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古典架空 > 娱乐圈幕后大神 > 第一百一十六章 经典电影开场

娱乐圈幕后大神 第一百一十六章 经典电影开场

作者:咏火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3-12-31 11:09:45 来源:88小说

电影由什么构成?

这个答案交给外行人处理,会有人着重故事,有人着重情感,另外还有一批人,试图在电影中学到一种思想理念,更有一批人单纯把它上升成艺术。

可多年从事这行的李为迎却有他自己的认知:画面、镜头、剪辑、声音及修饰。

他一辈子在和它们打交道了。

除去小时候与同学挥洒着青春,骑着自行车欢快地穿梭过小区的巷子,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个事业。

他会对家庭感到愧疚,但强迫自己放下,再次把精力全投入在这个行当中。

他已隐约知晓,他的命运已经和“电影”这个符号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经历过电影从无到有的过程。

国产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一种蒙昧状态,很不巧,他就是在那个时代进入这一行的。

所以那一批导演呕心沥血、枯本竭源,拿自己的命换来如今电影事业的发展。

他们对电影认知的深度与广度是现在年轻导演所不能具有,有的年轻导演难免进入唯心主义,总想着老一辈的人就经验充足,但拍摄手法老古板,殊不知他们玩的,都是人家玩剩下的。

李为迎知晓现在电影拍摄特色。

一些青年导演为突出水平,彰显自个多了不起,喜欢摆弄烦躁的短焦镜头和长焦镜头,乱用移动镜头,试图玩弄蒙太奇手法,搞的剧情割裂,故事乏味,电影不知所云。

他不理解,这些年轻导演就真的那么空虚、焦躁吗?

还是说,社会就这么空虚和焦躁?不然为什么用这种焦躁的拍摄手法粗暴地去干涉电影?

李为迎没有提出反驳意见。

他只是单纯在内心里厌恶。

因为他觉得自己没太多资格去教授年轻导演,早年他也犯过很多错误,当年国内电影比较软弱,绥靖风气遍行,他不喜欢那些情情爱爱的东西,所以在光比上下了很大功夫,搞了一大堆硬汉风格的电影。

当然,现在有一批导演吹捧他,也学习这套拍摄,饱和度打满,色温反差巨大,然后大规模使用两极镜头——他如今年龄大了,不得不承认,两极镜头还是多出现在纪录片里比较好。电影中使用太多,容易割裂剧情。

当时面前这部电影不一样。

乍看很平常的俯角远景,然后短运动镜头,接入大树场景。就三个镜头,但李为迎已经感觉出不同的意味,为什么?首先,色温上从冷色调跳到暖色调,这能带动观众不安的情绪;光线也从顺光转为逆光;镜头也从俯拍转为成仰拍——这个导演对镜头语言懂得很透!这是李为迎第一个想法。

视觉重量!

李为迎面色严肃。

这是国内年轻导演缺乏的,年龄有一把的导演中虽然能挑出来几个,具有这种水准的,但时代总是往前进,年轻人扛不住,那对电影行业是重大的打击!

仅仅三个镜头就能带动观众不安的情绪,这很厉害。

如今,国内青年导演爱玩时间游戏,类似在一个五秒钟发生的故事耗费上十几个镜头,延长成一个长达一两分钟的剪辑效果。

这种效果虽然让观众产生焦虑和期待心理,但未免冗长拖拉,让观众看得很乏味,不知所云。而这部电影,只用几秒钟的镜头就达到效果了。

而且,大远景——一棵大树在山坡上!

李为迎觉得有点意思。

景别。这是所有导演必学的一个知识,景别通常被分为两个系列,全景系列与近景系列。全景系列分为:大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小全景。近景系列分为:中景、中近景、近近、特写、大特写。

电影与电视剧的特质不同,决定它们运用镜头不同。

电影的时长只有120分钟。

在这120分钟里,如果想要讲好一个故事,必须掐头去尾,砍掉无关枝芜,剔除大量配角,故事也必须快速入场——电视剧不需要这点,电视剧强调创造一个真实世界,时时刻刻吸引观众的眼球,不让观众换台,那才是最重要的。

如今“影视不分家”的呼声大起,李为迎不赞同,但他不太说反驳的话,主要没意思,都是同行,说出来,遭人怨!

如此,电影现在拍的也像电视剧了。

往往用全景。

也不太用大远景了。

为什么呢?

下意识的习惯!

电视剧与综艺都爱用全景,这样画面主题更靠近观众,容易吸引眼球。

大远景的主体是远离屏幕下端的,会给人视觉上的疏远感,它就像是个句号,横亘在一部电影之中,让这个镜头格外突兀耀眼。

古早的一些老电影,开端和结尾都用大远景,方便观众快速的从现实带入故事,或者从电影中抽身,回归现实。

如今电影都不爱用这种手法了。

李为迎陷在座椅上。

他忽然陷入童年的回忆。

他小时候家境还算不错,有机会看电影,虽说当时还没预料到将来会走这条路。

他也曾经嫌弃当初电影的套路。

永远单一乏味的开篇。

要么人物从远方走到镜头前。

要么拉长镜头,把景物从全景定格成远景。

再不济,直接摆个大远景!

他太嫌弃了!

所以他成为导演后,才冒天下之大不韪,运用西方一些激进的电影拍摄手法,自然被一些“老专家”诟病,也被新一代的电影人追捧。

可如今,花样多了。

李为迎反而开始怀恋起童年那镜头摇晃、黑白交替的电影了。

李为迎陷入沉思。

这是哪个导演拍的呢?

他没有看导演名单,这很不该。因为他的好友跟他提到,这电影杜亚也插了一手。他不喜欢杜亚,也不喜欢姓江的,所以不太舒服。他决定先看电影,如果电影有意思,他才会关注这背后的创作者。

李为迎脑门转得飞快,心里默念这几年出来的学院派导演的姓名。高风、赵一河、薄宝宝……这些还是有点名堂的导演,可是,是其中哪一位呢?

高风他知道,《决战》刚拍完,没时间再拍一部。至于赵一河,沉迷文艺片,这简直就是学院派导演最爱走的道路了。薄宝宝水平时高时低,有时他觉得这小子是个天才,有时他觉得这家伙不中用。

李为迎想不通。

他没有猜想可能是他的那些老朋友。

如果是他们拍摄,消息用不着别人传,点映的票直接由他们塞到手心了。

电影还在继续放映着。

“……那我就继续等下去。”银幕上的男主回过头,正式登上银幕。

李为迎轻轻一拍巴掌,心想,人物纵深的调度!这举动是他情不自禁发出的,其实像他这样的导演,已经见过太多纵深调度、横向调度、景物调度。

但如今电影导演散漫,剪辑稀烂,巴不得有个模板给他们照抄。但这部电影不同,他一眼就看出哪些是精心设计,哪些是胡编乱造。仅仅男主角在树下等待的拍摄,不单纯是场面调度了,还有也运用值得一提的镜头剪辑。

最经典的镜头方法,大概属于“三镜头法”。

展开的讲,老百姓看影视剧中,常常有这样的一串镜头,先是个一对情侣在说话的全景,然后分别是男性与女性说话的特写。这便是“三镜头法”,全景作为“主镜头”,两个特写作为“备用镜头”,故事由三个镜头构成。

这三个镜头基本上在一个平面上形成一个三角形。

而这一段却很巧妙,一个人物的正面全景镜头,再一个背面的全景镜头,最后用一个扭身的特写,来了个人物面部的特写镜头。在平面上也形成了个三角形。这种拍摄并未全然逃脱“三镜头法”,但它独具特色的,把常理中所认知的“主镜头”一定是“全景镜头”的形式打破了。

这也许不太“讲规矩”。

但多多少少动了脑子!

李为迎来了兴趣,他刚刚拍的那一声轻响并没有引起人的注意,除了钱明伟,钱明伟回头望了一眼,可接着,又低头摆弄他的手机。

电影院的观众满怀兴趣地观赏着,不少影评人士会心一笑。光影渐暗,画面淡出,再次淡入到另一个场景。

钱明伟低头,在手机记事本中不断码入新的段落。“平淡的开头、平淡的音乐、平淡的对白,完全没有充分利用喜剧特有出场的优势,白白浪费了几分钟。”他不惜余力地抹黑作品,并时不时抬下头。

当他看剧情推动到男主拍照的情节,不由惊了一下:“太快了吧!”

然后他又窃笑起来,这故事节奏太快了啊!

一开始在树下莫名其妙地回忆女友,然后便是打电话给姑母,接着突然就照相了。这故事情节,太不容易让人懂了,而且倒悬的空间构图,深沉的色彩,乍看上去,有些头晕脑胀。

这多好啊!恰好适合他批评!

而他身后的李为迎则陷入深思,当李导看到男主角将杯子一放,接通手机时,已经不敢确信了。

“越轴镜头”,他的脑海里冒出这个词。

其实这有点不符合常规。

相比起内地导演,香港和日韩导演更爱玩“越轴镜头”。

一般来说,拍摄要遵循“180度原则”,也就是说,只能在角色视线交流线或者人物的运动线的一侧设立机位,否则会造成混乱。这条线叫“视轴”。但某些爱追求艺术性的导演,下意识喜欢搞些“越轨”的方式,他们不遵循法则,非要在“视轴”两边分别架机位。

如果以银幕中男主与红衣女子之间划了一个轴,那么显然酒后与喝酒前拍摄的角度就是“越轴”了。

李为迎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他只担心,有的导演驾驭不好。但如今看来,这作品太流畅了!

如果说,前面露天车站的剪辑方式,他可以把其归功成老练的剪辑师。那么这个越轴镜头的出现,让他不得不正视起导演来,有的剪辑师就是剪辑师,导演就是导演。而有的导演,本身就是剪辑师。他不相信,这么个镜头,是在没有事先考虑过,就拍摄的。

他把身体往后靠,抛去细究拍摄技巧的想法,他已经确定了,这是个有水平的导演。所以,他现在只打算放松一下,专心欣赏这部电影。

他心想,希望电影结束后,有机会能够和这部影片的导演见个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