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五代河山风月 > 第189章 点将

五代河山风月 第189章 点将

作者:我的长枪依在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7 14:16:47 来源:88小说

官家下定决心之后,消息就不用那么隐瞒了。

之前官家之所以要求他不要透露出去,主要就是还没下定最终决心,如果消息大范围泄露,官家可能被舆论裹挟。

如今决心已下,就不用在偷偷摸摸了,史从云召集所有的军中都指挥使及其以上军官,下令让他们加紧训练,准备打仗,特别是新组建的控鹤第三,第四两厢。

因为如果让他来安排此战,他倾向于老兵打主力,把新组建的两厢带去跟着训练。

总体来说,南方的军队好对付一些,总比让他们直接去面对辽国好。

不过具体的安排不是他一人能决定的,最终还是要枢密院商量决定,官家点头。

四月中旬,第一批铁火炮生产出来,史从云去河边试爆,并且亲自命名为火雷。

最终效果比他想的好不少,爆炸的威力将一两米内放着的活羊撕裂,炸得血肉模糊,当场惨死,飞溅的铁片轻易的击穿了立在几步外的铠甲,乃至十几步外被破片击中的铁甲虽然没被击穿,也打出凹痕。

在场的赵侍剑,冯继升、郭廷谓、闾丘仲卿和司超、潘美、王仲、邵季等军中将领都看呆了,随即大喜惊呼。

史从云倒是没那么激动,因为预料之中。

宋、夏、辽、金时代,是中国重型甲胄的巅峰时代,宋朝的步人甲,西夏的铁鹞子,金朝的铁浮屠等,都是以武装到牙齿的厚重铁甲出名。

但到南宋及其之后,重甲就开始衰落了,为什么?因为火药崛起,宋朝的铁火雷就明确记载,起爆后的铁片已经可以击穿金军重甲,也是南宋对抗金军的重要手段。

火药武器的崛起,重甲的地位就不断下降。

以往几十斤的重甲披在身上,真正可以让冲锋陷阵的精锐做到不惧箭矢和普通刀剑,牺牲机动性换取变态的防御力。

结果火药一出,强大的动能面前,再高的防御也没用,如果超重甲无法提供有效防御,那就成巨大累赘了。所以往后的元、明、清,重甲逐步淘汰,防御力下降但更加轻便的棉甲逐渐崛起。

宋朝那种加了乱七八糟玩意的火药配方都能击穿重甲,何况是他这种改良过的。

当下史从云最担心的不是火药的威力,而是火药的产量和天气限制,这种东西产量太少,而且是很怕水的。

产量上不去,再有威力也没用,他不可能用几百颗火雷就能击败人家数万大军,给几千颗还勉强,如果有上万那就好了.......

不过那是在白日做梦。

冯继升说得清楚,到六月,顶多能产出三五百斤火药,这火雷每个碗口大,差不多一斤火药装一个多一点,也就是说,最终可能也就产出五百个左右。

五百个,也就是试试水。

另外一边,史从云也开始专门从控鹤军中挑选出二百操控投石车的老兵,让他们训练火雷的使用。

当下还是最原始的战术,点燃引线,然后用小型的投石机投出去,以求杀伤敌人。

.......

四月底,官家下令召史从云入宫,和枢密院的官员一起商议最终的出兵安排。

这件事足足讨论了两天,大家反复推敲细节,最终决定战还是交给控鹤军去打,最终考虑了地方兵力,国的能否支撑,训练新兵等重重因素之后,终于讨论出个方案来,官家也拍板答应。

枢密院制定的出兵计划大致依旧以史从云为西南都招讨使,率领全军讨伐武平、南平两地十二州。

以借道伐蜀的名义要求进入两国领地内,如果他们同意,入境之后迅速占领两地重要关隘,交通要道,逼迫他们投降。

如果他们不同意,以武力威胁他们投降,实在不行直接发起进攻。

至于到底要怎么打,打不打,可以由史从云这个大帅自己临时决断。

兵力配置为控鹤军四万人,驭浪军水军一万人,拢共五万,征发沿途乡兵,民夫为大军提供后勤保障。

粮食将由大梁调集,经郑州,许昌,南阳,襄阳这一线运输,出兵路线也大致如此。

控鹤军四万人中,四厢每厢出一万人,这保证四万控鹤军,有两万老兵,两万新兵,老兵是中坚力量,新兵边打边学。

新兵有作战经验之后,回来也可以和剩下的新兵交流学习,这是史从云提出的,官家同意了。

同理,驭浪直也是左右厢各出两个军。

这个兵力配比得到枢密院和官家同意,于是批准他的出兵方案。

接下来就是重要的将领人选,史从云是主帅,都招讨使,负责全局指挥,是不可能亲自带兵去打的。

正如在淮南之战中,史从云指挥若定不假,但周军能胜利和他麾下猛将如云也分不开。

老爹史彦超是大周第一猛将,还有向训、司超、王仲、邵季、王环、曹彬、赵晁、李处耘、李重进、张永德、赵匡胤、王审琦、高怀德、韩令坤、董遵诲、罗彦环、慕容延钊等众多大将都强有力的执行了他的命令,这也是保证他这个都招讨使的命令能够执行下去最终取胜的关键。

否则就算上面是神机妙算诸葛亮,下面执行起来十分拉胯,那战也是打不赢的。

所以作为战争准备的最重要一环,点将也是十分重要的,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将领,对于战争成败很重要,所托非人导致战争失败的惨案历史上比比皆是。

于是当日史从云没直接回答,而是对官家道:“官家,事情重大,请允许臣慎重考虑,后日亲自入宫给官家答复。”

官家也明白这件事的重要性,正如当初打赢伐蜀之战,是王溥推进向训,向训又推荐了史从云,事实证明向训和史从云都是伐蜀之战胜利的关键人物。

所以时候官家还专门因为这事奖励了王溥。

而官家任用史从云为都招讨使获得淮南大胜之后,也威望大增,人们都觉得官家是有识人之明的明主。

所以点将很重要,官家也点头答应让他想两天。

回家后史从云其实很纠结,用谁为将,他心里有一些人选,首先是李处耘、司超、王审琦、王仲、邵季、董遵诲、申知义等等.......

人选太多了,很多都是他忠心的老部下,可他其实最放心的还是赵匡胤.......

打淮南时候,赵匡胤就是功劳仅仅次于他的第二梯队,而且和第二梯队中的史彦超,李重进比起来,他显然是领头的那个。

也就是说,他是淮南之战的第二大功臣,清流关大捷,攻破滁州,**大捷等等都是他打的,而且史从云还知道,如果他没有来到这个世界,那么紫金山大捷、涂山大捷还会是赵匡胤打的。

也就是说,整个淮南之战,他会是第一功臣。

可史从云心里放不下顾虑,赵匡胤本事太大,大到让他不安,而且历史上后来赵匡胤的种种作为,更是令他无法完全放心戒备去用这个人。

可理智上,如果为战争胜利考虑,那用赵匡胤这样的智勇双全的将领,显然是最好的选择,他又怕赵匡胤立功后像历史上那样一飞冲天,最终反噬了自己.......

所以史从云当晚久久难以下定决心,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

不过他不知道的是,纠结的不只他一人,同在大梁城内,赵府的赵匡胤也十分纠结。

赵匡胤是军人家庭出身,他是在洛阳夹马营中出生长大的,所以从小就一股子军人的豪迈气,可他如今的成就,已经远远高于父辈了。

他一张黑脸看不见表情,面前的石桌上放着一封书信。

这是河北的张永德寄来的,他和张永德的关系一直很好,有因为张永德身份而攀附的成分,也有真心相交的情谊。

张永德在信中说,契丹果然连续扰边,希望他北上帮忙防御河北,抵御契丹。

可同时他身为殿前司高官,也知道官家准备兵发荆楚之地,都招讨使史从云正在考虑点将的事情,如果能跟着他出征,获得战功的几率很大。

史从云向来是个能征惯战的大帅,这点军中人人认同。

只是张永德已经开口,而且张永德也是皇亲,权势很大,还是殿前司的一把手,他的最高长官。

一时间赵匡胤也陷入两难,到底是跟张永德,还是跟史从云?

张永德权势大,还是皇亲贵胄,是官家信任的人。

史从云能征惯战,立功无数,跟着他肯定有功劳、

一时间他也拿不定主意了........

正当他左右为难,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三弟赵匡义来叫他去前厅吃饭。

他点头答应了,和白白胖胖的弟弟一起去,路上依旧在想刚才的事。

“二哥有心事?”

对于这个小自己十二岁的弟弟,赵匡胤向来十分疼爱,也十分关心看重,因为他觉得三弟很聪慧,见他这么问便点点头,也没掩瞒把方才的忧虑说出来。

两人一面说一面走,不知不觉就放慢了脚步。

结果赵匡义听完后停下脚步,一脸着急的道:“二哥糊涂,史从云能打又如何,所谓功高盖主,只怕早让官家猜忌了。张永德是官家亲族,又是殿帅,足见信任,跟他才能表对官家的忠诚,往后必然飞黄腾达。”

赵匡胤听了一愣,他这个弟弟很有见解,不过只是微微点头转移话题,“我们快些吃饭去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