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历史 > 朕要抓穿越 > 第19章 老狐狸、基金与股份、纪念碑

朕要抓穿越 第19章 老狐狸、基金与股份、纪念碑

作者:金戈铁牛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6 01:34:44 来源:书海阁

从骆淑华那里,太子已经知道,穿越者的学堂,从低到高可以分成好几个阶段。

而每一个阶段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科目。

学生因为在不同阶段的学习当中,会对自己以后需要的科目进行选择。

因此,不同阶段的学堂,对于科目的分类,又有着逐渐走向细致入微的要求。

不过眼下,从大明朝最需要的人才来看他们需要成立的学堂,大致应该是解决有无问题的职业学校。

这些学校首先有:负责算账的会计、负责造船的木匠和其他工人、负责武装保卫的新式军队、负责冶炼探矿的相关人员、以及其他所有能够用得上的工匠和培养工匠的师傅。

其实这些职业在大明朝都有。

只是他们并不会穿越者的手段而已。

因此明朝政府同时也在考虑,分批次的对这些从业人员的手段进行升级。

不过因为他们年龄普遍偏大,甚至有一些还是从业很久的老油子,因此可塑性较低,所以穿越者们普遍对年轻的学生更感兴趣。

只可惜,很多事情并不是他们这群阶下囚能够决定的。

事情之所以会出现变故,主要还是两方面的原因。

一个是皇帝父子二人促膝长谈之后,太子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穿越者的学问普遍还是华而不实,就连穿越者本身也有很多人认同这一点。

所以他们才会认为目前更适合大明的是职业学校,而并非皇帝早有耳闻的所谓大学。

对此皇帝也是认同的,但他极端反感儿子反对建立学堂这件事情。

因此跑去和自己的首首辅大臣李东阳商议。

然而吊诡的事情就出现在这里。

李东阳身体不好,两三年之前就开始接连上诉,要求正式退休回家。

但皇帝明知道自己的身体也不好,怎敢轻易放走这位肱骨重臣。

他还想着要把儿子托付给他呢。

但没想到的是这两个王八蛋竟然还没等自己死,就已经勾结在一起了,李东阳也同意太子的意见,坚决反对贸然兴建学堂。

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态度,是因为上一次突如其来的被卷进那次评判风波之后,实在是受到了太多的惊吓。

由此他决心好好的研究一下穿越者的相关学问。

刚好皇帝对于这些重臣们也稍微放开了一些限制,允许他们获取这方面已经被朝廷掌握的一些秘密。

但李东阳不是别人,他的阅历并不是朱佑樘能比的。

因此,他清晰地意识到穿越者们在造物上面的优势,并不需要一个皇帝所描述的学校就能够传承。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传帮带的优良传统。

工匠们之间更是如此。

这样他们汇聚起来进行培训,会打破他们原有的传统文化。

虽然穿越者们也给出了所谓岗位专利制度、竞业限制协议等等五花八门,连李东阳都有些弄不明白的小方案。

但这位当朝首辅还是决定,应该让穿越者们先进行手艺的优化,等出成绩了再退而广之。

这是一个典型的老官僚的思想。

保守的保险策略。

但却意外的赢得了某位少壮派的支持。

这个少壮派不是别人,正是时年15岁的太子殿下。

皇帝对这件事恨得咬牙切齿,甚至一度认为自己无言再见卢姑娘。

不过卢姑娘倒是好不容易大度了一回,他不觉得这件事有什么大问题。

因为大方向现在是确定下来的。无论皇帝、太子还是李东阳,都认为应该重用穿越者的才能。

只是他们想到的压榨手段不一样罢了。

少状态和老狐狸在这方面能够达成妥协一致,其实对于熟稔政治的人来说,是不应该有所怀疑的,当然卢姑娘是意识不到这一点的,但包括王云的父亲王华在内,都深深的看透了这一点。

少状态对付外敌。和老狐狸对付外敌,是一样的刻薄而谨慎。

只有心宽体胖的某些人,才可能会忽略到这一点。

不过皇帝的好心态,到这里也已经接近极限了。

没过多久,这家伙就干脆进入装死流程,通过太监等各种渠道向他的臣子们散播谣言,说自己病的很重。

就连李东阳都已经收到了皇帝给他下达的秘旨,声言准备让他作为辅政大臣,辅佐太子登基。

李东阳与皇帝君臣相得数十年,突然得到皇帝病重的消息,竟然悲痛欲绝,险些自己也病倒了。

于是两个病秧子同时罢工的大明朝廷,迎来了一位崭新人物的折腾。

这个人就是太子殿下。

虽然她没有因为父皇的病种而去监国。

但他派出的锦衣卫,可是将朝廷各衙门名下的作坊,全都晃悠了个遍。

厦门那群工匠还以为锦衣卫是来抓他们的呢。

后来他们才知道原来锦衣卫弄了一群更厉害的工匠,准备对他们设施进行改造。

这让他们喜不自胜,那些落后的东西他们用的都快腻了。

不过好景不长,也不知哪个混蛋带着另外一群人来这里转悠了几圈,在翻阅了一下物料账本之后,真的有五六十个人被抓了进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来人们才知道,因为翻修的事情传出之后,很多人忙着招揽这份活计,也好捞些油水,因此惹怒了太子,这才让那群新来的高手前来查账。

一时之间所有人都不敢在这件事上伸手了。

穿越者的秘密也得以继续维持更长的时间。

而太子殿下正在压榨这份维持,能够带给他的所有好处。

其中最鲜鲜的一条就是他在穿越者面前装起了好人。

可能没有人告诉创穿越者,正是太子殿下阻挠了他们最有可能获得自由的一条路,也就是成为新式学堂的老师。

现在的他们,只能继续带着沉重的镣铐,行走在各大作坊里,提出一些改造建议。

很快,各种建议就被汇总到太子面前。不过太子是看不懂的,他干脆交给查账的那批人,让他们按照已经掌握的物价做一份成本预估出来。

这个点子也是骆淑华想到的。

虽然她不是这个专业的,但是她参与制定的那份计划,也不完全都是他一个人的构想。

她只是拿捏了个大纲而已,很多细节都是专业人员填充的。

因此,太子可以从她那里了解到肖强整个计划的各种细节。

这只是一个小小手段而已。

预估很快做出来了。

由于技术派的那帮人,执意要把高炉炼铁弄出来,因此花销可能不在少数。

这让太子有些郁闷。

不过他很快又想了一个办法。

穿越者经常讲:羊毛出在羊身上。

那么既然缺钱是穿越者没弄出来的困难。

就干脆让他们想办法,找些弄钱的路子来。

对于穿越致富这条路线,在场的时间旅行者当然都有着极高的发言权。

他们的前辈,曾经在文学作品当中,为他们留下了无数经典的足迹。

烧玻璃、做香皂、高度酒。这些都是穿越者初期致富的法宝。

因此一连串的主意出现在严嵩面前。

对于此严嵩显然是始料不及的,他甚至没有准备好足够的笔墨纸张去记录这些主意。

但后来他还是在创业者的指点之下,耐着性子,将这些主意分门别类,准备让太子殿下好好的夸奖一番他。

太子殿下确实很想夸一下他,因为这些主意只需要小规模的投入,就可以得到巨额的利润。

然而,烟囱的主要竞争对手,或者说他暗自认为是自己竞争对手的王云,却为太子殿下带来了另外一个好主意。

这个主意,连小规模的投入都不用。

他简直是空手套白狼。

“与商人们合股?”

股份制度至少也是在宋代之时就已经出现了,虽然当时并不叫这个名字。

因此太子殿下对这种想法并不陌生。

只是,明朝的官营手工业或者其他作坊,是否常与私营业主们经常合作,就连他这个太子殿下也没有留意过。

他不知道这样做行不行得通。

朝廷的大臣们又是否会说些闲话?

但他听说,只要稍稍放些风出去,说朝廷准备开展海外贸易,只是这海外贸易是需要牌照的。

然后再说太子殿下已经获得了牌照,不但可以做实海外贸易的相关政策,还可以让那些想要投机倒把的商人有个明确的目标。

明确目标这件事是很重要的。

太子似乎已经看到了商人们趋之若鹜的样子。

当然,堂堂储君,与民争利,这原本是不合适的。

可是就连皇帝也已经同意了穿越者们的想法,准备以官营资本为榜样,指导私营资本对海外扩张。

在这样的基调之下,太子的这种行为就只能是以身作则。

不过他还剩下一个问题。

这样成立的消息应该置于谁的管理之下呢?

关于资本,但名单都是由主管部门的,虽然大部分是地方政府,但中央朝廷手里的牌面其实更加丰富。

可巨星排面都在不同的衙门手中,而没有时间去白手起家,也懒得去白手起家的太子殿下,是没有足够的业务将这些作坊强取豪夺到手中的。

因此他只能像他的父皇一样,去锦衣卫的诏狱去请教那些穿越者。

好在,穿越者们立刻想到了许多主意,而他只需要优中选优即可。

他让严嵩将这些主意都记录下来,回宫之后和骆淑华认认真真的讨论了半个晚上,然后才终于敲定了一个基本的运营模式。

首先,他不能一下子扑进某个商社里去,而是要分别成立几家商社,用他们控制与商人合作面建立的分支机构。

其次,这些顶层的商社,必须拥有合情合理的来钱资本。穿越者们已经为此想好了借口,一是即将创办的学堂,可以从礼部方面敲到一部分资金,当然这些资金不能直接去修建学堂了。

开源要凶猛,花钱却要注意。

在这方面另外一个借口尤甚如此。

在骆淑华供述的计划当中,太子曾经看到过穿越者们一定的抚恤和社会保障方案。

那里面就充斥着投资分红的意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当然他是不会让那些烈士家属掏钱的。

尤其是曾经和他并肩战斗过的那些烈士家属。

这些人都是他想要复续的目标,当然他现在的钱也不够丰厚,所以很多计划也都开展不起来。

但是,股份合作的想法一出之后,钱就变得不是问题了。

如果能够控制住第一年的花销,那么那些将士在当年的抚恤金,就可以从商人们凑的钱里出。

甚至,有名穿越者还想出了另外一个办法,那就是股份合作其实是可以缓一缓的。

因为成立的那几家顶级商社,完全可以在最初的时候,只发行类似基金产品的东西。

太子对基金一无所知。但听说比股票还能空手套白狼之后,他立刻欣然同意了。

如此以来,他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为基金取些个名字了。

第二天,是通州平叛结束之后的第七天,也是僵尸们的头七。

虽然他们的骸骨大部分都被送还给了家人,但太子殿下还是执意圈占了一块山地,用来做陵园。

陵园里有一块大大的石碑,简短的继续了穿越者引发的通州平叛。

甚至太子还是着人,将大明的某些不幸也写了进去。由此可以更加强调战士们的伟大。

祭奠的当天,那些穿越者们的俘虏也被抓来,进行磕头忏悔之类的仪式,虽然没有当场杀掉,以示哀悼。但那也仅仅是因为这些人还有用而已。

其实,太子爷掌握的穿越者并非只有通州派系一类人。

在那之前他就曾经抓过三四十人,而其中颇有一些已经归顺的。

修筑石碑这个点子,就是其中有个叫李兴平的穿越者提出来的。

他说,他后世的祖国当中就有人民英雄纪念碑。那是祖国的标志之一。

太子一直记得这番话。在通州事变之后,愿也想着让那些英魂,能够继续伴随大明,万古长青。

因此这个是为也被叫做纪念碑。

只不过是大明英雄纪念碑。

初期也只接受那些因为与穿越者相关任务而牺牲的烈士。

至于其他原因造成的阵亡之类,除了兵部与礼部的抚恤之外,太子也不准备让他们落后于旁人。

他后来问了李兴平,得到了英灵殿这么一个词语。

他不知道那是一个游戏的别名,又架不住这个名字实在太过贴切,因此便照张采纳了。

只是英灵殿的修建,恐怕还要得到朝廷大臣们的同意。

为了加速这一进程,太子已经在设想,要把这三个字作为三大基金当中的一部分,至少也为朝廷分担一部分阵亡将士的抚恤。

与此同时,另外一个投机取巧的招数也被用了出来。

虽然对战死沙场的人来说,多少有些不够恭敬。

但无奈朝廷把持在文人手中。有些体面一点的事情还是要做的。

因此,祭祀先贤的先贤祠,也被太子殿下模仿了出来。

根据骆淑华所说,这是一个叫法国的泰息国家设立的机构,用以纪念他们国家历史上的着名思想家。

大明自然早就已经有了类似的机构,那就是文庙。

可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混进文庙的,因此先贤祠设立目的之一,就是既是那些不太出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甚至工匠、旅行家之类的人物。

同时也需要注意保护他们的作品,宣扬他们的事迹,坚持他们的精神,继续他们的事业。

其实太子曾经想过这里应该只收录穿越者事物有关的人,因为他们是不方便进文庙的。

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身份来源特殊,更是因为他们打出工匠立国的旗号,与文庙的风格格格不入。

但为了拉拢中层士人,这个先贤祠还是拥有了一些其他的功能。

当然,这些功能也都需要钱来运转,钱从哪里来?

朝廷自然要拨出一部分,以示他们对中层文人的照顾。

但这也只是个小意思罢了,并不会给太多。

可是他们可以为之而开一些方便之门,允许太子这个本来就颇具特权的人物,做一些不伤天害理的小买卖。

于是在英灵殿基金之后,先贤祠基金也被提上了日程。

但最早成立的当然不可能是它们。

因为太子心心念念的还是那座纪念碑。

因此,纪念碑基金是最早挂牌成立的。

他由户部、兵部、礼部以及包括原本不沾边的大理寺在内的多个衙门共同出资,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皇帝内帑和锦衣卫的功劳。

当然这些养老院公用经费本就有限,像锦衣卫那样的部门,他敢出钱,你都不一定敢要。因为钱可能不干净。

所以在这其中占大头的,还是皇帝与太子的私房钱。

老皇帝把这几年皇庄皇店的收成全都砸在里面了,太子殿下也不遑多让。

他是比较能收礼的,但收礼还不办事,而且贿赂还不退。因此颇攒下了一笔银子。

待到他把这笔银子砸进去之后,便觉得人生所有的心血好像都凝聚在纪念碑里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他顶着这样一个名字,似乎仍然在与那些人并肩作战。

这让他突然想起应该喝酒,因此那天晚上大醉一场。

醒后他就请了皇帝的圣旨,特赦了与会计行业相关的一些穿越者。不过仍然命令他们在新成立的基金当中带罪立功。

同时,发售基金的行动也在展开,首先遭殃的就是朝廷各级官员,这次他们不能拿公用钱出来顶账了,而是要掏私房钱。

李东阳第一个跳出来,不过他虽然官宦世家出身,家境也还算殷实,但没敢多掏银子,省得下边人骂他。

当然他也承诺,当这波风潮过去之后,再去悄悄的购买。

而其他官员有样,银子是小小的掏了一部分,承诺却是大大的放了出来,让太子殿下既得不到实惠,还没法破口大骂。

这让他又忍不住到锦衣卫的教育里,向那些穿越者们诉苦。

穿越者们立刻直招,如果官宦不肯出钱,那么应该着手与老百姓身上。

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尤其在明朝中叶以后,儒家统治思想因为文人政治地位的提高而更加凸显。

因此与民争利,会被士大夫们骂出血来。

但是,太子殿下还是照做了,因为他只需要紧守一个底线,那就是兑换的诚信。

这一点他早就已经听穿越者们强调过了。

因此不觉得额外增加了什么成本。

按照穿越者们的意思,大明朝的存款准备金率应该定在60%左右。

就意味着40%的存钱可以拿出去作。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穿越者们急于想要取得成绩,建议太子殿下采取另一样的经营措施,比如存款不但不收保管费用,反而还要支付一笔利息。

倒贴钱出去吸引别人来存钱,自己只不过图个周转的便利,这样的勾当,恐怕只有那些来前门路极广的人开会去做。

太子原本是想拒绝的,但他现在很多事情才铺开,因此最终选择了同意。

消息传开,整个北京城都炸了锅。

没过多久,三大基金就以4:3:3的比例合资成立了一家钱庄。

久在病中的皇帝陛下,最后一次出现在朝臣们的视野当中,并为这家钱庄送上亲笔题写的匾额。

皇明钱庄。

太子不明白,为什么这家钱庄要起一个如此宏大的名字。

后来他才知道,原来皇帝已经接受了穿越者们的建议,要设立一个类似中央银行的衙门。

太子专门回去问了太子妃和骆淑华,得知所谓央行不过是发行货币、监管市场的衙门。

这样的衙门明朝是有的,只是后者由多个部门承担,分工都比较模糊,运行上也有不小弊端,而前者品秩不高,而且更多的是个手工业衙门。

可无论怎么说,老皇帝似乎准备在在位的最后几个月里,疯狂的展现一下自己的理想。

央行的消息随后用圣旨颁布,市场监管之类的情况先不提,这左右也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活计,倒是那些能够制造货币——无论是纸币还是金属铅笔——的作坊都被统一划到了皇明商行的名下。

与此同时,他还强调说三大基金所收到的六部九卿的款项,皆是为了代为经营,发放抚恤而用。

其中纪念碑所负责的那些将士,不但在死后可以得到全额的抚恤,平时的伤病也可以得到医疗补贴。

但这些士兵除了三大营和锦衣卫之外,就是些勋贵子弟们组成的建制了。

当然太子后来还成立了其他负责追缴穿越者的军队,但现在这一任务还是落在了三大影和锦衣卫手中。

朝廷的勋贵子弟在这方面沾了些光,但也不多。

至于英灵殿和先贤祠,前者虽然需要负责大部分普通驾驶,但只需要提供少部分的阵亡抚恤就足够了。

朝廷也不可能把全国上下都压在一个刚刚成立的二半吊子衙门身上。

后者则干脆被另外一个归顺的穿越者,一个叫做武文路的人民教师给定了调子:要钱没有,要命也不给。

这个人民教师还组织了一个评定委员会,对于明朝中叶以前的文人开始评价。

对于已经过去而且年代久远的文人主要是搜罗他的作品,弘扬他的事迹,对于过世未久的文人,如果被委员会选中,可以在先贤祠进行祭祀的话,那么他的家庭也将得到一定的慰问金。

倘若是在世的文人,那么很不幸,这份慰问金需要死了之后才发放,当然作品可以先拿来收藏。

为了防止评选的不公,也为了防止一些不孝后辈巧取讹诈。

武文路主张采用严格的制度,公平的审核。

这一举措当然得到了文人士大夫们的高度赞扬。

虽然他们根本就不放心那群负责评审的人。

然而事情很快有了让人哭笑不得的发展。

那群负责评审的人,竟然有三分之一需要文人们评选选出。

顿时朝野上下的文人墨客们都炸了锅,争相讨论谁可以成为这个评审委员会的所谓委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与此同时,与这些文人还没有太过深厚关系的穿越者们,也被认为可以提供一部分公正,所以那些已经归顺的人,充当了另外三分之一的委员名额。

最后三分之一是由朝廷任命的。其中甚至还包括六个武将的名额,三个太监的名额,以及数张权力不等的一票否决权。

朝廷很多衙门都牵涉其中,为此还打了不少口水仗。

但武文路不等他们上任,就立刻利用手中的热度发出招贤榜,不但推出了先贤祠主营的基金产品,还直接发布招贤榜,阐明了建立学校的想法,并广招天下名儒!

这一系列的操作下来,皇帝和太子对这货都很满意,他也成为了实际上的先贤祠掌舵人。

与此同时,纪念碑也展开了它的行动。

首先,它以皇明钱庄为依托,不但都受基金产品和储蓄方案,还提供飞票、承兑这种跨越空间时间的兑换手段。最狠的是,由于皇帝笃信穿越者们的方案,所以它干脆开始发行一种新的大明治超。

在穿越者顾问们的恶趣味之下,这种纸钞被定名为金元券。

金圆券仿照后市的人民币采取不同的面额大小。但因为时代局限,需要承诺可以兑换金属货币。

因此,它的单位和从前的单位一样。

只是起步价是100文,不过最高面额却不是唯一的。

可以用来兑换铜钱的金元券,最高面额是100贯。兑换白银的则是1000两,兑换黄金的目前则只有50两。

兑换业务的基本流程参考大明通行的习俗,稍作修改。

不过太子也没有注意他们修改了哪些内容。

倒是关注了一下他们制造这些纸币的工艺。

除了明朝能够使用的彩色套印技术之外,穿越者们竟然还自带了印刷设备。

这印刷设备主要有两类,一种是黑市上弄来的,真正的印刷纸币的工具,据说拥有多重防伪能力。

另外一种虽然没有那么多的防伪能力,但也不是大明人能够做到的水平,据说这种东西的产品是500年之后的人们用来给死人烧的冥币。

嗯,冥币,如今也要成为他们皇明的通行货币了。

不过这两类设备虽然好,但运行起来需要大量的电能,而且据说还污染环境。

太子爷对污染环境四个字还没有太过深刻的理解。

大体只停留在不太干净之类的事情上。

不过即便如此,他也觉得那是不太好的。

因此当创业者们坚持只使用彩色套印技术的时候,太子也没有提出太多的反对意见。

但是那些工匠们高兴起来,工作变动之后,他们的薪酬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不多,不过,如果使用所谓的新设备的话,那么他们就需要被重新培训。到时候说不定就得有人居然不赶紧回家。

可是最终方案毫无疑问是让他们满意的。

因此他们在工作的时候也稍微积极了三分。

然而金圆券的发型其实并不顺利。

你以为大明朝廷的货币政策并不稳定?

经常会发行一些新的纸币,每次都承诺进行等价兑换。

但因为自家财政窟窿、通货膨胀以及各类原因,几乎没有一次能够善始善终的做到。

所以民间是不太相信金圆券的。

毕竟明朝之前发行的各类纸币,到现在也都还是一笔糊涂账。

可是穿越者们似乎早就已经知道了这一点,他们压根不急于推广,而是悠哉悠哉的利用手中的银钱,做起了他们的小买卖。

东南和山西的大商人,虽然已经听到了许多传闻,但他们还没看到朝廷在海外贸易上的巨额投入。

因此只有一部分人进京来投石问路。

这些人自然不能满足太子殿下的大胃口。

但手底下的那一帮人又不能白养着,总得给他们找点事情做。

因此京城的一些小商人,竟然就成为了他们的合作对象。

纪念碑在这方面是最早出的,而且也是下手最狠的。

包括酒楼、客栈、作坊、杂货铺子、当铺、钱庄在内的各类营生,都感受到了这个金主的强大实力。

但这还没完,京郊的几处地皮、庄园也成为了他们的猎物。

紧接着,农业投资委员会就分别在纪念碑和皇明钱庄成立,这一委员会虽然在名义上参考了评审委员会那个被皇帝默许存在的机构,但实际上它是由不同的小组组成的。

其分工之明确,充分彰显了穿越者们当初谋划之细致。

以至于太子殿下每次看到这个委员会,都像是要准备再打一仗似的。

但是,这委员会真正运营起来之后,太子爷却迅速的见到了它的好处。

首先,就是许多太子殿下都没有见到过,只从卢姑娘那里听说过的粮食种子。

尤其是大航海时代开启之后,才会慢慢进入明朝的土豆,地瓜,辣椒,玉米等产物,以及对畜牧业有着革命意义的苜蓿,都迅速的被这一小组种植出去。

为此,委员会还专门在农技小组之外,成立了购买土地的专项业务小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他们跑到南方去买水田,跑到西南去买山地,甚至跑到北部边疆去圈占草皮!

纪念碑阵营当中最初的武装力量,甚至也是在这一过程当中诞生的。

在西南地区购买山地的时候,由于和当地土人有一些矛盾,办事人员干脆招募了一批打手,与对方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械斗。

此事惊动了地方官府,并引发了议事台的强烈关注。

甚至导致了多数内阁成员的不满。

然而太子殿下对此不闻不问。

甚至还准备专门组织军队,落实皇帝陛下的改革方略。

皇帝也在这个时候鬼使神差的选择了支持。

于是,又有一个委员会在皇明钱庄的名义之下成立了。

只不过为了避免惹人嫌疑,这个新委员会没有被命名为军事委员会,而是叫做安保委员会。

此时穿越者们起名的恶趣味再次被发酵,因为看到皇帝在这方面纳谏的姿态非常开明,所以有人干脆为之起名:保密局。

不过这一建议,这次终于被拒绝了。

因为保密这两个字,让皇帝想起了之前的一系列谋划。

为了不暴露大明朝已经有穿越者的秘密,也为了不暴露朝廷已经开始重用穿越者的秘密。

皇帝终于决定,让锦衣卫第十四千户所负责保障穿越者事务,并为此重组了该千户所。

同时,其他千户所和东厂都有义务为之提供帮助。

而关于先贤祠、英灵殿,甚至皇明钱庄之类的机构,全都要秘密运营,且不准出现在邸报上。

因此,当半个月之后,远在一个余杭一带的唐寅,终于得知京城中的某些变化之时,相关的消息早就已经变成这个样子了。

兵部下文,要求各千户所挑选聪明伶俐之子弟,送往京城兵器作坊做学徒。

吏部下文,因为朝廷吏员短缺,特地招募五十名青年子弟,入京供职。

礼部下文,各地有自建私塾者,宜稍宽限制,不必苛求,以章教化之德。

户部下文,稍宽公私合营之例。

“唉!”唐寅叹息一声,“看来殿下和太子妃娘娘,还是想着闷声发大财啊!”

“那是好事!”

他的表亲徐经突然说。

“要是没有这两位贵人。咱们的产业哪能……”

“嘘,这件事朝廷还不知道呢?搞不好又是一个掉脑袋的大罪过!”

“啊!”

喜欢朕要抓穿越请大家收藏:(wuxia.one)朕要抓穿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