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古典架空 > 农门有娇女 > 第68章

农门有娇女 第68章

作者:西河西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3-12-28 17:24:55 来源:免费小说

  山长所居的小院中,陆廷秀一开始还能镇定地向山长求情,但看到山长依旧不改前面的话,他就慌乱起来,几乎是涕泪满面地道:“山长,我并不是故意吓到花镶的,求您再给我一次机会。”

  山长看他一眼,眼神中尽是失望,卫谌以好信鬼神来禀告昨天晚上的巧合之时,他就觉得此事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

  一个学生压什么弱八字需要睡觉时起夜时都带着个面具,他做山长十几年,什么样的学生都见过,此前那因为嫉妒同学优秀,而特地在乡试资格考试前“弄鬼”的,他也抓过好几个。

  但是没想到,今天还能见到真个弄鬼的。

  待到陆廷秀主动说出“不是故意吓到花镶”这样的话,山长已经可以断定,这个学生就是故意的。

  刚才,他可半句都没提陆廷秀昨晚扮相吓到同学之事,如果不是心虚,怎会主动说出否定的话?

  山长摆了摆手,叹气道:“走吧走吧,我管着的学里,不教心胸狭窄装神弄鬼之辈。你也才十几岁,此事,我不会往外说,你到县学,或是别的地方,照样可以勤奋苦读。”

  陆廷秀已经哭着跪下地来,沾满涕泪的脸上通红一片,羞愧,但反而更恨。

  “我送你一句话,比你更优秀的同学并不是你的对手,你也不是没有才气,只要平心静气,早晚会中,若是一味把精力放在如何打击别人上,最后被影响到的,只会是你一个人。”

  山长这一字一句都像重锤一般砸在陆廷秀心上、头上、脸上,砸得他自尊全碎,恨意横生。

  “说到底,山长还不是更看重那些读书更优秀的,仅仅因为我的无心之举,就要把我赶出府学”,陆廷秀眼中已不再流泪,神态间的求饶之态也都收了起来,“如果我是小三元,您可会因为这么一件巧合而处罚我?”

  山长见他不仅没有反思,反而更加有理起来,不由摇头道:“快走吧。”

  陆廷秀站起身来,一副屈辱模样朝山长施了一礼,转身就走。

  他刚走,一旁的木房子内就走出一个人,正是来山长这边书房借书看的兰沧江。

  “老秦啊,这个学生心胸狭隘又偏执自傲,偏偏却才学一般。以后若时运不济给他出了头,只怕会因为这事回来找你的麻烦。”兰沧江手里拿着本书,在山长对面坐了下来。

  秦山长却不在意地笑道:“我的学生可不止这一个,再说,正经是我学生的,只有每年院试的前十而已。这个陆廷秀,我倒不看好他以后能怎样。对了,你要的书找到了?我看看,什么书是你那儿没有我这儿却有的?”

  “啊,就是个机械杂书”,兰沧江把手里的书递给秦山长,“近来看了本讲述回到远古时期的话本,里面提到织布机、纺纱机,我对这些了解得不多,知你一向学的杂,就过来瞧瞧,没想到你这儿还真有。”

  秦山长翻着书本看了看,笑道:“这个书是我当初在平县任职时到工匠间走访,见他们都不识字,一时兴起,就画了大致的图,并在图下讲述了来历做法。手写的多了,老妻看见,就拿了大号的缝衣针给我订了起来。我都快忘了,没想到你今天好奇这个起来。”

  秦山长和兰沧江此前并不认识,倒是知其名号,兰沧江来青州府教学,他们相识后,却颇为合拍,现在已如相交多年的老友一般。

  听到这话,兰沧江哈哈一笑,说道:“看了那本远古民生的书,我才发现为官者,最重要的不是会审案、会驭民,最重要的是如何带领治下百姓富裕起来,百姓富裕了,其他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说着喝了杯茶,“这一点上,你比我做得好。我自从为官以来,从未离过翰林院,便是做过几首让人传颂的诗,也不过是口头上感叹民生艰难罢了。惭愧啊惭愧。”

  “一个话本能让你想到这么多,我还真有些好奇了”,秦山长笑说道,“可就是近来街面上纷纷谈论的那个半月刊?”

  秦山长早就听说过这事,只因为是话本,没有过多关注罢了,此时见老友都在看,也不由好奇起来。

  “正是那半月刊”,兰沧江点头,“里面共刊印了六个话本,可谓是本本别开生面,你作为青州府教育首长,真该看一看。如今已经出了两本,待会儿我让下人去取来,你看看就知道了。”

  秦山长道:“不用麻烦,让人去书店买就是了。”

  “现在啊你还真买不到”,兰沧江说道,“倒是有些书商那儿有翻刻的,不过也不多,印的还不好,跟正经半月刊书商印出来的大不一样。前两本我先借你看就是了,等新刊出来,你可记得早日让家中下人去买。”

  秦山长惊讶,“这小小一个话本子,还能上演一出洛阳纸贵?”

  “何止是洛阳纸贵,算得上是搅动了整个青州了”,兰沧江说着笑起来,摸着胡须道:“也不知写这些话本的,咱们可否认识。”

  那样好的话本子,可不是仅仅识了字的人就能写出来的,最低也是个秀才,而青州府的秀才就那么多,他们都能看到名册。

  所以虽是这么说,兰沧江却觉得,便是他不认识,在府学待了十几年的秦山长也认识。

  府学里两个先生说到半月刊话本时,在京城已悄然流布开来的这份话本也引起了不少震动。

  吴夫人这几天出门,总觉得别人看她的目光很不对劲儿,这天参加手帕交刘夫人长孙的抓周礼后,就被刘夫人拉到一旁说话了。

  “有本外地来的话本,你看过没?”只留下心腹下人,刘夫人才如此问道。

  “家里事多,我哪有什么空看话本?”吴夫人疑惑道,“你叫我来就是说这个的?我还想问问你可有发觉,为什么那些人看到我时总是面露嘲讽。”

  刘夫人道:“我叫你来,可不就是为这事,这个话本,你看看。”

  她不想直接说出来,毕竟好友再嫁这事儿是不是有什么猫腻,她不好说,而且好友再嫁的还是以前家里丫鬟的丈夫,说出来着实有些丢人。

  吴夫人接过刘夫人递来的话本,一面说着故弄玄虚,一面翻开来,话本里面有折页,因此一翻就翻到了庶女重生那一篇。

  “混账”,只看了开头几百字,吴夫人就面色大变,将椅子扶手拍得啪啪响,“这是哪儿来的混账本子,敢影射我家家事!”

  “胡说八道”,吴夫人速度极快地又把书页往后翻了翻,骂道:“简直颠倒黑白,胡说八道。如馨,你是知道的,我当初之所以改嫁到吴家,只是在初晴过世后才和吴知路有所了解而已。这是什么样的人,竟然写成话本子如此污蔑我们夫妻?简直其心可诛!”

  刘夫人和吴夫人是闺中好友,自然对她家的事有所了解,这吴知路是好友家的世交,当初吴知路到京城赶考,就借住在范家。

  那时候也是好友身边的丫鬟初晴主动要求嫁给吴知路的,还说什么相信吴公子日后一定会有大前途。

  好友一家都是厚道人,见这初晴如此主动,便免除身契又赠了她一份嫁妆,然后那丫鬟在范家吴知路借住那小院,与他拜了天地圆了房,之后吴知路落榜,就带着那丫鬟离开京城回去了老家。

  “你再想想,是不是你们家得罪了什么人,才被人揪住此事做文章?”刘夫人说道,“不过此事要尽快处理,不然被御史联系到你家,再上奏弹劾,恐怕要惹得一身腥臊。”

  吴夫人不自觉地打了个寒战,手里却已抓紧那个话本子,起身道:“如馨,我先回家去找老爷商量商量。”

  刘夫人点头,亲自送吴夫人离开。

  吴家住在内城外,马车停在吴府门口时,吴夫人看起来已经很平静了,只是下车时却差点没踩稳凳子翻下来。

  幸亏丫鬟及时扶住。

  吴夫人反而怒斥了丫鬟几句,跟着就迈着着急快速的步子进了家门。

  到家后,她先是让人去请还在办公的吴老爷,跟着就去了后院,径直来到一个处在小竹林旁的闺院。

  住在这里的就是吴老爷原配付初晴生的长女次女。

  吴夫人到时,两个女孩儿一个在看书,一个在刺绣。

  “是不是你?”吴夫人一把抓住那女孩手里的书,扔到一边,甩手就打在她脸上,“养不熟的白眼狼,你们母女三人都是一个货色,当初我就不该好心让你们留在京城?”

  看书的是吴大小姐,她懵了一瞬,才捂着脸道:“母亲为何生气?”

  “问我为何生气?”吴夫人面色狰狞,“那话本子,是不是你找人写的,就是为了给那贱婢出气?”

  吴大小姐吴二小姐平日都不出去,根本不知道什么话本子,被吴夫人质问半天,什么都说不出来。

  吴夫人却认定了他们两个,就算没问出什么,转身还是吩咐人过来看住她们两个,道:“没我的吩咐,不准她们跨出房门一步。”

  刚离开这片夏凉冬天却湿冷无比的竹园,婆子就来回禀,“老爷回来了,如今在主院”。

  吴夫人立刻拿帕子掩在唇上,到主院时,已经是泪流满面,“老爷,这日子是没法过了。”

  吴知路立马放下茶杯,走过去扶住妻子,关心问道:“到底出了什么事?”

  “有人把我改嫁给你的事弄了个话本子,还把咱们写成是害了原配的坏胚子”,吴夫人哭得没半点参假,“现在外面的人看我都是异样目光,真彻底把这流言传开了,咱们儿子还怎么科举?”

  吴知路听得皱眉,问道:“什么书?”

  吴夫人一侧头,她的心腹立即捧上来一本书。

  吴知路接过来看了,脸色越来越难看,看到那庶女吐血而亡,血的颜色不对,这不就是暗示那庶女妻是被毒死的吗?他愤而扔书,“何人如此大胆?我这就派人去查。”

  至于这书,吴知路转头看了眼地上的书,对吴夫人道:“我会想法子把这书打成反书,你这几天在家好好歇着,过两日就好了。”

  吴夫人点头,打成反书诛了这写书人的九族才算是解恨。又道:“只是这事未免太巧了些,是不是有人为初晴鸣不平,觉得是我害了她,这是想替她报仇呢。”

  吴知路看了吴夫人一眼,虽然很爱她的高贵娴雅,却也对她有怨。

  当初他们两人是有两家老爷子定下的婚约的,但她不愿下嫁,就日日派那一心想靠着嫁个有前途夫君的初晴去给他送吃送喝,不久初晴便对他动心,主动要下嫁。

  虽然原配是个丫鬟出身,但不得不说,她的眼光很好,吴知路当时却并不想娶一个丫鬟,他日后必要入朝为官的,娶个丫鬟还能有什么脸面与同僚来往。

  只是考前他却生了场病,如果不是初晴日日照料,他可能都好不了,因为心生感激,又因病体刚愈而对即将到来的会试没什么把握,他才点头同意娶初晴。

  范家陪给初晴不少的一笔嫁妆,要求却是他以后不得再提起与范家的婚约。

  虽然屈辱,但吴知路还是答应了,且打算把和范小姐的婚约当做一个秘密隐在心底,然而他却又忘不了借居范家时和范小姐仅有的两面之缘。

  世事难料,又三年后,他高中状元,而彼时出嫁才一年的范小姐却守了寡。

  初晴也不知是出于什么心理,请了范小姐几次到家做客,他正是在那几次,才得以接触以往在他心中如明月一般高洁的女子。

  后来原配因病去世,他总不能为她守寡一辈子,既然续娶,自然要续娶自己喜爱的女子。

  于是范氏才进了门。

  这其中内情,与那话本中所写完全南辕北辙,但那话本却会让只知表面的人,一下子想到他家。

  话本中,那嫡女是如何可恶,庶女丈夫又是如何可恨,虽未有正面的描写,但看了这话本的人,就不会有一个不骂这两人吧。

  此时听到夫人的话,吴知路心里也升起怀疑,以前夫人就提起过,初晴留下的两个女儿似乎非常不喜欢她。

  因此对那两个女儿,吴知路也是眼不见不烦,但如果真是她们两个联合外人算计家人,那也只能送回老家养着了。

  “我会查清这后面的所有人”,放下这一句话,吴知路便快步走了。

  很快,就有人带着两队负责京城治安的官兵走去街上的一家家书铺,开口就是收缴反书。

  能在京城开铺子的,谁没个七万八绕的后台,书铺掌柜听见反书表面上是诚惶诚恐,一转头便示意小二去找人打点。

  顾家在京城有铺子,有家书铺老板和顾家一个铺子的关系维持的就很好,于是不过一刻钟的时间,这事就传到了刚下衙的顾老爷耳中。

  顾老爷可是知道,这个刊印话本的书有他儿子一份,现在有人说这书是反书,他能同意吗?

  当即,带着书就直接去了皇宫请见。

  因为拐弯的亲戚关系,皇帝还是很看重顾荣祖的。

  顾尚书很快就被放进了皇宫,见到了正由两个美人陪着听戏的皇帝。

  “荣祖啊,你此前提的书号一事朕让太子找大学士等人商量,他们都说可行,你就着手去办吧。”皇帝以为顾尚书是为这事来的,一见面就如此说,跟着又半点没架子地招呼他坐下。

  当今就是这点好,信臣工也信太子,除了他想建造的园林、楼阁必须修建,以外的事,在他这儿都可以商量。

  也是如此,皇帝那么不给面子地处理了老臣兰沧江,臣子们也并不是全都站在兰沧江一边而指责陛下骄奢无度的。

  顾荣祖在小太监抬来的椅子上坐下,这才笑着道:“臣并不是为书号之事而来,是有一本书,想请陛下看看。”

  “什么好书?”皇帝问道,伸出手来,“值得你亲自大中午地过来给朕推荐。”

  因为顾荣祖很少劝谏他俭朴勤政,皇帝对他送书就没想多少,接过来就看,连着看了两章,才有空大笑道:“好书好书。”

  正想问这书哪里来的,世上真有修仙之事,就听顾荣祖说道:“不瞒皇上,这本书正是去了青州府学的小儿与几个府学学子编的。”

  皇帝本来还以为写出这书的是个什么高人,听了这话,立即笑得更大声了,“原来是阿徽与人编的,看来让他去青州府求学这事儿做对了。哪些是他写的,我看看。”

  “第三篇就是”,顾荣祖脸上也带着笑,具体解释道:“这书共有六篇话本,他和五个同学一人执笔一篇,虽都是小儿胡乱猜想,但也颇成体系,颇为可读。”

  皇帝这才知道,这本书共有六个故事,当下直接往后翻,翻到第三篇,大致瞅了几眼,就仔细看起来,边看边赞叹:“不错。”

  如果只有一个求仙的故事,皇帝或许还会把修仙之事当真,但看完这第三篇的三章,又大致翻了翻前后的几篇,就已然把这些当成了一个纯粹的故事。

  皇帝说道:“不是少年人,也想不出这等奇幻故事。朕以前在皇子所读书时,偷偷看过两篇话本,全都味同嚼蜡,今日你拿来这本,无论从刊印方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是别开生面的好书。就算给少年人看了,也不怕移性情。只是语言太白,缺少些优美。”

  “有皇上这句肯定,臣就放心了”,顾荣祖不在意后面这一句,忙起身叩谢。

  皇帝拿书点了点他,道:“荣祖,你这是话里有话?是不是有闲人拿阿徽写的东西做文章了?”

  顾荣祖就把吴知路派人将这书当作反书收缴的事说了,跟着道:“牵扯到‘反书’,臣不敢自作主张,赶紧就进宫请皇上定夺。”

  没什么比反之一字能更快更彻底地覆灭一个家族了,顾荣祖这么紧张,皇帝完全可以理解,同时又对掌京都一半兵权的吴知路万分不满起来。

  动不动就反书,他这是嫌朝堂太安稳了?

  “他这是想做什么,难道这书犯到了他的忌讳?”皇帝虽然生活奢靡,但脑子还是很好使的。

  顾荣祖忙道:“皇上圣明”,跟着就把庶女重生那一篇指了出来。

  当初儿子把这书寄到京城,顾荣祖看过了,就猜到这篇会惹怒吴家,只是没想到吴知路会恼怒到把这书往反书上打这么愚蠢罢了。

  是不是反书,是他一个人说了算吗?

  还不如用其他理由列为**,但由此也可见吴知路对写书之人的愤恨。

  毕竟若是只列为**,而**多是黄书犯了某些忌讳的书,他是没理由命人抓来写作者审问的。

  皇帝一边听着顾荣祖叙述从他妻子顾夫人那儿听来的吴家八卦,一边看着话本,点头道:“写的这些妇人都挺真实的,怪不得能让吴知路那么着急。”

  吴知路做初一,顾荣祖就做十五,当即说道:“臣以为,吴大人能被这么一个虚构的话本激得跳脚,是不是当年他那原配的死亡另有隐情。”

  皇帝爱好奢靡还十分护短,更何况这书是阿徽那小子也有份的,如果是反书的话,他们皇室都成了“该灭”的九族了,所以当下拍板道:“你传朕口谕,直接让大理寺去查,至于吴知路,先停职回府反应去吧。”

  按理,没有御史弹劾,是不好轻易查办一个大臣的,但谁叫皇帝最大,皇帝一句话,常规都可以让路。

  顾荣祖领了口谕出宫时,街面上的书铺已经被收缴了好几家,而其中地处位置偏僻的小书店,一看就没后台的那些,还被抓走两个老板。

  顾荣祖先去大理寺传了旨,转而就到京城守备营传旨。

  吴知路正在审那两个老板,势要问出写话本的人,至于是不是真的“反书”,等把写话本的人抓来才会知道他们是不是有反心不是吗?

  只是吴知路还没审出什么,京城守备一把手兵马总提督就和顾荣祖一前一后地走了进来。

  半个时后,吴知路抱着官帽,失魂落魄地向家中走去,他怎么都没想到,他还没查到那个话本的写作者,顾荣祖就先把话本送到了皇上跟前,甚至还请来了查他家往事的旨意。

  吴知路很想大吼一句,凭什么为什么?因为一个胡编乱造的话本,要查我家的家事?

  显然他忘了,他因为一个胡编乱造的话本,想要置写作者于死地。

  吴知路还没到家,被他收缴回来的那些书,就被各书铺、书店的老板过来领了回去,随后,这些话本彻底在京城流行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