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大华恩仇引 > 第1章 政司行走现盲山

大华恩仇引 第1章 政司行走现盲山

作者:梅远尘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3-12-27 15:46:55 来源:88小说

这山间的驿道好不安静,往来无人,只清楚听得些出来觅食的鸟叫。入冬来虽还不曾落过雪,然,雨冻却是接连着下了两天,地面的泥壤中已带了些小冰渣儿,把方圆气氛染得很是萧瑟。

只有交织连绵的车辙,昭示着它的繁碌。

盲山既不多高也不甚大,只是个中山头凌乱座落,蜿蜿蜒蜒了不知多少里许。据左近德望高的老人家说起,先时当地有很不少人进到这山里深处去后都迷了路,或是被困个一天两天,受些冷暖饥饿,或是披荆挂棘,体肤受创皮肉挂了彩,总之是教人吃了些亏。后来,也不知是谁先叫起,只从此,这山便有了个“盲山”这个名儿。

盲山原本并不出名,然四年前竟在此间探出了盐藏,使得这里很快便闹腾了起来。

四年前的十月,山下村里有个叫老幺的中年佃户走到盲山深处去打野味。回来走岔了道,竟无意看到一口溶洞。这老实佃户原只想进去避避暑气,喝口山泉水,再借着凉水洗个澡。哪里想到,这洞淅出的水流,看着是清皎明净,入口却咸涩的很,实在喝不得,着实怪异。

老幺是盲山脚下的佃户,给本村一个朱姓财主种地。平日里,他便在东家的田场打理,每年春夏种收禾稻,秋冬时节雨水不足,便在收割完的田地上种些苞米和黍谷。时年好,雨顺风调谷物丰收,东家打的粮食多了,给佃农们的劳资也就丰厚些,他一家子的日子总还算过得去。

有一年,东家一季便打了一千二百多担谷子,算是极难得的丰年。朱姓财主高兴,给三十几户佃农各匀了二百斤的陈年黍米和一百斤碎玉米。临近过年,还叫每家来领了十斤粳米和一斤肥猪肉,教大家都过了一个好年。那可是老幺这大半辈子最最富足的一年,婆娘每天煮的粥比往年都稠,米缸也经年不曾见底,一双子女也不未见唤过饿。

只是,这般好的年景,老幺三十几年里只记得有这一次。

四年前,那是一个平年。秋季收割完,东家的田场打了九百六十担谷子,每户佃农只领了一百七十斤黍谷和五十斤碎玉米。有这些食粮,日子虽还可过得去,但挨饿却总是少不了的。

好在老幺自小在盲山脚下长大,又总有使不完的气力。和往常一样,田场农事忙完,他便别着斧头背着编篓上了山,去打些山里野味做冬日里的肉菜。

老幺的祖上原本都是有田地的,只是不知因何缘由竟在爷爷手上抵给了别人,使老幺的父亲只得做了佃农。老幺的父亲死得早,他没有法儿,早早便接过父亲的锄镐,给这朱姓财主做了一个小佃户。

老幺原以为,自己已注定了是个佃农,这一辈子只得帮着东家打理农事,领些过活的食粮作劳资,哪里想过会生出那许多天大的变故。

回到四年前十月的秋收后。老幺拿着家伙物事进了盲山去,跑到了山里深处,设下了很不少的陷阱。三日下来,打到了一只獐子、两只野兔和一只大野鸡,可把他给乐坏了,想道:“这下婆娘和娃儿们,可多吃好些天的饱肚了!”

因走得远了,又忙着四下找水喝,回来路上,老幺竟走岔了道儿。原来,他渴得厉害,找水找得急了,误入了一片大榆林。从榆林穿出来的时候恰好看到一口溶洞,一汩涓流自洞口缓缓流了出来,在其下十余丈远处积成了一个小潭。

虽说秋高气爽,老幺驮着这清了内脏的五十多斤野味已行路多时,却出了好一身的汗。里外衣服皆早已被汗水湿透了几回,一身的粘腻使得他颇觉难受。且此时已大半日没喝过一口水,嘴唇都干裂了。

这潭泉水于老幺而言,实如久旱之甘霖,雪中之火炭。行到潭边,急忙便放下了编篓,跳进去洗澡。

澡后,老幺行步到水潭上游趴下身,掬了一抔水喝。乖乖,可了不得,这水流看起来清净可见底,不想入口却是咸涩无比,哪里能喝?教老幺好不郁闷。

没法儿,老幺只得另觅找水源去了。

那日,老幺回到家时,已沉了夜。婆娘见老幺平安回来,又带着很不少的野肉,开心极了。当夜婆娘便把兔肉给炖了,一家四口子吃了个饱胀。

夜里睡下,老幺将山里遇着的这些事故都说给了婆娘听。次日早起,婆娘跟邻里闲来叨嘴,又把这些见闻事故都说了出去。村落乡间本就没有甚么佐料事迹,老幺在山里见着溶洞,喝了咸泉水的遭遇算得上是此间一桩奇闻了,没几天便传开了去。

约莫过了七八天。这日早饭,老幺一家正在屋里喝着黍米粥,一个陌生的粗犷声音在外面吆喝了开来:“这里住的可是老幺大哥一家?”

老幺乍听一讷,小心踱到门口,推开一边门板往外探头看去。一探之下,瞧见竟是三个中年汉子立在篱笆屯边。这三人都着了一身的制式披衣,背上还都别着麻黄色的大伏包。他听人说过,着制式装服的可皆是衙门里的官差。见了门外这一幕,老幺心里既惊且惧,一时傻望着三人不知答话。

三四个呼吸后,最左的一个黑脸大个中年忍不住再次问起:“喂,这老哥,你便是老幺了么?”

老幺这才缓神过来,急忙答道:“我...我便唤作‘老幺’了,三位官爷竟是来找我么?”言语时,一脸惊惧地望向那仨汉子,却不知自己甚么时候竟犯了祸事。老幺的婆娘和子女听了外边的声音,亦都急忙跟了出来。一双子女以为爹爹就要被官差带走,紧紧拽住他两边的衣角,哇哇大哭起来。

中间的矮个汉子见状,上前揖手笑道:“老哥、大嫂莫要慌张,我们三人到此间,是有事请老哥衬把手。不敢劳老哥跑白趟,这里有一粒碎银子,你且收着,便当是酬劳。”言毕,从腰带里面摸出一粒蚕豆大小的碎银子,摊在手里朝老幺伸去。

听见不是来抓人,这一家子才松下气来。老幺瞄了瞄那碎银,却不敢去接。搓了搓粗糙的手掌,讷笑道:“有事官爷且吩咐便是,只要是能做到的,我自然是尽力去做,哪里敢要官爷的银钱!”

老幺只在东家见过这么大颗的银子,虽说不是官银,但以那般大小,少说也有三钱了,足可兑四百多文铜圆呢。四百多文铜圆能买三十几斤黍米,足是一家四口一个多月的口粮啊。

矮个汉子,努了努身,向老幺道:“这样可好,我们三人从州府过来,接连赶了好几日的路。老哥家里可有米菜?做顿饭菜来,我们吃几口热饭热菜,再一边说与你听?”说完,转头望向老幺婆娘。

“哦,有的!有的!哪里没有官爷的饭菜?三位,这便快些进来罢!”老幺急忙回道。一边嘱咐婆娘去切几斤獐子肉,丢进入锅皿中放水去煮,一边请了三个汉子在木桌边的桩凳上坐下。约是过了一刻半,老幺婆娘端来一口铁皿放在圆木桌上,里面的汤肉已经熟透,散发出喷香的肉味。

三人眼睛盯着汤肉,喉咙止不住地辘辘作响,顿时精气大振。老幺婆娘又拿来了木碗和竹筷,在三人面前摆好,尬笑道:“三位官爷便随便请吃些罢。家里没有甚么好菜招待,只切了几斤獐肉,放了些姜蒜、葱椒,可没......可没有下了盐油。”

先时一直不曾言语的是个疤脸汉子,这会儿从桩凳站起身,笑道:“大嫂客气了,有这熟肉热汤已是不尽的感激,哪里有嫌隙的道理!”

三人动筷不过一刻钟,这皿没放油盐的肉汤便被饮食一空,半点也没剩,看来,倒真的是饿极了。那疤脸汉子松了松腰带,站了起来,向老幺夫妇作了一揖,再指着木桌向老幺做了个请手势,道:“老哥,可否坐下这边说话?”老幺望了婆娘一眼,搬了个两尺高的木桩子依言在圆木桌旁坐了下来。

疤脸汉子看来当是此间三人的领头,这时开口说道:“我们三人是阜州盐运政司的行走,受命勘探阜州矿盐储藏。近些日子才到这阜阳镇,昨日在路上食肆偶然听人说起,老哥前些日在盲山遇着一口溶洞,还在那里喝到了咸泉水?此事可是真的?”说完望向老幺,竟是满脸的期待。

大华其时,食盐出产匮乏,价格高昂,朝廷颁布的统购律有明文规定:砂盐五百文一斤,粉盐一千七百五十文一斤,而一般的黍米才十三文一斤。食盐其价之高,可见一斑。各地皆有百姓因无钱进食食盐,而致体虚病死。

大华朝廷为便宜督管盐政,设立了三个郡盐运政司和十二个州盐运政司府。盐运政司府督管属地盐矿勘探、采掘、炼制、派运。而这“行走”便属盐运政司的官制编员,虽不入品列却可领取每月俸钱,凭着籍引出行各地无阻,乃是寻常百姓梦寐之所求。

老幺先前从未与官差打过交道,只知官差皆是着了朝廷的制式装服。几年前,村里一个老寿星过百岁寿诞,县里丞官大人派了两个衙差过来,送了一个寿匾。老幺远远瞄了几眼,看眼前三人装服和那两衙差颇有几分相似,没想到这三人竟真是官府的衙役,且还是州政司的行走!

老幺听完即答道:“有的,自然是有的,便在那盲山北坳那边!”说完,还扬手向北指了指示意。

三人自州府出来,一路采集各处矿盐讯情。此前收集了好几个言传,几经核实皆不得有真。

昨日午时,在这阜阳镇一家食肆听到食客说起老幺的趣事,当即便一路打听了过来。今日一面询,竟真有其事,实在喜不自胜。三人对望一眼,皆喘着粗气。那疤脸汉子把手搭在老幺臂膀上,大笑问道:“老哥可还记得去路?”余下二人望向老幺,亦是一眼的炽热。

老幺果然未教这三人失望,咧嘴一笑道:“哪里会不记得,一日脚程便到了。这盲山便是我们的二爹二娘,每年给出几十斤粮食哩!”

疤脸大汉蓦地一掌猛拍桌子,放下了先前那颗般蚕豆大小的碎银,两眼大放精光,大喜道:“老哥,我们这便出发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