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五代河山风月 > 第343章 太原,大梁

五代河山风月 第343章 太原,大梁

作者:我的长枪依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7 14:16:47 来源:88小说

垂拱殿里,王朴犹豫一下,还是开口说了一个折中的法子,“这不是件多大的事,依我看不如两面一起,派人带着奏疏去请示皇后加盖印玺,也让人去通知翰林院承旨,提前开始写诏书,等那边的好了,诏书也差不多了。

这样就不会耽误大事,也请示了皇后。”

王溥说了一个看似两全的折中法子,既不得罪李谷,也不和闾丘仲卿冲突,但明眼人都看出他的话是偏向李谷的。

听起来折中,可依旧是把皇后闲置的。

其实他心里想得也和李谷差不多,一个年纪轻轻的皇后能懂什么?让她决断天下大事,那岂不是乱了套。

他们处理好了让皇后加玺印,也是尊崇皇后的,不知道闾丘仲卿为何反应这么大,以前不也有先例么。

再者在座的谁不是劳苦功高的人,对于秦国的建立而言,皇后有什么功劳?官家不在,理应政事堂的宰相们主事拍板。

心里也想,现在是李谷,往后待李谷归田之日就该是他了........

对面的闾丘仲卿没再说话,只是拱拱手,随即退了出去。

王溥见此有些慌,不过很快镇定下来,神色自若。

“还没到下直之时呢。”有人小声嘟囔一句。

.......

政事堂里的事再小也是天下大事,平日里都是朝廷百官打听的大头,稍有风吹草动,次日就能朝堂遍知。

当天下午,政事堂里闾丘仲卿与李谷的冲突便知之者甚多,不过多数议论几句也就过去了。

……

朝会之后,东华门外时常有人小声议论,但敢高声说事的寥寥无几。

道理并不复杂,浅显易懂,稍有官场沉浮阅历之人都明白,因为此事涉及皇后。

但窃窃私语之中,不少人都支持李谷的......

......

“我觉得李相公说得有理,治世理民都是相公和百官的事,后宫不该插手,饱读诗书之士,都该记得以前武周的教训......”东华门外,三五成群从朝会出来的官员们陆续路过,都小声议论着。

虽然声音刻意压低,却依旧隔着十几步外能听得到一些他们说的话。

“官家走前可在朝堂交代过,国中是皇后摄政......”

“郑兄此言差矣,官家北上打太原,那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功成,难不成朝中就全归一个小女子管?”

“你......话可不能乱说!”另一人顿时压低声音:“官家性子大家都知道,向来宠爱皇后,你这话若传到官家耳朵里,可想过会是什么后果。”

“哼,我辈饱读圣贤之书,懂得忠孝仁义,得浴圣恩,自然要为官家着想。

沉迷美色非明君所为,女人算什么。

便是官家在眼前在下也决计不改口,淡薄名利生死,无论如何也要向官家真谏忠言!”说着对天作揖,脊梁笔挺,大义凛然。

随行同僚肃然起敬,纷纷拱手称赞,“主簿大义!”

也有人摇头,“天下是官家的天下,皇后是官家的妻子,也不动动脑子想想。”

“话不能这么说,天下是官家的天下,但李公,诸位同僚以及区区在下,都是为我秦国殚精竭虑之人,否则也不会冒着得罪皇后的大忌来出来说话。

是为江山社稷,为官家考虑......”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这本是件小事,如今却像不得了的大事一样人尽皆知,成了大家都议论纷纷,乐此不疲的事。

只是两位宰相有了一些分歧而已,这样的事见怪不怪,可背后却像像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居然让这样一件事,成了朝中官员最津津乐道,乐于讨论的话题。

东华门城头,东西班行,皇城巡检符昭愿,京城巡检王仲,闾丘仲卿都在听着下方官员们的议论,不过他们站在女墙之后,下面的人基本看不见他们。

符昭愿气得抓耳挠腮,因为他们说的,编排的是他的亲姐姐,当今皇后符金铃。

他想骂人,可却忍住了,心里还有些害怕,他是个武人,不懂太多的大道理,官家让他带领禁军,就是让他在京城保护支持皇后。

如今听了那些话,他又是气愤又是害怕,气是当然,皇后是他姐姐,可怕确是怕那些官员说的不会是真的吧........

“闾丘相公,他们说得有道理吗?家姐真会害了官家吗?”他有些害怕的问。

旁边的王仲倒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

闾丘仲卿听完看了神色焦急的符昭愿一眼,然后道:“道理说得太深你也不懂,只能跟你说不是。”

有了这句话,符昭愿安心许多。

“我和李公的顶撞不过是寻常小事,一堆人一块处理事情,见解不一,意见相左,有些口角争论是寻常事,以前也有过,可他们偏偏抱着这次不放。

不是事情大,而是事情对他们有利而已。”

“有利?”符昭愿眉头紧皱,他想不通这样的事。

闾丘仲卿笑道:“符巡检只要记得一点,老夫当初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飘零无助时是官家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推心置腹,委以重任,才有今天的造化。

所以无论如何,老夫都是站在官家身边的,所以也会站在皇后一边。”

符昭愿露出喜色:“某拜谢相公!这些大道理我这脑袋根本想不清楚,如果不是相公某都不知该如何是好。”

闾丘仲卿道:“当务之急,把这件事告诉官家,不过要保密,老夫亲自修书,以官家明略神武,定会明白........”

.......

三月不知不觉到了末尾,史从云在太原风光了好几天,大军休整,太原接防,交接府库的事情忙得不亦乐乎。

太原内外已经完全被秦军控制,标志着北汉国的灭亡。

太原城陷,刘钧被俘第二天,史从云都没急着往大梁送消息,而是立即把所有传令兵,斥候派出去,往北去告知那些还在抵抗的州县他们国主投降的消息,让他们立即投降,则可赦免死罪。

否则大军到时,所有还没投降的州县长官一律族诛罪。

随后,好消息纷纷传来,先是西面荆嗣亲自领兵攻城,拿下宪州,杀了宪州刺史。

北面忻州,及其附近州县也接连投降,而史从云则赖在太原不走了,住进刘钧的宫里,都说..还是别人的好,现在他才发现房子也是,大梁那宫殿虽然是他的,可没有太原这宫殿住着有成就感啊!

这可是老子打下的!

几天过去,躺在太原行宫大床上,史从云依旧能想起当日入城时的威风八面,他往那一站,虎躯一震,王霸之气外露,就能吓得数百人匍匐在地不敢反抗,四舍五入下来他也差不多是个万人敌!

面对投降后唯唯诺诺的北汉国主刘钧,史从云没有痛下杀手,因为他又老身体又不好,这是个好事。

可惜事情都有两面性,正因为刘钧身体又老又不好,后宫也没什么年轻漂亮的嫔妃,而且根本没子嗣,所以也没有年轻漂亮的公主,真是遗憾。

对于带头投降的北汉马步军都指挥使郭万超,史从云给他加封了个大官,但没有给实权的差遣。

到是铁骨铮铮的左仆射赵华日却被气得半死,不过不是他气的,而是被刘钧气得。

那老头那天还正宁死不降,想誓死报君恩,结果一回头发现他的皇帝先跪地投降了,他不由想到一句话,“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之后气得晕了过去,醒来就大病一场。

史从云想,他要不晕也挺尴尬的,这么大一老人家还要当着那么多人的面社死,也挺不容易的。

出于同情就下令不给他计较了,赵华日送回家养病,虽然他抵抗到底,但他家不用抄了,子女也都免罪。

至于其余抵抗的,都是死罪。

之后几日,前后有二十七名拒绝投降,和秦军作对的将领和官员被斩首示众,人头挂在太原城头,其中一人是投降了依旧被杀,那就是曾经李筠的内牙军都指挥使李管。

杀他之前,史从云亲自将他叫到天子行宫中,告诉他杀他的原因。

一开始李管还因天子亲自召见而大喜,但听说要杀他之后顿时着急的喊冤起来,因为其他投降的将领都没杀。

史从云看着他,生怕他死前听不清楚,一字一顿的缓缓说:“你听好,好好记着,杀你是朕曾许诺一人,他是洺州广府人,八年前你仗势打死他爹娘,侵占其屋舍田地,霸占他的妹妹,今日你要血债血偿。”

李管大骇,眼神恍惚,似乎在努力思索。

史从云摆摆手:“拉出去杀了。”

亲兵立即动手,李管想挣扎,却几下被制住带走。

.......

当晚,史从云在大秦国太原府的行宫中宴请文武,包括随行的秦国文武和投降过来的北汉文武,他理所当然的坐在曾经刘钧的宝座上,怀里搂住爱不释手的,刚从南面来的小黄花。

举着酒杯对坐下刘钧道:“不错,你虽然有罪,但有一条做得好,把朕在大秦国太原府的行宫修得不错!”

众将都哈哈大笑起来,随后晚宴开始,史从云说了几句场面话,大概就是以后大家都是同朝为官,要互相帮助,和睦相处,他会一视同仁,与大家共谋天下大业之类的。

之后便是放开吃喝,打仗行军那么久,将领和文官们都憋不住了,直接开干。

文人还要客气一下,装点排面,但很快也都狼吞虎咽起来。

在这样的气氛中,宴会自然进行得十分猛烈。

史从云也很高兴放松,太原拿下,局势就已成定局,如今他还不撤兵只是想再看看,以防北面契丹人会搞什么幺蛾子。

正当他兴致大发,享受小黄花的贴心照料时候,宦官魏敏悄悄进来,跟他说大梁来人,是闾丘仲卿派的。

史从云一愣,随即心里咯噔一下,闾丘仲卿送的密信,那肯定是有要事,大梁在此关头能有什么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