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男生 女生 完本 书单 专题 APP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武侠网 > 仙侠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三百六十五章 事情有变化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三百六十五章 事情有变化

作者:洪山诗人 分类:仙侠 更新时间:2024-01-01 10:57:54 来源:书海阁

白天,我是呆在乔姐家里面过的,主要是逛网上论坛和在家打游戏。而乔姐,除了在家收拾杂务后,就是逛网上商城,购买一些看似精致却并没什么用的东西。

两人除了身体,完全没有交流的话题。

人是需要交流的,心灵的震撼和共鸣,恰是在互相争论或者互相欣赏员取得的,而我,却与之无缘。这让我越来越感到孤独。

当然,晚饭后,是我们唯一有事干的时候。以考察项目的名义出去逛街,算是有个理由,接触外面的世界。但这种接触,却无法与他人进行深度的思想『性』的碰撞,这让我很不安。

过去贫穷得太久,以为金钱会给我带来无数选择,生活一定会变得精彩。但今天,我算得上是富足,却越来越不安了。

有一天,我上午一个人百无聊赖地逛到一所大学里,看到一群学生在打篮球,他们伙伴似的争吵和调侃,夹杂着一些幸灾乐祸的嘘声,热闹非凡,我觉得,这才是生活。而我,好久没有在一个集体了?好久没有这样放肆地大笑或者叫嚣了?

我想起了二娃。

当年,我们会为了一个不重要的观点争辩,为了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而面红耳赤,为了确定哪个女生长得好看而调侃,这种情形,今天对我来说,就是奢侈。

当你感受到孤独的时候,任何集体的活动,都让你觉得羡慕。

那路边的老头,就是那两个下棋的人,是多么幸福啊。看样子,他们是老相识了,互相打趣着对方年轻时的丑事,还在棋盘上耍赖,这种有一生玩伴的人,该是多么温暖啊。

那边街角,还有几个中年人打台球。那粗糙的桌面,估计有两年没换了吧?那球杆,枪头已经磨损得没枪头了。他们姿势千奇百怪很不标准,但他们乐在其中。他们使用大力击球,根本不考虑白球走位什么的,只是享受球进洞时那“砰”的一声,那感觉,如同中了彩票一样,欢呼起来。

这群中年男人,在破旧的台子上,估计在回忆他们的青春吧,在他们少年时代,正是台球进入中国的时候,那时的时尚,就是靠近西方生活,如同外国人在电视上那样,打台球,就是最便宜的手段。

我记得当年在大学的时候,我第一次喝到了可口可乐,当时我就有一种外国人的感觉,是那么的高大上,不是说口味有多好,只要觉得自己某个方面与外国人一样,就让人兴奋不已。

要说崇洋,中国经历过两个时代。第一个时代,已经过去一百年了,洋务运动,就是开端。那是外国人把我们吓着了,我们感到生存的危机。

治疗办法,当然得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但是,五千年文明的中华陡然学习外国,肯定是少数人才有能力干的事。那时候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是很少的,大部分所谓的大师,不过是贩卖洋知识的二道贩子。

这种少数精英把握的学习趋势,把大众排除在外,垄断了知识传播的内容渠道和手段,这是不能容忍的。于是,造反,打败外国人,就成了中国大多数的理想。

老『毛』就是打败外国人的代表,至今还有人崇拜他,就是他提供了范本,中国人也可以。在长沙,这个风气是很强大的。

但是,老『毛』所提供的路径,只是用中国的传统思维来打败外国人,他并不能说明外国人哪里不行。

第二个高『潮』就是八十年代,当外国的东西铺天盖地进入每个老百姓生活时,老百姓感受到了幸福危机。原来我们所追求的田园牧歌式的传统幸福,是那么的贫乏,而人家,所享受的现代文明,是那么的精彩。

第二个高『潮』所带来的,就是普通人追随的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如同当年打台球或者喝可乐,都能够给普通人带来兴奋点。

但我们毕竟是中国人,我们内心中还是有点不服气。因为祖宗就在那里。在坟墓里,在典籍里,在语言文字里,在唐诗宋词里,在老头老太太的麻将里,在小孩子的虎头鞋、虎头帽里。

应对办法最极端的,有两个。一是全面追随西方文化,如同当年我的大学老师。尤其是当时的年轻老师,他们往往以英语发音是否正宗,来判定一个学者的学术修养。如果上课时,不貌似随意地来几个英语单词,就显不出他的高大。

作为普通人来说,把电视电影上,西方人的衣饰作为追随的标杆。如果你说某件衣服虽然流行但不是很好看时,别人怼你一句:“这可是巴黎时装周今年的最新款呢”,你马上就理屈词穷,落了下风。

应对办法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动不动就说老祖宗的事,完全拒绝。“唐朝的长安,是世界最发达的都市。”或者说:“李白在的时候,有莎士比亚什么事?”甚至有更极端的:“外国人都是番人、蛮夷,要是回到宋朝,他们吃的东西,怕不要被苏东坡笑死!”

在长沙,还经常有一个说法:“一切帝国主义老都是纸老虎,抗美援朝,他们不是都输了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这种以古人吓唬今人的办法,虽然在语言上有作用,但听者内心是不服的。毕竟,说这话的人,他孩子要穿耐克球鞋的时候,他找不出任何反驳的理由来。

其实,这些大多数人说话时,只不过是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或者愤怒,或者是对自己不满意而已。人的**是无止境的,现实却很硬核。在此情形下,人们难免产生愤怒。王小波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所有愤怒的原因,只不过是不原谅自己的无能。

其实,古代所谓田园牧歌,也只不过存在于自己的想象中,并不一定那么美好。即使你认为的美好,也只存在于少数人的生活中。比如我们看诗经时,所见爱情的美好,但大家没有仔细留意过,那里面,姑娘真心喜欢的人,是有排序的。

首位排序的男子,当数君子。这不是个道德概念,是个身份概念。君子在当时,多数是指国君之子,至少是个贵族。或者是官二代或者富二代,有爵位或者财产可以继承,姑娘才会真心喜欢,与你们老百姓所想象的纯洁爱情,关系不大。许多老百姓想象的纯洁爱情,是以为它可以战胜物质贫穷,战胜地位低下,其实是难的。那只不过是姑娘被荷尔蒙和多巴胺冲昏了头脑,暂时被身体冲动和想象『迷』住了。今后如果你们结了婚,保不齐这美丽的姑娘会变成悍『妇』怨『妇』,或者尖刻的卖豆腐的杨二嫂。她们或者还给你伤口上撒盐:“都怪年轻时,我找你,瞎了眼!”

排序第二位的是帅哥,但帅哥如果穷,是并不很亲睐美女的,因为,帅哥唯一的资源是帅,他要将资源的效益最大化,最佳选择是找富家女。如同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这件事证明了司马相如的慧眼。

排序第三位是军人,因为按当时的制度,军人如同立有军功,是可以赐爵的,也就是说,军人具备成为贵族的潜质。但这个选择风险较大,因为军人突然死亡的潜质也很明显。所以,在诗经中,军人爱情的故事,其基调主要是:悲伤。

那些想像金童玉女的人,可能都有一个外貌的误解,以为是帅哥与美女的组合。其实字面意义已经很明显了,没有金和玉,什么男女,都不可爱。

还有一种田园牧歌的范式,就是陶渊明式。以为可以复制他的所谓快乐,装显自己的高雅。

还是歇歇吧,陶渊明隐居不是因为他隐居生活有多么快乐,而是他不愿意承担更痛苦的事:当官。两害相权取其轻,他还是种田,稍微好受些。

但你以为你当农民种田,就可以学陶渊明了吗?你也想得太简单了。就是他这种不太幸福的状态,也是普通人模拟不了的。

他是典型的豪三代,他祖父是开国元勋。他也算是大名人,至少来拜望他送礼物的人,都是有地位和钱财的人物。更重要的是,他是个地主。

他有二百多亩官田,也就是『政府』划拨给他的口粮田,这本身就比普通老百姓当时的面积多十倍。他为了自己喝酒的爱好,居然可以把其中的大部分用来种高粱,这样便于酿酒,只用几十亩地,就可以满足他家口用的口粮了。就这收入、这规划,不是普通人能够规划得起的。

即使这样,他也因酒瘾发作,经常出去讨酒喝,这有什么气节?偶尔也讨过饭,这有什么尊严?这种生活有多少幸福可言?亏得后来的文人,总是在美化他的生活。他的珍贵,是他文学艺术和思想境界的珍贵,而他的生活,过得是比较糟糕的。

辞职去种田,甘心当农民,要不是脑子坏了,要不是发誓成为农业科学家或者技术员。

古人没有我们想象中过得那样好,这打破了那些动不动就吹捧先人的盾牌。但是,另一方面,外国人也没我们想象的那样神。

当改开二三十年过去了,到过外国的人越来越多,才发现,世界上根本没有乐土。首先,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叫做外国。

我们发泄不满时,总爱说,外国怎么样怎么样,要知道,缅甸也是外国。其实,我们只是在发泄不满,与另外的国家,没什么关系。

从小学起,我就听过许多的传说,关键是传说的口述者,还是所谓的有知识的老师或者城里人。“欧洲人最讲绅士风度了,中国男人太粗俗。”“人家美国人,解放孩子天『性』,所以有许多天才”。“民主是个好东西,中国人不配有民主。”

仿佛,真理根本就不远,就在外国那个乐土。

这种说法,辅之以可乐、巧克力而来,仿佛中国人造的商品,包装上没几个英语字母,都显得太土一样,对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杀伤力。

在大学时代,甚至在部队当兵时,许多人喜欢看好莱坞大片,谈论nba明星,仿佛你要是不知识乔丹或者伍兹什么的,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这对我们这些接触流行文化比较慢的农村孩子来说,简直就是阶级的硬伤,基本注定自己在文化中的弱势地位,只配当一个话题的追随者或者听众,根本没有交换话题的资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我读过一些诗书,我熟悉古代成语,我能够大段背诵《归去来兮辞》,但有什么用?人家根本没把这当回事。这加重了我们的自卑,因为贫穷,追不上洋玩意的价格,连话题也追不上。

在北京,我遇到许多人,能够精确分辨咖啡产地和味道的区别,并且配以考究的西服,简直优雅得拒绝群众。我知道他并不富裕,但也知道,他这种技能能够征服少女。我曾经很不服气,老想在少女面前揭穿这种人的底细。后来,我想我还是别自讨没趣了,那些少女们,也是那样的人。

我有钱了,毕竟是中国最富裕的少数人之一,但我没有正宗英语的伦敦腔,没有取法国人奇怪的名字,也没有国外大学的师承,所以,还是不要跟那些说英语单词的买办们打交道,始终占不了上风的,除非你是一个美国人。

尽管,我是一个不中断学习的人,还有一些算命的独门秘技,我所了解的历史故事很多,西方的着作也读了不少。按说,自己储备的知识量,并不比他们少。但总是吸引不了听众,因为听众只喜欢外国的东西,我没有这种气质。

可是,我并不反对外国的东西啊。我所犯的错误,在他们看来,是不崇拜外国。我喜欢红酒,这是法国的东西,并且我成了经营它的老手。我喜欢托尔斯泰、米兰昆德拉、克尔凯廓尔,我熟读凯恩斯、弗洛伊德、亚当斯密,但这些并没有什么用。人家只是喜欢一个白皮肤蓝眼睛的人。

所有的努力都注定无用,黄皮肤的我,不愿意当一个二等的人,所以,我不加入他们的圈子,我勉强算得有点人种自尊。

我不相信,五千年的文明,留给我们的只有垃圾;我不相信,祖先给我们的肤『色』,是让我们自轻自贱的;我不相信,我们努力向上的结果,只是成为地球上低一等的公民。

也许,那些打台球的中年人,那些喝咖啡的年轻人,内心中,也不一定真服气吧。

事情有了变化,今天,我看到一种新的风气,那就是,平视外国人。不要再盲目崇拜某个地方某些人了,在北京教英语的胡同串子,也许只是西方某个混不下去的的人。也许,你送孩子到双语幼儿园,学到的是印度咖喱味的英语。也许,你爱上的那个白皮肤,只不过是个不负责任的花心罗卜。

这里有个奇怪的双重逻辑,姑且叫做认识上的两个凡是。凡是稀有的,都是好东西。凡是外国的,都是珍贵的。这很容易让人掉入一个误区。

外国人哪怕来了一百万,在中国14亿人口中,也是稀有的,难得的,但这一百万,都是好东西吗?外国,总共有差不多两百个国家,而发达国家只有二十几个,比例才占其中十分之一,这概率也太小了,用凡是来认定,有问题。

况且,即使是发达国家来的人,就一定很珍贵吗?他们也中,大部分也只是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出『色』的东西。

当然,我也占过这种思维的好处。最开始,妍子包装那个酒吧,就是以洋气为包装特点的,还有外国人唱的蓝调,也是利用了国人的两个凡是心理。

但我用这个赚了钱,并不意味着我很舒服。因为自己并不感觉到理所当然。

要按妍子的经历,她比她所留学的美国人,大多数美国人都没有她富裕,她从心底里,是没有崇洋情结的。就像她所说的那样,抽大麻的家伙太多,让人家不起来。毕竟,她只是抽烟喝酒,都觉得自己堕落。

小池只是学习,不管它是国外还是国内,只要是知识,她就搜罗,她只享受这些知识在自己头脑中的组合,杂交出的思想,在语言叙述和交锋中,得到体『操』般的快感。

当你越来越了解,越来越有条件时,崇拜心态没有了,才发现,世界真的没有什么乐土,而快乐,只是你自心的最私密的状态,根本没有比较的可能。

快乐是满足需求后的闲适,还是提起**时的兴奋?这个我说不清楚,但绝对是私人化的东西,这是确定的。

你看那个街边打电话的小姑娘,她的脸上,一直笑着,低声对手机说着什么,那是什么?那就是快乐。

我坚持打游戏,就像乔姐在网上购物一样,需要外界的支撑,才能够感受快乐,这是很不合理的。

其实我在网上,只打一些比较简单的游戏,主要是什么武侠传奇之类的东西,这东西让我很放松,因为熟悉。谁没看过金庸呢?将心思集中在一个事情上,至少可以避免烦恼,按佛教的说法,快乐其实不容易,我们在始终痛苦的人生中,所谓的快乐,只不过是烦恼少一点的状态。将精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烦恼就比较少。

当然,有时看论坛,也比较快乐,这种快乐只是有点邪恶而已。混论坛的,普遍智商比较低,看他们打嘴仗,我有一种高等人的优越感,很有意思。前提是,我只看,不参与讨论。

事情正在起变化,是因为信息来源的广泛和沟通的便利。不要装着很老练的样子唬人,也不要给年轻人介绍人生经验。要说今天,对中老年人来说,最大的敌人,莫过于百度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知之谓知之,不知百度知。如果你要拿过来人的样子吓唬他们,谨防他们拿起手机查百度百科,你吹牛的知识,就会瞬间显原形。

以前,所谓的知识带给人的红利很大。比如可以装高大上,可以忽悠小年轻,可以当导师,可以骗取别人的信任。但今天不行,它只能让你干成事,失去了吹牛的功能。

而能帮助干事的知识,这大多是理工科知识的天下,而文科生学的东西,无用的多。这是文科失败的时代,他们只剩下抱怨,抱怨的武器是古代或者外国,但今天,也变得不行了。因为,那些都可以在百度上查到,并无稀奇。

在“天涯论坛”中,我倒看见了一段金句,估计说这话的人,肯定是个高手。

“社会的进步关键是靠生产,生产是理工生的事。而文科生,一天总想着分配,所以只能抱怨。”

生产,这个词含义太丰富了。这是马克思立论的基础,也是进步的源泉。当然,它的另一层重要含义,与『妇』产科有关。我所遇到的三个女人,都没这功能。这是不是,我研究易经的报应?当然,董老师也没有后代,甚至,那个装神弄鬼的断手人,也没有后代。我们搞传统文化的,如果真有点知识可以运用,就与后代无缘了吗?

我想起古代某些传说,说是得到某个秘籍,就会断子绝孙。比如金庸小说里的葵花宝典,欲练此功,必先自宫。或者如司马迁,要作品传世,就无法基因传世。我小时候还听说,有一个充满法术和技巧的《鲁班书》,得到它的法术,也是要断子绝孙的。

但是,我并没有这些法术啊,我的预测水平也比较低,为什么我所遇到的三个女人,都出现这种情况呢?

没享受过和尚和道士的清静,却受到他们一样的结局。我是不是该有点不服?

虽然我对有孩子这事并不怎么上心,但这样的命运对比,却总让我觉得,自己好像有什么宿命。

我也不想预测自己了,因为如果我预测对了,人生变得没意义。如果错了,预测本身无意义。

我只是想活得舒服些,但总有隐隐的烦恼,伴随着我。我在烦恼什么呢?我有钱,有自由,有健康,甚至我还有女人,不止一个。我在烦恼什么呢?

从一般人的眼里看来,我是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人,是吃饱了撑的,或者如论坛里那些人所说,就是无聊。但是烦恼是真实存在的,就像我的现在。

此时,乔姐过来拍了拍我的肩,她有话要说的样子,仿佛有点不好意思。

喜欢一名隐士的前半生请大家收藏:(wuxia.one)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