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八十三章 针对性调伏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八十三章 针对性调伏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既然已经得到上师瑜珈的全部修法心要,接下来的实践,就全凭个人的努力。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各人。

这是一个见效非常快的法门,据许多人说过,几乎在每个认真修法的弟子中,都出现各种现象。而对于我来说,最开始的第一步,却很难成功。

上师瑜珈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成功观想上师。在米拉日巴的传记中,他每当遇到难题或者困惑时,每当出现感情波动时,都会在打坐中观想起上师马尔巴,而马尔巴,也会在此时,给他指导,如果想梦见,那上师就真的出现在梦中,给予教授。

这有点像传说,有点类似于陈咬金三板斧的来源,是梦中的神仙告诉他的。但是,这事却清楚地记载在米拉日巴的传记中,是他的弟子惹琼巴亲耳听到师父这样说的。

别说上师在禅坐中托梦指导,就是观想上师达到栩栩如生的地步,都很难。因为这不是单纯的记忆,上师穿的什么衣服,笑容怎么样,而是一种直觉,就像你一旦想起你的母亲,母亲的形象就出现在你的脑海。

当然,每二步是一失去,也就是说,不管你在哪里在干什么,上师的形象始终在你脑海里,好像第三者视角一样,从未有离开。第三步才谈得上,上师在你禅坐中,如同在你身边说话,随时指导你的修行。

据说,经过了大约二十多天后,我们一起学习的师兄中,有两个人,几乎就达到这一步了,甚至还商量,到哪个深山石洞里去修行,如同历代伟大的圣者一样,如同祖师米拉日巴一样。为此,上师作了专门的训斥与指导。

“有些人喜欢坐在山洞或树下,这时鬼神就已经盯上他了,有些鬼神专门对此种人造违缘,以后极有可能会精神失常,这非常危险。虽然在佛经里说要依止寂静的地方,但其前提必须首先依止上师相当长的时间,断除一切疑惑,比如对宁玛巴的所有教典精通以后,才可依止寂静的地方掩关修持。否则,对教理一窍不通,对上师也没有虔诚的恭敬心,如此一个人在寂静的地方修持就不可能得到任何利益,甚至还会有生命的危险。”

为此,上师还专门讲了道理。“我们再对此问题深入探讨,一个修行人要到寂静处修持,需要具足相当多的条件和要求。首先,他必须要恭敬上师,恒常修上师瑜伽,若能一心一意地祈祷上师,就不会有任何鬼神的违缘;其次,对大悲心也必须要修持,如果相续中真正生起大慈大悲的菩提心,那鬼神也不会加害。我们不管是修断法还是修其他的任何法,依止上师都非常重要。”

最后,他好像为此对我们大家都宣布:“我希望大家不要一开始就住在山洞等无人寂静的地方,首先应该依止具有法相的上师,认真听闻佛法,最好不要离开闻思修。我这里意思并非让大家闻思一生而不要修行,但一辈子都在盲修瞎炼而不闻思,这也是一种邪道。”

所谓上师瑜珈,最后的目的,是把上师当成本尊当成菩萨,如果你设想自己就是本尊就是菩萨的话,这种设想太大胆太没有根据,于是,我们可以先把上师设想为菩萨,再设想自己与上师就是一体的,这种设想在心理及现实中,是稍微容易实现的步骤。

但问题来了,至少我本人,始终在观想时,总不能把自己与上师二者融合起来,按我问上师时上师的回答:有分别心。

“大多人都有分别心,这是修上师瑜珈的普遍问题。”上师虽然这样说,但是,我不敢肯定他是在安慰我,还是在陈述事实。

直到有一天,他真的以调伏分别心,给我们大众讲课时,我才发现,上师这样说,肯定是多数人的普遍现象。

“虽然众生心中有无穷无尽的分别念,但却无丝毫的实义,它们全都是烦恼和痛苦的本性。这些分别念就像是水中的波纹一样,如果不善加对治,而让它自然生起,那永远也没有尽头。就像是孩童用木块和沙石作游戏,始终没有满足,永远不会舍弃,就这样在无意义的分别念当中一直散漫着。所以对于以前恶劣的习气和所有的烦恼分别念,我们一定要用智慧立刻加以对治,将它们全部断除。”

这个意思当然很好理解。如果没有长期坚持精进修持,那无始以来的习气不但难以改掉,而且前面得到的少许智慧也难以巩固,非常容易消失。所以我们对善法和闻思修应当尽心尽力地去行持。

“如果仅是修持而不断除分别念,也不可能现前清净的禅定和智慧。所以为了将自己的境界越来越增上殊胜,务必要断掉一切恶劣的分别念,为此我们应住在寂静的地方,经常要观察自己的心。”

当然,以现在我们的能力,所谓住在寂静的地方,也不可能是单独住在大山深处的荒野里。

“贪欲强烈的人,就像饿狗一样。大家知道,饿狗白天晚上都是在为了自己的饮食而到处奔跑。那些不知足少欲的人就是如此,其内心始终存有一个贪心——或希求异性朋友、或名声、或财富等等,分别念层出不穷。追求而未得到时,心里异常苦闷痛苦,得到后心里也是一点不满足,犹如在火上浇油,贪欲的火焰反而愈加盛燃。也像梦中求水,喝了又喝,不管喝多少也非常干渴。若能将自己的贪心断掉,则没有如此剧烈的痛苦,所以我们应该精进于断除自己的贪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饿狗这个比喻,相当严厉,但给我们警醒。由此推之,贪求是分别心的重要原因。

“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中指出,听闻一堂课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由此有些人可能会想:善星比丘通达三藏,像他那样的听闻已相当不错,像他那样的精通我们也是不可能,但善星比丘最后还是堕入了三恶趣。其中的原因是,像提婆达多或善星比丘这样造五无间罪或是对上师生邪见的人,虽然他们已听闻了佛法,但他们的罪业已把听闻的功德摧毁了。比如念观音心咒的功德虽然非常大,但如果念咒之人杀了母亲,那此罪业已经胜伏其善根。希望大家不要造五无间罪,这样天天闻法,以后一定会往生极乐世界。”

对上师不生邪见,这也是戒律之一。

“现在有些其他派别的弟子,认为不必努力闻思而热衷于修行,以为整天闭起眼睛坐在那里这才是究竟的修法,对此种说法我不大以为然。有些人说不需要闻思,就像普贤如来一样修就可以成就,但这种人也太不自量力了,也不琢磨一下,自己是否是普贤如来那样的根机!希望大家一定要再三地闻法,经常闻思轮回的痛苦、祈祷上师、对众生生起大悲心、修自他交换的菩提心,这就是最殊胜的一种修行。”

不需要闻思,以为拿一个密法就可以打天下,这有点类似于汉传佛教所批的那种: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

“在无边无际难以忍受的轮回痛苦大海中,虽然暂时呈现了少许安乐,但这些安乐实际上都在引诱迷惑我们的心,就像是妖女的微笑不能相信。在本师传中,释迦牟尼佛在往世曾是一位商主,他到了一个罗刹洲,彼洲上的许多妖女就使用各种伎俩和欲妙来引诱他,那些妖女暂时显得快乐姝丽,但其本性却都是痛苦和诱惑欺骗。这些暂时的快乐不仅是痛苦的本性,而且也在刹那刹那地变化,犹如闪电,这就是无常。我们今天所拥有的财产,明天是否还继续存在呢?如今身体健康强壮,将来是否仍然无病快乐,如是等等,这一切都是难以预料的,所以,可谓诸法如闪电”。

人们贪着世间法,如何享受也不会满足,犹如小孩贪吃甜美的糖果,再三地咀嚼也是尝不够。然而,世间上所有的法不管再美妙,也都不存在任何的可靠性。比如,梵天的财富在世间上属于最为上等精粹,但这些财物以及他们所享受的妙欲也不会永恒,不值得信赖,也没有任何实义。

“世间上的这些法不管如何千姿百态地显现,其实都是空性,我们怎么会对之生起贪心呢?有如是的贪心,便会有如是痛苦的因。所以华智仁波切说:“当生贪心的时候,立刻就要舍弃它。”《佛子行》中也讲,引起贪心的这个事物,必须马上抛弃。”

由此空性得知,贪心因为无所得,所以并无存在的必要。上师接下来,就继续打比方:“对于一棵芭蕉树,当我们以理智逐渐分析它时,就会发现它里面为空心,没有一丝一毫的精华实义。如是我们深入细致地观察轮回中的一切诸法,也会发现它们如同芭蕉树,所以在整个轮回中都不存在一个可靠的法。通过这样观察,得到定解时,自然就不会对善妙的事物生起贪心,对低劣粗鄙的事物也不会产生厌恶之心,对一切法就不会产生粗大的分别念和执着,相反我们会去希求无变的大乐,即原始的自然本智。”

暂时的轮回并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追求,真正值得我们希求的是永恒不变的殊胜智慧。因此我们一生当中所做的各种琐事,全都是徒劳无益。

接下来,上师说得更具体了:“比如我们搞建筑做生意等世间法就是毫无意义,口中言说各种不如法的语言也没有任何意义,然后心里面产生的烦恼分别念——贪嗔等心也全都是痛苦的因。对于这些身口意的一切世间琐事,我们应该全部舍弃,从此以后,身体应该作顶礼、转绕等善法,口应该念诵经咒,心中应该生起清净心、大悲心,观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

释迦牟尼佛在经中指出:若身体做各种世间的事业、口中讲各种非语(不如法的语言)、心生各种分别念,这些都有极大过患。为此,我们应当时时忆念大悲尊者释迦牟尼佛的金刚语,发愿从今以后,一定要好好护持自己的心,断恶行善。

“无风吹动的灯火端直又明亮,若远离分别念,那我们的心就如无风的灯火,如是在清净的心当中安住,幸福又快乐。若不远离分别念,那自己的心始终不会清净,因此我们的心应当尽量安住下来,不要寻伺、也不要跟随外境,这样所有的功德就会自然而然地显现。犹如澄清的水才能显现月亮的影子,若一摇动,就现不出任何影像。”

这也是为我们宣讲一个禅定的修法:自心的分别念,就像是小猴子蹦蹦跳跳,当我们抓住它的时候,必须要以一根正念的绳子来捆住它,否则它一刹那也不会老实安份。因此我们对自己的心应时时刻刻地进行观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如一个大国王,在同外境的敌人作战时,面对着敌人的千军万马,虽然也有失败的时候,但天天失败也不太可能。若事先预知将会失败,他可能更加小心翼翼周密策划安排。而心中的烦恼能毁坏所有的众生,此敌军更为凶猛,它远远超过外界的敌人。如果我们真正能依靠殊胜的对治力,与烦恼的敌军作战,那最终一定会取得彻底的胜利。可是对烦恼作战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又有几个?”

在此时此地,这个所谓的殊胜的力量,最可靠的,就是上师了。接着他又打了一个家庭的比喻,让我们很意外。因为我们知道,上师本人并没有家庭。

“如在某家庭中,有一个性格恶劣的妻子,整天谩骂吵闹,家里人的生活就一直会陷于困境中。同理,如果烦恼存在心中,我们永远也不会有安乐。一个恶妻,不但会耗尽家财,而且有些男人也会因她而丧命。若我们心中的烦恼没有调伏,则其后果比一个恶妻更为可怕。欲想断除烦恼,自己有能力做到,而要舍弃恶劣的妻子,一般人不一定有这个能力。”

心没有调伏,则产生百般的痛苦。实际上,世界上所有的痛苦都是从我执和未调伏自心而产生,调伏心则能制伏一切,否则什么都不能胜伏。所以为了调伏自己的心,我们应该精进努力地修持善法。

“在修持善法中,调伏自心最为重要。世间上有些人认为拥有某某非常重要,但这并没有什么可重要的。在释迦牟尼佛时代,阿难陀曾十分贪恋自己的妻子,但当佛陀把他带到天上后,他才知道妻子的容貌不及天女的千百万分之一,当时他就不再贪恋妻子了。所以,拥有美女并不可贵,所谓的美女也就是不净粪的口袋;登上王位也并不稀罕,所谓的王位也是痛苦和无常的本性。大多数人希望自己健康无病,永远青春年轻,但这些意义也不太大,如果能调伏自己的心,则其价值将远远超过世间上的一切。”

美女与权势,可以说是吸引男人最大的诱惑,如果这两者的诱惑抵御了,其它的东西,就很难干扰你的心了。

“我们听闻到佛法之后,应该依止寂静的地方来修持善法。萨迦班智达说:性格恶劣的人住在寂静的地方也暴躁凶猛,犹如森林当中的猛兽;若能调伏自己的相续,住在大城市里也是堪能温和。因此希求得到佛果的人,首先应好好地闻法,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生起修行的功德。”

这与我看过的一部文学作品的比喻有点相似,说一个烦恼炽盛的人,如同一头困兽。

“如果我们没有调伏自己的心,那即使长时修持,也不会得到太多的利益。对于痛苦不愿意接受,而对安乐则强烈地执着,在安乐当中放逸度日,这种希求安乐和舍弃痛苦的分别念一直在不断地涌现,我们作为修行人应断除这种分别念。正在痛苦的时候,最好安住在空性的境界当中,如果做不到,就修持自他交换的菩提心,这样一来,痛苦也就变成了产生功德的因。若我们不能转为道用,则一切痛苦和安乐都会成为修道的障碍。”

这个道理,我估计人人都有体会和观察。有时候某一种痛苦结束了,自己觉得轻松安乐,但另一种痛苦可能会接踵而至。如我想只要心脏病治好了,那其他的病不要紧;但在头痛的时候,又以为此实在是一大痛苦,若我的头痛好了,另外一个病也不要紧。实际上,我们面临的往往是这种情形,自身上一种病痊愈了,接着又产生另外一种病,这样不断地遭受各种痛苦。

“我们的心就像是恶狗一样,无论怎么喂养善待它,它都会伤害我们。但如果我们用菩提心来摄持,观想代受所有众生的痛苦,并将功德和安乐回向,这样一次的修法也可以积累千百万劫的资粮并可减轻自己的痛苦。”

我再次听到他强调菩提心,所以说,菩提心是修法的基础,一点也不为过。

“整个世间上,希求安乐和厌离痛苦的分别念,乃至我执未尽之前始终没完没了。根登群佩大师说:乃至小蚂蚁在内的所有动物,都是为了自己的利乐而奔波。所以我们不要再等待,不要想我明年、后年再修学,现在就立即要开始调伏自己的心。”

当然,以我有限的知识,我也知道,我们的心狡猾多端,不可能从外面来调伏它,自己应该观察心的本性,然后在没有任何希冀和疑惑的境界中安住。我们应约束自己的心,不要去希求今生当中的世间八法,成天追求财产,天天生起各种贪心,这样并没有很大的必要,应经常使心安住在一个善法当中。

“我们狂乱的心就好比熊熊烈火、飞卷的狂风、海中的波涛或是山上滚下来的石头,直接制止和对抗它则是困难重重,让它自然停止也不可能,所以我们应该依靠种种的善巧方便来对治自己的心。”

这就有点文学色彩了,上师精通汉藏两种语言,但我没想到,他修辞手法也用得非常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修心的方法应该是不紧不松,希望大家对三宝应该生起信心,特别是对自己的根本上师要作猛厉祈祷:祈祷上师您心中的智慧完全融入我的心间,愿我将来能弘法利生,请好好地加持我的相续。这样,哪怕是一刹那祈祷自己的传承根本上师,上师的大悲加持也会对我们有很大的意义。”

修上师瑜珈的目的,就是要获得上师的加持力,但需要能够将自己与上师融入一体。如果有分别心,就无法融入了。

“分别念犹如空中的云雾漫无边际,也像无有阻挡不断下流的河水一样连绵不绝,如是我们不应追随未来的分别念,而应自然安住于当下内心之本性。分别念,犹如空中鸟迹或平原上豺狼的脚印,既寻觅不到,跟随它又有何义?也如梦中的买卖,虽然有时赢利、有时亏本,但这都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我们要全部断尽这些无实义的分别念,就必须观察自心,然后自然安住。”

这只是在观念上的改变,但在实践中,却很难实现。

“若自己的分别念如风起云涌越来越增上,就好像连整个虚空界也无法容纳,但只要我们以观察的智慧去断除它,那分别念在刹那间将全部消失无踪。作为一个大修行者,当他一开始观察自心时,所有的分别念就都融入于心的本性虚空当中,一切烦恼也就消于法界。”

作为方法,观察自心,就可以断除分别。这一点,有点像禅宗中看自己的心,法门大致差不多吧。

“心如幻化的军队,与这个幻化的军队对垒的时候,希望大家不要畏惧,应充满信心,因为它本无自性。如果没有调伏自心,则在三界中会感受无量痛苦,而今生又像闪电非常短暂不可靠,所以希望大家再也不要往后拖延,应该尽快去行持。如果心中存有世间八法,这样仅在表面上修持正法、持守戒律或是具有一定的智慧,那实际上并无太大意义,所以我们应当一心一意地观察自己的心。若自心不能安住,就注视释迦牟尼佛的心间,若产生昏沉,就往上观他的肉髻,在大手印当中,也有观文字或标帜,这样观想佛在心里面,就容易调伏自己的心。”

这就很具体了,这就是师父领进门。如果我们观佛时出现分别心,几种具体情况的调伏与对治,都有操作办法了。

“当我们安住的时候,就像水泡融入水中,所有的分别念全部融入于心的本性当中。以前热穹巴与米拉日巴相逢的时候,米拉日巴就幻化出一百匹野马,然后又从中幻化出了成千上万的野马,接着一刹那间这些野马全都变成一匹,最后这匹马也融入了法界。当时热穹巴已经看愣了,米拉日巴就给他唱了一首金刚歌,意思是讲凡夫的一切分别念即是如此。”

我之所以这样记,是想用笔记下惹琼巴另一个音译名字:热穹巴。

“若心真正能安住,那所有的分别念就会消于法界;我们若没有认识其本性,那分别念就会越来越强大。比如对一个年轻的女子,最好一开始就不要看她,然后不要去想她,也不要与她讲话,不要跟她接触,当内心产生小小的贪心时,就应该立即断掉。否则若你跟她接近,与她说话,然后与她一起做一些不清净的行为,最后你们的后果就会越来越严重。所以,在一切分别念萌发之际,我们就应立即加以斩掉。若有分别念,就不能成就寂止,因为所谓的寂止,就是指断灭分别念而言。”

难道上师也经历过心动的爱情?要不然,他怎么会形容得如此真切?

“分别念就像盗贼,一旦认识了它的本来面目之后就再也不会危害我们。又如一个恶人,我们对他越来越好,他就会越来越变本加厉加害我们,如果惩治他或彻底断绝关系,这个恶人就再也无能为力了。同样,对于分别念,若我们去对治,它就会软弱无能,若因害怕而逃遁,那它反而会紧追不舍,直到击倒我们为止。”

上师以盗贼来形容,我可以以此类推,分别念就像恶人,当它来到面前时,如果我们用无分别的智慧去观察对治,那它就失去了肆虐的能力,也没有其他帮凶,它就会束手就擒。所以我相信,只要我们肯下功夫,调伏心也并不困难,只不过我们没有在这方面痛下苦功而已。

“当年我在石渠求学的时候,有一天托嘎如意宝说:如果我们没有去调伏,心的力量就会非常凶猛可畏,但如果去调伏它,则会发现它只不过是一只假老虎。他又说:如果你们七天当中,好好地祈祷上师,认真地调伏自己的心,那心的状况也会与从前有极大的不同。我对金刚上师的话深信不疑,如果大家真正依此修持七天,到时就会知道这个教言确实非同凡响。”

法王如意宝是上师多次提到的名字,这是白教的法王,也代表着上师的法系源流。

“如前一段时间,天寒地冻、寒风凛凛、枯枝籁籁,有如八寒地狱,但过了九九之后到现在开春的时候,就逐渐暖和起来了。分别念也如此,没有对治时,它是异常冥顽不化,但修持过后,就像今天的天气,它就慢慢地变得温暖祥和了。获得地下的各种宝藏,并无深远广大的意义,但如果我们能调伏心,获得轻安,则其意义非同寻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这是他第一次以天气作比喻,很有诗意的样子。

“有些人说,我已经闭关九年了,但修行还是没有什么进展和收益。这可能是他们并不通达修法的窍诀,调心的最佳窍诀就是以心来观察心,这也是大圆满的窍诀。当然也还有观佛像、观文字等其他很多修法。观察自己的心,祈祷三大传承上师,让历代传承上师的加持融入你的心间。这个修法就比较简单易行,并不那么困难,否则,大圆满的法就不殊胜了。”

闭关九年,我的天!我还没真看出来,我们在坐的师兄们,原来还有这等高手。

“比如在肮脏的洞穴中隐藏有一条毒蛇,如果我们去靠近和贪求它,那痛苦立即就会出现并缠绕着我们。分别念就像是毒蛇,若不将它抛弃,暂时和究竟、今生来世它都会让我们饱受无穷的痛苦。因此,我们不应随顺这些恶劣的分别念。”

“分别念犹如猛火,要扑灭这种猛火就必须具有清净的智慧水。禅定和胜观好像清净的甘露水和天人的花园,如果我们去饮用和享受,暂时和究竟的安乐都会得到。即使希望得到天人或人间转轮王的果位,都需要有一颗寂静安祥的心,因此我们不应去思维一切世间八法,而对即生和来世都有意义的事情,尤其是现见法界和清净禅定的法,我们应当去思维。正念犹如甘露水,我们应该饮用,分别念犹如毒药,我们应该断绝。”

上师的教言大致如此,对于我来说,却得到了很多感慨。我们的分别念飘忽不定,不可捉摸,有时候生起欢喜之心,有时候生起痛苦之心,有时候则生起迷茫无记的世俗意念。如果我们不想方设法对治,那它就在无意义当中永远地流转,因此为了断除分别念,我们应精进修持寂止。

若不如是精进地修持,则无始以来串习的分别念很难以疗治,若没有专注修持,始终不可能成就清净的禅定。因此当内心生起各种分别念,不管是粗的还是细的,我们都不能跟随,应该坚定专注地修持,立即断除之。

无始以来串习的分别念犹如抽烟或者嗜酒等恶习,已经成为习惯之后要想直接断掉决非易事。因此我们要像调驯野马一样,通过各种方法逐渐调伏自己的心,经常要以正知正念来守护自己的心,努力使自己现前无有分别的无二智慧。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