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五代河山风月 > 第221章 战争借口

五代河山风月 第221章 战争借口

作者:我的长枪依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7 14:16:47 来源:88小说

显德五年的年过得很平静,史从云除了带大量礼物去看望闲居在家的刘仁赡和周行逢之外没有做任何事,闭门不见人。

刘仁赡气色逐渐好转,再见他也比较平和,虽然两人曾经是敌人但老刘是儒将,读书多,也没那么多计较,只是感慨一番当初在寿州的往事,还对他这些年的功绩表示敬佩。

周行逢就暴躁多了,还在那嚷嚷如果当初三江口一战不是史从云使诈(用火雷),他怎么也不会输,不过她老婆一开口,马上就骂骂咧咧的老实很多了。

其实对于他而言,这样的日子也挺好的。

年很快过去,到了显德六年,一切都忙碌起来。

.......

“只有这些吗。”史从云拍大堆堆叠一块的甲胄堆,从库房一角向另一边延伸,大堆大堆的东西塞满了整间东西数十米的长房,高度甚至高过了他。

甲胄表面涂着牛油,摸着光滑油腻,没有半点灰尘。

除了这里的库房,外面还有好几间这样长房,都是兵部用来存放甲胄兵器的。

“库房里当下共有甲胄一万两千七百,其中铁甲两千二百一十六,如果现在加班加点,估计到五月能多加五千件上下,主要是库中的牛皮快用完了。

这几年来禁军一直在扩军,而且连年打仗,损耗巨大,地方上缴的牛皮一时不够,补充不过来,还希望大帅多多担待,我们兵部也想让将士们都穿戴甲胄,可这次扩军人数太多,希望大帅多给我们一些时间。”兵部侍郎陶谷小心的的说,脸上都是紧张的神色,额头隐约有细密汗珠,他原本就是个胆小的人。

如今禁军扩军两厢四万多,兵部却一下子没有那么多甲胄可以配给士兵,他很害怕史从云会发火迁怒于他。

史从云点头,甲胄主要材料是牛皮,而因为连年战乱,牛皮是重要战略资源。

这玩意的多少几乎能决定一个国家能制作多少甲胄,有多少甲胄就能决定这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几何。

最简单的来说,像史从云这类身材高大的人根本不需要会什么武术,只要让他披上五层以上的牛皮保证箭矢难以轻易杀死他,拿着斧头或大剑冲到对面人堆里去,就能把对面杀得心惊胆寒。

蒙古人攻打南宋城池的时候就使过一招,造不出宋朝那样的好甲,他们就经常找一些人高马大的壮士,在普通甲胄外披上十层牛皮,就可以顶着普通弓弩冲锋陷阵。

所以牛皮这玩意在这个年代是重要战略物资。

唐末开始,因为连年战乱,牛皮更是供不应求,各个王朝和割据政权都严格管控,要求每年下来每个州县都必须向朝廷上交定额的牛皮,比之前多很多。

而且从唐末以来更是规定,所有牛皮都要上交朝廷官府,就算当年数额已经够了也不能私藏,不得私自买卖,更不能卖给邻国,否则一旦发现就是死罪。

到了大前年,官家体恤天下百姓,才下令说只要当年该上交的牛皮够了,剩下百姓可以自己买卖,当然依旧不能卖给邻国,但对百姓来说已经是大好事了。

史从云心想,官家在很多方面都是明君,至少大周有郭威、郭荣两代国君是这国家的幸事,只盼这次北伐能够一切顺利吧。

“这件事不怪你,去年增兵确实太多了,这几年来连年增兵,还南征北战,损耗巨大是肯定的。

去年更是一次增兵两个厢,接近五万人,甲胄兵器都是大数目,兵部下的军器监我也去过了,那里的工匠确实都在忙碌,汴河边上数百间作坊都在加班加点,这些某都看在眼里,陶大人可以宽心些。

不过也请陶大人继续督促兵部工匠加班加点,尽快多赶制些出来,再想想办法,这是关乎国家存亡的大事,不能怠慢,否则你我都担待不起这责任。”史从云一面走一面说。

陶谷连连点头:“某定会全力做好,请大帅放心!”

史从云点点头,这几天他一直在检查这些战备物资,从城北大营仓库一直到兵部的仓库,因为这几年接连的大胜使得禁军如日中天,官家对禁军信心暴涨,不断扩军。

扩军带来的重要后果就是武备跟不上,大周毕竟只是割据一方的区域性大国,经济人口远远跟不上。

汉唐当初都差不多养了四五十万军队,这些还只是常备军队,如果全国开战,那还能临时征召大量预备役人员,及时用庞大的武库武装起来,就像当代人考古发现的汉朝一个重郡库存五十多万张弩一样,那样的庞大武备是需要综合国力支撑的。

她们的疆域庞大,人口众多,养起来不会那么吃力。

可现在大周禁军别说五十万,刚扩充到十八万左右就已经开始力不从心了,甲胄兵器等武备开始短缺。

史从云脑壳疼,甲胄和兵器的空缺大概有三万,这是朝廷公布的数字,为了好看些,其实远不止三万,至少还有五万左右空缺。

因为打仗必须有后备储备,甲胄兵器都好,战争中损耗是很大的,需要有足够后备,而这些富余物资其实只够后备的,所以他才没有急着让兵部把这些东西送到大营中下发将士。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他现在身为殿前司都点检,以前这些事不需要他操心,现在也要操心了。

史从云感慨,国力还是不够啊。

以前他从来不用操心这些事,专心打仗就成,现在不行了,整个殿前司十二万禁军将士他都需要管理。

枢密院是军事决策机构,权力大是大,但将士的吃喝拉撒这些可不归他们管理协调,最终还是要他来管。

.......

晚上他睡觉前把这些烦心事说给赵侍剑听,小姑娘建议要不要去找那些边将节度使帮忙,比如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

史从云一愣,这确实是个办法,这些地方性的大节度使,长久镇守边疆的如昭义军节度使,天雄军节度使等,赋税都是先把自己喂饱才往上交的,肯定囤积大量的军用物资,壮大自己的实力。

他和符家关系又还不错......

不过最终史从云还是把这个念头给打消了,符家已经是个庞大的势力了,他这样去一求,又会欠符家人情,他不想被符家左右。

他隐约有点同情官家了,或者说感同身受,他们都娶了符家的女儿,一方面他们都需要符家帮忙,另一方面又不想过度依赖符家,对其很害怕。

不说符家三代封王,光符彦卿这一代,他们兄弟七八人,出了四个节度使,一堆刺史、防御使等,谁敢保准如果符家再壮大下去,会不会又效仿仙君郭威来一个黄旗加身呢?

史从云也十分不想欠着符家人情,所以这件事他没同意。

只能暂时把事情压下去,大不了到时候四万多新兵先不往北吧,他这么想。

到显德六年三月初,史从云和官家,几位宰相商议之后决定先让韩通北上,到河北征发民夫,修理拓宽沧州的河道,好让后续大军船只能够顺利北上。

韩通领命,在三月初二奉诏离开京城北上,去处理这件事了。

同时三月初四,当初因为在寿州疏忽大意被刘仁赡打得落户流水的李继勋也被调回京城,他当初已经是侍卫步军都指挥使,侍卫司三把手了,结果被罚降职为河阳节度使,几年后的现在终于把他调回京城,官家准备打大战,猛将都要调回来。

三月六日,淮南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奉诏从淮南扬州赶回来,开始重新统领侍卫司。

史从云没有去见他,他和李重进关系很差,见面说不了好话,加之他们现在是禁军两司的头把手,见面也不合适。

此外还有大批外镇将领逐步调会京城。

稍有头脑的人都明白官家这是要有大动作了,而且这次的动作不同以往的大,几乎所有的战将都开始调集回京。

.......

到三月十四,史从云一大早就骑马到枢密院官署和魏仁浦等人商议这次出兵的事,众人已经开始准备出兵借口了。

师出有名是很重要的,即便有绝对的力量。

以后世两个超级大国作比,m国和s国,他们都出兵过中亚,碰的头破血流,都是**裸的侵略,但不同的是s国几乎受到全世界的抵制,m国却没有那么大的舆论压力。

为什么?

因为s国傻,做事不动脑子,自以为自己武装力量强大无比,天下无敌。于是就连个师出有名的战争借口都懒得找了,结果国内百姓不支持,自己的士兵士气低迷无心作战,国外口诛笔伐,全世界群起而攻之。

而m国很狡猾,开战有理由最好,没理由就自己制造理由也要“师出有名”。

这就有点像当初沮授和田丰劝阻袁绍不要急着跟曹操打官渡之战的理由一样,己方力量是强大,可天子还在曹操那呢,咱们一打不成反贼了吗?到时外面口诛笔伐,自己这边可能士气低迷,不得人心,应该找个合理的战争借口再开战。

而对辽国的战争借口众人商议了一下午,有一条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收回燕云十六州。

这样对外他们已经有说法了,能让南唐、蜀国、南汉、吴越、北汉等国放心。

但对内如何安抚国内百姓和将士还需要一个借口。

他们高层是有雄心壮志,但百姓的想法不一样。

这时候可没什么中华民族的概念,也没有什么历史责任感,民族责任感。

百姓们多数大字不识一个,活着都困难,哪有那功夫跟你学这些了解这些。

多数百姓只会觉得你们不打仗我们过得都一样,凭什么要让我们去拼死拼活,流血流泪,家破人亡,打下来十六州我们有什么好处吗?反正怎么还不是过苦日子。

站在每一个普普通通的百姓去考虑这件事,确实也有道理,而且当下不少人都有这种想法。

所以对内也需要战争借口,他们提议就拿去年和之前辽国不断出兵,抢掠他们的边境百姓,杀了数百人,劫掠上千人作为借口,这种实实在在的仇恨是必须的。

下午,官家也来了,他们把商议出来的写好的檄文给官家看,官家看后很满意。

正当众人议论纷纷时,北方又送来加急战报,为了不打扰他们魏仁浦出去外面的厢房听取战报,结果才出去一会儿就笑呵呵的进来了。

官家好奇的问:“前线有捷报?”

“回禀官家,不是捷报,是河北的,辽国南京留守萧思温率军夺了咱们河北北面的一个县。”

众人一愣,这不是坏消息么,咱们魏仁浦还笑成这样,不过很快反应过来。

“这下师出有名了!”王朴也抚须笑道。

.......

春三月末,辽国南京留守萧思温给想睡觉的大周送了一个枕头,他大概是急于想要表现或是想弄点战功升职,也可能是单纯的就是手贱,见周军防守松懈动了心思。

无论是哪种,他的这个做法可帮了大周一个大忙,朝廷正想办法激起百姓和将士们对战争的热情,减少抵触,潇思温立即就干出这样的事情来。

之后几天,官家下令让翰林院的陶谷,卢多逊,暂居润等文人立即起草文章,怒斥辽国罪行,其中夸大许多然后散布出去,说辽国进攻北方边镇,夺取了大周好几个县,屠杀将士和百姓数万,惨绝人寰,让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实在恶贯满盈,丧尽天良。

一时间大周民怨沸腾,京城及其周边州县处处愤慨,不少读书人进京在东华门外请愿,希望朝廷出兵,严惩辽国。

最多的时候居然多达上千人,东华门外的大街上到处都是人。

官家于是带着史从云和李重进在众多禁军将士保护下出去见人,同时向他们保证定会严惩辽国,为百姓讨回公道。

此事也很快传扬出去,到四月下旬,经过一个多月的发酵,事情已经在周国境内大面积传开,大周举国都开始支持这次北伐了。

而百姓和将士们心目中最合适的将领毫无意外正是接连打败过北汉、契丹(忻口小胜一阵,吹开了)、蜀国、唐国、南平、武平的史从云。

官家也顺应民意,四月二十八的大朝会上正式任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师,殿前都点检史从云为河北招讨使,全权主理北伐契丹的大事。

史从云心想,只怕到现在萧思温心里还是懵逼的。

他大概以为打个县就像以前一样,他们和大周在边境上打来打去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没想到这次会招至周国的十万大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