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古典架空 > 家有美妻好种田 > 第74章 痛苦的记忆

家有美妻好种田 第74章 痛苦的记忆

作者:古云谷雨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3-12-26 03:02:13 来源:书海阁

从德宗到黄巢之乱前近百年时间里,唐朝依然维持了形式上的统一,唐中央依然保持了对大部分地区的实际控制,安史之乱后的48个藩镇里,真正能长时间保持半割据的只有河朔三镇这三个,其他的藩镇虽然爆发过叛乱,但最终都会被平定,绝大部分藩镇都处于唐朝廷实际控制下。

而且安史之乱后的藩镇之乱绝大部分其实是藩镇内部军乱,并不是反唐的割据叛乱。安史之乱后的大部分节度使都是唐朝廷直接任命,甚至很多人都是唐朝廷从中央直接空降过去的。即便是河朔三镇也不是一直搞割据跟唐中央进行对抗,安史之乱后的河朔三镇在绝大部分时候也是遵守朝命,接受朝廷调遣征战的。

直到黄巢之乱即将蔓延到长安前夕的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广明元年就是唐末 天下大乱的开始),唐僖宗都还征召河朔三镇的军队平定了以下克上杀死上官的云中代北之乱。

唐僖宗即位时才十二岁,黄巢攻入长安时,他才十八岁,并且他从小又长于宦官之手,指望他收拾局面本来就不切实际。光和之后僖宗很后悔,想振奋,但已经迟了,唐亡已经是定局。

对黄巢之乱负有最大责任的,应该是当时实际处理朝政的宰相卢携,卢携的一系列失误导致直到广明元年都仍处于劣势,面临被朝廷军队包围即将被剿灭的黄巢居然能死里逃生,并且在数月内坐大,最终不可收拾。同时期的另一位宰相郑畋是有能力解决黄巢之乱的,但却在政治斗争中被卢携排挤出了中央朝廷,被外放担任凤翔陇右节度。

后来也是郑畋在黄巢攻入长安后,拖着病体带兵击破黄巢军,传檄四方,号召藩镇合讨黄巢,为唐朝又续命了几十年。不过卢携总算还知道羞耻,等到黄巢坐大攻破潼关时,卢携知道自己闯下了大祸,还没等到别人处罚他,他自己就服毒自尽。

从德宗到黄巢之乱前近百年时间里,唐朝依然维持了形式上的统一,唐中央依然保持了对大部分地区的实际控制,安史之乱后的48个藩镇里,真正能长时间保持半割据的只有河朔三镇这三个,其他的藩镇虽然爆发过叛乱,但最终都会被平定,绝大部分藩镇都处于唐朝廷实际控制下。

而且安史之乱后的藩镇之乱绝大部分其实是藩镇内部军乱,并不是反唐的割据叛乱。安史之乱后的大部分节度使都是唐朝廷直接任命,甚至很多人都是唐朝廷从中央直接空降过去的。即便是河朔三镇也不是一直搞割据跟唐中央进行对抗,安史之乱后的河朔三镇在绝大部分时候也是遵守朝命,接受朝廷调遣征战的。

直到黄巢之乱即将蔓延到长安前夕的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广明元年就是唐末 天下大乱的开始),唐僖宗都还征召河朔三镇的军队平定了以下克上杀死上官的云中代北之乱。

唐僖宗即位时才十二岁,黄巢攻入长安时,他才十八岁,并且他从小又长于宦官之手,指望他收拾局面本来就不切实际。光和之后僖宗很后悔,想振奋,但已经迟了,唐亡已经是定局。

对黄巢之乱负有最大责任的,应该是当时实际处理朝政的宰相卢携,卢携的一系列失误导致直到广明元年都仍处于劣势,面临被朝廷军队包围即将被剿灭的黄巢居然能死里逃生,并且在数月内坐大,最终不可收拾。同时期的另一位宰相郑畋是有能力解决黄巢之乱的,但却在政治斗争中被卢携排挤出了中央朝廷,被外放担任凤翔陇右节度。

后来也是郑畋在黄巢攻入长安后,拖着病体带兵击破黄巢军,传檄四方,号召藩镇合讨黄巢,为唐朝又续命了几十年。不过卢携总算还知道羞耻,等到黄巢坐大攻破潼关时,卢携知道自己闯下了大祸,还没等到别人处罚他,他自己就服毒自尽。

唐宣宗建在的时候,手下的宦官们其实还算听话,他病逝时,嘱咐自己的几位亲信宦官拥戴自己属意的李滋,他的几位亲信宦官打着他的名义打算把可能会坏事的王宗实外放到地方,好夺取王宗实在长安的权力,保证平稳过渡。王宗实当时并不知道唐宣宗已死,对于打着唐宣宗名字的命令并没有抗拒,已经打算奉命启程出长安了,之后被手下人提醒才意识到唐宣宗可能已死。

而唐宣宗亲信的那几位宦官水平实在太差,既有枢密使,又有右军中尉,政治权力和军权都有,结果居然被一个王宗实捷足先登翻了盘。这里面有唐宣宗自身的用人习惯,他喜欢用庸人。当然晚唐以成年人年龄即位的皇帝们,在自己建在时,只要不触及宦官集团的核心利益,让宦官们对自己恭顺听话并不难。

唐宣宗任用庸人是他自己刻意为之,说白了就是方便自己驾驭。这家伙地位太不正,他的保守一定程度上也是源于此。在他之前的中晚唐皇帝要么是父死子继,要么是兄终弟及,而穆宗一脉掌握国家数十年,正统观念深入人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直到黄巢之乱时期的河东、凤翔陇右、淮南、荆南、洛阳的节度使,都是朝廷高层文官出身,说白了就是唐朝廷直接空降的。纵容黄巢渡江北上的坐镇江南的高骈其实也是唐朝廷空降到地方藩镇的,而跟高骈一样都是出自中央神策军的周宝此时坐镇浙西。

更何况晚唐还有个绝招宦官监军,晚唐时期大部分地方藩镇都有唐中央朝廷派驻的监军宦官,例如唐末对唐朝廷忠心耿耿,且颇有才干的杨复光、张承业都曾是被朝廷派驻在地方藩镇监军的监军宦官出身。甚至黄巢之乱结束后的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这个后来屡次造反的家伙,实际上也是唐末唐僖宗从中央神策军挑选出来,空降到凤翔的,当然看走眼是归看走眼。

真正对世家大族造成重创的是唐末的黄巢之乱,在唐末战乱中世家大族大量人士的伤亡,富饶的家园与产业也惨遭破坏,而华北世族引以为傲的贯册祖谱也在战乱中流失,世族衰落。这是当时的时人的看法。五代哪里还有多少拥有重大影响力的世家大族,都是凑数的。

五代时期科举压根就不是选取人才的主要方式。韩熙载在北方考中了科举,北方武人政权也不把他当回事,有没有让他担任过官职都是个问题。隋唐时期的门阀士族在五代十国时期就已经一蹶不振了,真要找个消灭门阀士族政治的功臣,还不如感谢杀人无下限的黄巢和朱温。这样说吧,如果没有唐末五代的战乱和重新洗牌的社会对门阀士族造成重大打击,使得士族政治一蹶不振的话,科举制度在北宋时期压根就不会出台。

古代史有个常识,那就是自世家大族彻底衰落后,皇权的力量就开始大幅上升。唐朝的君权相对于之前的南北朝和隋朝来说,确实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因为唐朝通过大规模实行科举提拔寒门读书人,来对世家大族进行分权。不过这是有一个漫长过程的,在唐代世家大族的势力虽然不如南北朝和隋朝时期,但依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而到了赵宋时期,经过唐朝两百多好普及科举和唐末五代的战乱洗牌,世家大族垄断朝野已经彻底消失。

唐代是一个科举出身的寒门士人和世家大族分庭抗礼互相角逐的时代,而自赵宋开始才是真正的科举提拔的士人垄断朝野的时代。当然赵宋后来把萌制发扬光大,又搞出了新的另类“大族”,不过这是后话。总的来说赵宋时期寒门出身为主的科举士人是无力抗衡皇权,最多也就是朝堂上怼皇帝几句而已。不过唐朝之后,士族并没有真正的消亡,而是因为唐末的打击,导致他们无法再以之前的形态继续存续下去,因此他们变换了形式,和寒门读书人一起融入了五代和随后两宋时期的文官集团,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

唐宣宗建在的时候,手下的宦官们其实还算听话,他病逝时,嘱咐自己的几位亲信宦官拥戴自己属意的李滋,他的几位亲信宦官打着他的名义打算把可能会坏事的王宗实外放到地方,好夺取王宗实在长安的权力,保证平稳过渡。王宗实当时并不知道唐宣宗已死,对于打着唐宣宗名字的命令并没有抗拒,已经打算奉命启程出长安了,之后被手下人提醒才意识到唐宣宗可能已死。

而唐宣宗亲信的那几位宦官水平实在太差,既有枢密使,又有右军中尉,政治权力和军权都有,结果居然被一个王宗实捷足先登翻了盘。这里面有唐宣宗自身的用人习惯,他喜欢用庸人。当然晚唐以成年人年龄即位的皇帝们,在自己建在时,只要不触及宦官集团的核心利益,让宦官们对自己恭顺听话并不难

喜欢家有美妻好种田请大家收藏:(wuxia.one)家有美妻好种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