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零七章 因缘俱足事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五百零七章 因缘俱足事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关于历史与经济原因,庄老师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自从他离校几年来,他几乎与世俗的人,很少有交往与长谈了。他的知识结构及人生经历,很难碰上有思维对等碰撞并兼具观点包容『性』的人。

而我与万老师,何尝不这样想呢?还有一天就要回庙了,我们都有个感觉,这次修行后,大家很可能难再见面。再难碰到如此合适的聊天对象了。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不要说相望一行难,就是经常见面都很难。不要说遇到知音难,就是找到一个可以争论的对象,都非常难。人生注定是孤独的,注定是不停地向熟悉告别。偶尔的相聚,也是因缘俱足的结果。

“听了庄老师的介绍,我有一个想法”万老师这是要发挥了:“所有事物,如果不加控制地发展,总是要走到它的反面。这好像是规律,也叫灭亡的规律。”

“你真敢用词啊”小胡说到:“具体点,怎么说?”

“好吧,我试着总结一下”万老师说到。

“不管是佛教还是其他宗教,只要其宗教存在,宗教经济也必然存在,宗教经济只是世俗经济的一个部分。其特殊『性』在于,宗教经济主要以创教者的思想理论作为核心商品在世间中流通,产生财富。世俗经济往往以创造『性』,实用『性』的物质作为核心商品在世间流通,产生财富。”

他果然是高手,把物质与精神都当成商品交换的客体,这种分析方法,很适应哲学分析的框架。

“宗教经济产生的根本是宗教团体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同其他世俗经济实体一样必然经历起步,发展,扩张,衰败,甚至消亡等过程。如文章所说的佛教经历几次衰败,也就是这些过程的体现。当然,如果能够领悟佛教思想理论,佛教中有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带领学佛者正确的发展佛教经济,佛教是可以在精神和物质中平衡发展从而避免不断扩展,衰败的轮回,但这只是理论上的。”

“当今的佛教一盘散沙,各拿一本佛经,各讲一套佛法,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思想,及自我监督,众生监督的思想体系。导致当今佛教自身『乱』象丛生,或自立为佛,或篡权废法,或借佛之名,明抢豪夺,暗取鲸吞等等不堪入目。从理论上解读,今天的佛教在无止境的扩张时期,如果学佛者还不能理『性』对待,佛教的再次衰败也已经不远了。”

确实有这个感觉,内部不统一团结,这是事物发展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部市场的力量与经济的诱『惑』,会促使这个团体的迅速崩溃。

“想要佛法常驻,我认为当今佛教界必须需要考虑几个问题:第一、一个佛教界都能认可的统一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必须要有自我监督,众生监督的功能;第二、淡化佛教宗派的分别,不管是哪个宗派,如果是在佛教体系内,其根本就是佛教思想理论的一部分,只有淡化了这些宗派的分别,佛教思想理论才能其实的贯彻执行,才能真正的做的普度众生;第三、佛教扩展的有序,佛教经济收入的透明『性』,可监督『性』。”

不搞个一二三,好像不叫讲课。不提出问题及解决的思路,不是好的老师。万老师一旦用讲课的姿态来说话,思路就相当清晰。

“我个人认为,当今佛教应该大力宣扬佛在各经典中所说的“善”。“善”容易监督,经济透明。持戒修行,经济分配等,因为善而必须曝光于众生,“善”也可以让所有的宗派得以统一归位于之下。佛教真正的振兴指日可待。”

听他说完了,我问到:“你的意思是,不管是内部整合还是外部监督,总之是一种自我控制的方式,要不然,过多的经济及宗教影响溢出,产生经济学上所说的外部效应,那它就危险了,是吧?”

“是这个意思。历史上的事,包括三武灭佛,不都是因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逆缘俱足,才产生的恶果吗?”

小胡说到:“这方面我知道得少,庄老师,当时,历史上的几次灭佛运动,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

万老师也表达了想听意思,我就简要说了一下。“有人说三武一宗的事,我只讲三武的事。也许,各种恶因聚焦,导致恶缘成熟,结出了恶果。”

“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

按时间顺序,得先说魏太武帝。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魏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在宰相崔浩的劝谏下,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

崔浩出身于着名世族,博览经史,善于阴阳五行及术数之学,历仕魏道武帝、魏明元帝、魏太武帝三帝,官至司徒,经常参与军政机要,深受太武帝的信任;结识寇谦之之后,信奉道教,受其法术。寇谦之早年就热衷仙道,修持汉末张陵、张衡、张鲁创立传承的五斗米道,随方士入华山、嵩山学道修炼,自诩曾有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在明元帝末年,寇谦之从嵩山入平城,结交崔浩,常通宵达旦听崔浩谈论古代治『乱』史,为之叹美。后来,寇谦之把儒家学说和佛教经律论及斋戒祭祀仪式吸收到道教中来,重新改造五斗米道,以期使后魏帝王容易接纳。

寇谦之的新天师道得到太武帝崇奉之后,自然影响到佛教的发展,但当时太武帝对佛教并无恶意。后来,太武帝发现僧尼不守清规,干些伤风败俗的事,遭到太武帝的怨恨,才下令禁僧俗来往。太平真君六年,发现长安佛寺僧人与起兵反魏的胡人盖吴有关,下令诛杀长安沙门。第二年,下诏各州杀僧人,毁佛像,禁民信佛。一时,北魏佛教受到摧毁『性』打击而衰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的“太武灭佛”。

然而,寇谦之对太武帝灭佛活动,不太热心,甚至反对。他认为道教已处于国教地位,佛教已无力相争,没必要排佛;道佛互相融合,可以共处,根本没有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而且老子化胡,释迦牟尼是老子的化身,三教在周朝才开始分家立派,毕竟还是一家。他更认识到以太子晃为首的鲜卑贵族崇佛抑道;排佛过于激烈,势必影响政局不稳,不利道教。所以,对于执意灭佛的崔浩,多次争辩利害得失,崔浩不听。崔浩想施展用儒家思想来治国,削弱贵族势力。

魏太武帝的废佛行动,始自太平真君五年的弹压沙门,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门。翌年,卢水的胡人盖吴在杏城起义,有众十余万人。七年,太武帝亲自率兵前去镇压,到达长安时,在一所寺院发现兵器,怀疑沙门与盖吴通谋,大为震怒,下令诛杀全寺僧众。崔浩趁机劝魏太武帝灭佛,于是太武帝进一步推行苛虐的废佛政策:诛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一时之间,举国上下,风声鹤唳。

影响

当时太子拓跋晃监国秉政,一向笃信佛法,再三上表,向太武帝劝阻,虽然都不被采纳,但也由于如此,废佛的诏书得以缓宣,而使远近的沙门闻讯逃匿获免,佛像、经论亦多得密藏;然而魏国境内的寺院塔庙却无一幸免于难,史称太武法难。废佛后不久,寇谦之病死,崔浩后来也因撰《魏史》,书中蔑视胡族而遭腰斩,其族人被诛者百余人。废佛后六年,魏太武帝驾崩,魏文成帝即位,下诏复兴佛教,佛教才又逐渐恢复发展。

接下来就得说北周武帝宇文邕了,他是宇文泰的第四个儿子。他当了十八年皇帝,死时仅三十五岁,史称北周武帝,是南北朝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这样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为什么灭佛呢?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我们要回顾一下周武帝的出身。宇文护,又名萨保,是宇文泰的侄儿。西魏时,曾任大将军、司空。556年,宇文泰病重临终之际,曾要求宇文护辅佐少主,宇文护表面许诺。第二年,他立宇文觉为帝,建北周。宇文觉“『性』刚果,恶晋公护之专权”。宇文护见他不服,不久将他毒死,另立宇文毓为帝,为北周明帝。北周明帝在位四年后,宇文护又将他毒死,改立北周武帝——宇文邕。在武帝掌权之前,大权为宇文护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