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五代河山风月 > 第538章 犁庭扫穴

五代河山风月 第538章 犁庭扫穴

作者:我的长枪依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7 14:16:47 来源:88小说

史皇帝压抑内心的激动,在数百武装到牙齿的东西班禁军护卫下,沿大道缓缓向北。

身后各类旗帜伴随鸾纛林立,足足有二十多面。

很快,李处耘等三十余高级将领都过来恭迎圣驾。

史皇帝点头,让他们免礼,直接去前线。

夜里,风停了不少,远处火把被带点亮,整个河谷前后都被照亮,如漫天繁星尽落山间,璀璨无比。

“战果如何?”史皇帝见面直接问。

李处耘作为主帅,立即上前道:“禀报官家,俘获辽军至少七千以上,天黑来不及细数,还有很多人被挤到河里淹死了!

杀敌来不及算,至少上万!

北面孟将军和王将军(王审琦)其余诸将争领往北追击,趁乱尾随溃兵突袭辽军北口大营。”

史皇帝压抑内心的激动,高声道:“你们干得好!带我去看看。”

“官家,这些俘虏如何处理。”

很快,他们已经到了河谷外围,里面到处都是士气高昂的秦军将士,将道路和四处山上都围了里里外外数层的圈,将大量人头攒动的辽国士兵围在中间,而道路南侧和东侧,有好几座兵器和甲胄堆成的小山,还有些散乱。

随着天子的鸾纛出现,史皇帝能感受到,很多目光都向这边汇聚过来,他高站在山坡顶端,夜风微寒,俯视下去,都是芸芸众生,山谷里摩肩接踵,人头攒动,即便夜黑天高,他也能感受到那些目光中的哀求和恐惧。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史皇帝忍不住想到,又一次,他可以轻松裁决成千上万人的生死,“有领头的吗?”

李处耘点头,很快四个禁军将士将一个大汉押上来,按着他的肩膀,将他硬生生按着跪在几步开外的土堆上。

天有些黑,史皇帝直接问:“他是谁?”

没想到周围将领还没说,那人直接用汉语作答:“我来告诉你,我叫耶律斜轸!”

史皇帝一下怒气冲冲的说:“耶律斜轸,朕想到了,上次在河东你就是阶下之囚把,我不是告诉过你,再敢与朕作对绝无好果子吃吗!

来人,拉下去砍了!”

听他这么一说,几个军士一下用力就要将耶律斜轸拽起来拖下去砍了。

史皇帝连踢了身边的李处耘一脚,他很聪明,立即开口道:“且慢。”说着上前行礼,“官家,这个人是辽军高级将领,留着他或许能问一些辽军部署情况,还有他们兵力之类的情报,可能有用。”

史皇帝点头:“那就暂时留他一命吧。”

那边,耶律斜轸呼吸明显加重了,整个人也不再像一开始那么倔强,显然是被吓着了。

“你们好好问,几年前朕在河东已经绕他一命,如今恬不知耻还敢来犯,他说不出什么来你直接杀了喂狗,不用上报了。

至于这些战俘,数年前朕就说过,等我兵临上京时,能说汉话的可以保命,人要说话算话,何况君主,就以此为标准吧,能说的留下,不会的处死。”

“诺!”李处耘领命。

旁边的耶律斜轸已经一句话不敢说了,史皇帝对他道:“三个月后我会入主上京,到时候你还活着可以给朕做个向导。”

史皇帝说的不是问句,而是一个陈述句,他早习惯了身为天子的做派,那就是面对外人,不要说问句,也要说意思含糊的话,多平铺直叙,压迫感会高很过,耶律斜轸只能跪着低下头,却不敢说话了,再没一开始的桀骜。

之所以说会说汉话的不杀,一来是强势的推行文化征服,这是想要长期控制唯一可行的途径,武力可以保持一时胜利,却难获得永久的征服,只有文化才是长远对抗之本。

另外会说汉话说明他们能听懂一些汉话,那就可以指挥,可以使用了。

史皇帝心里已经想好要北上了,再得知战报第一时间他就在心底做出判断,北上时机已到。

而往北的地带越发难以控制,大鲜卑山(大兴安岭),草原,雪原,荒漠,辽国故地都是秦军难以控制的地区。

不过这次战争给了秦军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那就是莲花堡战术,六个莲花堡,用两千多人扼守辽军超过五万大军,还杀伤甚众,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史皇帝想过往北以后就用莲花堡加驻军形成武力控制,之后再文化入侵,同化,这一套组肯定都扛不住。

要修莲花堡就需要劳力,这些能听懂汉化可以指挥的青壮就是廉价的劳力。

在史皇帝看来,有足够的武力支持,文化入侵和统治反而会更加容易。

因为即便没有军事威慑,辽国自己都会文化改造,历史上辽国一开始建国就有很多汉人,之后汉化一直没停,特别是耶律贤和萧太后时期,直接推进国家层面的汉化了,从这点来说儒学是居功至伟的,而且在这个年代,其战斗力也是无限的。

儒家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那就是文化传承大于道德,光是这一点就十分适合作为文化上进攻同化的武器。

比如有人批评说管仲(早期法家做派)的手段,做法如何不道德,不仁义,孔子就不同意,他说没有管仲尊王攘夷,抵御外敌,我们都成披头发,裸露肩膀的蛮夷了。

管仲的做法不仁义,不符合孔子的仁义倡导,但管仲的做法保证国家安稳,文化传承,孔子就称赞他。

在孔子那里,文化传承,国家兴亡可比那屁仁义道德重要多了。可惜很多后来人要么说着学习,要么说着打倒,可却反过来了,还真以世界是道德至上,以道德至上的眼光看待问题,自然就会毫无意义,不能逻辑自洽,只能埋天怨地而毫无作为。

有了这些思绪,史皇帝一下轻松下来,当夜他甚至在大胜之后把所有事情交给李处耘等人处理,自己在大帐中睡了一个好觉,自开战以来,已经好多天没睡得这么踏实了。

........ 第二天他才醒来没一会儿,捷报接连传来,王审琦,孟玄喆率军于昨夜突袭辽军北口大营,到天明时大获全胜,清点战果俘斩两万左右,辽军余部溃散,向北溃逃,他们还擒获辽军大将韩德让。

韩德让,又是一个史皇帝耳熟能详的名字!

孟玄喆部连续作战,已经疲乏,正押送俘虏六千余人往南赶来汇合,而新加入战场的王审琦部则继续追击溃散的辽军北上。

李处耘那边也清点了战果,辽军围困后被俘一万二千余人,他们昨晚只处决了二百六十个,余下的多少都会说几句汉话,而且其中汉人士兵本就不少,占据大约四成左右。

这个结果令他们十分惊讶,讯问之下才知道,上京本就住着很多汉人,上次河东大败之后,秦人要杀不会说汉话之人的流言在上京流传,人心惶惶之下,不会的都多少学了点,算零时抱佛脚了..... 而被他们处决的二百多人大多数居然不是契丹人,而是奚族等各部族人,他们很独立,大多不懂汉话..... 至于战死多少一下也说不清,有许多被推到沽水中淹死。早上的时候尸体还把下游一处窄口堵住,导致河水上涨,漫上大道,是李处耘清早才派人去清理的,那一片河水冲了一晚上,现在还是浅红,岸边则到处都是血色。

死了多少没法完全统计,但耶律斜轸交代,他们南下时候集结了三万五千骑兵,包括辽国精锐禁军属珊军的汉人,奚人军队,皮室军的各部族军队,宫卫骑兵的契丹人皇室禁卫军。

最后经过穿越棱堡的火力网,在山谷中被火炮杀伤,再到南面被合围绞杀之后,除最初没被孟玄喆包进来的数百骑,几乎全军覆没..... 三万五千人马,被俘虏一万两千多人,溃逃一些,剩下全要么被炮火杀伤,要么推进河里,这就是激战一天的战果!

如果算上之后王审琦,孟玄喆突袭辽军大营的战果,加之之前北面回报的六个莲花堡的杀伤。

也就是说,这一个月的大小仗打下来,他们已经歼灭辽军六万五千左右!

这可是一场正宗的歼灭战!

史皇帝激动得几乎要跳起来,要不是众目睽睽之下,他真忍不住了。

如果算上之前的战果,开战三个月,他们已经消灭近八万辽军!

当然,消灭包括俘虏,杀死和击溃,但八成都是还是斩杀和俘虏,这就是地地道道的漂亮歼灭战。

这可都是辽军正规军,歼敌八万,几乎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利,这是这个年代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这跟后来的那些工业化战争完全是不同的概念,不只是技术上的差距,还有人口,动员能力,后勤,医疗等等。

比如一战索姆河战役,英军一天就阵亡将近六万人,如果加上受伤的更加难以估量。但战却还能继续打,最终场战役全打完,大约准备五个月,打一个月,双方伤亡一百三四十万!

对于这个时代来说是不敢想象的。

在如今,如果辽军总伤亡加被俘超过一万,就能对辽军造成沉重打击,如果所有战线上超过五万,那么史皇帝就敢直接北上,兵围上京。

如果超过十万伤亡,那辽国很可能要灭国。

对于农业时代,大多数时候,二十人出一丁都很沉重,十人出一丁则是穷兵黩武的级别了。

而甲胄兵器更贵,当初郭荣在位时说过,二十户人家才能供一副好的盔甲,所以他要去冗兵,精简军队。

因为生产能力的限制摆在那。

没有工业能力,制造兵器,甲胄全靠人力,天赋,和长时间的技巧训练,加之农业时代的粮食生产能力,医疗能力,运输能力低下等,能维持十万以上部队的国家绝对是大国。

像秦国这样常备军三四十万的国家则是天下霸主了,辽国如果不是遭受史皇帝的突然袭击,一下把燕山以南大片土地丢失,加之耶律贤新君继位,威望不够,很多部族不听他的话,面对国家存亡,集结二十万以上军队应该是很轻松的,如果拼了老底,说不定能弄出三十多万来。

可惜的是,史皇帝的战略高瞻远瞩,神机妙算,吃得太死,让他们毫无用武之力。

先是精准掌握了辽国内部情况,外交上一直以和平的姿态麻痹辽国。

随后乘他们内乱,南面空虚先发制人,以闪电战的方式拿下燕山以南辽国赋税的主要来源地,既瞬间打掉辽国税收来源,也一下让他们的兵源地少了一大片。

很多辽国守军大片大片的投降,导致猝不及防之下,辽国常备军几乎被去了三分之一。

随后因为秦军的全面进攻和突飞猛进,肯定会导致辽国国内人心惶惶,人人不安,耶律贤新君继位,还是在耶律璟突然可疑遇刺之后,国中不稳,很多当初被辽国强压而被迫屈服的部族此时也开始调度不动了,又使得辽国兵源少了很多。

所以当山后取胜之后,那边从辽军降将口中得知,他们此次全国紧急动员,但最终东拼西凑只有十四万左右军队到达上京,有很多说山高路远,要几个月后才到时,众将都吃惊了一下。

因为在他们潜意识中觉得,辽国要是发狠,至少也能动员二十万以上大军,怎么这么少?

殊不知在史皇帝一番高明的战略操作之下,等辽国的上京朝廷反应过来开战时,他们的大片兵源地已经无法为他们出兵而落入秦国手中。

加之那些说要几个月才能到上京的外围部族军肯定是在观望,谁赢他们帮谁,所以更是雪上加霜。

辽国很强大,他们的军队很多,可惜还没开战已经在史皇帝的安排之下瓦解一大半,能调集起来的人马大大缩水。

这就是战略的重要性,如果不能乘虚而入,快速拿下幽州及其周边州县,辽国以幽州为后方战略支点与秦军对抗,那么他们的大军将源源不断,那时战就没那么好打,代价也要沉重数倍了。

...... 当天清点战果,总结了几个月一来在一千多里战线上的各处战况,随后史皇帝下令昭告全军,将明细都告知将士。

将士们欢欣鼓舞,士气大振,纷纷请缨北上,高呼要犁庭扫穴,一举擒获辽国伪帝,将他也关到汴水河畔与那些大秦收集的伪国君一起作伴去。

史皇帝听后哈哈大笑,觉得将士们说得太对了!

于是第二天就下令,以李处耘为统帅,领精兵三万北上,与西面穿插军包围,直驱上京,而他自己则将轻率两万精锐在后,作为后备军一同北上,最终会师上京。

命令一下,全军欢呼,士气大涨,而且他们缴获了很多辽军携带的补给,牛羊,粮草等,后勤补给问题也解决一大半,这也是史皇帝敢往北打的一个重要原因。

辽军中军主力有**万,带的粮草,牛羊,干肉等,差不过刚好够养他的大军,不过也不全够,对于契丹军队来说,牛羊带着可以可持续性的提供补给,而秦军就是直接杀了吃肉,所以后勤通道也要继续向北延伸以弥补差缺。

好在水运可以直达北口,压力大大减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