琵琶记,词好、曲好、舞台收拾的好,编排的人更好。”

崔燮回以一个同样内涵丰富的笑容——其实《柳营无头案》也是他叫人编的。

写手的马甲容易被掀,策划就总能深藏身与名。《谢公案》系列院本、杂剧、说唱话本的总策划崔某摸出两块碎银扔在桌上,招呼小二结帐,又写了张纸条,折起来叫他找个觅汉送往崔府。

谢瑛等他收拾好便一起出了茶棚,在天空刚刚显出亮度的星光下说:“这顿茶饭叨扰贤弟相请,待会儿便让愚兄尽尽心,请你听一场《琵琶记》。”

崔燮从小二手里接过马缰,应道:“那小弟便不客气了。”

两人一起翻身上马,栗白两匹马在街上并辔而行。如今天黑得早,他们到裕德楼时还没到初更,里面吃饭的客人走了不少,要过夜的人还没上齐,戏也还没开场。

他家的小戏台设在一楼,两人便在二楼要了个能看见戏台的官座,左右有屏风和别的座头隔开。虽然还不如家里清净,怎么也比小茶棚里方便。

且那里为了看戏方便,两张椅子都是设在桌后的,起码写字时不必颠倒着写了。

两人一个是写戏的,一个光包场就连包了五天,事后又请过人到戏园看,看这场《琵琶记》就不像别人那么投入。唯是演到最后一场谢瑛替王窈娘请封时,谢瑛把手覆到崔燮落在桌下的手背上,低声说:“也不知这里是谁写的,倒合了咱们当初那段。”

周围都是喝酒的人,声音嘈杂,几乎把他的声音盖了过去,崔燮的耳力这一刻却出奇地好,将这句话听了个清清楚楚。

他也压低了声音答道:“是杨廷和杨检讨写的。翰林院掌制诰之事,当初谢兄以锦衣卫身份为我请旌表,也是一时奇事,杨大人他们至今都记得……”

他反手握住了谢瑛的手,眼中流露出一点比烛光更耀眼的光芒:“你那时还总想要跟我撇清干系,可这关系早记在翰林文档里,满朝官员都看着,可怎么撇得清?”

谢瑛听着杨检讨的名字吃了一惊,但还来不及深思,就被他那句直击心头的话夺走了注意力。

撇清……

他当初想撇清两人的干系,只是怕锦衣卫的名声不好,怕自己跟崔燮来往太多会影响他在清流中的声誉和前程。可既然杨检讨肯写这出戏,李学士能在其中牵线……他们做翰林的都能给锦衣卫写戏,或许心里也并不觉得崔燮不该与他来往?

是因这种事在他们翰林心里并不要紧,还是因为他在京里巡城数月,叫那些人觉着他人品不错,还可交往?

若是后者,那么只要他公公正持狱,保护清流,做成个叫人敬重的官儿,崔燮再与他多有来往,应当也不会背后叫人指摘什么阿附锦衣卫之类了。

那么他为什么不能大胆一点,期许着将来两人可以不在这更深人静,没人看到的地方共坐一会儿,而是在朝廷上公然交好呢?

他的手叫崔燮捂得发热,心里也叫自己的念头撞得发热,握紧那只抓着他的手,偏过头朝崔燮露出个浅浅的笑:“既撇不清,那就不撇了。”

崔燮的血压砰砰地升了上去,甚是后悔当初叫他来看戏,而不是找个包间严密的酒楼吃一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但此时再想这些也太晚,戏台上的封云和窈娘都在谢千户的主持下成亲了。这段是观众的最爱,下面撒钱的、叫好的如波浪般起伏不停,再过不久这戏就该谢幕,他们也该回去了。

他没法儿叫时光倒流,只能紧紧握着那只手,深深看着谢瑛。

谢瑛就仿佛已经懂了他的意思,朝他点了点头,停了一会儿,看着台下说:“咱们这就下去吧,到楼下还能看清掀盖头那一场,出去也容易,省的叫楼下的人堵住。”

那就走吧。有正版的谢瑛在,崔燮连戏里的谢千户都不想看了,何况谢千户到洞房花烛这段后就不再出场了呢。

他们下楼之后终究也没看成亲戏,而是直接叫小二牵过马来,各自上马。这酒楼离着谢家较近,两人并不顺路,崔燮拱了拱手便要先走,谢瑛却默默打马上去,说道:“天色晚了,我送你回去。若遇上前中所巡逻的人我还能跟他们说一声,叫他们照应你。”

送这么长一段路……他明天还要上班呢。崔燮下意识有了摸手机看表的冲动,手才伸到腰间,忽然自嘲地一笑——大明朝哪儿来的手机呢?

谢瑛过来牵住他的缰绳,轻轻一夹马腹:“走吧,天晚越晚就越冷,别站在这儿不动,容易受寒。”

然而这一路上他们也没遇上巡逻的、打更的人,只隔着街巷远远听见他们的声音,看到许多房门紧闭的大院里透出的灯光。两匹马的马蹄声在夜色中清脆地响着,声音却一轻一重,马上的人早换到了那匹栗色的、雄健的成年马背上。

夜里的风太冷了,崔燮出门时又没套一件皮的、棉的大氅或披风,又刚吃了饭,就这么骑一路着了风,生病了怎么办?

谢瑛体贴地将衣裳分了一半儿给他,直送他到家,才勒停马,将前襟部分收回来。崔燮牵着自己的马,侧身看着他,敲响了崔府的角门。

门从里面打开,一盏灯笼自门缝里探出,照亮了他归家的路,而另一侧谢瑛的身影却越来越远,没入了深深的夜色中。

崔燮站在门口看了许久,直到门房冻得跺了跺脚,他才回过神,把目光从长长的巷子尽头收回来,转身走进了宅院。院子里有明亮的灯火,有温暖的屋子,有热腾腾的汤水和宵夜,有等待他的家人……

还有一堆待背的历年科试考题。

离着明年八月的乡试只有十个月,三百天出头了。

李东阳、杨廷和、杨一清这些著名神童们都等着他继承乃师的光荣传统,十九岁前就拿下进士——要求放低点儿的话,进士还可拖个三年、六年再考,可举人必须得趁这场拿下,不然他们当老师的脸往哪儿放?太子的脸往哪儿放?

照这些神童前辈们的说法,科考时是“县试难,府试难,道试最难;乡试易,会试易,殿试尤易”。他能轻易考取小三元,写得出叫能翰林看入眼的文章,取个举人自是如探囊取物。

因童试前都是考的小题,特别是有那种“无情搭”的截搭题,光是要把两段毫无干系的题目扯到一起,破出像样的破题,就能让人耗尽心力。再要将文章做得丝丝入题,花团锦簇,那非精研经书,心思活络,还有足够运气入了考官的眼不可。

而到乡试、会试这一步就都是大题,成段成段截取圣人文章,不加扭曲。而且每年会试后朝廷都要放出几篇程文,立准下一场乡试与会试的文字风格,之后市面上很快就会有仿程文的时文集出来,作者中也不乏刚考中的进士,选馆的翰林……

就算写不好的,难道还不会背么?

就是祖宗风水不好,前世有冤孽恶报,缠着人阻人上进,多也是在会试这一关卡人,乡试总卡不住他的。

然而只有崔燮自己知道,他顶多就是那种头脑比较好,又拼命努力的学霸,并不是这群翰林、舍人一样的天才学神。所以为了应付明年的考试,他从八月起就开始找老师要历年考题,按着星期排班,每周一三五背《四书》题,二四六背《五经》题,礼拜日自己模考。

至于明朝没有带星期的历法——那有什么要紧的,他开始背的那天就是礼拜一了。

他回家时祖父母早已睡了,别的院子也都静悄悄的,没了人声。门房提着灯把他送进小院里,叫厨房的打水来给他洗漱,厨子又送来了养胃的米粥。

崔燮打发他们回去睡了,自己坐在桌边慢慢舀着粥喝,就着半明半暗的灯光,闭上眼背着白天看过的四书文pdF。

是他老师近日新作的文章,“由尧舜至于汤”三节。

这篇文章与他那种朴实古文风格的时文不同,讲究声律“高下长短之节”,文章“操纵开阖”之法。李东阳称作海内文宗,自然靠的也不只是诗词清丽,文章也是叫当世人钦慕的。他将诗词韵律变化引入文章,注重把控文章节奏,文中常用虚字舒缓语气,排比对偶也极合韵律。

作老师的文章长在此处,学生的偏偏正好差在此处,还有什么法子比仿写更快?

李老师苦心孤诣,不盼着他能出自胸臆,就盼着他写文章时能仿仿自己的风格,将那古朴陡峻的文风裁剪得更圆熟些。

崔燮看了一遍又一遍,渐渐定下心神,把满脑子恋爱的热情换成上进的热情,背起了“圣人之生有常期,或传道于同时,或传道于异世……”

喜欢穿到明朝考科举请大家收藏:(wuxia.one)穿到明朝考科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