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古典架空 > 紫卿 > 第三百七十九章 乱子

紫卿 第三百七十九章 乱子

作者:枕冰娘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3-12-26 02:32:57 来源:书海阁

“皇上,臣女斗胆,请赋第二首!”郑斯璎朗声道,也不管李赫同没同意,径直开了口,“今朝酒乐之喜,两国邦交之欢,当以诗记之,共飨太平!这第二首,便咏今日之宴,贺我有嘉宾!”

“光迟蕙亩,气婉椒台。皇心爱矣,帝曰游哉。玉鸾徐骛,翠凤轻回。别殿广临,离宫洞启。引思为岁,岁亦阳止。叨服贲身,身亦昌止。徒勤丹漆,终愧文梓。”(注1)

熏凉台中又是喝彩如雷。“千古才女”“文昌仙葩”等等赞誉,一个比一个不得了。

“好诗。用字考究,有古贤之风,比上一首更显功底。”李景霆依然淡淡地赞了句,引得诸人在他和郑斯璎之间的探究,愈发玩味起来。

然而吐蕃和南诏的使臣却敛了笑。

这诗是古韵。比上一首确实“费了心”,然而也更难懂,大魏的仕子们都要琢磨两下,何况勉强懂得诗词之分的使臣。

上一首还听得出唐尧,这一首却是云里雾里。

熏凉台欢声笑语,品评风骚,唯独几个使臣愣着干瞪眼,可并没人主动解释,连皇帝李赫都转头和王俭说笑,似乎没看见。

于是一方桌案的尴尬,在整个宴席中显得格外突兀。吐蕃和南诏的使臣们终于挂不住脸了。

“这甚鸟什子诗。搅来搅去,没个明白意思。还不如我吐蕃的女娃,小嘴一张就唱来的好听。”吐蕃的使臣提高语调,不满地一声喝。

空气一凉,欢笑骤僵。

百官面面相觑,满脸的鄙夷却没人站出来,还是郑斯璎下颌一抬,骄声道:“使臣大人有所不知,我大魏乃礼仪之邦……”

“这我当然知道!要不是慕大魏礼仪,我等怎会跋山涉水来朝?”吐蕃使臣愈发不快,阴脸道,“既然是礼仪之邦,就该懂待客之道!尔等大魏使臣来我吐蕃,我等也不会用吐蕃语来与尔交谈的!”

“使臣大人稍安勿躁。诗词中真意,朕命斯璎丫头解释一二便是。”皇帝李赫不慌不忙地安抚道。

“解释?天可汗还真当我等是娃娃不成?”南诏使臣重重地将汤匙扔在碗底,刺耳的一声响,“还是说大魏真当我南疆是茹毛饮血?尔等听好了!”

“吾家住在雁门深,一片闲云到滇海。吐噜吐噜段阿奴,施宗施秀同奴歹。云片波粼不见人,押不芦花颜色改。肉屏独坐细思量,西山铁立风潇洒。”(注2)

李赫眸色微变:“敢问使臣大人,此诗何名?”

“《挽段功》!”南诏使臣蹭一下站起来大喝。

挽段功。声如雷。

尤其是段功两字,让前时还没听出名堂的人,都心里咯噔一下。

几十年前,大魏政局未定,南疆还有绿林好汉作乱。当时镇守南郡的皇家梁王镇守不住,千钧一发,幸得当时南诏部落首领段功相助,才守住太平。为感谢段功,梁王将女儿下嫁,传为一段佳话。

但后来,因为征战有功,段功在南诏的影响力日渐扩大,隐隐压过了皇室李家,引起了梁王的猜忌,最终将段功秘密诛杀。(注3)

而如今,南诏使臣好歹不歹,借了这段往事,咏诗词,里面的警告就有些冰冷了。

熏凉台的温度顿时下降。辛夷想到前时使臣的放诞,心底同样冰冷一片。

这乱子,果然来了。

李赫肃了脸,阴阴瞪着使臣,使臣也毫不避讳地瞪着李赫,二人的眸底都有细细风雪。

“天可汗,我等仰慕大魏昌盛,不远万里来示修好。一片诚心,苍天可鉴。但若是有人不把这片心意当回事,我南疆也不是舔人鞋底的脾气。”南诏使臣一字一顿,语调冰冷——

“我有段功之诚,只求大魏无梁王之刀。”

熏凉台的空气几乎都快结冰了。胆小的官吏浑身哆嗦,始作俑者的郑斯璎更是脸一阵青一阵白。

人心都是肉长的,决堤洪水都是从一个小纰漏开始。一场风雅,上升到了国家高度,还隐隐不是好风头。

李赫眸色闪了闪,当先打破了僵局,不在意一笑:“不过是一首诗,使臣是不是大惊小怪了些?”

不待使臣回答,李赫斟了杯酒,缓缓道:“若我大魏有招待失当,朕不敢言无过。然大魏与南诏,与吐蕃,交好数十年,往来通商遣使,边疆百姓安居乐业。还望使臣多加衡量。”

言罢,李赫竟走下御座,来到几人面前,微微举起了酒杯:“敬大魏与南诏邦交永固!敬大魏与吐蕃共享繁荣!”

作为万国来朝的大魏之君,李赫亲自敬酒,这绝对是给脸面,就算是突厥或东瀛,也很少有这种待遇。

于是谁都看出来,李赫意识到了“不妥”,一番致歉加之晓以利害,算是补救。皇帝都这样了,不管心里怎么看蛮夷,臣子脸上也得挂出十分敬来。

“邦交永固!共享繁荣!”

诸人立马换上了亲厚的笑容,再无半分倨傲的痕迹,齐齐举杯,熏凉台顿时从寒冬跨入了暖春。

吐蕃与南诏时辰的脸色微缓缓,饮酒见底:“天可汗所言有理。中原有句话,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风儿由诗,那就从诗这儿至。我等继续联诗如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如此甚好。这第四首诗,该我大魏的轮儿,谁来?”李赫坐回御座,朗声大笑,放佛刚才的不安只是插曲。

然而无人应答。连郑斯璎都哑了口,缩在角落里避风头。

前脚有人吃了亏,差点捅出大乱子,后脚人人都恨不得钻地缝里去,谁还愿意把脑袋挂裤腰带上,来装个英雄。

“贤兄你瞧瞧。”南诏使臣看向吐蕃使臣,朝满座文武努努嘴,“这在场的人不是当官的就是外命妇。谁敢作出头鸟。你不知大魏的刑法如何苛刻,说错半个字都要掉脑袋的。哪像我们南诏,人人都是兄弟姐妹,王上也是爱民如子。”

使臣的话里带了讽刺,指桑骂槐地责大魏礼法严苛,却变着法提醒了众人,是诗赋不好,是真要掉脑袋,于是就更没人吱声了。

熏凉台继续一片死寂。眼看南诏的讽刺愈发难听。

“使臣此言差矣。蝼蚁尚且惜命,汝等也无可苛责。”皇帝李赫眉梢一挑,眼珠子在场中打转,“场中尚有一人,非官,非贵,非外命妇。只是普通平民,可与使臣讨教。”

辛夷端在手里的茶盅一抖。

李赫的目光刚好锁定过来:“辛夷,尔便向使臣请教番如何。”

无数或嫉妒或猜疑或不忿的目光,刷刷刺了过来,夹着郑斯璎冷剑般的那一道,众矢之的的辛夷,顿时觉得头皮发麻。

然而君命不得不遵。看来李赫这坑,果然是给她备好了。

辛夷深吸一口气,盈盈走至场中,向李赫和使臣行礼:“民女辛夷拜见皇上。拜见使臣大人。请大人赐教。”

注释

1.节选自南朝梁沉约《三日侍凤光殿曲水宴应制诗》。

2.在元代蒙古族文人的汉文创作中,出现了蒙古族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阿盖公主。她是元朝末年镇守云南的蒙古王爷梁王敖其尔呼雅嘎(巴匝拉瓦尔密)的女儿。本诗节选自阿盖《悲愤诗》。这是一首汉语、蒙语、僰语(今白语)相混合的古体诗。

3.段功:才兼文武的段功(白蛮族)是大理第十世总管。他的妻子便是阿盖。元顺帝至正年间,农民军明玉珍出兵攻打云南,梁王(忽必烈后裔)屡战屡败,幸得段功率大理军与明玉珍的红巾军交战,稳定了局势。梁王对段功非常感谢,上奏元朝廷封段功为云南行省参知政事,并把自己的女儿阿盖许配给段功为妻。后自大理国灭亡以后,大理虽设段姓总管,但朝廷为了加强对大理的控制,另派蒙古官员监察。段功成为梁王的女婿以后,梁王对他心存疑忌,怀疑段功有谋逆的野心,最终将他铲除。阿盖公主得知丈夫殉难,痛不欲生,便作此《悲愤诗》。

喜欢紫卿请大家收藏:(wuxia.one)紫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