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九十五章 大道无形处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九十五章 大道无形处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问:你在笔记中提到许多关于佛教的神奇传说,关于虚老和尚弟子自化的经历具体是怎么说的?

答:大致是这样的。虚老和尚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在云南大理修寺庙时,有一个落难的中年农民投奔寺庙,想当和尚,由于他不识字,庙里无法收他。他向虚老求情:我是一个苦恼的人,原先家里的地没有了,现在无法生存,就想到庙里找个饭吃。虚老答应给他在庙边山坡上种菜,除了给庙里交一些蔬菜,还可以自己吃。后来,他老婆及娘家人也来投奔他来了,在虚老的关心下,庙里也同意他们留下。有一次,他找到虚老想学佛。虚老看他不识字,无法念经听法,就教他一个“一心念佛”的法门,他得法后,除了睡觉吃饭,干什么事都在念佛。后来,虚老看他差不多了,就叫他出去游方。过了几年后,虚老在昆明修庙,他又找来了,虚老问他,参方参得怎么样,他回答,不过如此。他说:听说师父在此修庙,我赶来帮忙,我别的没有,有把子力气,也好亲近师父。庙子快修好时,有天晚上,他一人来到虚老房间,流着泪说:师父,我要走了,不知道我走后,谁来服侍师父。虚老明白他的意思,叫他安心地走,师父还有任务未了,别担心。当天晚上,他一个人抱着一捆桔杆,跑到后山上点燃了。当时,周围人看到大火冲天,纷纷跑上山去看,等虚老上去时,发现,桔杆已成灰,而他衣带宛然、面色如故。虚老当即让和尚们围定一圈保护现场,后来,来了许多云南的名流记者,纷纷照相报道,当时虚老激动地说:你是我徒弟,但修得比我还好!当虚老给他念完法语、敲磬后,他身躯轰然倒塌,全部成灰。此事有当时记者作证,见于虚老法语记录《应无所住》。

问:肉身体菩萨是怎么回事?

答:最近的肉身菩萨是九华山仁义师太的,她也是至今保存的唯一女性肉身菩萨。从生理上说,虽然法师死后的封缸,由于加上木炭等干燥手段有,但在安徽那样潮湿的地方,保留肉身是几乎不可能的。而且,九华山上的肉身还不只一个,这就是奇怪的地方。当然,如果要从生理上解释,最大可能的原因还是法师在死亡前,大半个月不吃不喝,处于禅坐状态,排除了身体多余水份,再加上长期清斋,身体毒素很少,会帮助其遗体保存。据她身边弟子回忆,她这么长时间不吃不喝,但直到圆寂前还思维清晰、行动自理,这也算是奇迹,而且,她生前也明确表示了要保留肉身的愿望,事后真的实现了。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九华山的佛教徒都有装缸保留的习惯,近十几年圆寂了很多,装缸的师傅也是同样的人,但真正保留下来的只有她,我觉得,不能仅用概率来解释,应该还有别的原因。

问:舍利子是怎么回事?

答:关于舍利子的争论很多。有人说是作伪的,有人说是结石。但说这些的人都没有确切的证据。我试着用逻辑的方式来回答:第一,如果舍利子是作伪,那么,天下这么多寺庙、这么多和尚,要能够作伪的话,舍利子的出现就会是个大概率事件。而事实是,很多甚至大部分寺庙至今没有舍利子的出现,他们不想作伪吗?第二,关于是吃素或结石的原因,那么,天下有素食习惯的人很多、有结石的人也有很多,但舍利子从未出现于非佛教徒身上,概率为零的事就不要相信了。当慈福法师的舍利子出现后,人们发现其遗骨上有一个精致的海螺,这就真的是无法解释了。海螺在佛教中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表示法音。

问:白教中的虹化是怎么回事?

答:虹化这是白教的说法,意义秘密,不必外传。但其表现是,在圆寂后的几天内,某一时刻,身体突然缩小,头不变,但躯干如婴儿大小,这在贡嘎活佛的肉身像上很明显。传说白教祖师密勒日巴当年也是这样。注意,贡嘎活佛身体缩小是在众僧面前发生的,并且为了防止文革对遗体的破坏,信徒还将其遗体埋在地下好几年。除此之外,有的白教信徒去世后,其颅骨额头上还会出现藏文的阿字等经咒字符,对此的宗教解释是,他一心修炼某个法门的成果。关于科学的解释,目前没有。

问:听说过班禅、**转世的事情吗?

答:他们所在的教派不是白教,我不愿多说。但根据传说,教派宗师宗咯巴大师圆寂前,对他的两个弟子(班禅、**)要求,要他们生生世世转世为人,弘扬教法,并互为师徒。但我要强调的是,藏传佛教是多门派的,他们只是其中一派别,他们不能代表整个藏区佛教界。比如朝庭曾经认可的法王就有八思巴(元朝)、白教的大宝法王(明朝)等,班禅和**教派只是最近的清朝认可,其教区也只占西藏的一部分。关于转世的程序、仪轨、方法,由于事涉密教,不便公开。

问:既然佛教中有如此之多的神秘事件,那佛教为什么要反对偶像崇拜和迷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答:有人崇拜偶像,那么,战争痛苦来临时,神在哪里?谁来拯救众生?有人想升官发财,捐点香火贿赂菩萨、磕头讨好菩萨,能够实现愿望?如果能实现,那么菩萨就是贪污犯了。佛教一再强调,只有自己能够拯救自己,菩萨只是能够帮助引导你的人,能否有所行动并有所作为,只有你的心才能作决定。《国际歌》唱道: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都只能靠我们自己。就算佛法中有神通的人,也无法摆脱人类共业的影响,十种仙“唯于刀兵以及王难不得解脱”。

问:净土宗作为一个专门的宗派,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答:大约在魏晋时期,在庐山东林寺,当时几位着名的佛教大师共同起誓开山立派。其主要原因是,感叹在末法时代,没有得道高僧的指引,自修太困难,必须借助佛力,才能到达彼岸。其理论依据是根据阿弥陀佛的大愿:只要称念其佛号者,愿助其往生西方,到达极乐。但这个西方世界,并不是成佛成道,只是一个中转站,因为那里有阿弥陀佛驻世,所以永不退转,成佛成道只是时间问题。况且,西方极乐,比人间幸福多了。所以这就是摆脱生死可靠而安全的彼岸。

问:据我目前观察,净土宗是中国当今流传最广的佛教宗派,为什么?

答:因为入手更简单。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只要你动嘴,念一声佛号,死后就可进入西方极乐。用季羡林的说法:天堂门票券最便宜。一个便宜三个爱,所以流传最广。但其实,它入手虽然简单,但修成却极为困难。所以,念佛者众、往生者寡。

问:净土宗与其他宗派有何共同点?

答:其实所有佛法共同的地方都是:心即是佛。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如果拿净土宗与密教比较,你可以把佛号当成咒语,持咒成道。如果拿念佛与参禅比较,你要知道它们的共同要求是:一心不乱、连绵不绝、打成一遍。用净土宗的话说,就是:“一念万年、万年一念”。

问:如何理解净土法门?

答:佛法的真谛不能用言语直接描述。但我可以通过与其它修法的比较来形容这个问题。从哲学上说,如果本体是零,要接近本体,必须先达到一。由于认识的主体是心,也就是心必须先达到一的状态。道家也赞同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是禅宗的话头,也是说心归一体的意思。如果能够用一句佛号使心归一,那么,见道的基础就有了。况且,长期念佛号和忆念佛的形象,从密教的意义上说,在临终的中阴身时就会受佛感应,灵体(如果存在的话)就会直接抵达他的世界。

问:如何才能做到“一心念佛”?

答:这就是个大问题了。当我们在寂静时观察自己的身心,就会发现我们的思维是如此的纷杂、我们的身体会如此的乱动,要束缚自己的身心是如此之难。你可以试验一下,不要说让你打坐两个小时,就是让你端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两个小时,你都受不了。我当兵时站军姿,两个小时,最难受的不是脚麻手肿,最难受的是心里憋屈。而且,我们的心思往往是没理由地产生又没理由的消失,自己控制不了。很多时候,你自己都不知道你下一秒会想到什么。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深具信心,要坚信我自己可以做到。就像翻一座大山,没有信心,就只能在山脚徘徊。其次,要老实念佛,就是别的东西不要多想,一旦发现自己在想别的,马上收回来,继续念佛,全心全意,多次训练,就可以打成一遍。第三,要将念佛形成下意识的习惯,需要久久为功,坚持不懈。要不然,临终时就象苏东坡一样,意识不受控制时,佛也念不起来。第四,念佛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许多幻象,不要追随不要妄想,还是一心念佛,才会达到慈福大师所称:我把阿弥陀佛念来了。当然,我没有修此法门,在于我当时不懂这些,而且,自己信心也不足。由于没有亲修,所以,念佛法门我也了解不透,只能说些常识,仅供参考。

问:在我的印象中,禅宗是中国最本土化的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禅宗从达摩东来后,传给二祖,至五祖,史称祖师禅,以《愣伽经》印心。禅宗首先在中国文人中取得了巨大的共鸣。这是因为:一是禅宗破除了宗教的迷信色彩,绝对反对偶像崇拜、反对人格神,适合了中国儒家的传统。中国从周代以来,就把鬼神崇拜抛弃出了正统领域,代之以祖先崇拜,也就是崇尚“人”而不崇尚“神”。二是禅宗主张以思想解脱的“悟”为中心,这与文人熟悉的认识方法极为近似,文人比较容易接受。三是禅宗提倡顿悟,即身成佛,这提供了现实超越的直接希望。四是虽然《愣伽经》体系复杂理论艰深,但文人思维发达,比较容易近似理解禅宗所描述的开悟境界。

其次六祖改为大众禅后,以《金刚经》印心,他本人的经历编入《坛经》,他告诉世人,不仅一般农民都有可能悟道,甚至像他那样不识字的人,也可以抵达真理,这给广大民众提供了一个伟大的榜样和巨大的希望,使其迅速传播开来。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代表,也是人才辈出的法门,其对中国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的影响不可估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问:禅宗的风气仿佛有魏晋谈玄论道的缺点,况且如《指月录》记录的东西,也让人无法捉摸,这是为什么?

答:夏虫不可与语冰。没有实证功夫的人要想明白高僧问答的实质是不可能的。禅宗的谈玄论道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空谈是文人们爱干的事。比如,假设道是**的话,那么,两个到过**的人在谈门洞里的一块砖、墙面上的一块漆,外人是很难明白的,尽管也许他已经看过了描写**的介绍文章,但到过的人一问其他细节,他就露馅了。所以,禅宗祖师之间的问答,是在境界内的认证,是有实际内容的。

问:你说的印心就是印证的意思吗?

答:对。佛教认为心外无法,印证佛法的境界就是印证自心的境界。六祖因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其实,修就是修心能够处于无所住的境界,然后真心自然显露,这个心,就不同于我们平时的妄心,这就是与佛相同的真心了。

问:我常听说禅宗有“打七”、“参话头”的事,你在笔记中也简单提到过,能描述一下吗?

答:“打七”是学习佛陀在菩提树下独坐七天而悟道的经历,有克期取证的意思,也好像进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七天封闭式训练。而“参话头”说来也简单,就是利用这个话头束缚住你的妄心,制心一处,到达一的境界后,抛弃话头,进入零的道体本身。因为,如果让你的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什么都不想,一般人是做不到的,那就先让你只想一件事,接近一,然后才出现零。话头就多了,有叫参“念佛的是谁的”,有叫参“提死尸的是谁”,有叫参“生从何来、死向何去的”,都是大疑问,用大疑问来引导你的妄心归一。其中的心理过程和难以尽述,但都要最后达到“应无所住”的境地,才有可能开悟。

问:禅宗在唐代兴盛以来,有大量号称开悟的高手,但在近代却人才缺乏,是这样吗?

答:对。禅宗因其教育方式不同,又分为多个宗派,但在近代以来,人们的心越来越不老实,得道者也越来越少,以至于虚老和尚一肩挑五宗,这一方面表现出虚老的巨大功绩,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各宗派人才的断档。其实,在近代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其它宗派也出现了这种现象。比如,弘一法师以一已之力恢复律宗,就是例子,要不然,律宗几乎就要失传了。从历史规律来看,任何宗教、甚至任何事物,都有“生灭”,都要经过“成住坏空”,按佛陀所言,佛教已经经历了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我们今天是末法时代。末法时代过后若干年,又会有新的佛法诞生,那或许就是弥勒菩萨成佛的时代了。

问:我还听说禅宗里还有“不净观”、“白骨观”等修法,那是怎么回事?

答:你如果读过《心经》,就应该注意这样一段话:“观自在菩萨,行波若蜜多深时,照见五蕴皆空”。其中有个观字,有个照字。观就起意观察,通过修“不净观”,体验身体处处不净,从而培养你的厌离心,通过修“白骨观”,体验身体终将坏来,从而产生出离心。这是以心修心之法。照,就好比照镜子,反映出本来的不加污染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观照的功夫,就是参禅的功夫,其中还包含许多神通妙用的内容,这与密教某些修法有类似。观照功夫到家,才可能达到神秀所说:“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进勤指拭,莫使惹尘埃”的境界。

问:密教修法中的观想,是否与禅宗所说观照有相同的地方?

答:有共同的地方,都是以心修心。观想光就体验光,观本尊就体验本尊,那就是想什么来什么,这就是内地寺院里扁额上所题的“心想事成”。

问:密教如此神秘,仿佛不是我们所知的显教,难道它不是佛法吗?

答:你在内地所看到的观音菩萨是女性形象,但在有些教派,甚至在有些佛经中,观音菩萨是男性形象。其实,观音菩萨有百千万化身,有哪类众生需要,他就化生哪类众生。佛教也一样,号称四万八千法门,有些法门看起来奇怪,那是你不理解,他们既然都是佛法,必然有其共同点。一是任何佛法都尊崇“三法印”,二是任何佛法的修习都是为了修心,心外求法即是外道。

比如,显教天台宗有一个数出入息的法门,就与密教中修气脉的呼吸方法是一样的,但他们修身修息的目的,是要通过修习身来培养强大的心灵力量,达到修心的目的。显密二教的理论基础其实都是从佛教经典中来的,你所依据的经典不同,你修行的方法就不一样,但目标是一样的。

问:我在中央电视台看过一个纪录片,是十一世班禅坐床仪式,我觉得,密教的各种供奉仪轨相当复杂,有种莫名其妙的迷信的感觉,这难道不与佛教严格反对迷信相违吗?

答:什么叫迷信?不是正信的都是迷信。正信只有得道之人才做得到,刚修之人都可以叫做迷信。参话头、拜佛像、灌顶都可以算是“借假修真”,如果你已证得,还需要修吗?但密教的教派仪轨、上师崇拜等方式是为了增强你对法对师的依赖感,是将你的心归一的方法,符合即心即佛的道理。就是在戒律上,内地佛教也与藏传佛教有区别,内地有“菩萨戒”、“比丘戒”甚至“百丈清规”,西藏有“三味耶戒”,但不论是哪种戒律,都至少要达到两个目的地:一是与社会相适应,二是通过约束身、口、意达到制心一处的目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问:密教中的力士、度母等的造像都非常怪异,这是为什么呢?

答:一是与西藏社会的传统有关,藏传佛教是在扬弃苯教中产生的,不可避免地在佛教造像中受到苯都鬼神形像的影响。二是与西藏人民的需求相适应,在内地发达的农耕文明中,我们崇拜的是道德神圣的柔软的菩萨。在西藏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战胜自然、维持人类生存的力量型选手就更受人欢迎。

问:我曾经在电视纪录片中看到,密教中的坛城非常神秘,它的设置是属于迷信吗?

答:坛城的设置是有其实践和理论依据的。实践依据涉及秘密,我不谈。理论依据你可以在佛教经典《愣严经》上找,那里面就记录了一个巨大的坛城,不仅将设坛的具体要求写得明白,而且将其巨大的功效也写清楚了。我们不能随便否认没有验证过的东西,所以我们不要随便讲坛城就是迷信。

问:听说密教中有男女双修的法门,可以介绍吗?

答:确实有这个法门,而且佛经上也有提及,但由于这个法门对师承、戒律、功夫、心性的要求太高,初学者易入歧途,所以不轻易对外介绍。现在,在深圳在美国有人号称自己能够公开传授这个法门,行邪淫事,这是严重犯戒,况且这样的人是打着佛教的旗号欺骗世人,是要受报应的。原因很简单,这个法门是不允许公开传授的。

问:我是学习现代科学的,对于物质世界,佛教是如何解释的?

答:佛教把一切物理世界的现象都称之为“色”,也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中的那个“色”。现代物理学在研究千差万别的物质世界中发现,所有物质世界是由基本相同的基本粒子所构成,以为这就是物质的本质。但是愣严经上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说把物质一直细分、分到接近虚空的“邻虚”时,还能分吗?佛教认为,可以分,再分下去就是空了。佛教认为,这个空才是物质的本质,而不是基本粒子。色的本质是空,空性要通过色来体现。

问:如果物质的本质是空的话,那么空怎么变成色?色怎么体现空?

答:真正要体验空性,必须是得道之人。我姑且打个不恰当但是你容易理解的比方:你把空当成力。在物理学上,有一个质能转换公式,也就是物与力的关系。物质空了,就变成力了,力量大了,就生成物了。而心是可以影响力并且可以感受力的,所以修心就好比修力,力能创造世界,心也就能够创造世界。此所谓“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你也可以这样想:一个电子对撞机,巨大的力量产生出新的物质,物质的湮灭也可以产生巨大能量,推动对撞机工作的是心。

问:因果报应真的存在吗?为什么经常发生“好人命不长、坏蛋祸千年”的现象,因果与常识不符?

答:在佛教中,你可以看《梵网经》。佛教的目标是出世的,是针对心与真理的关系,其因果基础不是我们世俗的道德评判,而是类似于化学反映的条件行为与结果。个人的因果小于众生的共业,个人的神通也小于刀兵王难,因为共业是集体的因果。况且,好人早死的原因是否是因为他前生造业?死后是否是早登极乐?世人无法证实,所以不要妄言。在佛教中,心理动机是一个影响因果的巨大存在,因为心理动机会一直存在于你的记忆之中并牢牢影响你今后的动机,因其连续相环的动机而造成连续相环的行为,必然会产生后果,当条件具备和时机成熟,后果必然显现。建议看《西藏度亡经》,看记忆对死亡世界的巨大影响。我再强调一次:心即是佛。

问:佛经上多处记载,佛能够穿越千亿佛土,瞬间抵达。我想问的是:有这么快吗?

答:佛的抵达其实就是心的抵达,要让你理解心的抵达,我可以简单以力的抵达来加以描述。在量子世界中,两个纠缠的量子之间的纠缠反应速度是超过光速的,这种纠缠的联系机理是什么?如果你把它想象成一种力,那么就可以理解了。力不是物质,但必须通过物质反映出来,力的本质是空,而心的本质也是空,所以,心有瞬间抵达的可能。

从相对论讲,有质量的物质在我们这个世界里,是无法接近光速的,因为物质越接近光速,其质量就越接近于无穷大。但是心是没有质量的,所以它能够摆脱物质定律的束缚。这是从速度上讲,其实速度就是时间与空间的关系。那么,人心的空间有多大?无穷大。俗话说:心比天高。所以心是不受时空限制的,永恒的真心即是佛心。这一点,可以用来推导灵魂是否永恒的话题。如果你的灵魂与真心相吻合,那么灵魂是可以永恒的,真心永不灭。

问:虽然我从理论上理解物质的本质是空的解释,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理解空?难道我们生活在真空中?

答:本质的空的理解有点哲学意味,且让我举例说明。比如,你有一台电脑,那么,它的组成部分,你可以称为屏幕、芯片、电源、总线、贮存器等,但任拿其中一个零件,你都无法称之为电脑。电脑是个组合体,没有自己本质的存在,因为你找不到它的本质在哪里。拿掉任何其中一部分,这个电脑就无法正常工作,也就难以称得上是电脑,说明,它即使有本质,也是暂时的,会坏的,这种不固定、不永恒的状态,我们称之为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但是电脑已经组成,只要它能够正常工作,我们就称之为电脑,那么,我们是不是说,电脑的本质就是它的功能呢?那么,功能是一种物质吗?它虽然要靠物质来实现并影响物质,但功能确实不是一种物质。我们并非生活在真空中,但我们生活所在的物质世界,包括我们自身,都是处于不断变化和生灭之中,这就是空。

再拿人举例,你叫二娃,从小到大都叫二娃,但今天的你与十岁时的你大不相同了,物质上细胞上完全变化了,即使DNA没变化,也总是要死的,死去后,你还叫二娃。谁是这个二娃的本质?是你的名字?肯定不是;是你的物质身体,也肯定不是。那么,还有一种可能,是你的思想。但是你的思想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随时变化的,并且塑造你思想的是你受的教育、你的经历和你灵机一动的动机等,是极不固定的,所以结果就是:你没有本质。如果有,只能叫“空”。当然,我们讨论空这件事本身就是不对的,因为本质并不存在于语言之中。佛教给了我们希望,心可以感受空。

问:佛教所说的因果,给我的感觉就是,人是不自由的,完全受因果控制,那么,学不学佛又有什么区别呢?

答:这个问题就像我当年学算命一样,既然命运是注定的,那么算命有什么意义呢?如果命运是变化的,那么,怎么算得准呢?其实,佛教恰恰给了人们巨大的希望,因为佛教强调心的作用。动机改变,因果就自然改变,而且,学佛的目的不是要你找出一个新的东西,只需要你发现自己的真心就行了。

自己的心就在那里,随时可以改变,这给了我们改变命运的巨大机会,难道这不是最大的自由吗?我们要知道,佛修行的动机是为了解除烦恼,针对的目的是心。他在菩提树下悟道后的第一句话:“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流转,不能证得”。所以,他所得的结果也是心,难道这不是天下最容易最直接的改变命运的方法吗?

问:真有天界和地狱吗?

答:在佛的本体世界里,没有相对概念。但在我们的世俗认知中,相对概念无所不在。天界和地狱就存在于我们世俗的理解之中,就像高兴与悲伤一样,我们对世界的体验随心的变化而变化。一个热恋中的人会把东施看成美女,一个失恋的人觉得全世界都抛弃了他,这两种人就分别存在于其自心中的天界和地狱。当然,这只是个比方,如果客观地看,世界就是那样,你的心不起波澜,世界就没有改变。

请你猜个迷:风动?幡动?还是心动?

问:以朋友的身份,真诚地问你,像我这样的情况,应该怎样正确生活?应该如何认识真理?如何趋利避害?应该如何把握缘分?应该如何家庭幸福?应该如何事业有成?应该如何健康长寿?应该如何建立功勋?应该如何看待死亡?应该如何投奔来生?应该如何体验法喜?应该如何睹得“明星”?

答:你该怎么办,取决于你想怎么办。

问:我想知道具体的答案?

答:具体的答案已经在你的问题之中。

问:你见道了吗?或者说,你接近道了吗?你在修行中感受到佛的影子了吗?道体本身是什么样子的?可以模拟吗?修行中出现了哪些神奇现象?这些现象有科学的解释吗?如果你见道了,说说感受可以吗?

答: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问:一问具体问题,你就躲闪;一问具体现象,你是含糊。你是在糊弄我吗?还是你根本就不清楚?

答: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问:你语言上离我越来越远了,你是想离开我吗?还是不想我在这里,想早点赶我离开?

答:话越少,心越近。

问:你还是我的好朋友吗?你还是那个庄娃吗?你还是真心想帮助我吗?

答:你的问也越来越少了。

问:我们无话可谈了吗?

答:安心就好。

后记

这是我俩的告别,也是两个世界的分野。

秦岭的夏言语茂盛,秦岭的冬依然有雪。

(全书完。谢谢读者,新作《人生一串》讲一个新故事。)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