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都市 > 主角叫敖沐阳的小说 > 第1388章 .海捞瓷(2)

主角叫敖沐阳的小说 第1388章 .海捞瓷(2)

作者:全金属弹壳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3-12-26 01:22:54 来源:爱上中文

至此敖沐阳大概明白怎么回事了,有人发现了海捞瓷!

而且这个发现海捞瓷的人还算是个熟人,就是刚才对他说自己才是今天主角的那个暴发户村干部。

不过他要是找到了一艘满载海捞瓷的沉船,那他确实是今天的主角。

海捞瓷,顾名思义就是从海里捞出来的瓷器,其实它们是中国历史上外销瓷的一个分类,书面定义为“从古代沉船打捞出来的中国瓷器”,而在考古业界专业术语则是“出水文物”。

一直到清朝闭关锁国,中国古代一直有大量瓷器出口,其中红洋的海岸线很长,又是海上丝绸之路途经之点,当初许多经过的满载商船会在红洋港口做短暂停留再前往远海,这样碰到极端天气,就会有一些船沉在红洋一带的海域中。

千百年来,沉没在红洋湾的船只为数不少,这些船上若是载有瓷器,那捞出来的就是海捞瓷。

正所谓乱世黄金,盛世收藏,如今全球整体大环境就是发展盛世,中国本土更是已经有超过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战争,收藏业很火爆。

其中在各种藏品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古代瓷器。

当然像秦汉时期的青铜器更受欢迎,但那玩意儿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私人几乎不能收藏,收藏了也不能流通。

胖干部展示出来的花瓶从外表看就是海捞瓷,海捞瓷在海里泡过多年,至少也有三四百年,虽然瓷器本身防水且性质稳定不易发生化学反应,可海里海藻多微生物多小甲壳类生物也多,它们会附着在海捞瓷上,影响其价值。

海捞瓷出产的瓷器跨越时代众多,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宋元以后尤其多。

这些时代的陆生存储瓷器价值巨大,比如一座元青花便以几千万打底,而海捞瓷中出产的相同时代瓷器的价值低许多,因为它们品相不行。

之前敖沐阳在海里也捡到过瓷器,就是被程德明命名为龙泉窑梅子青大口短颈天字罐的那一件,但他只捡到过这么一件,听这胖干部的意思,他至少发现了一座沉船,船上全是海捞瓷。

如果他说的是事实,那这可是个大新闻。

不少人争抢着去看那瓷花瓶,吕志超也想看,他使劲拍了拍桌子强调纪律,然后说道:“杨支书,你把这花瓶拿到主席台上来吧,这样大家都能看着。”

杨支书很享受成为话题中心的感觉,听了吕志超的话他就应了一声将瓶子搬到了主席台,主席台上还有空座,他便腆着脸坐下了。

坐在敖沐阳前面的一个汉子不屑的说道:“啊呸,杨宝才真有脸坐在上面,看着他就恶心。”

敖沐阳感兴趣的问道:“这位老哥怎么称呼?”

得到他主动搭腔,那汉子有些受宠若惊:“敖主任客气了,老哥啥呀,我叫陈明亮,是北约村的村支书。”

中国地大物博,正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有些乡村的名字就很奇葩,比如首都有个村叫乃子房,魔都不甘示弱有个村叫高朝村,江浙有个村叫火星村,青海则有个村叫菊花村。

相比之下,这个北约村就不算奇葩了,毕竟村子历史可以追溯到百年之前,而北约这组织成立了也就半个世纪。

听了陈明亮的自我介绍,敖沐阳露出个恍然的笑容:“北约村啊,知道、知道,我一个铁子他二舅姥爷就是你们村的。”

陈明亮来了兴趣,他问道:“叫什么名字?咱们这说不准还能攀上个亲戚呢。”

敖沐阳摇头道:“具体叫啥我不知道了,反正我小时候跟着他去你们村玩来着,九十年代你们村种了好多葫芦对不对?我们去摘葫芦当葫芦娃。”

陈明亮笑了:“对,那时候乡政府组织我们村家家户户种葫芦,卖葫芦,结果个狗卵子的种了好几年,谁都没赚到钱,到头来一起受穷,哈哈。”

敖沐阳用下巴点了点主席台道:“你认识那个领导?我听你刚才话里的意思,他好像得罪过你?”

陈明亮知道他说谁,便不屑的撇嘴道:“狗屁的领导,杨宝才,他是杨竹流村的村支书,一个混子而已。他没得罪过我,不过我看不起他,他前几年在南方跟着人学诈骗,赚到钱后回村里买了个村干部的职位。”

杨竹流这个村子,敖沐阳也知道,他上中学时候班里有学生来自那个村子,当时正流行日韩文化,日流韩流到处都是,他们学生就把杨竹流村叫做养猪流。

敖沐阳露出个恍然的表情,陈明亮恨恨的说道:“这个杨宝才能发现个屁的海捞瓷,他肯定不知道从哪里捣鼓这么个玩意儿来骗人呢,他就是个骗子。”

说到这里,他又解释道:“敖主任,我说的都是实话,你别以为我是对他有意见,杨宝才这家伙不是个好东西。”

敖沐阳点头表示明白,对渔村来说,邻村就是敌人,显然北约村和杨竹流村之间的关系不太好,否则陈明亮不至于提到杨宝才这么咬牙切齿。

围绕着那瓷瓶,吕志超一伙研究了起来。

可惜他们都是外行人,研究来研究去也没研究出个什么东西,就是最终从花瓶的底部认出了几个字:大明万历年制。

这个结果是很重要的,证明了花瓶的身份。

吕志超有懂行的朋友,他拍了几张照片发了过去,然后询问杨宝才关于这海捞瓷花瓶的具体信息。

杨宝才对此含糊其辞:“这不是进禁渔期了吗?不能捕鱼,那怎么带领村民奔小康?怎么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想了个主意,咱们红洋乃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塞,海里肯定有的是沉船,外国人组建了很多沉船打捞公司,因此而发了财。于是我就想,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呢?我们中国人、中国渔民,对吧?有决心、有毅力、能吃苦,咱们不管干什么,都比外国人差,包括这个打捞沉船工作……”

他滴滴滴的说了一堆,都是套话场面话,关于海捞瓷的具体信息一句没提,可把包括吕志超等领导在内的一行人给急坏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